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底撈和呷哺呷哺的全國門店分布上,能發現什麼有趣的事情?

2020-12-13 山川行

山川網: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拍了好幾季,但是距離把全國各地的美食都探訪一遍的目標,著實也還相差很多。

中國成系統的菜系就有八大菜系之多,各地的小吃數量更是不計其數。那麼如此多的美食,中國人最偏愛的是哪一種呢?按照餐飲市場佔有率來看,火鍋和川菜排名全國領先,佔比都超過了10%。

歸根結底,就在火鍋和川菜的口味較為大眾化,且價格也較親民,各地食客們接受度普遍較高。而且火鍋本身的江湖氣和煙火氣,尤其適配朋友聚會時的歡快氣氛,這與中國人的就餐習慣也更為符合。

作為最受市場歡迎的餐飲種類,目前國內的火鍋市場細分化程度也已較高。其中最為大家熟知,即是按照地域進行的劃分:重慶火鍋、四川火鍋、潮汕火鍋、北京火鍋、內蒙古火鍋等。

其中,川渝火鍋知名度又在全國名列前茅。

而提到川渝火鍋,有一家品牌就是繞不開的,它就是典型的川派火鍋——海底撈。

本月中旬的時候,海底撈已經在開曼群島註冊海底撈國際股權公司,並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而在連鎖火鍋門店領域,另外一家火鍋品牌呷哺呷哺,早已於四年前的2014年底上市,上市地點同為香港。

雖然坊間常以海底撈與呷哺呷哺進行對比,但是事實上兩者之間除了都是連鎖制火鍋店以外,其他各方面都差異比較明顯。

首先海底撈是堅持自營連鎖,而呷哺呷哺則是加盟制。海底撈類似快遞界的順豐,呷哺呷哺則類似三通一達。

其次是海底撈是典型的川派火鍋,而呷哺呷哺則是源自臺灣的時尚快火鍋模式。兩個在客單價和翻臺率上,都有非常明顯的差別。

最後也是今天我們主要想和大家講到的,兩者雖然都是全國連鎖經營,但是在城市覆蓋上策略卻是差別明顯的。

按照公開信息:2015年~2017年,海底撈門店數量分別為146家、176家和273家。2017年,海底撈門店增速高達55%,創三年之最(海底撈門店數量仍在快速增加,所以上圖中的數據僅供參考)。

目前,海底撈的國內門店遍布北京、上海、天津、遼寧、吉林、河南、陝西、四川、江蘇、浙江、山東、廣東、湖北、安徽、福建、河北、山西、湖南、雲南、江西、甘肅、海南、廣西、香港、臺灣等地 。

而從門店數量上來看,以加盟制運作的呷哺呷哺顯然在門店擴張上更為容易,截止2017年,呷哺呷哺的全國門店總量已經達到了738家之多。

但是由於客單價不同(海底撈人均100元左右,呷哺呷哺人均50元左右),所以在2017年度淨利潤層面,海底撈的11.9億元也要明顯高於呷哺呷哺的4.2億元。

僅僅是過去五年十年,中國火鍋市場就線城市波詭雲湧。海底撈的第一位排名雖然始終保持未變,但是呷哺呷哺卻是從前五榜單之外,一路殺到了2017年的火鍋市場第二名,成為海底撈的勁敵。這背後,呷哺呷哺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功不可沒。

上文中提到的海底撈和呷哺呷哺的門店分布,如果你仔細發現,都會發現各自一些有趣的點:

一、海底撈門店全國範圍內覆蓋率高,但是卻唯獨沒有進駐重慶市場。這個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首先和全國其他各個省市火鍋作為一種用餐品類不同,火鍋在重慶是一種正餐習慣,這和海底撈本身的定位有差異;其次是海底撈作為川派火鍋,之所以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大火,一大原因就是在口味最大程度上迎合了非西部地區食客的大眾口味,這是很多從小吃火鍋長大的重慶人無法接受的,通俗講就是重慶人認為海底撈味兒不地道;其三重慶人的本地意識很強,海底撈進入重慶很容易陷入與一眾重慶本土火鍋品牌的人民戰爭汪洋大海。

二、呷哺呷哺的門店總量雖然很多,但是全部集中在長江以北的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區域。作為一個有在川渝生活經歷的北方人來看,小川個人認為呷哺呷哺的門店定位很準。長江以南省份歷來是川渝火鍋的主陣地,當地消費者已經習慣了川渝火鍋的口味至上。而呷哺呷哺主打的是便捷、實惠,大量的單人鍋餐位就證明了這一點。而且如果不是川渝本地人的話,多油高辣的川渝火鍋,多數北方人的腸胃並不太能適應。

