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義門陳家族史—洪順公系家譜

2021-02-14 陳氏家族總會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陳氏家族總會」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陳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陳氏宗親交流。天地一陳、陳氏一家親、陳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打造陳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陳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陳氏家族總會宗公眾平臺,陳氏自家人的公眾平臺,歡迎長按二微碼識別關注

                     目前已有10萬陳氏宗親關注加入陳氏族人

總序

續譜是國人從遠古時代流傳至今,敘述家族宗史、變遷,傳承宗族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族譜是可貴的文化遺產,是值得族人尊重的傳家寶、回憶錄。有了他,義門陳悠久燦爛的家族根親文化得以流傳;有了他,我們義門文化才能不斷發揚光大!陳姓乃先賢之後裔,義門陳家世顯赫、宗史昭著,是最具文化底蘊、最有科學文化研究價值的大家族!《義門陳氏大成譜》及「陳姓各莊系宗譜」所載所述,無不體現出陳姓族人對家族史、家族文化的尊重與驕傲!「義門家風、首孝悌、知仁義」影響深遠,不僅為封建社會推崇、弘揚,且更具有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所以說:譜是一個家族中最珍貴的物產!我洪順公後裔們每一個族人都要尊守愛護《義門陳洪順公支系支譜》!先祖曾於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奉旨分析,星分全國七十二郡一百四十四縣。今查明知:宗俞、宗臣分永興果石莊,其實二人早故,其孫思澄、思洪代祖分莊,思澄、思洪公系果石莊始莊祖,現湖北陽新洋港鎮建有果石莊陳氏宗祠,立有思澄、思洪二公陵墓。水有源,木有本,家有風範,族有宗史。水源遠則流長,木本固則枝茂,家風雅則令人傳頌,啟迪後世,宗史昭著則激發後人發揚光大,積極進取。自古言道,有人則有祖,有祖則有族,有族則有譜。以達序昭穆,敬祖宗,明世序,辯宗派,分親疏,別尊卑,詳生卒,知嫁娶。思功穆德,常生孝義,慎終追遠,光前裕後,根源自明。陳姓是大舜之後,得姓始祖為陳胡公滿。堯帝選賢,看中了舜,乃將兩個女兒娥黃、女英嫁給舜為妻。舜與妻由原籍冀州遷居山西永濟媯(gui)水旁,其子孫即以地名為姓,稱媯氏。舜的十七世孫遏(e)父(又稱閼yan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因技術精湛,深受重用。武王追思先聖王,慕舜的德望。得知遏父(閼父)是舜帝的後代,便把元女太姬嫁給遏父的兒子媯滿為妻,封滿於宛丘(今天河南淮陽)建立陳國,以奉舜祀。其子孫遂以國為姓,此乃陳氏得姓的根源。媯滿死後,諡號陳胡公,葬在河南淮陽。今該縣柳湖旁有陳胡公滿墓,因被護城河水侵蝕,以鐵固護,俗稱「鐵墓」。陳國早期是中原大國,陳國傳至泯公(明越)亡國,於公元前478年被楚國所滅,共歷20世,26代君主,皆公爵,先後存645年。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此即陳氏的由來。修志是我國文化優良傳統之一,譜版是一族之志書。為使後裔尋根溯源,敬祖尊宗,長幼有序,尊老愛幼,文明處世,禮貌待人;促進家族之小團結,國家之大團結之目的。當前有部分青少年,連自己祖考名諱,更不知其高祖曾祖考之生平,甚至有的連一家延支嫡從不分,實為可慮。族譜是種瓜爬蔓式的繁衍全書,順藤上溯可祥其歷代先祖及各房分支之盛衰,否則新陳代謝,後裔延綿,蘭桂騰芳,相隔日久勢必形成遠近不分,世派混亂,即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故此多數族老為此憂慮。義門陳氏家族續譜之事,吾受族眾之託,責無旁貸。待借譜序一角,了表尊祖敬宗之意。這次續譜是我族眾多年的要求和願望,在既無祖業,又無資金積累的情況下,全靠族眾籌資辦理,對歷代先祖,世代先人,生前的業績和遷居後地址,以老譜序作依據尋根溯源,了如指掌。續譜之目的是弘揚華夏之文化,愛我義門陳氏族譜。是使派別不亂,傳宗接代,做到長晚有序,尊老愛幼,家庭和睦,尊祖敬宗,敬宗收族,收族並非擴勢,而是團結更多的人,在我中華民族之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根除惡習,遵守法紀,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凡務工、農、兵、學、商及其他行業盡職盡責,為國家多做貢獻。這次續譜,族裔等任勞任怨,從組織聯絡到籌措資金,不畏阻攔,知難而進,牽頭續譜,族裔功穩才疏學淺,能力拙膚,譜序言不對題,沒寫到及紕漏誤訛之處,懇請諒解。在我族父老兄弟侄輩以及在外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下,經過籌備組的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續譜大功告成。木有根本,水有源頭,人有祖宗,族有家乘。歷史之淵源,遷徙之軌跡,世序之銜接,祖宗之永存,歷代宗譜,詳載備述。陳氏出自有虞之後裔,舜帝之後。周武王得有天下,封先賢五帝後裔王。封媯滿子陳,建都宛丘,是為陳國。子孫便以國為姓。陳氏繁衍昌盛,支系清晰的是以媯滿後裔陳軫為首的潁川陳氏,其形成有一段複雜的演變過程。媯滿第11代孫公子完,因躲避陳國內亂,於公元前672年逃到齊國,任工正,改姓田,稱田完。其子孫世代歷任齊國大夫、卿、相,至10世孫田和奪取齊國政權,建立田氏齊國。又傳8君199年,至16世孫田健時,於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所滅。(秦朝設郡縣制,淮陽屬潁川,故稱潁川陳氏。)田健有三子,長子升、次子恆先後改為王姓,三子田軫於齊亡國前逃到楚國,任楚相,被封為潁川侯,遷至潁川(今河南許昌、長葛一帶),恢復陳姓(田軫即陳軫),此後陳氏在中原發展成為名門大族。至漢相陳平,六出奇計,佐沛公定漢業。其後位重官顯者,代代不乏其人。傳至42世陳翔,此為宛丘總派。自43世潁川郡公陳實,傳至南朝武帝陳霸先,受梁禪位(公元557年)而有天下,定都金陵。公元589年陳朝為隋所滅。陳朝自武帝霸先至後主陳叔寶共傳五帝,立國33年。予祖宜都王叔明公(62世)一支尤盛,繁若天星,遍布神州大地。而後傳至71世陳壤,此為潁川世派。陳軫的兒子陳嬰,秦時任東陽史令,其子陳餘為成安君,孫陳軌,陳軌的四世孫陳願有四子,第三子陳齊又有三子,長孫陳實字仲弓,東漢時人,在陳氏族中是個關鍵人物。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被連。為解脫別人,他自請囚禁。黨禁解,居鄉不仕,常為人解難排憂。有一年鬧災荒,有盜賊夜入其室,躲在屋梁上,他發覺後,喊來子孫,正色教訓道:「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如此,梁上君子是矣!」