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大家族江州義門陳,忠孝節義思想是其家風傳承

2020-12-13 關公文化彭允好

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節選自《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忠孝節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也是傳統文化的道德準則。忠孝節義思想在中國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家風家教傳承的基因裡面,歷史上傳統社會的和諧安寧,睦鄰友好,和睦相處,都是通過忠孝節義思想的傳遞和共同尊崇來實現的,忠孝節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及價值觀取向的重要表現。

孔子云:「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根源是家國一體,忠孝同根。大孝即忠,忠於國則孝於親。國是大家,國在則家存,國破則家亡,國安則民樂,國富則民強。家是國的組成細胞,家庭和諧,國家才會繁榮昌盛,人民的生存生活才會有保障。

儒家十三經的《孝經》,以孝為中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孝經》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儒家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皆源於家國一體觀念的形成和確立。「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禮記祭義》中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孝」包括從精神上給予長輩的照顧和支持,使之得到人格上的尊嚴。精神上的孝道是不能讓父母蒙受恥辱,如果由於子女的品德低下而使父母受到恥辱,便是最大的不孝。因此,「孝」的內容包括子女個人努力及成就等等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業和行為,這就是「大孝不匱」。

在雄奇險峻的廬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有一個古老的義門村落。這裡因世代棲居著以「忠孝節義為本、耕讀奉公傳家」的江州義門陳而口碑相傳、譽名華夏。

唐宋時期的江洲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十五代不分家、3900餘人口、332年聚族而居、和諧共處的家族奇蹟。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義門陳氏」,宋至道二年封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一聯。愛國詩人文天祥表其曰:「昔日為江州之義族,今日為廬陵之忠臣,忠義兩全,可儀型於天下矣!」

江州義門陳忠孝節義,重教厚文,家風懿範,厚古照今。其義,是家國大義,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宣召義門陳家長陳竸入朝,太宗問:「汝義門所以義聚,何也?」陳竸回答:「公也,公則無私,無私方可義聚。」太宗大加讚許,遂賜匾一塊,御書「至公無私」,這塊牌匾,是義門陳氏《家範》的精華所在:心底無私天地寬,坦蕩真誠報家國之恩,而不是耽念小私小家。所以歷代陳氏子孫居廟堂之高,則唯忠唯仁;處江湖之遠,則唯孝唯義。

某一年江州大旱,顆粒無收,陳氏家族為了如數交納國家的稅賦,一門3700餘口勒緊褲帶,連續3個月靠同飲萊羹湯充飢。皇帝得知這一情況後,深為感動,賜給義門陳官糧3000石,以補食用不足,族長陳旭看到周邊百姓有的連粥都喝不上,便向官府提出,每年只接受官糧1500石,騰出一半糧食救濟周邊困難百姓,共度饑荒。有人就有意見,說如今正是青黃不接,糧食金貴,我們賣一部分出去,得個好價錢,再置一部分田地不好麼?陳旭卻說:朝廷因我家『群從千口』,救濟以公糧,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因私廢公,而做對不起國家的事呢?

義門陳以忠義為先,以孝道治家,滿門重義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響了牲畜。至唐昭宗慶曆年間,家有七百四十餘口,每日設廣席,長幼依次坐而共食。蓄犬百條,共食一槽,臥於紫扉旁,是一隻老母犬,腳拐,眼瞎。每晚睡門樓之上,伴星鬥,防匪人,盡其義也。老犬不至,餘犬皆不食。

相傳有一年,唐昭宗御駕親臨,帶來100隻肉包子,放在犬槽內,群犬呼而相聚,各銜一隻包子於口中,但見一條白犬,獨步槽前,口叼兩隻包子走了。聖上異之。遂率人尾隨其後,至一柴扉旁,見有一拐腳黃犬席地而臥,白犬將肉包子丟了一個給黃犬,眾犬方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啃動嘴裡的包子,昭宗見狀,聖心大悅,稱道:真義犬也!

古義門坊建有「百犬牢」。其門有一對聯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義門陳是中華傳統社會中「家崇忠孝之風,門尚家國之義」的樣板家族,義門陳家訓云:男人國是家,家正天下定。濃烈的家國情懷已然融進了陳氏子孫的血脈,化作陳氏後人代代傳承的基因。義門陳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是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宋仁宗時期,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291莊。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據統計,當今義門陳姓人口達到4000多萬。

關公是傳統道德文化「義」的代表,義門陳以「義」為名,是宗族文化的典範,因為都是「義」精神「義」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所以在做關公文化的時候跟義門陳的後裔就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有次跟一位義門陳的後裔聊天,他說,每年尋根問祖,自稱義門陳後人的都有很多,他問我如何分辨,僅僅靠族譜嗎?我說,不必,你只要問他對於義門陳家風家訓的理解就夠了。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哪怕拿著用金子打造的族譜也沒用,因為這是一種家傳家教,是一種基因傳承。他笑了笑,沉默不語。