相關焦點

  • 轉型失利、門店乏力,呷哺呷哺陷入「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怪圈?
    同樣也在擴張並且是正餐火鍋的海底撈,現在的翻臺率維持在4.9,行業平均翻臺率水平則在3.5到4.5,呷哺呷哺連行業平均線都沒能達到,實在是有些讓人詫異。隨著「大火鍋」海底撈的上市,港股對於呷哺呷哺這隻依託「小火鍋」商業模式立足的老牌股票越來越不待見,呷哺呷哺的市值已經縮水四成。即使高端品牌「湊湊」開始扭虧為盈,也沒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
  • 從疫情爆發到基本穩定 海底撈、九毛九和呷哺呷哺都做了啥?
    我們今天就把目光放在幾個已經上市的大型餐飲連鎖企業上,看看從疫情爆發到基本穩定的這段時間裡它們都做了些什麼,或許會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啟示。   早在1月26日起,剛剛登陸港股不久的九毛九就宣布已暫時停止其所有門店營業至2月9日。到了2月9日,九毛九所有門店暫時停業的時間進一步延長。
  • 掘金餐飲行業: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深度對比
    海底撈認為員工在擁有合理自主權時更能發揮創意,根據自己的判斷快速響應顧客需求,同時員工會增強主人翁意識,主動判斷是否要使用手中的特權。客單價:總體和 CPI 增速保持一致,龍頭企業的客單價漲幅會略高於 CPI 增速。翻臺率:門店最重要指標,從需求端看,翻臺率跟餐廳的受歡迎程度有關,最好是消費者一直排隊等位就餐,餐廳的位臵不空閒。從供給端看,延長營業時間能有效提高翻臺率,門店密度過大則會分流而降低翻臺率。從運營層面看,翻臺率和就餐時間負相關,就餐時間越短,翻臺率越高。
  • 連鎖火鍋第一股對陣川味火鍋龍頭:海底撈與呷哺呷哺,各自精彩著
    其中,海底撈和呷哺呷哺於2018年新開的門店數量分別為193家和175家,各自的當年新開張門店數量均創下其歷史新高。「同店」在餐飲行業中指的是在某一年度內持續經營的門店,因此「同店「的表現可作為考察餐廳在持續經營期內平均業績表現的行業指標。呷哺呷哺在除了2017年外,基本上每年的同店銷售額增長率都不超過5%。其中,呷哺呷哺在2015年和2018年的同店銷售增長率分別為-4%和2.3%,為歷史較低水平,而這兩年正好是呷哺呷哺在全國範圍內擴張最快的兩年。
  • 圖解|海底撈vs呷哺呷哺,火鍋江湖的突圍競賽
    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招股書一出,海底撈盈利能力之「逆天」引發熱議。目前,火鍋已成為中國餐飲業最大「吸金王」。根據《2017百度糯米火鍋大數據》,全國火鍋商戶已達35萬家,數量巨大。
  •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能否靠湊湊火鍋轉型成功?
    雖然業績看著很可喜,但是呷哺呷哺卻也有亟需彌補的發展漏洞。它們的門店集中開在北方城市,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地區的門店共有553家,佔比高達73%。南方的門店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南方人表示根本沒聽說過呷哺呷哺。推出湊湊挑戰海底撈呷哺呷哺以單人火鍋的形式贏得了快節奏都市人的歡迎,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體驗變得更加重要。
  • 海底撈龍頭壓境,呷哺呷哺需振作北京以外市場
    遼闊的土地孕育著迥異的飲食文化,八大菜系只是美名在上,地理分布集中在中國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南部。仍有眾多少數民族的特色飲食也令食客津津樂道,如陝西的麵食、西北的羊肉,不勝枚舉。隨意說起一二,也足以令老饕垂涎。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不盡相同,中國不同地區的美食未必能討一桌來自天南海北的食客的歡心。
  • 海底撈要涼了?呷哺呷哺推出「新型」吃法,比海底撈還高端!
    再就是我們現在經常吃的麻辣火鍋了,麻辣火鍋從四川重慶等地傳來,如今在全國各地都是比較受歡迎的,很多明星開的火鍋店也是主打麻辣火鍋的類型,這種火鍋目前也是最火的一款。然而,人們聰明的頭腦和喜歡創新的精神已經不再局限於吃傳統方式的火鍋了,比如海底撈這種形式的火鍋一推出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樣一種吃火鍋的新型方式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因為海底撈特有的服務,和有趣的營銷方式,也讓它賺足了眼球和話題度。
  • 呷哺呷哺陷入「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怪圈?
    隨著「大火鍋」海底撈的上市,港股對於呷哺呷哺這隻依託「小火鍋」商業模式立足的老牌股票越來越不待見,呷哺呷哺的市值已經縮水四成。即使高端品牌「湊湊」開始扭虧為盈,也沒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呷哺呷哺究竟經歷了什麼、正在經歷著什麼?讓昔日的「連鎖火鍋第一股」、「休閒快火鍋之王」漸漸走下神壇?品牌升級後定位搖擺,呷哺呷哺「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關於呷哺呷哺最近幾年的質疑,一直在它的經營定位上。當下呷哺呷哺面對的困局,仍然是定位問題的後遺症。
