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客家陳氏源流史

2022-01-04 義門陳氏家族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 影響最深遠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特徵的人,稱為客家人。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民的遷徙運動中形成,其年代當在宋代。客家人在歷史上曾經歷五次大規模的充滿血和淚的遷徙運動,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內外播散期。客家人遷徙運動背景,是中國歷史上因王權變更、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引發的北方漢民南移運動。目前,國內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湖南、四川、貴州、浙江、臺灣、海南等省。其中,密集聚居在廣東的東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即人們常說的粵贛閩交界地區(這裡有二十九個純客縣,是客家人的大本營)。據統計,全世界約有一億客家人(其中海外約500萬人)。汀江是客家母親河。客家的淵源、形成與發展可概括為:根系中州,成於汀贛州,發跡梅州。

義門客家是隨著客家人的形成而形成的,隨著客家人的大遷徙而播遷全國乃至全世界。義門客家人的定位,一是義門陳氏後裔;二是客家人;三是認同義門陳文化與客家文化。以上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的,稱為義門客家人。兩種列入義門客家行列視同義門客家人情形:有些義門陳支脈後裔,為圖生存謀發展,融入當地主流語系,已經不操客家話,但他們始終認同義門陳文化與客家文化,認為自己是客家人或客家後裔,我們可以將之列入義門客家行列。例如汀州莊廣東清遠陽滿公支脈。有些不是義門陳支脈的客家陳氏,以及找不到上祖源流的客家陳氏支脈,由於身處客家大本營,與義門客家人同居共處,長期受義門陳文化的影響和薰陶,認同義門陳文化,我們也可以將之列入義門客家行列。例如義門客家祖地的永定、上杭、長汀、武平、寧化等地的貢川陳雍公一脈後裔。據初步統計,客家陳氏後裔約有一千多萬,其中由福建汀州直接或間接播遷全國各地的義門客家籍後裔約500萬人。

義門客家的源流與客家源流一脈相承,完全一致。根據全國各地族譜記載,義門客家汀州莊陳魁公「五山」支脈後裔地域分布及繁衍發展可概括為:一、「紮根閩西南」:閩西永定、上杭、長汀、武平、新羅、寧化、沙縣、建寧,閩南漳州市區、南靖、平和、漳浦、詔安等地;二、「播遷南中國」:華南、華東、華中、西南諸省;三、「發跡百越地」: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總之,汀州莊裔孫已遍布華夏諸省包括閩、粵、贛、湘、鄂、桂、浙、蘇、滬、瓊、雲、貴、川、渝、冀、陝、津、京、臺、港、澳等20多個省(區、市)及越南、緬甸、韓國、泰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地,其中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四川、臺灣最為集中,繁衍總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義門客家東陂莊始祖陳群公後裔遍布閩粵贛川浙臺等省,繁衍後裔數十萬。

西晉末年:客家先民第一次大遷徙

西晉末年,於永康元年引發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鬥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面。西晉王朝滅亡後,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遂形成以衣冠士族,官宦大戶為主體的南遷潮流。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這時,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了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吳興陳氏在江淮以南地區的繁衍發展。潁川始祖陳實四子諶公一脈、第49世達字廷忠,在晉朝為官,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他隨元帝司馬睿南下,自江北潁川許昌遷家於吳興郡長城縣(即今浙江省長興縣)下若裡。達公曆官丞相椽、太子洗馬,南來後任江州刺史,後任長城令,生子康。他遷家太湖邊下若裡時曾說「此地山川秀麗,子孫必鍾其靈。」同時,潁川始祖陳實長子紀公一脈的後代迫於隋亂,也從潁川遷來吳興郡。使吳興成為潁川陳實裔孫南遷的第一大聚居地。吳興陳氏經過240年的生息繁衍,到了達公第十一代,出了個陳霸先,在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受梁禪位,建立陳朝,稱陳武帝。經三代歷五帝33年。陳氏在江淮以南地區大播種大發展進入顯赫時期。譜稱長城世系。