義門陳第三任族長陳崇創製了《家法三十三條》、《家訓十六條》和《家範十二則》,三位一體,形成了義門陳氏的良好家風。《家法三十三條》,條條說的是公理,行的是公義,其核心就是忠孝節義;《家範十二則》規定家族成員要忠於國家、孝敬父母、親和兄弟、敦睦鄰裡、忠厚勤懇;《家訓十六條》則要求族人立身行己,孝悌為先,遵紀守法,明德修身,處處都在體現忠孝節義思想。陳氏家風以公為基,以義為宗旨,以忠孝節義的道德楷模為榜樣,告訴族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怎樣做人,怎樣做事,什麼是忠孝節義,什麼是大義精神,字字句句都在傳承著一種美德家風。

義門陳300多年的傳奇佳話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宗族文化的一個閃光點,在中國家族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和地位。弘揚其忠義之範、和諧之盛、文明之優、教育之先、風氣之美和義傳之廣的精神,將對當今社會文化復興、道德回歸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相關焦點

  • 忠孝節義,厚風俗,傳家風
    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忠孝節義思想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早已深入到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骨髓之中,通過家風家教的薪火傳承,對中華傳統社會的互助友善、和諧安寧、健康有序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陳叔明的五世孫陳兼,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廬山,時間已經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陳兼的第七代後裔孫陳旺後來由廬山龍潭窩遷至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陳旺由此成為江州義門陳的始祖。
  • 義門陳:一個曠世家族的傳奇(圖)
    陳姓第一大省是福建,有62萬多人。其次是江西、浙江、四川,這3地的陳姓總人口接近110萬人。四川的陳姓人,以總人口數量成為當時四川的第一大姓。另外,河南、廣東、江蘇、湖南4地的陳姓人口大約有78萬人。  至今仍最具影響力的義門陳,在唐朝中後期開始出現並逐漸形成,到宋朝時,發展成舉世聞名的大家族,驚動了朝廷,最終被迫分家,族人分散到全國各地,其中不少到了四川。
  • 江州 義門陳總世系
    公於唐文宗中葉,己是年邁之歲,舉家遷居德安(艾草坪)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現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為江州「義門」陳開基祖,曾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宋天聖四年敕曾授江州牧,知德安事,宋天聖元年0023年)敕封晉國公。 陳曉;遷江西南安潭口。
  • 江州義門陳家族史—洪順公系家譜
    有了他,義門陳悠久燦爛的家族根親文化得以流傳;有了他,我們義門文化才能不斷發揚光大!陳姓乃先賢之後裔,義門陳家世顯赫、宗史昭著,是最具文化底蘊、最有科學文化研究價值的大家族!《義門陳氏大成譜》及「陳姓各莊系宗譜」所載所述,無不體現出陳姓族人對家族史、家族文化的尊重與驕傲!「義門家風、首孝悌、知仁義」影響深遠,不僅為封建社會推崇、弘揚,且更具有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所以說:譜是一個家族中最珍貴的物產!
  • 江西義門陳氏:332年不分家後被皇帝強行拆分,載入世界紀錄
    其中,在江右民系中出現了一個大家族,他們保持了332年不分家的歷史,還被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家風和諧的義門陳氏義門陳氏是江西省德安縣的江右民系家族。唐朝時期,他們的先祖陳旺先是定居在廬山樹木叢生的山腳下,後來由於做官,舉家遷至長江南岸的江西九江德安縣。
  • 「永州古村落」新田蘭溪村:媯水流光的「義門陳」
    乾隆元年,授編修,御試第一,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任內閣學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戶部、吏部尚書。乾隆十三年,升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外任安徽、江蘇、福建巡撫,直隸總督、兩廣總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積勞成疾,卒於兩廣總督任所。軍功加三級,死後諡文肅。有《陳文肅奏議》,生有兒子四個:陳輝祖、陳繩祖、陳嚴祖、陳及祖。
  •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義門陳氏」,後又屢朝旌表,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讚,「義門陳」遂名傳天下。  義門陳氏創立了「至公無私」的管理體制,出現了「室無私財,廚無別爨」「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宋呂端)之盛況。開辦了我國最早的民辦高等學校「東佳書院」,不少江南名士皆肆業於其家,所藏書貼,號稱天下第一。其「家法三十三條」被宋朝奉為「齊家」的典範。
  • 義門陳氏,十五代四千口聚族而居,後奉旨分家,被譽為天下第一家
    我國唐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龐大的家族,創造了十五代、近四千口聚族而居的歷史,這個家族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家」的江州義門陳氏。義門陳氏,又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是唐宋時期於廬山腳下、鄱陽湖畔的古江州(今江西德安縣)聚族而居的大家族,由陳朝宣帝第六子之五世孫陳旺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開創,唐僖宗、唐昭宗曾分別御筆親題「九重天上書聲舊,千古人間義字香」「旌表義門陳氏」,自此江州陳氏定名為義門陳氏。