  • 呷哺呷哺為什麼幹不過海底撈?
    當時有數據表示,呷哺呷哺巔峰時期,2萬元的坪效,唯有國際快餐巨頭可與之比肩。有數據統計,海底撈全球門店593家,呷哺呷哺門店近1000家,將近海底撈的兩倍。但這樣一個巨頭,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卻被用戶罵慘了。
  • 依靠「湊湊」挑戰海底撈,呷哺呷哺能夠轉型成功嗎?
    隨著海底撈即將在港上市,火鍋界掀起一片譁然。呷哺呷哺(00520-HK)身為「全國火鍋連鎖第一股」自然而然的被市場拿來與海底撈做比較。面對海底撈的強勢來襲,呷哺呷哺又會採取怎樣的發展戰略?從經營網點布局上看,甲哺甲哺主要集中在北方,截至2017年底,共有748家門店,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地區的門店共有553家,佔比高達73%。江淮以南地區,布局稀少。
  • 呷哺呷哺與海底撈,是100億與1600億的差距嗎
    近五年來,呷哺呷哺門店數量穩定增長,2014-2018年複合增長率為18.3%。2019年上半年,呷哺呷哺仍舊沒有收住擴張的腳步,新開76間呷哺呷哺餐廳及13間湊湊餐廳,餐廳總數達到955間,覆蓋中國19個省份的118個城市及3個直轄市。另外,2016年和2017年,呷哺呷哺分別推出「呷哺小鮮」火鍋與生鮮食材配送服務和「呷煮呷燙」冒菜品牌,切入火鍋外賣市場。
  • 探店海底撈、呷哺、小肥羊、小龍坎……為你揭秘火鍋暴利與虧損的...
    所以,蛋解創業編輯部蹲點了十多個品牌的十幾家門店,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我們將逐層為你揭秘火鍋行業真實競爭狀態以及各大品牌勝出和失敗的底層邏輯。接下來就如下問題,蛋解創業將會給你答案:1、什麼讓海底撈單店盈利能力無可匹敵?2、為什麼呷哺的單店流水只有海底撈的1/8左右,卻能成為唯一與海底撈抗衡的小火鍋?
  • 呷哺呷哺,還能往上「湊湊」嗎?
    在日前公布的「2020中國火鍋十大品牌榜」上,呷哺呷哺名列第二,這也是它連續第三年取得這個成績,每一次都屈居海底撈之後。強者如海底撈,在上半年的業務中也狂虧9個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呷哺呷哺和海底撈可以同日而語。自從2016年增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之後,呷哺呷哺的業務範圍不斷擴大,但這些都沒能將其送上更高的位置。
  • 賣啤酒、玩同款、出下午茶,海底撈的哪一個花樣能結果?
    在資本市場的認可上,海底撈要比呷哺呷哺幸運——去年營收超百億,已經做成名符其實的火鍋龍頭,其他數據在行業中也處於高位。但還是躲不過資本市場的問題,接下來的潛力在哪?5次/天,翻臺率龍頭在火鍋界,海底撈和呷哺呷哺走的是明顯不同的兩條路。
  • 海底撈釋放危險信號!急速擴張後效率下滑,規模牌還能打多久?
    文 唐郡編輯 劉肖迎疫情過後,你最想幹什麼?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吃火鍋,而呼聲最高的自然要數海底撈。作為全中國最負盛名的火鍋品牌,海底撈用極致人性化的服務體驗和穩定的菜品水準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最終被一口一口「吃」上了資本市場。
  • 轉型失利、門店乏力 呷哺呷哺「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
    同樣也在擴張並且是正餐火鍋的海底撈,現在的翻臺率維持在4.9,行業平均翻臺率水平則在3.5到4.5,呷哺呷哺連行業平均線都沒能達到,實在是有些讓人詫異。   隨著「大火鍋」海底撈的上市,港股對於呷哺呷哺這隻依託「小火鍋」商業模式立足的老牌股票越來越不待見,呷哺呷哺的市值已經縮水四成。即使高端品牌「湊湊」開始扭虧為盈,也沒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
  • 海底撈、呷哺呷哺之後,火鍋市場還有機會嗎?
    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們的成功邏輯是什麼?3. 在火鍋這條大賽道中,還有哪些能夠跑出來的大生意?火鍋為什麼能造就巨無霸餐飲連鎖公司?在今天的本篇文章中,燃貓重點講商業和投資邏輯,不講故事。關於海底撈的故事、巴奴進京之後的火爆和排隊,不是本文論述的重點。
  • 中國第一火鍋之爭:海底撈VS呷哺呷哺,北京和四川模式哪個更強
    月薪12萬的職業,你會想到金融類高端職位,但你一定想不到海底撈的店長,竟然能達到這種薪酬水平。 有人說,海底撈主賣服務,味道一般。 員工如此熱情高的原因,在於即使日行萬步,店長能月入12萬。
  • 低價親民卻打算與海底撈抗衡到底,呷哺呷哺這次要出什麼新招?
    相比於海底撈,呷哺呷哺早在1998年就已經成立,至今已經在火鍋界闖蕩21年,算的上是海底撈的前輩,如今呷哺呷哺為布局全國市場開始了轉型之路。呷哺呷哺的創始人賀光啟本身出自珠寶富商之家,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賀光啟集成家族事業從事珠寶生意,賀光啟接手後生意最好時每天流水能夠達到800萬元,並且年銷售額超過上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