行竊者大驚,自投於地,叩頭請罪。他遂令送絹兩匹放歸。此後全縣無盜竊案件。「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於此。陳實的六個兒子也非常有名,尤其長子陳紀、四子陳諶與陳實合稱三君,曾作為封建道德的典範而圖像百城。陳諶的玄孫陳伯盼,於西晉末建興年間渡江,居曲阿(今江蘇丹陽)新豐湖,其孫陳世達任長城令,徙居長城(今浙江)下若裡,傳十世有陳談先、陳霸先(即陳武帝)、陳休先。陳霸先在南朝任徵虜將軍,受封陳王,於557年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南京),陳國曆五世33年,於公元589年陳朝為隋所滅。此間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使得陳氏子孫遍布於長江與粵江之間。其中宜都王陳叔明公(62世)的10世孫陳環第五子陳伯宣隱居於江西廬山,其孫陳旺於唐太宗太和六年(832)遷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成為江州義門陳氏的開基祖。陳旺以孝義治家,世代相傳歷時330 年,形成一個擁有3700多口人,三百多處莊田,前後十幾代同居共爨的龐大家族。直到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由皇帝頒旨,派人協助分析,分散於16省道125個地方。唐代中原陳氏兩次南遷福建,影響深遠。唐高宗總章2年(公元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68世孫)任嶺南行軍總管,率軍徵討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害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朝廷又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領軍校58姓組成援軍。去粵途中,陳敏、陳敷卒。其母魏氏代領其眾入閩。唐儀鳳2年(公元67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唐垂拱2年(公元686年)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率眾闢地置屯,招徠流亡,營農積粟,通商惠工。」使得漳州一帶方圓千裡,無桴鼓之警,因之被後人尊為「闢漳聖王」。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尊敬之情。潁川陳實的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到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又遷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陳邕後裔孫陳洪進,宋初任宰相,封南康郡王;其兩個兒子陳文福、陳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當陳朝滅亡時,有一支陳姓族人遷長安,後世陳兼在唐考中進士,入朝為官。至其孫陳褒曾任鹽令官,褒之曾孫陳環任臨淮令時,遂遷居福建泉州仙遊,以後發展成為義門陳氏家族。                         唐宋敕封之江州義門陳氏,名揚四海,盛極一時,其輝煌歷史永載史冊。家族獨具四最: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團結最緊,合灶最長。聚族三千九百餘口,十三代同居,歷時三百三十二年。實屬天下之奇觀。此時家亦盛,祖亦昌,聲震朝野。朝廷為思保全之策,下旨臨門監護分析,計二百九十一莊,時宋嘉佑八年三月(公元1063年)。外奉旨市買43莊。星分七十多州縣(原有在各地的陳氏支系不在內),由於各地的陳姓多出自江州義門,固有「天下陳姓出義門」之說。其實,確切的講:「天下陳姓根源在宛丘(河南淮陽),興旺在義門」。義門陳氏即江右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公元832年,江右陳氏的祖先陳旺因為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置業,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宋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一聯。宋朝文學家裴愈題寫了「天下第一家」匾額,因此世人皆稱江州義門陳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趙匡義於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筆旌賜「忠孝世家」,又於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賜「真良家」和「義居人」,同年下昭將「義門家法」收藏於國史館,並遣內侍裴愈賜御書三十三卷在義門敕建御書樓,將「真良家」三字懸掛門首。宋太宗又於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為義門親題:真良家。                              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耀門閭。和「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的詩句以示讚頌。宋真宗趙恆賜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並於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於旌表門外,築高臺丈許,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六個大字。宋太宗還御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一聯,於其家百犬牢。《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義門陳禮義為先,孝道治家,滿門重義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響了牲畜。至唐昭宗慶曆年間,家有七百四十餘口,每日設廣席,長幼依次坐而共食。蓄犬百條,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諸犬皆不食。原來臥於紫扉旁,是一隻老母犬,腳拐,眼瞎。每晚睡門樓之上,伴星鬥,防匪人,盡其義也。老犬不至至,餘犬皆不食。                   相傳有一年,御駕親臨。帶來100隻肉包子,放在犬槽內,群犬呼而相聚,各銜一隻包子於口中,但見一條白犬,獨步槽前,口叼兩隻包子走了。聖上異之。