農民山頭種植半米高的它,年收入上百萬,帶村民脫貧致富

2020-12-21 鄉村記事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農民的生活水平與經濟文化也在不斷的提升。在黨領導的提倡和幫助下利用優勢的山地種植有「錢」途的農業,帶領了許多的農民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生活。俗話說,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家在湖南山羊衝村的一農民廖大哥,正反應出了這句話的真實性,因當地都是山嶺幾乎沒有平原,廖大哥就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優勢地裡分別在幾個山頭上種植了綠茶,不僅讓自己發家致富年入上百萬,還幫助了附近的村民一起脫貧致富。

一眼望去由這幾個小山頭組成的大山頭上面,層巒疊嶂的一大片茶園就是廖大哥家種植的,廖大哥分別在幾處的山頭上種植了綠茶,總面積達300畝山地,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只是其中的一處綠茶園,面積為90多畝。廖大哥種植綠茶,可謂是有頭有尾的,從自己種植,到採摘,到炒茶,再到成品包裝等工藝都是由自家的廠房一條龍服務完成製作的,他家的廠房就建在幾個綠茶基地的中心點,也就是幾處山頭的腳下方, 以方便收購綠茶。

現在正值採摘綠茶的時節,園中有不少附近的村民來幫忙採摘綠茶,上到60-70歲下到20-30歲的都有來採茶的。圖中就是一位附近的老奶奶正在忙碌著採綠茶呢,據老奶奶說她已年近70歲了,自從廖大哥種植綠茶以來她每年都會來幫忙採茶,廖大哥不僅包接送,還會給採茶農免費發送礦泉水,還在每一處的山頭上都會設置一個購茶點以每斤10進行收購,以方便茶農採摘綠茶。

採得快的話一個早上也能摘個10來斤的綠茶,10元每斤就相當於100多元錢了,稍微慢點的也能採摘個8-10斤的綠茶,也有80-100元的收入了。農民廖大哥在當地可是出了名的大好人,不僅僅讓當地的農民提高了經濟來源,還帶領了幾戶村民一起種植綠茶,所有種植綠茶的農戶他也一律高價收購綠茶,不僅是讓自己年入上百萬,同時也帶領並幫助了附近的村民脫貧踏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相關焦點