  • 陳氏的榮耀——義門陳氏
    義門陳氏即江右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嶽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
  • 江西14大家族姓氏要火了!享譽全國,你可能是名門望族之後!
    父子秉清純之門風學問識解,惟取其上,所謂文化貴族。」最為罕見和神奇的家族它以耕讀傳家,創辦了東佳書院並在東佳書院興辦家族教育將義門陳家規進行弘揚、普及和推廣在義門陳村,可以看到很多人家裡都懸掛著「家嚴三尺法,官省五條刑」的對聯這是義門陳第一代祖先陳旺以身施教對後世子孫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條家規
  • 我國最為罕見的家族,全世界」陳「姓的人,都來這裡尋根!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是發源於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江右陳氏的祖先陳旺因為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置業,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
  • 中國舉世聞名的大家族,15代人300年不分家,後驚動朝廷被迫分家
    中國舉世聞名的大家族,15代人300年不分家,後驚動朝廷被迫分家文/侃侃史話一年一度的春節就要到了,遠方的遊子們紛紛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無論山有多高、水有多遠,無論路途有多麼漫長,無論車票多麼難買,無論在外遇到什麼困難、受到什麼委屈,這一刻,大家都歸心似箭,家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是最柔軟
  • 義門陳開基祖陳旺不是伯宣孫的論述
    伯宣子崇為江州長史,益置田園,為家法戒子孫,擇群從掌其事,建書堂教誨之。僖宗時嘗詔旌其門,南唐又為立義門,免其徭役。崇子袞,江州司戶。袞子昉,試奉禮郎。」以從子褒為嗣,褒至鹽官令。小結:陳京嗣子陳褒,為父子關係,陳褒比陳京後出生。
  • 陳氏在線解析·潁川陳和義門陳的關係
    ,各有各的說法,為了更好的讓後人傳承我們陳氏文化。 唐昭宗李曄於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即定名為「義門陳」。今外地仍稱車橋鎮義門村為義門陳。 南唐王李升【逸田齋注】:應為「李昪」,下同。於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賜匾一塊,上書「義門」二字,標揭門閭。
  • 四川也有個「義門陳故址」,九代同居,千人共食不分家
    在清朝前期,上裡古鎮的陳家山曾有一個罕見的,歷時一百多年、人口繁衍上千、連續九代人不分家、同居同食的陳氏大家族。儘管這個「九世同居」的大家族現早已敗落四散百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玲州府志》和1996年出版的《雅安市志》也均未對其作記載。
  • 舊家族體制應該被拋棄,但好的家風家訓仍值得傳承
    舊家族對個體的束縛和要求,對個人的忽視,以及大家族的等級分明、勾心鬥角、保守落後,阻礙著社會發展,對現代的平等、自由、民主、公平、正義等觀念有巨大的妨礙作用。另外,舊家族觀念也影響著法律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是滋生腐敗的溫床,是影響社會和諧的毒瘤。家族勢力對傳統技藝的嚴格控制和壟斷,也導致了一些技術的失傳,以及技術擁有者的因循守舊和不思進取。
  • 義門陳家那些事兒 第二章
    據說此河原流向義門附近,因有人居心不良,破壞義門風水,打狗淋血,將此山兩側打通,改變了河床流向,妄使義門衰落。6.班鳩坡:在今鄒橋鄉石門村八組,傳說是義門陳人狩獵之地。7.天子地:在今鄒橋鄉付山村,傳說當年義門陳在此祭祀上蒼,期盼家庭更加興旺,會有皇帝當朝,故稱天子地。
  • 驚現「義門陳」最完整族譜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驚現「義門陳氏」最完整族譜《上杭陳氏梅山公一脈宗譜》民國五年由當時舉人陳煃主編修訂,時任知上杭縣事古蒲楊在春作序。一套33卷共25本。這本完整的族譜最有價值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完整記錄與反映了「義門陳」的興衰變遷,如義門碑記,義門家法33條,百犬同槽,當朝皇帝為義門陳下的聖旨。更在於這本族譜裡面,有很多名家所作譜序軼文。在這本族譜裡,記者有幸看到了王陽明所作的《明代嘉靖丁亥重修義門陳氏大成譜系》、朱熹所作的《宋慶元乙丑陳義宗譜系》。這些名家譜序軼文的面世,將對研究朱熹、王陽明、文廷式等名家思想提供新的實證,意義十分重大。
  • 陳姓姓氏源流:從舜帝、陳武帝到義門陳氏
    陳姓姓氏源流:從舜帝、陳武帝到義門陳氏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對於中華姓氏文化的研究,已成為一門重要學科。它對傳承中華血脈,連接人們情感,凝聚中華民族合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陳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五大姓氏(一說第七大姓氏),在廣東、福建、臺灣地區最有影響。當代陳姓人群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陳姓總人口大約在5800萬。陳,本義陳列,原為國名,即宛丘,在今河南淮陽縣,為西周初封舜後媯滿之地。陳字,由阜和東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