遂率人尾隨其後,至一柴扉旁,見有一拐腳黃犬席地而臥,白犬將肉包子丟了一個給黃犬,眾犬方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啃動嘴裡的包子,昭宗見狀,聖心大悅,稱道:真義犬也!古義門坊建有「百犬牢」。其門有一對聯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百犬同牢是昔日義門坊的一個重要奇觀。黃帝(軒轅):公元前26-27世紀,生於壽丘(今山東省曲阜縣),卒於荊山(今河南靈寶縣),葬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舜帝:字重華,生於河南濮陽,耕於歷山,漁於雷澤,陶於陶邱亭,定都蒲阪。卒於蒼梧(今湖南省與廣西省交界處)陳(胡)滿公:公元前1076年-前1034年,舜帝三十四世孫,閼父之子,娶元女太姬為妻。封宛邱(今河南省淮陽縣),為陳國國君,後世子孫便以國為姓。陳寔(實):公元105-187年,東漢人,字仲弓,諡號文範先生,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因德高望重,卒後追封潁川郡公、康樂侯。陳叔明:公元555-618年,宜帝六子,南朝時陳朝人,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封宜都王,官累將軍、刺史之職。陳朝亡,公元589年隨隋入關。隋朝大業年間曾出任鴻臚少卿。陳伯宣:名闊,號古靈,亦號主敬,世稱真隱先生,拜著作郎,住司馬遷《史記》行於世。宋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追封太史公。卒葬義門東佳書院旁,後擇地遷葬瑞昌縣金城白石渡。2008年3月又移遷於瑞昌市夏畈鎮三眼橋。陳旺:公元753-836年,字天相,名野王,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唐文宗時,舉家遷居敷淺源太平鄉常樂裡陳崇:字克遵,仲公長子,主持義門陳家政28年。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立家法三十三條,是年建東佳書院於東佳山下天下事久合必分,盛極必衰。義門陳家族在極盛之後,還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家族、最恢宏的大分莊、大遷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皇帝頒旨並派官員監督分家的家族。據稱,宋仁宗嘉祐七年,文彥博、包拯、範師道等重臣向皇帝上疏,論陳家朝野太盛,宜令分析,以保全之。1062年七月,仁宗皇帝親旨,對義門陳氏實施大分析,將三千九百餘人分為二百九十一莊,分遷全國七十二州郡一百四十四縣。至1063年3月分析完畢。史載:「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欽奉仁宗皇帝聖旨,矜恤義門太盛,思保存之,乃於七月初三日,敕江州轉運使謝景初、郡牧官呂誨、戶曹穆恂、湖口鎮巡檢範彬眾官,臨門監戶,分析至明年三月(公元1063年3月),議始定。以才繼字行二百九十一人為分拈鬮。自茲以降,大宗小宗星分棋布於諸府州縣,而義門始割恩義,而異居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惟爾江州德安縣義門陳氏,同居一十五世,不為不久,義聚三千九百,不為不多。朝廷恩賜蓋已有年,各屬安存已非一日,切慮爾民生齒日眾,難為統屬之,方年穀不登,得無飢餒之患?但世道頹靡,已匪唐虞之日;人心不古,豈皆堯舜之民?恐後失於檢束,變起不虞,上負德於朝廷,下遺羞於厥祖。朕為爾等恤之懷之,特詔爾民:分居碩業,析儉營生,保持已往之仁,以杜將來之患;爾等各宜殷勤是務,毋辜堂構之謀;棺弟同澤,弗負絲綸之貴。鳥獸有異巢之日,烽繭有散處之時;物類猶然合離,人生豈可長群?盍各遵依,勿懷晉變。特詔嗚呼,惜哉!有負三朝勒命旌表門閭,蒙聖朝大振淳風,光揚孝悌。巨家雖貧苦,不忍分析。欽奉仁宗矜存義門太盛,特頒勅命江南西路府州縣眾官臨門監護分析,遍布各省州府縣莊所居焉。今奉旨析居之後,務要仿前人,守義族,敦行孝悌,建立祠堂,春秋二祭,依期無失祀事。仰各莊家長率領一家眷口,沐浴齋戒,潔備牲儀,依時祭祀。上承祖宗,下佑曾玄,倘有違者,輕重申稟量罰,以家法施行。各莊翤孫,毋忘家規義範之訓,永宜遵守可也。溯當日我祖崇公立家法,訓子孫,上和下睦,義風挺然,未幾聲聞於朝廷。於是僖宗朝曾行旌表,後被草寇劫掠家財,誥勅均為焚失。翤至南唐丁酉年,復拜受勅賜旌門閭,特立義門。仰縣差人於門首豎立大石柱二條,長二丈有餘,左鐫義字,右鐫門字。仍除正苗正稅外,放免諸雜科徵,並給鹽面絹米等項。家長袞,授江州司馬參軍。肪為家長,又授文林郎。共計十三世,計二百餘年,男女三千九百餘口。惟喜篷於清世,向敢望於皇恩?伏惟崇文尚武,儀天遵道,感應聖時。仁孝皇帝陛下,德邁羲唐,功高舜禹。爰自理行睢上,慶洽寰中,含靈盡荷珠休,品物悉沾滂澤。臣家傳敦睦,齒近期頤,特頒庠序之資,俾與衣冠之列。畢門圭竇,驚紫浩以俄臨。雪鬢霜髭,映綠袍而薦耀。此蓋陛下曲旌小善,以化大同,臣敢不益勵雲礽,彌敦禮義,上副無私之教,庶酬不世之恩。臣伏恨老耄,不獲奔走蹈舞闕廷,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瑾奉裝稱謝以聞。臣泰誠惶誠恐,稽首頓首。天下事久合必分,盛極必衰。義門陳家族在極盛之後,還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家族、最恢宏的大分莊、大遷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皇帝頒旨並派官員監督分家的家族。據稱,宋仁宗嘉祐七年,文彥博、包拯、範師道等重臣向皇帝上疏,論陳家朝野太盛,宜令分析,以保全之。1062年七月,仁宗皇帝親旨,對義門陳氏實施大分析,將三千九百餘人分為二百九十一莊,分遷全國七十二州郡一百四十四縣。至1063年3月分析完畢。史載:「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欽奉仁宗皇帝聖旨,矜恤義門太盛,思保存之,乃於七月初三日,敕江州轉運使謝景初、郡牧官呂誨、戶曹穆恂、湖口鎮巡檢範彬眾官,臨門監戶,分析至明年三月(公元1063年3月),議始定。以才繼字行二百九十一人為分拈鬮。自茲以降,大宗小宗星分棋布於諸府州縣,而義門始割恩義,而異居焉。「一百零八莊是按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賜的12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十二字號同內部議定九字「成、先、遷、升、仁、悅、大、通、琉」相對應前後排列取分莊,(同時保留原名),但規定御賜的十二字必須放在前面,對應排列正好分108莊,謂之大莊。分遷到當時的七十二州郡,即人們常說的「莊分108,鬮遷72州郡」的由來。隨后庄上又分莊得183莊,謂之小莊。故宋仁宗皇帝趙禎在《題江州義門分莊》詩中有:「江州久著義門莊,莊上分莊世派長」的詩句。即胡旦撰《義門陳氏金字譜原序》中的一百零八嗣孫皆昆弟,為一百零八莊。(1)至於怎樣取分莊祖號也是有規則的,分三部分:一是以御賜十二字同另九字相對應命名108人;二是取名首用字為御賜字,後一字不拘,如「知本、宗仕、守威、承可、繼釗」等;三是取名後一字中必須帶有九個字中的任何一字,前一字不拘,如「身先、尊遷、光升、明通、端琉」等。