  • 一座座青山成村民脫貧致富的「靠山」
    「山高,海拔高,以前是我們的劣勢,但現在它成了我們發展的優勢。」仙女湖鎮某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豐都仙女湖鎮堅持走「一村一品」路線,充分利用當地高山資源優勢和氣候條件,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無公害、反季節蔬菜,在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為農戶開闢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增收渠道。今年仙女湖鎮發展了5000畝高山反季節蔬菜蓮白,將為當地種植戶帶來180萬元的收益。
  • 老農微信傳授種植經 幫農民兄弟脫貧致富
    原標題:老農微信傳授種植經 幫農民兄弟脫貧致富   「春興兄,你看看我的辣椒長得很好,個頭也夠大,但是有的卻出現爛尾,你看怎麼辦?」年過六旬的老農洪春興看過椒農老陳發來的微信視頻看後,立即告訴對方:「缺鈣了,你趕快施些鈣……」羊城晚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原來,這是洪春興在通過手機微信傳授辣椒種植技術。
  • 地瓜成「貴瓜」 海南橋頭地瓜助農民脫貧致富
    近日,中新網記者隨著「輝煌30年美好新海南」媒體採訪團,走進澄邁沙土村,探訪讓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貴瓜」。種植基地後方是村民的「地瓜樓」 駱雲飛 攝一片綠油油的地瓜種植基地旁,一座三層小樓佇立,這是橋頭鎮地瓜博物館。工作人員給參觀者遞上一個香氣四溢的烤地瓜,詳細介紹橋頭地瓜的發展歷史。
  • 詔安 | 苦瓜滿山頭 農戶嘗甜頭
    「我們種植基地位於全縣海拔最高的龍傘崬,這邊常年雲霧繚繞,山清水秀,種植出來的農產品純天然、無汙染,銷路自然沒話說。」裕健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宗健說,自2012年返鄉創業以來,他已經在這片延綿的山頭開闢出上千畝的「富硒綠色經濟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後,這是早些年大家對秀篆客家山區的固有印象。「以前,農民耕作一年收入還不到2000元。
  • 【創業經】小小香茅草,如何讓小鎮人口脫貧致富?
    目前,在東興,一種新型的經濟作物檸檬香茅草,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產業。檸檬香茅草,是生長在亞熱帶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全草具有濃鬱的檸檬香味,常被東南亞人用作香料入菜。這棵能夠帶動當地脫貧致富的小小香茅草,究竟是如何走進東興成為扶貧項目的?還要追溯到兩年前的一場足球比賽。
  • 發展中藥材:山西農民脫貧致富有「良方」
    發展中藥材:山西農民脫貧致富有「良方」 2020-06-09 0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鈣果種植讓大同南水頭村民由窮變富
    渾源縣南水頭村村民李福清、於連滿面春分地說,通林公司流轉了村民的土地種植鈣果,兩年多了,村民們都獲得了較滿意的收入。 通林公司總經理張運澄介紹,隨著鈣果種植面積的擴大,鈣果苗的長成,村民不僅會有土地流轉的收入,田間管理的勞務收入,還會有企業的利潤分成收入,為農民的脫貧致富有了長期的保障。
  • 山東青島即墨靈山鎮:花鄉藥谷鋪就脫貧致富路
    為確保中藥材種植效益,靈山鎮積極探索創新「財政支持保險保障型中藥種植模式」,並協助種植企業與轄區修正、科倫等藥企達成長期合作協議,確保有訂單,「不愁賣」。當然,企業喜獲豐收,當地農民也成為受益者。同時,積極開展農民就業創業技能培訓,以幫助他們儘快適應新型職業農民和產業工人的新角色。當前,靈山鎮的中醫藥產業發展勢頭正盛,吸引了本地、外地中藥材種植戶接踵而來。
  • 新華網聚焦湖北保康農民郭大榮:雙目失明 帶領鄉鄰共同脫貧致富
    他是一名雙眼失明的殘疾農民,一年拄壞的竹仗就是20多根。雖然雙眼失明,但是,養豬、種煙、種中藥材,他樣樣都是行家裡手。按道理來說,一個地處貧困山區、雙眼失明的農民,即使坐等政府扶貧救助,也不會有人說閒話,但他硬是憑藉自己的雙手,帶領周邊鄉鄰共同脫貧致富,在脫貧路上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 雲南勐臘叫停捕捉野外螢火蟲 「蟲頭」年收入上百萬
    對於捕捉和收購螢火蟲一事,村頭的村民都不願多說。令人注意的是,他們的牆邊都放置有一個帶杆的白色網罩。就連房屋周邊的草叢中也是一片星光點點,有時還會直接飛到屋子裡來,「我和老婆出去,就能帶回來2千隻。7月的螢火蟲飛得太高,去一次就只能抓到60隻左右。」據他介紹,市場上供大於求時,每隻螢火蟲的價格保持在6毛到8毛之間,7月份則漲到了一塊錢,隨著雨季的到來,螢火蟲的數量明顯在減少,但這種昆蟲一年四季都會有。
  • 女子種植草莓,年收入過百萬,帶動家鄉經濟發展
    張紅梅相信種植草莓是一條脫貧致富路。回鄉後,張紅梅首期就承包了100畝土地,建立老吳草莓生態園開始種草莓,她堅持科學生態種植和管理,生態園很快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不僅她自己年收入過百萬元,同時在她的帶動下周邊村民建設了1000餘個草莓種植大棚,間接帶動了300餘戶村民共同致富,戶均收入達4萬餘元。