唐朝末年:客家先民第二次大遷徙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他們互相攻略、縱兵殘民,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先後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布的地域。戰亂所及,唯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比較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廣東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就是中原漢人歷史上第二次大舉遷徙。這次南遷,延續到唐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福建地處東南海濱,局面較為穩定,因此南遷的中原民眾一批一批湧來,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贛南到汀州、寧化的石壁寨(現名石碧鎮)一帶,然後繼續移遷汀州郡各屬地;一部分人則由贛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眾與當地閩越族、畲族盤、雷、鍾、藍等姓逐漸融合,成為汀州早期客家人。

福建是中華義門陳的福地和重要祖籍地。62世南朝宜都王叔明公於隋大業中(611年)為鴻臚少卿,後避隋亂,匿閩中莆田仙遊,傳至71世瓖(環)公,唐朝時以明經擢第官為臨海令,後因避亂回居福建仙遊。從叔明公到環公曆經10代,《中華陳氏聯宗族譜》稱此段世係為莆田仙遊世系。環公第五子伯宣公(諱闊),避唐武則天之亂,從仙遊遷江西廬山,伯宣公為江州義門始祖。伯宣公之孫旺公移居江州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今車橋鎮義門陳村),為義門陳開基始祖。

兩宋之際:客家先民第三次大遷徙,形成了義門客家人

北宋都城開封,於公元1127年被金兵攻佔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由於金人元人的入侵,怯懦無能的南宋帝室, 倉皇逃往福建、廣東。北宋末至南宋遷入該地區的北方移民,對客家民系的形成更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他們都操共同的客家方言,有著共同的生活習俗和共同的心裡素質。元人入侵中原後,強佔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後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奧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 「男執幹 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轉戰於閩奧各地。元代初期,在元朝統治者的高壓下,客家聚居區人口大減,經濟、文化也受到摧殘。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復宋鬥爭失敗後,致使汀贛地區客家人開始向廣東大批遷移的時期。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奧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皇封「天下第一家」— 江州義門陳氏奉旨分家,出生在義門世家的83世祖陳元公因家族龐大,以致「九子分九州,七子魁公遷汀州」。84世魁公名庭璋,號參琉,別號再興,宋進士,宋末因官任寧化縣令,汀州提舉事官後晉升汀州太守,遂於1125-1129年間帶家眷97人隨任入汀州,魁公被奉為宋末義門客家入閩之始祖。魁公生五子:崑、崙、嵩、嶽、峰。號稱五山。「五山」及其後裔因避元亂遷居被世人稱為「世外桃源」的寧化石壁,整整呆了100餘年,繁衍生息足足有五代人之久。陳魁堂弟陳群(諱才仁,義門陳第12任家長陳旭第三子)隨後也從江州義門輾轉遷福建汀州,成為宋末義門客家又一個重要始祖。南宋末,昆、侖兩公的後裔在「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感召牽引下,遷閩南、閩東南、浙江沿海一帶發展。元初,後裔隨文天祥舉義抗元,由東南沿海轉遷臺灣及東南亞各國,海外華僑華人中漳泉陳氏有很多是崑崙兩公的後裔。嵩公傳至87世儉壽爵壽衍孟仲八兄弟,再傳衍89世「五山文梅派」兄弟40多個,分遷閩粵贛川渝湘桂臺等地。嶽公後裔主要分布在粵桂兩省。峰公留居汀州祖地,因歷代顯貴為官,家眷在汀州祖地上杭、永定、寧化呆的時間較長約200餘年。宋末元初,峰公一脈傳至95世豪公生德興、中興、旺興,96世中興公生有十八子,號稱「十八郎公派」,後裔分遷閩粵贛川桂臺等地。南宋末年,義門客家東陂莊才仁公第八代孫三十四郎,從長汀陳屋村遷上杭珊瑚鄉千家村開基,即今珊瑚鄉陳氏。娶石十五娘為妻,生七子:千三郎、五三郎、四五郎、五七郎、四八郎、五二郎、四九郎,後裔分遷閩粵贛浙川臺等地,繁衍十萬人以上。明朝時期,義門客家陳氏在汀州客家祖地得到了空前大發展,部分外遷支脈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如:汀州莊峰公派後裔、上杭珠璣巷人陳猛顏率宗室子侄參加元末農民起義,龍顏公長子陽滿公因明初奉召入粵平剿撫瑤之亂立功,被封為軍民都督府事,後裔在廣東清遠,現繁衍人口十萬以上。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瘟疫過去,許多地方荒無人煙,官府實行移民開發政策,念邦公和兄念文公攜帶家口,從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來蘇裡州試街瓦子巷,輾轉遷徙,念文公遷廣西博白沙河獨石角開基創業。念邦公來到廣東省廉州府合浦縣興中裡六湖垌九塘下村開基創業(今曲樟鄉)為六湖陳氏始祖。念文、念邦公在廣西繁衍後裔約30萬人。孟二郎後裔九郎諱何九,號遠來,明嘉靖初年從上杭象欄村遷廉州府欽州辛立鄉二圖八甲村,萬曆初年移業屯陳村今那蒙鎮竹山村委屯陳塘尾,妣周氏生六子:盛、鑑、董、繼、庚歌、晚,六大房後裔繁衍一萬三千多人口。汀州莊孟三郎後裔、96世景旺公於1449年從上杭南山遷五華縣橫陂約大亨洞(大坑洞、楊恩水庫),景旺公生五子:貴海、貴山、貴隆、貴興、貴旺。等等。