只有少部分用的是原名,如「堯則、堯叟、堯佐、堯資、輝、達、顯、道」等。他們都是因官置產謂之官莊,當時沒有直接參加義門分莊。(2)分莊世序圖是根據全國近百家宗譜及有關史志資料整理而成,其上錄330莊。據大量譜志記載:義門分莊分108莊謂之大莊,而後抓鬮183莊謂之小莊,共計291莊。另加在外當官購置田產(朝廷特許)43莊,總計莊數應為334莊(包括重莊,總分多少莊說法不一),但還有部分莊待考。(3)分莊世序圖按青公六子「伉、侍、仲、俛、偉、伸」分六大房逐房世序排列而成,但要注意到是:義門分莊祖一律同輩,原因有二,其一:分家時同輩人佔大多數;其二:將來尋根問祖時不會產生輩份錯亂。其實在這同輩中年齡懸殊很大,有的在幾十年前就已作古,有的還是未成年。如宗俞、宗臣分永興果石莊,其實二人早故,其孫思澄、思洪代祖分莊。又如繼圭在分家時只有十一歲,分得火巷莊,所以他只有同兄長繼通同分一莊。還有一種情況是:分莊時已故,兒子攜全家隨伯父、叔父同行,那麼分莊祖名份就落在伯父或叔父名下,如:思升帶著從兄思昊二子共計四十四人同分南昌莊等。象這樣的例子很多,不能一一列舉。江州德安縣義門陳氏九世家長陳泰為欽奉皇恩均分義產事:竊念家世以唐迄今同居十三世,計二百四十餘年,聚族三千七百餘口,代傳教悌,人無間言,業紹箕裘,室無私財,廚無異饌。伏蒙聖旨,以義門大盛,供餉益艱,宋仁宗嘉佑七年三日奉旨遣江西西路轉運使謝景初、郡牧官呂誨等臨門監護分析,以二百九十一人名編字號(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抓鬮,星分於各省諸路之莊,寫立合同關書,永為子孫執照者。知成遷赤土官莊  知先遷株嶺莊 知遷遷東籠莊  知升遷崇陽宏上莊知仁遷石門莊    知悅遷原政莊   知大遷開化莊    知通遷黃陂莊知琉遷蕪湖莊    知明遷新義莊   知本遷廣信莊    知十遷寶坻莊知高遷歸德莊    知良遷鄞縣莊   知用遷金堂莊    知柏遷祥符莊知煒遷歸化莊    知隆遷徐州莊   知宗遷秀水莊    知寧遷赤嶺莊知問遷青州莊    知翰遷臨清莊   知致遷長樂莊    守成遷羅溪莊守先遷樂安莊    守遷遷上石莊   守升遷武昌莊    守義遷自成莊守仁遷芳蘭莊    守悅遷黃庸莊   守大遷攸寧莊    守通遷太湖莊守琉遷蘄春莊   守操遷安福莊   守旺遷東莞莊   守韶遷濮州莊   守權遷常熟莊   守昌遷將樂莊    守晉遷六合莊    守宗遷永嘉莊 宗成遷赤崗莊   宗先遷湖口莊    宗遷遷馬頭莊    宗升遷蒲圻莊宗仁遷景佑莊   宗悅遷虎溪莊    宗大遷龍峰莊    宗通遷望江莊宗琉遷蔡山莊    宗芳遷湘鄉莊    宗兢遷汀州莊   宗邱遷萊陽莊宗俞遷果石莊    宗臣遷果石莊    宗元遷金華莊   宗昌遷太興莊 宗令遷敘州莊    宗逵遷甌寧莊    宗和遷候官莊   宗華遷崇德莊宗才遷龍安莊    宗鬥遷當塗莊    宗邱遷萊陽莊希成遷宿松莊    希先遷太平莊    希遷遷赤湖莊   希升遷新店莊希仁遷新恩莊   希悅遷黃梅莊     希大遷筠州莊   希通遷下寨莊 希琉遷軍糧莊    希博遷平陽莊    希崇遷江都莊   希讓遷弋陽莊希遠遷蘭溪莊    希作遷西安莊    希寶遷山陰莊   希品遷江陰莊希玉遷海寧莊    希亮遷贛州莊   希真遷火田莊    希壽遷粟陽莊希幹遷宜興莊    希儒遷曲江莊   希前遷平樂莊公成遷回歸莊   公先遷石烏莊    公遷遷宛溪莊    公升遷官溪莊 公仁遷東源莊   公悅遷石蟹莊    公大遷高安莊    公通遷宿松莊公琉遷行塘莊   公明遷光州莊    公謙遷青蒲莊    公長遷銅梁莊公全遷鎮海莊   公良遷博羅莊    公實遷會嵇莊汝成遷舒城莊   汝先遷石塘莊    汝遷遷南城莊    汝升遷嘉魚莊汝仁遷雙陂莊   汝悅遷牛公莊    汝大遷富順莊    汝通遷赤山莊 汝琉遷東順莊   汝生遷太倉莊    汝徑遷清流莊    汝德遷福州莊 汝隆遷西關莊   汝秀遷餘姚莊    汝尚遷慈谿莊    汝心遷懷寧莊汝良遷洛陽莊   汝鳳遷忠州莊    汝優遷保昌莊才成遷鄱陽莊   才先遷烏石莊    才遷遷新城莊    才升遷江陵莊才仁遷東陂莊   才悅遷楓林莊    才大遷大冶莊    才通遷安化莊才琉遷土伏莊   才宿遷潛山莊    才美遷宜春莊    才典遷新化莊 才英遷泰州莊   才達遷潛山莊    才星遷金溪莊思成遷永興莊   思先分平塘莊   思遷遷富陽莊     思升分南昌莊 思仁分新港莊   思悅分神陂莊   思大遷柏山莊     思通遷漢陽莊 思琉遷鬆口莊   思九遷華亭莊   思德分海鹽莊     思一遷麻城莊思俸遷宜城莊   思美遷德清莊   思正遷興村莊     思忠遷寧都莊彥成遷河塘莊   彥先遷東溪莊   彥遷遷濟州莊     彥升遷沙坊莊彥仁遷自興莊   彥悅遷長泰莊   彥大遷佛圖莊     彥通遷漢川莊彥琉遷三角莊   彥豪遷上杭莊   彥偉遷石橋莊     彥光遷同安莊 彥君遷禮寧莊   彥德遷孝感莊   彥柯遷高塘莊     彥相遷嘉定莊 彥謙遷德興莊   彥鬱遷南安莊   彥舜遷蓬萊莊     延銓遷龍門莊 承成遷萬福莊   承先遷太源莊   承遷遷先生莊     承升遷新橋莊承仁遷自成莊   承悅遷星子莊   承大遷牛洪莊     承通遷周陂莊承琉遷六水莊   承可遷歸化莊   承用遷惠州莊     承享遷華容莊延成遷三臺莊   延先遷深坑莊    延遷遷蟠塘莊    延升遷江夏莊 延仁遷興置莊   延悅遷壽寧莊    延大遷龍潭莊    延通遷鄂州莊延琉遷寶慶莊   延轄遷馬跡莊    延坤遷高淳莊    延福遷句容莊延斯遷赤巖莊   延禮遷赤巖莊    延禎遷榮塘莊    延兆遷港口莊延玉遷上高莊   延青遷山陰莊    延梧遷常州莊    延廣遷成都莊 延陵遷蜀山莊   延鼎遷新俞莊    延文遷建德莊    延聖遷萬載莊延賞遷陳家湖莊 延晤遷沔陽莊    延省遷宿松莊    延盛遷海州莊延科遷開州莊   延莆遷貴溪莊    延祿遷崇明莊    延英遷興華莊延瞻遷江浦莊   延欣遷樂昌莊    延瑞遷晉江莊    延又遷永新莊延壽遷廣昌莊   延萬遷新會莊    延祚遷崇安莊    延淑遷古田莊繼成遷巴陵莊   繼先遷塘西莊    繼遷遷尖山莊    繼升遷石橋莊 繼仁遷綠水莊   繼悅遷百頃莊    繼大遷萍鄉莊    繼通遷火巷莊繼琉遷謝浦莊   繼守遷嚴州莊   繼平遷金壇莊   繼元遷城子驛莊繼銘遷南橋莊   繼釗遷留市莊   繼鏜遷鄱陽西莊   繼鍾遷永豐莊 繼鎧遷黃金山莊  繼興遷丹徙莊   繼圭遷火巷莊    繼登遷湖州莊 繼長遷無為莊   繼先遷塘西莊    繼歸遷梧州莊    繼宣遷桐鄉莊繼袞遷順德莊   繼定遷桃源莊   繼全遷上元莊     繼育遷海洋莊繼祥遷處州莊   繼表遷東昌莊   繼道遷玉山莊     繼忱遷丹陽莊繼肅遷嘉興莊   繼宇遷嚴州莊   繼繡遷南徵莊     典成遷善化莊學成遷蒲城莊   光大遷羅田莊   向大遷高安莊     吉先遷南平莊德先遷銅陵莊   覺先遷涇縣莊   時先遷龍遊莊     蘊先遷山頭莊顯先遷邵武莊   舜先遷無錫莊   立遷遷宜黃莊     常遷遷松江莊尊遷遷武鬥莊   興遷遷麗水莊   國遷遷寶蓮莊     泰遷遷寶應莊安遷遷龍安莊   運升遷豐城莊   世升遷辰溪莊     幫大遷松滋莊必大遷瓊山莊   明通遷南平莊   起悅遷貴池莊     端琉遷永寧莊相琉遷天河莊   文琉遷通城莊   聖琉遷衡州莊     昭琉遷閩縣莊註解:義門陳氏奉旨分析自公元1062年7月始,至公元1063年3月止,外加市買43官莊,江州義門陳總計分析334莊。