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派告訴你脾胃虛弱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調?

2020-12-15 中國產經新聞網

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調?


《素問·靈蘭秘典論》一文中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古代人喜歡把人體的器官比作官職,形象地說明了各個臟腑的功能和相互協調關係。那麼把脾胃比作「倉廩之官」,就是說脾胃是管理糧倉的官員。兩者既共同管理又各自分工,如果說胃是一個儲存和粗加工糧食的「糧倉」,那麼脾就是服務於糧倉的「深加工廠」和「物流公司」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要先經過胃的初步研磨和消化,然後再經過脾的二次消化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後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

中醫理論認為:脾為後天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是生命健康的基礎和軸心,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賴於脾胃輸送的營養物質。如果脾胃虛弱直接的表現就是消化不良,營養吸收障礙,氣血不足等。臨床表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痛、噯氣返酸、便溏腹瀉、口苦口乾、頭昏乏力、臉色發黃等。

現代醫學所說的腸道菌群失調是什麼?健康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特別是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敏感腸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細菌而乘機繁殖,從而引起菌群失調,其正常生理組合被破壞,而產生病理性組合、引起臨床症狀就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症。臨床表現:腹瀉、腹脹、便秘、腸易激綜合症、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等)、焦慮或抑鬱、口臭、痤瘡、溼疹、皮膚過敏等。

因此,從臨床表現來看,中醫理論所說的脾胃虛與西醫的腸道菌群失調是有相同之處和交集點。具體請看下文:

1. 「脾主運化」與益生菌

①中醫理論認為,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是指脾具有把水谷(攝入的食物) 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也就是說,脾起到了促進食物消化、分解,幫助營養物質吸收的作用。

②與「脾主運化」的作用類似,益生菌具有參與物質代謝的作用。腸道菌群具有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促進營養物質被利用和維生素合成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能參與營養物的消化吸收;能合成多種人體生長發育必須的維生素,如B族維生;同時還能促進鐵、鎂、鋅等礦物元素的吸收。

腸道菌群的正常組合遭到破壞,就會出現胃腸不適等病理表現,久而久之,便會使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出現中醫脾虛證的證候,進而導致慢性疲勞的發生;反之,由慢性疲勞造成的脾虛同樣可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2.「脾主統血」與益生菌

①中醫理論認為,脾主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而致出血的功能。

②消化道正常菌群合成的維生素K是人體維生素K的主要來源,大劑量廣譜抗生素的使用,導致腸道菌群遭到破壞,引起合成維生素K的細菌減少或菌群紊亂使膽汁分泌減少時,機體則可出現出血症狀。雙歧桿菌減少,其參與維生素K合成量也隨之減少,這就加重了出血症狀。

正常造血活動必須有足夠的血紅蛋白、鐵、維生素B 1 、B2 B12 、泛酸、葉酸等物質參與,其中任何一種物質缺乏將能導致貧血問題。雙歧桿菌可以合成維生素B1、 B2 、B6 、B12 、泛酸和葉酸,當菌群失調時,明顯表現維生素缺乏。雙歧桿菌產酸使環境利於二價鐵的吸收。

3. 「脾主肌肉」與益生菌

①《黃帝內經》提到:「脾主肌肉……」意思是說,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氣來充養,脾氣健運,肌肉才能豐滿、發達、健壯。脾失健運,營養不足,肌肉瘦軟,四肢倦怠無力,出現重症肌無力等證。

②消化道正常菌群參與脂類的吸收,充足的脂肪酸為維持姿勢及慢而持續活動的紅肌提供能量。菌群紊亂時,能量產生隨之而降低使肌肉無力。

4.「脾主長夏」與益生菌

①俗話說:「夏季無病三分虛,養好脾土過長夏」。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但是夏季,尤其是農曆六月左右的長夏天氣更是以潮溼悶熱為主,加上脾喜燥惡溼,於是人們的脾胃功能低下,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說明脾病易發生於夏季或夏秋之交

②在夏季易發生消化道菌群失調。菌群失調使其屏障作用和免疫力下降,從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易侵襲腸道,多發病於夏季。這與脾病易於夏季發生相吻合。