清初:客家第四次大遷徙,義門客家後裔遷粵遷川遷臺史實

客家第四次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客家節義之士,起來號召群眾舉義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臺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清初,放鬆海禁,聽任閩粵沿海人民移臺。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人口大增,而當地山多田少,耕殖所獲,不足供應,乃思向外發展。歷經明末「三番之亂」後,清政府為恢復生產發展,於康雍乾三朝發起「移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於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


義門客家後裔遷粵史實。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汀州莊五華陳秀甫的第十一代裔孫陳文烈、陳文盛帶侄子陳正君,從五華縣萬塘大河背村遷廣州長湴村定居,現已繁衍後裔2000多人。廣東始興淨花祠遷雄先祖陳祖虞原居福建上杭瓦子街,明洪武間卒,妣戴氏攜九子發強、發興、發洪、發傑、發開、發宣、發明,遷廣州五仙街。永定黃田念九郎後裔102世如龍公攜四子:繼英、繼華、繼蘭、繼惠於康熙元年遷廣東省豐順縣八鄉鎮大竹園村開基,繁衍至今13代1800餘人。汀州莊五華景旺公傳至106世振芹公、振韭公、振莘公昆仲清代遷深圳寶安區觀瀾牛湖(新圍、老圍)、深圳河一帶,振能公遷觀瀾松元廈,繁衍後裔二萬餘人。等等。