另外,莊外另分莊系未記錄入。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氏一家歷代為官人數約400人,歷受封贈42人,歷代累計中舉120餘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的建築有:義門正宅、御書樓、東佳書院、東臬祠(旺公祠)、太公堂、祖訓堂、德星堂、大學院、接官廳、刑仗廳、太聖院、得勝樓、九裡殿、永清祠、都察院、百犬牢、鞦韆院、望仙亭、廨院、道院、義門、義酒坊、酒店、饋堂、公堂、鼓樓、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遷祠、先祠、義碑,筮法亭及田莊、園林等三百多處。由此可見,「義門陳」當時:江州義門始祖闊公,字伯宣,又字主敬,號貞隱先生。環之第五子。由福建泉州遷江廬山聖治峰下隱居。有文史才,注司馬遷《史記》,唐玄宗開元(約722年),朝徵不仕,拜著書郎,賜翰林院學士,追封太史公。闊生檀,官至福州刺史,宋天聖四年追贈楚國公。檀生旺,授江州牧,拜宣義郎,追贈晉國公。(遷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義門村)旺生機,進士,拜宣義郎,追贈燕國公。機生感,官侍郎,追贈許國公。感生蘭,官朝議郎,追贈吳國公。蘭生青,登進士,授直雲閣學士,官朝散大夫,追贈齊國公。青生六子:伉、侍、仲、俛、偉、伸。仲,宋追贈恭惠公。仲生崇,,主家政28年,唐昭宗大順元年(公元890年)立家法三十三條。南唐又為之封義門。授江州助教,長史。贈銀青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兼任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崇生袞,進士,授江州司戶參軍,遷文淵閣大學士。袞生錫(暘),授奉訓大夫,官詔州司法,為義門十八朝官之一。暘生恭,字紹堯。南唐為洪州掌書記,獻安邊十策,授鹹寧尹,拜文林郎。恭生宗俞、宗臣。宗俞生進,進生思澄、字國堔,宋封思成郎。宗臣生及,擢進士,初授江夏令,轉授蒲圻令,每任不仕,置田產。及生思洪,字國深。思澄、思洪為從兄弟,同受永興伯林果石莊,二公為永興果石莊落業始祖。永興果石莊地處鄂東南,湖北省陽新縣永興果石街(現洋港鎮),建有果石莊陳氏宗祠,立有思澄、思洪二公陵墓,莊太祖旺公牌位。思澄公有二子:菊逸、菊迪。思洪公有四子:宣、定、實、宥。按六大派排序,逐一敘明。宣公由上保遷瑞昌北莊;定公由上保遷瑞昌官湖口;實公居果石莊上保;宥公由上保遷瑞昌肇陳。四川省達州市雙河口鎮清水河村、白象赤村、青紅林村、石橋磨     刀溪(陳玉澤);河南省光山縣南向店劉堂(陳德從)晏河鄉李灣小扶灣(陳功傳)特註解:陳闊 伯宣公,字子敬、號真隱先生。(曠世奇才,與友暇遊廬山時得真人指點而尋得寶地。)有文史才,與總兵馬有善相好,因總兵調任南康而與之暇遊廬山,悅其美而胥居焉,結茅晦著書立傳。因著述司馬遷《史記》行於世,名聞朝廷,屢徵不仕,拜著作佐郎。一日,一人載星冠曳道服訪伯宣公於廬山日餘。言受帝命職私採訪欲得此地作道場福及億萬生靈,汝將遜否?宣公曰:「爾久居此樂且無虞,不可!」彼又曰:「吾擇百裡風水之地易之。」遂同往湖泊南後洞高山巖崖盡處,尋逐山勢崖堆峰領足落,行二十裡駐足。乃遇丹鳳舞群鴉集,雅宜使居。是謂之上吉!「可易乎?」公曰「可」。於是易之。唐開元十九年辛未夏四月丙寅日(公元731年),其孫陳旺、字天相,授江州牧、承儀郎,後追贈晉國公。因官置產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義門村)。始遷此,開基得記。另一說是:一道高僧看中伯宣公所居之地,曰此地雖佳,然陰脈有餘陽氣不足,只可為玄釋香火道場,於居住不宜。公欲為子孫求萬億,當別圖之!祖索其處,乃攜祖至九宮道崖峰巔足落,行二十裡見鴉集鹿群,曰此地上吉可居,當旺子孫百代。祖記之。公之孫旺遵祖言,遷居此宅。即今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明末江西泰和人,系義門果石莊始祖陳思洪之二十二世孫,上自陳胡公為107世孫,陳友諒與四弟陳友謁於明末萬曆十年一同回應朝庭奉旨移民,由泰和縣大橋鄉永樂村陳家灣遷徒貴州黑洋大箐牧墾定居,住貴築谷池裡五甲,在貴州傳播漢民族文化,發展民族商品、改變貴州新天地,其繁衍垂直世繫於後:義門果石莊分莊始祖陳思洪下傳——實——滿——仁吉——仕通——世奇——宗顯——邦治——忠彥——德昭——朝威——日華——叔翔——仁遠——子宜——紹祖——雲翔——茂叔——仕先——獻勝——伯倍——友諒。伯倍公娶柯氏,生子友言,友訓,再娶劉氏,生子友諒、友謁、友話,共生五子,友諒排行佔三(江西老總譜《伯宣公宗譜》卷二)。陳友諒在江西娶張氏:生三子,長思周、次思義、三思源,入黔後生五子,即思才、思龍、思鳳、思先、思玉,共生八子。思周后裔繁衍於清鎮、大方六龍、畢節海子街等地,思義官遷雲南昆明,思源官遷四川樂山府(部分後人復遷貴州),思先、思玉改柯姓未歸宗。其他的分散於貴州各地。陳友諒、張氏歿葬貴築縣谷池裡五甲,小地名羊子窩犀。……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庚申季夏月 , 洪公二十八世孫(清翰林院編修)陳光亨敬撰。此字派以分莊祖思洪公第三十世為斷,各支系有未及三十世者,自三十一世啟用新派「鴻」字派。有過三十世者,自33世啟用新派「世」字派。派行協一則世序分明,世序分明則情誼融洽,此敬宗收族之大端也。5. 收族字派(以入黔字派第二十代「禎」字收族,二十一代起用「首」)洪順,大髮長子,壬申同治11年(1872)年三月吉時大方大龍洞生長人氏。清光緒年間,族人陳光譜擔任保長,實為明正暗匪,對與之不同為其道的族人實施排擠驅離,洪順公正是其中之一。在矛盾不能得到解決,權勢沒有其高的情況下,唯一的出路自然只有是遠走他鄉。至此,顛沛流離的生活開始了。幾經周折,先是來到黔西紙廠謀生,後又因社會動亂,生活不易,輾轉至化石中寨,再後來定居五裡慶頭大丫口。1928年病故,葬慶頭大水坡,辰山戌向,有墳記,無碑記。2017年農曆十月初八,子孫後代將其遷至慶頭黃家大坡,巽山幹向。子孫定居黔西縣五裡鄉、金蘭鎮,織金縣貓場等地。洪順公出走他鄉,實為倉促,無奈之舉,因此未能帶走家族宗譜,亦無口傳之力,導致丟宗失譜,後人無譜可依,字派混亂!丙申底,族中召開家族會議,族中長輩們商議決定舉族之力重修宗譜,理清家族脈絡,讓後人們有譜可依,做到改名不亂,輩分不亂。時間轉眼即逝,不知不覺已過去一年有餘。在家族宗親們的共同努力下,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們找到了我們的根在哪裡!但是字派卻紛繁複雜,在上部第八章可見。經家族會議商定,確定取用「果實莊通派」為我支系字派。此字派以分莊祖思洪公第三十世為斷,各支系有未及三十世者,自三十一世啟用字派「鴻」字派。有過三十世者,自33世啟用新派「鴻」字派。派行協一則世序分明,世序分明則情誼融洽,此敬宗收族之大端也。本支字派以33世啟用「鴻」字一二零世   洪 順  大髮長子,友諒第十四世孫,母永氏。壬申同治11(1872)年3月大方大龍洞生長,1928年故於黔西縣五裡慶頭大丫口,葬慶頭平寨大水坡。辰山戊向,有墳記無碑記。2017年10月初8遷黃家大坡,巽山乾向,有墳記無碑記。妣李氏  庚申光緒6(1880)年1月11大方大龍洞生長,1969年故於慶頭大丫口,葬慶頭苗墳壩。艮山坤向,有墳記無碑記。