  • 南靖土樓:擦亮「世遺」金字招牌,實現村民脫貧致富
    據了解,經雙方自願協商,漳州通美雲水謠莊園有限公司每年與建設工地附近的13名貧困戶籤訂《精準扶貧幫扶協議書》,組織貧困戶積極參與雲水謠通美莊園的項目建設,貧困戶可自主選擇植物種植、工程施工等工作,每日可獲得不少於100元的報酬。
  • 撒稻成公園 務工村民重返家鄉當農民
    七拱鎮是陽山「糧倉」,下轄的火崗村也是以種植七拱米為主。與許多農村類似,火崗村同樣面臨「誰來種地」的困擾:年輕人外出打工,種地的多是老人。村裡經濟落後。變化發生在2016年。黃埔區區屬國企知識城(廣州)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擔起火崗村脫貧攻堅任務,依託本地特色資源,引進七彩水稻公園產業項目增加創收,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 儀隴:高巖口村發展特色種養業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高巖口村村民在晾曬玉米     儀隴新聞網訊(記者 範紅英)8月11日,儀隴縣立山鎮高巖口村村民在晾曬玉米。據了解,高巖口村有耕地1023畝,村民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紅薯、花生,靠天吃飯。遇到大旱大雨天氣,村民只好望水興嘆。為了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村委會號召村民充分利用山地的優勢,引導群眾發展耐旱的特色種植業,並利用種植業發展養殖業,同時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種植四季蔬菜。
  • 萊蕪東龍崮村村民脫貧致富
    原標題:萊蕪東龍崮村村民脫貧致富萊蕪東龍崮村村民脫貧致富自從村裡建起合作社後,依託產業扶貧模式,鵬泉街道東龍崮村貧困戶王奉合不僅有分紅,還能在合作社打工掙錢。
  • 新野鋼蔥產業成農民脫貧致富「綠色銀行」
    新野鋼蔥產業已成為新野農民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說起鋼蔥種植,趙志永臉上滿是笑意,他是新野縣樊集鄉趙莊村村民,剛開始試種了三畝鋼蔥,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在嘗到甜頭後,去年他和村裡的種植大戶成立了宏達專業合作社,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了800畝土地。
  • 寧夏隆德:扛起特色產業旗 唱響脫貧致富曲
    「進廠工作之前就在家種地、外出打工,年收入2萬元左右,還養了6頭牛,我每個月在廠裡也有3000元穩定收入,年收入有4萬元,比打工強多了。」村民齊國璽說。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李士村堅持非遺傳承與產業扶貧相結合,為村民鋪就了一條幸福致富路。
  • 廣西藤縣:引進種植臺灣紅心番石榴 助推脫貧致富
    中新網廣西新聞12月20日電(霍金鈴)去年以來,廣西藤縣金雞鎮古道村引進臺灣紅心番石榴作為扶貧產業來發展,如今紅心番石榴喜獲豐收,成為了當地一大特色農業產業,走出一條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廣西藤縣金雞鎮古道村紅心番石榴果園負責人吳秉豈告訴筆者,「我是村裡第一個引進種植該品種的人,以前我發現農村的年輕人外出務工越來越多造成耕地荒廢。為了改變農村面貌,使耕地更好地種植,提升農民收入,我決定回來支持家鄉建設。」 紅心番石榴。
  • 樂當村民貼心人 武昌區駐新洲長崗山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對話村民
    因地制宜搞產業 村民看到了希望徐貴平:產業搞起來了,村民們才能看到希望,脫貧致富也就有了方向,感謝扶貧工作隊。周錦先:村裡不缺資源,缺的是好思路,大家一起想辦法,發展扶貧產業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好的扶貧項目是實地考察研究出來的,周錦先從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以來,村裡的每一座山頭,每一塊產業基地都遍布著周錦先和隊員們調研走訪的足跡。黃金茶種植是長崗山村特色產業之一,周錦先來到村裡後,主動聯繫華農專家對黃金茶進行品質檢測,檢測結果發現長崗山村黃金茶胺基酸含量比同類產品高很多,具有良好的市場競爭優勢。
  • 杭白菊種植為農民脫貧致富打開了新路子
    春夏之交,在寧陵縣程樓鄉胡莊村杭白菊種植基地,趁著雨後墒情,農民忙著選苗、挖坑、栽苗、澆水。看著剛栽好的菊花苗,種植大戶胡文啟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以前種小麥、花生,一畝地收入一兩千元,去年村裡讓種植菊花,政府一畝地補貼700元,我就把俺家的5畝地全種上了菊花,當年就賣了4萬多元,淨賺3萬多元。」說起菊花帶來的收入,脫貧戶胡文啟難抑內心的激動,今年他又流轉了60畝地種菊花,還帶動了一二十名貧困戶務工增收。脫貧致富,產業是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