義門客家後裔遷川史實。清初「康乾盛世時期」,汀州義門客家永定、上杭、長汀、武平、寧化及贛州各縣、梅州各縣義門客家有很多支脈入遷四川、重慶,四川成都龍泉驛、宜賓、重慶江津等地成了客家後裔的重要聚居地。例如,汀州莊峰公派淑興公第十三世文玉公於康熙末「移湖廣填四川」運動時遷至四川敘州府宜賓縣落業,在宜賓創「承閩堂」。原居福建省汀州府武平縣巖前裡六甲大布坊維舉公(仕振公之四子),妣王氏生三子懷榮、懷華、懷科。於清雍正丁未年(1727年)遷入四川省敘州府(今宜賓市)南溪縣西教場,勤儉興家,後創業於南溪河對門江南映南塔反背江家溝,為入川始祖。維敏公(士章公次子),任汀州府千總之職,因其四弟(即維舉公四弟兄)被抽入川,要官員押送,維敏公為此請求護送。返裡後,又動員四弟兄遷蜀。維敏公於雍正五年入川,在南溪縣大柏樹下龍君壩落戶。妣羅氏生九子:聖龍、聖忠、聖剛、聖德、聖道、聖富、聖貴、聖通、聖明。現已經傳至十世。又如:福建南靖縣五經寮陳氏入川支脈:五世千八郎公後裔入四川;六世守浩公後裔入四川;六世守善公後裔入四川;九世有南公入四川;九世宗祐公入四川;九世士聰公入四川成都府彭縣;九世朝義公乾隆丙子年入四川;九世士相公乾隆丙子年入四川;九世士圭公乾隆丙子年入四川彭縣;十世元清公乾隆元年入四川金堂縣;九世瑞彩公乾隆年間入四川金堂縣。五華秀甫公第十五世陳必鳳在清康熙年間(1700年左右)從長樂(五華)萬塘堡遷入四川成都市雙流縣正興鎮回龍寺村,今已繁衍了十代1000多人。永定老富壠文玠公後裔、第100世箕疇、仲裔公昆仲共帶家口18口於清康熙54年(1715年)正月27日遷四川江津縣(今屬重慶市江津區)邑城小什子買田造屋;102世孝先、文同昆仲於雍正4年(1726年)遷四川江津縣(今屬重慶市江津區)慈雲鎮刁家壩陳家灣、五子沱上碼頭官壩子等處,二支脈建「仰溪祖祠」,繁衍後裔數千人。中興公念十郎後裔、108世炳文又名鳳來,妣韓氏生六子:虞堃、虞壎、虞均、虞坦、虞垣、虞塏。第六子虞塏,15歲時獨自一人到重慶巴縣冷水場(今重慶華巖鎮)立業,公元1758年,鳳來公又帶在江西的四個兒子入川。等等。

義門客家後裔遷臺史實。德興公從寧化石壁遷梅縣古塘坪,德興公六世孫念十六郎裕公從古塘坪遷蕉嶺三圳鎮橫龍村,後裔於清代遷臺灣新竹、苗慄。廣東饒平陳百九後裔陳明顯、陳明光、陳欽耀、陳欽揚等兄弟七 人,於清乾隆二年(1737)遷臺,居諸羅叻羅國(嘉義),清乾隆十五年(1750)遷臺北淡水桃澗堡侖口廣福莊,後裔居臺北、新竹、桃園。在臺灣創潁川德裕堂。汀州莊文滿公後裔於清代分遷臺灣:陳英吾,平和縣蘆溪鎮秀蘆村下村,遷臺灣。陳玉居,蘆溪鎮東山村,遷臺灣嘉義縣。餘媽,蘆溪鎮東山村,遷臺灣嘉義縣。陳文彬,蘆溪鎮大坑村,遷臺灣南路淡水阿里港水流莊。陳嚴敏,蘆溪鎮東槐村八角樓,遷臺灣。陳琴,蘆溪鎮東槐村土樓,遷臺灣冷水坑。陳棋,蘆溪鎮東槐村土樓,遷臺灣冷水坑。等等。以上支脈在臺灣繁衍成為臺灣著名的「蘆溪派陳氏」。汀州莊五華秀甫公第14世振韶公與兄弟粵韶公、添韶公、明韶公、其韶、恩秀公等,於1724年從五華縣半徑橫流渡青龍寨遷臺灣桃園中壢,衍李鳳、燕灝兩大房在新竹州下四處分散。等等。

近代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義門客家第五次大遷徙

清朝鹹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徵戰十餘年。天京陷落後,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臺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到海外去謀生。