生子庭雲,庭青,庭榮,庭舟。生女么妹,蓮芬。妣雷氏  生卒失考。葬織金貓場黃家衝小牛塘,酉山卯向。生子品清、清雲。一二一世   廷 雲  洪順長子,丙午光緒32年(1906)大方大龍洞生長,1930年5月故於慶頭大丫口,葬大丫口。申山寅向,有墳記無碑記。妣蔣氏貴珍  生於丙午光緒論32年(1906),住慶頭八組,故失考,生子國志。一二一世   廷 青  洪順次子,光緒戊申(1908)年生於大方大龍洞,1930年10月故,葬慶頭五組,已無墳記。妣田氏亮明  甲寅民國3年(1914.)07.26.生於化石倉邊,1984.12.08故於黔西縣羊場蘭花,葬蘭花長土。癸山丁向,有墳記無碑記。生子思文,新倫,思明。一二一世   廷 榮  洪順三子,丙辰民國5年(1916.)11.30.生於化石中寨,1994.12.23.故於五裡落葉,葬慶頭。乙山辛向,有墳記無碑記。妣劉氏明芬  壬戍民國11年(1922.)12.26.生於五裡慶頭,2016.11.故於五裡落葉,葬五裡小田溝青岡坡。癸山丁向,有墳記無碑記。生子思遠。生女思群,思芬,思仙。一二一世   廷 舟  洪順四子,庚申民國9年(1920.)11.16.生於化石中寨,故失考,葬五裡觀音洞。午山子向,有墳記無碑記。妣高氏少英  辛酉民國10年(1921.)10.24.生於大方果菠河,故失考,葬慶頭大丫口少蓬坡。乙山辛向,有墳記無碑記。生子思才,思友,思文,思華。生女國秀,思群,思芬。一二一世   品 清  洪順之子,生卒失考。葬織金貓場紮營坡觀音洞,未山醜向。妣周氏  生卒失考。葬織金貓場紮營坡觀音洞,酉山卯向。生子:仲文、仲先、仲奎、仲華。一二一世   么 妹  洪順長女,生故失考。出閣四川曾鐵匠家。一二一世   蓮 芬  洪順次女,生故失考。出閣梔壩張樹銀家。一二二世   國 志  廷雲長子,已卯民國28年(1939)十月十六日生於慶頭,故失考,葬慶頭平寨。申山寅向,有墳記無碑記。妣謝氏登榮  壬申民國21年(1932).2.13.生於沙窩內莊大寨,2011年故,葬慶頭平寨。巽山幹向,有墳記無碑記。生子貴強,貴林。生女貴英。一二二世   思 文  廷青長子,壬申民國21年(1932)6月26曰生,現住黔西羊場。一二二世   興 倫  廷青次子,丙子民國25年(1936)二月二十六曰生於五裡慶頭五組,2010年故於黔西羊場,葬蘭花大巖上。癸山丁向。有墳記無碑記。配李氏光芬  丙戍民國35年(1946)臘月十四曰亥時生於五裡落葉大丫口,現住羊場金蘭社區。生子陳軍,陳江,章祥。女章英。一二二世   思 明  廷青三子,庚辰民國29年(1940)8月十二日戍時生於五裡慶頭五組,現住羊場金蘭社區,未婚,抱養子陳華。一二二世   思 遠  廷榮長子,壬寅年(1962)五月十八曰生於五裡落業村,現住落業村。配柒氏國秀  壬寅年(1962)一月二十二曰丑時生於五裡落業。生子渝龍,虹宏。一二二世   思 仙  廷榮長女,癸己年(1953)九月十三日生於五裡落業,出閣洪氏大明家,現住黔西縣城。一二二世   思 芬  廷榮次女,戊戌年(1958)八月二十一日生於五裡落業,出閣曾氏祥順家,現住落葉。一二二世   思 群  廷榮三女,乙巳年(1965)四月二日生於落葉,出閣方氏修倫家,現住次巴寨。一二二世   思 才  廷舟長子,己丑年(1949)九月十七日寅時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慶頭。配劉氏光仙  辛卯年(1951)八月七日子時生於慶頭現一二二世   思 友  廷舟次子,丁酉年(1957)十月一曰戍時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五裡移民街。配周氏興珍  丁未年(1967)冬月十七曰生於慶頭,現住五裡移民街,生子秋榮,秋豪。一二二世   思 文  廷舟三子,壬寅年(1962)八月十八曰酉時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慶頭。配蔣氏發芬  甲辰年十月十五曰生於慶頭,生子先勝,先富,先舉。生女先群。一二二世   思 華  廷舟四子,丙午年(1966)二月二十四曰申時生於慶頭大丫口,住慶頭。2018年3月29遷黔西配鮑氏從美  甲寅年四月二十二曰午時生於大方縣牛場鄉德克村,住慶頭。2018年3月29遷黔西,生子陳斌,陳剛。一二二世   仲 文  品清長子,生卒失考。葬織金貓場鐘山大墳壩,酉山卯向。妣餘氏  生卒失考。葬織金貓場鐘山大墳壩,酉山卯向。生子永華。一二二世   仲 先  品清次子,生卒失考。葬織金五甲。一二二世   仲 奎  品清三子,生卒失考,葬織金貓場紮營坡觀音洞。一二二世   仲 華  品清四子,生於己丑(194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住織金縣貓場革老壩大寨。配黃氏  生於(1949)年三月二十三日。生子永學。生女永菊,永芬。一二二世   國 秀  廷舟長女,辛已年(1941)十月十七日生於慶頭大丫口,出閣張氏安仁家,現住貴陽。一二二世   思 群  廷舟二女,丁亥年(1947)生於慶頭大丫口,出閣化石蔣氏發明家,現住化石街上。一二二世   思 芬  廷舟三女,壬辰年(1952)八月十九日生於慶頭大丫口,出閣許氏少明家,現住折坤。一二三世   貴 強  國志長子,癸卯1963.9.30.生於慶頭,現住黔西縣城。一二三世   貴 林  國志次子,己酉1969.10.22.生於慶頭,現住慶頭。配王氏蘭麗  庚戌1970.5.10.生於上銀坡,現住慶頭。生子登文。生女登群。一二三世   貴 英  國志長女,生失考。出閣劉氏應貴家。一二三世   陳 紅  二房庭青思文之子,甲寅年(1974)二月二十七日寅時生於織金龍場大屋機,現住黔西羊場,未婚。一二三世   長 英  二房庭青思文長女,丙午年(1966)生於織金龍場大屋機。出閣大屋機餘氏永昌家。一二三世   陳 軍  新倫長子,丙午年(1966)冬月二十五曰午時生於黔西羊場,現住羊場。配蔡氏承豔  乙已年(1965)十月十一曰生於黃泥石城村,現住羊場。生子登傑。生女登敏。一二三世   陳 江  新倫次子,辛亥年(1971)生於羊場,現住羊場,未婚。一二三世   章 強  新倫三子,甲寅年(1974)三月二十曰子時生於羊場,現住羊場,未婚。一二三世   章 英  新倫長女,己酉年(1969)四月二十八曰生於羊場。出閣++家。一二三世   渝 龍  思遠長子,甲寅(1984)年臘月二十八日辰時生於五裡落葉村,現住落葉,未婚。一二三世   虹 宏  思遠次子,丙寅年(1986)冬月十二子時生於落葉,現住落葉。配張氏興豔  乙亥年(1995)六月十一曰生於五裡張家灣,生子浩然。一二三世   文 廣  思才長子,丁丑年(1973)冬月十一寅時生於慶頭,現住慶頭。配氏吳萬敏  乙卯年(1975)十月十六曰生於黃泥城門洞,現住慶頭。生子建興。生女夢春。一二三世   文 學  思才次子,生故失考。葬慶頭,有墳記無碑記。一二三世   文 勇,思才三子,庚申年(1980)十月三日已時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慶頭。前妻張氏榮  庚午年(1990)一月三十曰丑時生於慶頭,生女葉葉,銀鈴,曉曉後離家出走,去向不明。一二三世   文 仙  思才長女,辛亥年(1971)一月十九日子時生於慶頭大丫口。出閣丫口寨鄭氏世忠家。一二三世   文 紅  思才次女,已未年(1979)三月二十五日卯時生於慶頭大丫口。出閣慶頭謝氏後均家。