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居裡夫人罕見地上了回熱搜。
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了條消息,稱她曾使用過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放射性,並且將持續1500年。
這聲「偉大」所長先誇為敬。
都知道居裡夫人死於再生性貧血障礙,就是因為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引起的。
先簡單回顧一下這位偉人的一生:
居裡夫人原名為瑪麗 居裡,全稱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出生于波蘭。
在巴黎大學期間,經人介紹認識了後來的丈夫皮埃爾·居裡,以便使用他領導設備比較好的實驗室。
她開創了放射性理論,並發現了新元素釙和鐳,是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學獎的人。
別怕,本篇不是要帶你們上科學小課堂,記住以上三點,會有助於下文的閱讀理解(手動狗頭)
那麼居裡夫人在大眾心中的印象是怎樣的呢?
學霸、端莊、優雅、女強人。
如果說,她晚年和已婚男人戀愛、被罵小三和波蘭蕩婦,45歲身敗名裂,最後抑鬱住院,你們信嗎?
是的,科學家的私生活遠比想像中還要狗血八點檔。
1906年4月19日,在獲得諾貝爾獎三年之後,居裡夫人的丈夫皮埃爾 居裡死於一場車禍。
39歲的瑪麗 居裡從此孑然一身。
1911年11月4日,巴黎新聞報刊登了一篇名為《愛情故事:居裡夫人與郎之萬教授》的文章,瞬時掀起了滿城風雨。
郎之萬是誰?
居裡夫人老公的學生,全名叫做保羅 郎之萬。
傳言在皮埃爾在世時,兩人就走得很近,關係極為親密。
科學怪人們枯燥的學術論文,哪有這些風流韻事有意思呢?
很快,這件事在法國鬧得沸沸揚揚。
當地的各種報紙開始連續報導瑪麗和郎之萬的「神秘出軌戀情」,他們甚至公布了女方寫的「露骨情書」。
紅圈標註郎之萬
在那封難辨真假的信中,瑪麗強烈表達了對性的渴望。
此時,一貫以浪漫包容著稱的法國人仿佛變了性格,開始集體攻擊謾罵這位外來科學家,甚至說她是「波蘭蕩婦」。
一夜之間從神壇跌落,還被各種人身侮辱,瑪麗十分憤怒,警告法國人民不要侵犯她的隱私。
但這樣的態度換來了法國人更瘋狂的還擊,他們甚至跑去她的住宅外面,用石頭砸窗戶,大聲呼喊「滾出來,外國佬」……
而事件的男主角仿佛隱身了一般。
所以國外的月亮有時候也沒那麼圓,至少在兩性生存狀態上,弱勢永遠是女方。
郎之萬和居裡夫人真的在一起了嗎?
確實有這麼一回事兒,而且他同樣是個出色的科學家,主要貢獻有郎之萬方程和郎之萬動力學。
郎之萬與愛因斯坦
最狗血的是,郎之萬是皮埃爾的學生,坊間傳聞,是他先追求瑪麗的。
郎之萬出生於無產階級家庭,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上去,典型的知識改變命運個體成功者案例。
但他早年娶的老婆卻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普通婦女,兩人沒有任何共同語言不說,還經常嫌棄他賺的少,動輒對郎之萬打罵。
這個原配也很有意思,她先跑去告訴瑪麗,說自己丈夫不養家不作為什麼的,瑪麗就去問郎之萬。
下排左瑪麗 下排右朗之萬
沒成想郎之萬對著她大吐苦水,一來二去的,無限同情就變成了愛情。
原配發現丈夫的行蹤可疑,就帶著小舅子跟蹤郎之萬,最後找到了倆人合租的公寓,破門而入。
法國電影Marie Curie片段 居裡夫人與朗之萬
也就是說,是郎之萬老婆把那些露骨的情書發給了法國媒體。
據說郎之萬私下跟寫報導的記者來了一場男人之間的決鬥,互相開槍的那種,雖然並沒有什麼用,婚也沒離成。
但郎之萬並沒有就此變得安分,而是很快就養了自己的秘書做情婦。
這還沒完,之後他還和自己的一位女學生在一起了。
郎之萬甚至拜託瑪麗,在研究所給這個女學生安排了一個職位。
離譜嗎?
所以原配根本不是無法容忍丈夫出軌,只要對方不是「居裡夫人」。
看上去,大家似乎都皆大歡喜了。
而這次輿論,差點讓瑪麗失去了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一大批原本支持她的科學家開始倒戈,他們聯名寫信讓瑪麗離開法國,其中包括與她關係極好的朋友保羅 艾培爾。
艾培爾的女兒是瑪麗的學生,她為此和自己父親大吵了一架。
這個從不頂撞爸爸的女孩甚至要斷絕父女關係,還說了一句話:如果瑪麗 居裡是一個男人,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在這場輿論風暴中,愛因斯坦寫信支持自己的摯友:如果兩個人相愛,那誰也無權幹涉。
當然,這位的私生活也是一團糟,說白了,法國那批科學家有幾個沒點難以啟齒的八卦?
所以他們如此對待瑪麗,實在是令人費解。
之後長達三年的時間裡,這位曾作出無數卓越貢獻的女科學家,情緒瀕臨崩潰。
各種殘忍的惡意幾乎將她打垮,瑪麗不得不住進一所修女醫院,以尋求身體心靈的雙重治療。
漸漸地,法國人民的目光從她身上移開,關注度也小了不少。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爆發了。
那麼這位被法國人強烈要求離開法國、被辱罵「波蘭蕩婦」的女人又做了什麼呢?
她把諾貝爾獎的金牌捐給銀行,想換錢幫助政府打贏戰爭。
但銀行拒絕熔掉獎牌,瑪麗又將自己獲得全部的諾貝爾獎金都拿出來,購買了法國的戰爭債券。
她開始專注「X射線」的研究,因為覺得這個東西可能在戰場上派上用場。
她說服了法國紅十字會,讓自己做一名放射科醫生。
她做出來一臺移動的X射線儀,年過47歲還親自開車去戰場上,給受傷的士兵裡檢查身體。
她為150名婦女開設X射線學習班,救助了大概90萬人的性命。
她甚至放棄了「鐳」相關專利的申請,放棄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認為這是科學的共同財富。
1934年,67歲的瑪麗 居裡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元素,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愛因斯坦後來說過一句話:「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瑪麗 居裡是唯一一個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這麼多年來,大家都稱呼她為「居裡夫人」。
如果你現在隨便問身邊的一個人,居裡夫人叫什麼?想必沒幾個人能回答得出來。
在20世紀初,能躋身那個年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列,身為其中唯一的一名女性,她不配擁有自己的姓名嗎?
強大如她,仍是誰誰誰的老婆,仍然在冠夫姓。
18年9月份,臺灣媒體宣布,以後的教科書將不再使用「居裡夫人」這一稱呼,而是改作她的原名。
他們的教育部門認為,在審定教科書時,不要用「居裡夫人」這種「附庸於男性之下」的稱呼。
瑪麗·居裡曾對女兒說:「在由男性制定規則的世界裡,他們認為,女人的功用就是性和生育。」
瑪麗身為一名女性,所獲成就碾壓當時的無數男人,那些人無非是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正大光明批判她的理由罷了。
換作其他人,也許就不會如此受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