客家人向海外遷徙。自南宋末年以來,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遷的同時,又陸續通過海路和陸路向海外遷徙。海路由廈門、汕頭、廣州、海口、虎門、香港和臺山赤溪的凼家衝等港口出發,乘船冒險到達南洋各地。陸路通過廣西、雲南邊境進入緬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復明」、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和孫中山早期領導的各次武裝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當數量的破產農民和城市貧民,他們或自駕帆船、或被擄掠、誘騸、招僱的「契約華工」到南洋等地從事苦役。20世紀中葉以來,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國向歐美等國乃至世界各地再行遷移。現在客家後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了海外華僑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義門客家後裔、近代中國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華僑外交家陳友仁,祖籍廣東順德,父親曾參加過太平天國,後逃至香港,再遷居到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島。陳友仁的一生有兩個亮點,一個是追隨孫中山,另一個就是他的外交成就,被稱為革命外交家,有「鐵腕外交」之譽。

歷史揭開新篇章:全球客家人第六次"遷徙浪潮"正在形成

"群雄爭中土,黎庶走南疆。"在中國歷史上,客家人是一個在不斷遷徙中以動態方式形成的民系,在兩晉、唐代、兩宋、清末、近代五次大遷徙,客家人從來沒有停止過遷徙的腳步,也從來沒有停止對大陸"家"的渴望與懷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已將根的意識如同血液一般地滲透在整個民族的肌體裡,產生了無可抗拒的凝聚力,這種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敬祖意識,更深刻、更生動地體現在曾經飽嘗國破家亡、背井離鄉之苦的客家人心中。"隨著祖國的穩定與發展,隨著中國日益開放的形象確立,以前由於種種原因較少與內地聯繫的客家人紛組團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故籍尋根問祖或旅遊觀光。早在1982年,從境外回國的客家人就有約3000個團隊約10萬餘人次,隨後逐年增加。現在客家人回流大陸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第六次「回遷浪潮」正在形成。

有著強烈"崇先報本,和衷共濟"意識的世界各地客家人,於1971年9月28日在香港舉辦了世界客屬第一屆懇親大會。目前,懇親大會由原來每兩年一次改為每年一次,已經成為全球最具廣泛影響的華人盛會之一,也是全球客屬團體參與人數最多、規格最高、聯繫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平臺與載體。截止2014年10月,已經舉辦了27屆世界客屬大會,其中近年來先後在中國大陸的廣東梅州、福建龍巖、河南鄭州、江西贛州、四川成都、陝西西安、廣東河源、廣西北海、福建三明、河南開封舉辦了十屆。每屆大會都盛況空前,參會人數、層次和社團規模屢創客家懇親大會歷史之最。中國大陸這個客家人的"精神家園",由此也成為舉辦世界客屬大會最為成功的地方之一。伴隨著海外客家人的情感回歸-尋根問祖的熱潮,大批客家人也回到祖國大陸投資興業。祖國在強大,民族在振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崛起已為世界所矚目,這不僅讓旅居海外的華人倍感自豪,也為大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這種強大的吸引力不僅在客家圈中產生,也涵蓋了全球的華人世界。世界華人正在形成內外發展合力,必將對中國的未來乃至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歷史揭開新的篇章,全球客家人第六次遷徙浪潮正在形成。作為義門客家人,歷史賦予我們雙重的神聖職責與使命:振興義門,弘揚義門客家的先進文化,為中華義門陳偉大復興的家族夢而奮鬥!振興中華,弘揚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相關焦點