一二三世   秋 榮  思友長子,乙丑年(1985)八月十八曰酉時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五裡街上。配祖氏紅仙  1991年5月19日生於畢節市,住五裡街上。生子志鑫,駿楷。一二三世   秋 豪  思友次子,丁卯年(1987)二月二十八日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五裡街上。一二三世   先 勝  思文長子,癸亥年(1983)二月二十六日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慶頭。一二三世   先 富  思文次子,甲子年(1984)十月十二日已時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慶頭。一二三世   先 舉  思文三子,丙寅年(1996)三月四日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慶頭,未婚。一二三世   先 群  思文之女,丙寅年(1986)六月十七日生於慶頭大丫口。一二三世   陳 斌  思華長子,壬申年(1992)七月三日酉時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慶頭。配謝氏華清  一九八零年生於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生子皓月、耀輝。一二三世   陳 剛  思華次子,甲戍年(1994)二月二十八曰已時生於慶頭大丫口,現住慶頭,未婚。一二三世   永 華  仲文之子,生於己亥(1959)年八月二日,卒失考。葬織金貓場土樓,癸山丁向。配趙氏  生失考。生子:興平、青松。生女:興琴、松仙。一二三世   陳 琴  仲先之子,生失考。生子銀保、智貴。一二三世   永 學  仲華之子,生於丁已年(1977)九月六日。住織金貓革老壩大寨。永菊  仲華長女,庚戌(1970)年八月二十九生於織金貓場革老壩大寨,出閣於安順嘎裡方氏常林家。永芬  仲華次女,丙寅年(1986)九月二十六日生於織金貓場革老壩大寨,出閣於平壩縣樂平鄉山架村新合組靳氏明民家。一二四世   登 文  貴林之子,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生於慶頭。配楊氏思   一九九八年六月三十日生於廣東省信宜市茶山鎮灘垌大路底村,生子青傑。一二四世   登 傑  陳軍之子,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一日生於貴陽三橋大窪。一二四世 登 敏  陳軍之女,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五日生於黔西羊場。一二四世   浩 然  虹宏之子,二零一六年七月一日生於落葉。一二四世   建 興  文廣之子,一九九八年臘月二十五日生於慶頭。一二四世   夢 春  文廣之女,二零零零年正月初七生於慶頭。一二四世   志 鑫  秋榮長子,二零一三年八月初六日生於五裡。一二四世   駿 楷  秋榮次子,二零一七年六月初二日生於黔西。一二四世   登 垚  秋豪之子,乙未(2015)六月十七生於畢節。一二四世   錦 怡  先勝之女,甲午(2014)年七月二十日生於金碧。一二四世   皓 月  陳斌之子,二零一四年二月二十八日生於黔西縣金碧鎮。一二四世   耀 輝  陳斌次子,二零一七年八月十五日生於黔西。一二四世   興 平  永華長子,生於戊辰(1988)年九月二十九日,住織金貓場革老壩。一二四世   青 松  永華次子,生於丁丑(1997)年冬月二十九日,住織金貓場革老壩。一二四世   興 琴  永華長女,生於庚午(1990)年九月十九日。一二四世   松 仙  永華次女,生於乙亥(1995)年臘月十二日。一二四世   銀 朋  永學之子,生於丁亥(2007)年三月六日。住織金貓場革老壩一二四世   盈 盈  永學長女,生於已酉(2005)年七月二日。一二五世   智 傑  興平之子,生於丙申(2016)年八月十四日。住織金貓場革老壩一二五世   青 傑  登文之子,二零一七年六月二十九日生於黔西。住五裡慶頭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黎明即起,灑掃除庭,要內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自奉須儉約,宴客勿留蓮。懂禮義廉恥,知受恩莫忘。凡是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生。居家戒爭訟,處世戒多言。人非善者不交,物非義之不取。人有喜慶不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生喜慶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欲人見非真善,惡恐人知是大惡。守分安命,順時聽天,我子好此,庶乎近焉。凡我子孫,應記此訓,上所袘,下所郊,養子使作善,幼學如曰出之光,老學如秉燭夜行。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之後,思虛散逸,固須早教,勿失良機,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記一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義門陳洪順公支系支譜》經舉族協力襄贊,編審人員數易其稿,歷時一年有餘,業已竣編。譜書共十五章節,約兩萬字,卷帙浩繁。族譜是一部特殊的歷史,記載著宗族自始祖以來的繁衍生息、分支遷徙、不斷拓展的艱苦而光榮歷程;記錄著歷代先輩治理家政經驗和子孫處世為人教訓;展示了宗族內部其詩書科第、達官貴爵、忠義貞節、表功揚德、生齒蕃衍、居徙歿葬、成就著述、術業專攻等人文景觀。一部族譜是一個宗族發展史,生生不息的生命史,也是一個一代一代緊扣血肉之軀的生命鏈條與宗族的血緣紐帶,故族譜不可無,家史不可忘矣!吾族之譜重修工作,始於二零一六年,歷時一年有餘。本次修族譜,是我支系第一次修譜。由於我祖洪順公入黔西時未曾攜帶家族宗譜,也未對後輩口傳過詳細的家族世系情況,因此,資料的缺失給本次修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所以要達到查證求實,尋根溯源,全面整理,世系統一之要求實為不易。故工程之繁,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編審人員不畏其難,深感幸承族眾慫恿,恭逢盛世,人人以親歷修譜為榮,嚴謹負責,殫精竭力,考證史實,挑燈夜讀,查疑糾偏,補漏拾遺,不敢絲毫疏忽漏落。本次修譜,是由家族宗親共同出資,共同出力。經大家共同努力,本次修譜共籌資?滿足了印譜所需。宗親捐款踴躍,愛族之心,可鑑可敬。吾族陳思遠、陳思才、陳思友、陳思文、陳思華等諸賢,時常鞭策鼓勵編審人員,積極為印譜鼓呼吶喊,獻計獻策。今族譜得以順利付梓,跟他們努力分不開,謹此表示謝意。在編審過程中,雖然我們以盡善盡美為宗旨,核真校實,力求做到求真、求精、求細,但因編審者生性笨拙、才疏學淺,史料不全,無可稽考,以及人力、財力等客觀因素所限,錯謬難免,只待下次修訂時予以斧正,敬請族內諸君多多包涵。向所有關心譜事族人以及支持吾族修譜工作的社會賢達名士致敬!向積極支持、慷慨解囊諸多宗親深表敬意!

相關焦點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陳兼的第七代後裔孫陳旺後來由廬山龍潭窩遷至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陳旺由此成為江州義門陳的始祖。陳旺定居義門後,開始以儒家的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江州義門合家與國一體,其實就是一個縮小的國家。這裡具有同國家機制相對應的各種功能,不僅有基本大法三十三條(在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義門陳第三任家族負責人陳崇制訂了《義門家法三十三條》),還有保障家法得以實施的族規、家訓、各項管理制度等。
  • 義門陳—世上無雙族 天下第一家
    這個家族就是世居廬山南麓鄱陽湖畔九江市德安縣的義門陳家族。 義門陳源起 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源於南北朝時期的陳朝,創立於唐朝開元年間,興盛於北宋時期。今天全球各地陳姓總人口在9000萬左右,據說義門陳後人約有千萬之眾,於是有一種說法叫「天下陳氏出義門」。數字和說法雖然有些誇大,但足見義門陳在陳氏家族的地位和分量。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陳兼的第七代後裔孫陳旺後來由廬山龍潭窩遷至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陳旺由此成為江州義門陳的始祖。陳旺定居義門後,開始以儒家的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江州義門合家與國一體,其實就是一個縮小的國家。這裡具有同國家機制相對應的各種功能,不僅有基本大法三十三條(在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義門陳第三任家族負責人陳崇制訂了《義門家法三十三條》),還有保障家法得以實施的族規、家訓、各項管理制度等。
  • 江州 義門陳總世系
    公於唐文宗中葉,己是年邁之歲,舉家遷居德安(艾草坪)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現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為江州「義門」陳開基祖,曾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宋天聖四年敕曾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宋天聖元年0023年)敕封晉國公。 陳曉;遷江西南安潭口。
  • 《永樂大典》及其他史志文獻記載的義門陳世系比對
    四、《永樂大典》之《江州志·義門陳氏·胡旦義門碑·陳氏家譜》「陳伯宣孫旺」(《德安志》轉引用《江州志·義門陳氏》)《江州志》、《德安志》:義門陳氏。胡旦撰《義門碑》,其略曰:按《陳氏家譜》,陳宜都王叔名之後。五世孫兼,唐元宗時舉進士,為右補闕。
  • 江西「義門陳」傳奇
    其實,關於江西「義門陳」並非新的話題,多年前,我市知名作家陳法賢在研究陳氏源流中,就曾寫有一篇題為《江西「義門陳」傳奇》的文章,對「義門陳」的歷史作了初步的闡述。該文是在研究了大量歷史資料後寫成的,從文中可知,「義門陳」是世界最大的合居家族,堪稱「萬家和諧的歷史典範」;其創辦的「東佳書院」是世界最早的民辦大學;義門陳家法是我國民間第一部完整的家法。
  • 中國第一大家族江州義門陳,忠孝節義思想是其家風傳承
    在雄奇險峻的廬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有一個古老的義門村落。這裡因世代棲居著以「忠孝節義為本、耕讀奉公傳家」的江州義門陳而口碑相傳、譽名華夏。唐宋時期的江洲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十五代不分家、3900餘人口、332年聚族而居、和諧共處的家族奇蹟。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義門陳氏」,宋至道二年封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
  • 義門陳氏天下第一家
    於是就在網上搜索了什麼是「義門陳」。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是發源於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公元832年,江右陳氏的祖先陳旺因為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置業,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
  • 江州 義門陳總世系
    公於唐文宗中葉,己是年邁之歲,舉家遷居德安(艾草坪)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現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為江州「義門」陳開基祖,曾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宋天聖四年敕曾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宋天聖元年0023年)敕封晉國公。 陳曉;遷江西南安潭口。
  • 義門陳:一個曠世家族的傳奇(圖)
    一種說法是,陳兼在開元19年(731)出任江州潯陽縣(今江西九江市)縣令,陳旺跟隨陳兼遷居到潯陽縣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成為江州陳氏開基祖。  唐末黃巢起義時,陳兼第6世孫陳闊遷往德安,與陳旺後人合族同處。從陳旺開始,陳家到第8代都沒有分家。加上陳闊這支族人,整個江州陳氏家族當時有100多人。
  •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義門陳遺址  義門陳,座落於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義門陳開基始祖陳旺因官置產、造屋興家於江州德安縣常樂裡,陳旺及其子孫以孝道治家,撰家規,立家範,置田產,辦書院,曾經的義門陳方圓二十多公裡的區域裡,建有旌表臺、百柱堂、御書樓、議事廳、德星樓、文昌閣、接官廳、東皋祠、永清寺、九裡殿、都蠶院、鞦韆院、壽安堂、義門酒坊、廨宇、大公堂等宏偉建築
  • 天下陳氏出江州
    據家譜記載端公墓坐落於湖南瀏陽豐裕鄉,該墓距今一千多年。陳端公(838年-929年)在後唐時期曾平定黃巢叛亂有功,被嘉封為威烈將軍,節度使,國公,後調派潭州(今長沙)任節度使鎮守三邊(今天湖南、湖北、江西等部分轄區),91歲終老於此。
  • 義門陳開基祖陳旺不是伯宣孫的論述
    僖宗時嘗詔旌其門,南唐又為立義門,免其徭役。崇子袞,江州司戶。袞子昉,試奉禮郎。」以從子褒為嗣,褒至鹽官令。小結:陳京嗣子陳褒,為父子關係,陳褒比陳京後出生。第四代,陳褒之子陳灌《江州陳氏義門碑》、《江西通志.陳氏書堂記.徐鍇》、《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都記載為「褒生灌」,褒之子灌。義門陳族譜同樣都記載為褒之子灌。小結:陳褒之子陳灌,比陳褒後出生,後去世。父子關係無法交換。
  •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世系源流
    義門陳氏魁公後裔衡公派世系源流(來源網絡僅供參考,如有出入,以衡公族譜記載為準)伯宣公名潤字敬號禎隱,官拜耆作郎,後隱居廬山。伯宣妣洪氏生檀,旺公字天相號勝臨,於公元832年開基九江府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艾草坪。
  • 義門客家陳氏源流史
    義門客家是隨著客家人的形成而形成的,隨著客家人的大遷徙而播遷全國乃至全世界。義門客家人的定位,一是義門陳氏後裔;二是客家人;三是認同義門陳文化與客家文化。以上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的,稱為義門客家人。兩種列入義門客家行列視同義門客家人情形:有些義門陳支脈後裔,為圖生存謀發展,融入當地主流語系,已經不操客家話,但他們始終認同義門陳文化與客家文化,認為自己是客家人或客家後裔,我們可以將之列入義門客家行列。例如汀州莊廣東清遠陽滿公支脈。
  • 「天下第一家」義門陳奇觀
    天下第一家指唐宋時期的江州義門陳氏。這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篆刻家、廣東翠碧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文化總監陳祥先生書贈江州義門陳文史館的「義」字。這是江西九江德安縣義門陳氏旺井,也是稱義門第一井。江州義門陳座落在風景秀美的廬山腳下,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古屬江州轄地,現屬德安縣車橋鎮境內。北與瑞昌市交界,西與武寧縣接壤,南與永修縣毗鄰,素有「德安西大門」之稱。地理分布為「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 陳氏的榮耀——義門陳氏
    義門陳氏即江右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嶽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
  • 唐宋宗族文化的縮影——江州義門陳氏-光明日報-光明網
    唐宋時期,生活於長江南岸江州地區(今屬江西省九江市)的義門陳氏作為聚族而居的家族典型曾聲振大江南北。義門陳氏從一個小家庭逐漸繁衍成一個龐大而穩固的大家族,十數代聚居在一起,「室無私財,廚無異爨」,家崇孝悌,門尚敦睦,「義」風之濃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家族,受到從地方官員一直到最高統治者的各種旌表褒獎,成為倡導「忠、孝、節、義」的道德典範。     從現存資料來看,最早旌表義門陳氏的是唐僖宗。
  • 義門書院
    在此之前,兩漢的精舍、唐開元年間的官方和民間書院(書堂)都是藏書、修書或自學之地,均非講學授徒培育人才之所。德安義門陳氏祖名陳旺,自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至北宋嘉(示右)八年(1063年)332年間,唐昭宗、南唐李升、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多次「詔族其門」,賜立「義門」。
  • 中國第一大家族江州義門陳,忠孝節義思想是其家風傳承
    在雄奇險峻的廬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有一個古老的義門村落。這裡因世代棲居著以「忠孝節義為本、耕讀奉公傳家」的江州義門陳而口碑相傳、譽名華夏。唐宋時期的江洲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十五代不分家、3900餘人口、332年聚族而居、和諧共處的家族奇蹟。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義門陳氏」,宋至道二年封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