  • 陳姓姓氏源流:從舜帝、陳武帝到義門陳氏
    陳姓姓氏源流:從舜帝、陳武帝到義門陳氏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對於中華姓氏文化的研究,已成為一門重要學科。它對傳承中華血脈,連接人們情感,凝聚中華民族合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專執觀察天象神職的氏族,又被封於宛丘之地則成為陳氏族,進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國名,由此產生了姓氏。相傳黃帝與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囂、龍苗。昌意之孫為高陽氏顓頊,接黃帝之位;玄囂之孫為高辛氏帝嚳,繼顓頊為帝;龍苗之後南移為南蠻之祖。帝嚳娶陳鋒氏之女,生子放勳。放勳繼位後稱堯。
  • 陳氏的榮耀——義門陳氏
    義門陳氏即江右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嶽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
  • 義門客家陳氏的經典傑作-和平林寨古村落
    陳氏天下一家親 義門客家陳氏的經典傑作--和平林寨古村落 2014年3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廣東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林寨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成為廣東省7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
  • 義門客家汀州莊陳魁公後裔在臺灣的繁衍分布概況
    義門客家是隨著客家人的形成而形成的,隨著客家人的大遷徙而播遷全國乃至全世界。義門客家人的定位:一是義門陳氏後裔;二是客家人;三是認同義門陳文化與客家文化。以上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的,稱為義門客家人。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中兩個條件的可視同義門客家人。據統計,客家陳氏後裔約有一千多萬,其中由福建汀州直接或間接播遷全國各地的義門客家籍後裔約500萬人。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分遷到各地的陳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許是以「義門」為榮吧,其門首都掛有「義門世家」或「江州義門」等匾額,故有「天下陳氏出義門」之說。目前全世界八千萬陳姓人口中,有約70%源自江西德安車橋鎮義門陳村,義門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奉旨分家的家族。怪哉!而今時距千年,天各一方,但是他們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義門陳氏的子孫。
  •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世系源流
    點上面「陳氏天下是一家」免費關注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
  • 陳姓姓氏源流:從舜帝、陳武帝到義門陳氏
    陳姓姓氏源流:從舜帝、陳武帝到義門陳氏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對於中華姓氏文化的研究,已成為一門重要學科。它對傳承中華血脈,連接人們情感,凝聚中華民族合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專執觀察天象神職的氏族,又被封於宛丘之地則成為陳氏族,進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國名,由此產生了姓氏。相傳黃帝與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囂、龍苗。昌意之孫為高陽氏顓頊,接黃帝之位;玄囂之孫為高辛氏帝嚳,繼顓頊為帝;龍苗之後南移為南蠻之祖。帝嚳娶陳鋒氏之女,生子放勳。放勳繼位後稱堯。
  • 義門客家汀州莊陳魁公後裔在臺灣的繁衍分布概況
    義門客家是隨著客家人的形成而形成的,隨著客家人的大遷徙而播遷全國乃至全世界。義門客家人的定位:一是義門陳氏後裔;二是客家人;三是認同義門陳文化與客家文化。以上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的,稱為義門客家人。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中兩個條件的可視同義門客家人。據統計,客家陳氏後裔約有一千多萬,其中由福建汀州直接或間接播遷全國各地的義門客家籍後裔約500萬人。
  • 義門陳氏字輩
    以下全國各地「義門陳氏」字輩排行網絡資料只做參考。1. 浙江義烏市倍磊賢.良.雕(音).逢.景.運.興.獻.文.章(結束)2.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白馬鎮清塘村如、繼、元、善、家、國3. 浙江鄞縣茅山走馬塘開天文榮 祖烈愈隆 賢宗躍人4.
  • 江西「義門陳」傳奇
    其實,關於江西「義門陳」並非新的話題,多年前,我市知名作家陳法賢在研究陳氏源流中,就曾寫有一篇題為《江西「義門陳」傳奇》的文章,對「義門陳」的歷史作了初步的闡述。該文是在研究了大量歷史資料後寫成的,從文中可知,「義門陳」是世界最大的合居家族,堪稱「萬家和諧的歷史典範」;其創辦的「東佳書院」是世界最早的民辦大學;義門陳家法是我國民間第一部完整的家法。
  • 義門陳氏天下第一家
    耳東寫為陳天下是一家三千九百人不分你我他三百三十年都在一個家歷經十五代美名傳天下無論天下有多大我們是一家縱然分隔千萬裡心裡總牽掛無懼歷史的變化我們是一家義門陳氏遍天下根在同一家義門陳氏天下第一家剛聽過之後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分遷到各地的陳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許是以「義門」為榮吧,其門首都掛有「義門世家」或「江州義門」等匾額,故有「天下陳氏出義門」之說。目前全世界八千萬陳姓人口中,有約70%源自江西德安車橋鎮義門陳村,義門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奉旨分家的家族。怪哉!而今時距千年,天各一方,但是他們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義門陳氏的子孫。
  • 陳氏英才輩出:義門客家陳氏人文精英概況,看看都有誰?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陳氏立天下」,再點擊「關注」,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力量!
  • 陳寅恪家史:客家驕子──義寧陳氏之源
    棚民在修水,客家人普遍被稱為「懷遠人」,客家方言也被稱為「懷遠話」。「懷遠」這一名稱的由來,包含著一部修水客家人奮爭與融合的歷史,而義寧陳氏的一段段往事也同這個特殊的名稱有著莫大的關聯。明末清初,寧州(今修水、銅鼓)連年兵燹。直至康熙初年,州城一帶仍然戰亂不息。
  • 義門陳氏歷代墓葬錄
    22.陳感墓:距義門住宅五裡大源塘之東正嘴上穴子午向(夫人鄭氏同葬)。23.陳褒墓:初與妻冷氏合葬武寧蒿港石梘堝,後遷葬修水縣龍峰洞蜈蚣鉗。見《龍峰陳氏宗譜》。24.陳藍墓:在東源山高峰下團山(今九江縣赤湖,墓封存),夫人李氏合葬。
  • 請收藏,義門陳氏文明典故匯總
    學生來源於陳氏子弟及四方學子。東佳書堂和創建者陳崇,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應引起書院史研究者的重視。他的《江州義門與陳氏家法》,也把東佳書院的創建時間,定論為唐大順元年(890)。他們的定論根據是:唐大順元年(890),江州長史陳崇立《義門家法》,其中規定:「立書堂一所於東佳莊,以待四方學者,弟侄子孫有賦性聰敏者,合修學其內。販販販四方賓客來肄業者,總期彼此造就,作養有益之士,悉出東佳一體照應。」
  • 義門陳汀州莊福建武平縣陳氏後裔居住地分布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原分居於兩個標準的客家圍龍屋。現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和後世子孫的改建上陳屋(也叫觀音堂)已很難辨出圍龍屋的模樣了,下陳屋還好,至少外圍輪廓和整體格局還算完整。現村中還留有武平7世祖玉京公祠一座,9世祖思顏公祠一座。大布陳氏自(胡公第99世、武平六郎公系第4世)宗榮公開基以來,現已傳世20代左右(最快已到胡公119世、武平六郎公系第24世)。現有人口500人左右。
  • 江州義門陳家族史—洪順公系家譜
    有了他,義門陳悠久燦爛的家族根親文化得以流傳;有了他,我們義門文化才能不斷發揚光大!陳姓乃先賢之後裔,義門陳家世顯赫、宗史昭著,是最具文化底蘊、最有科學文化研究價值的大家族!《義門陳氏大成譜》及「陳姓各莊系宗譜」所載所述,無不體現出陳姓族人對家族史、家族文化的尊重與驕傲!「義門家風、首孝悌、知仁義」影響深遠,不僅為封建社會推崇、弘揚,且更具有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所以說:譜是一個家族中最珍貴的物產!
  • 義門陳氏創造了中國的十三個第一 無錫陳氏周村等支宗譜出版在即
    封為「義門陳氏「的分支亦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定居於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唐開元十九年(731)陳旺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後宋仁宗在文彥博等重臣上疏建議下,將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分析大小291莊(另加43官莊共334莊)。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
  • 陳寅恪家史:客家驕子──義寧陳氏之源
    棚民在修水,客家人普遍被稱為「懷遠人」,客家方言也被稱為「懷遠話」。「懷遠」這一名稱的由來,包含著一部修水客家人奮爭與融合的歷史,而義寧陳氏的一段段往事也同這個特殊的名稱有著莫大的關聯。明末清初,寧州(今修水、銅鼓)連年兵燹。直至康熙初年,州城一帶仍然戰亂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