5. 「脾在志為思」與益生菌

《黃帝內經》認為:脾在志為思,過思則傷脾。因為久思則氣結,氣結則導致腹部脹滿,不思飲食、氣血不足,四肢乏力、頭暈目眩等;

現代醫學認為: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結腸有時也是情緒的一面鏡子。而腸道菌群也許控制著你以為是大腦所控制的情緒,如焦慮與恐懼,開心和歡樂。

科學研究表明,除了大腦以外,我們的腸道也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腸道是通過分泌一種被稱為「快樂激素」的血清素來影響我們的大腦。人體95%的血清素是由腸道分泌的,它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它能影響我們的食慾、胃口、睡眠和情緒等。血清素愈多,人就愈快樂;反之血清素越少,人就越容易焦慮和抑鬱。

反過來,當我們面臨緊張或者壓力時,就容易出現肚子不舒服的問題。這是因為大腦在感受到壓力後,給我們的腸道發信號,導致腸道收縮,引起痙攣,加速腸道的蠕動速度。


全程冷鏈,活性抵達

勁派益生菌,常用「腸」舒服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失調推動結直腸癌的發生
    當腸道菌群受到飲食、環境、宿主基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時,可導致菌群失調,表現為菌群組成改變、細菌生物活性改變以及在人體內的位置發生改變。這些改變可能導致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也包括結直腸癌等癌症。 結直腸癌是全球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的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
  • 勁派,更適合中國人腸胃的益生菌
    到底是種族對人體腸道菌群的影響更為深遠,還是日常飲食或者基因?這個問題在科學界引起了曠日持久的爭論。2018年底在美國PLOS Biology期刊上出版的一項研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索。
  • 外出遊玩可致腸道菌群失調 服用益生菌可防治
    外出遊玩可致腸道菌群失調 服用益生菌可防治時間:2018-03-20 15:48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外出遊玩可致腸道菌群失調,服用益生菌可防治 陽春三月,隨著天氣的轉暖,人們外出旅遊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了起來,尤其是一家人帶著寶寶出去玩更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 過敏,溼疹,生長緩慢,竟和腸道菌群有關?
    寶寶有時會出現腹瀉、便秘等胃腸道症狀,這可能是病原體比如輪狀病毒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為寶寶飲食結構不合理等等,在排除了這些因素後,則說明有可能是寶寶腸道菌群出了問題,建議考慮給寶寶做腸道菌群檢測。此外寶寶過敏也常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也可以檢測一下腸道菌群。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無論疾病與否,規模宏大而複雜的細菌庫——腸道菌群都直接參與人體多種代 謝過程 。腸道菌群在人體內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微生態系統,與人類共同變化應對外界因素,人體代謝平衡狀況與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變化密不可分。研究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的相關性,對於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 。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菌群常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可以保護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促進宿主的消化吸收、藥物代謝和致癌物、影響脂肪的吸收和分布、調節能量代謝、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等[1,2]。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和比例,與人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的這種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也會造成各種胃腸道及全身性疾病。
  • 腸道菌群失調症|醫生|診斷_鳳凰讀書
    通過檢查和化驗,除菌群失調外,醫療小組沒有找到其他原因。為穩妥起見,醫療小組決定剖腹探查,這個方案也得到了馮玉琴的首肯。誰知一刀割下去,馮玉琴的腸裡除了幾粒燥屎,並沒有任何的異物,醫院方面頓時陷入被動,張仁傑更是差點暈倒在手術臺上。但更壞的事情還在後面,開刀之後,馮玉琴的便秘狀況消失,而變成了腹瀉和低燒不止。
  • 近期腸道菌群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bio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就通過研究發現,構成腸道微生物組的菌群可能就是罪魁禍首。文章中,研究人員回顧已經發表的100多篇在人類和嚙齒類動物中進行的研究報導,他們分析了腸道菌群如何增強或抑制藥物的有效性。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微生物群|健康狀況|腸道菌群|虛弱者|...
    這種穩定性喪失和年齡相關性失調開始的時間點可能因個體而異,如果部分是由衰老生理學變化引起的,則可能與生物年齡(即生理年齡)比時間年齡(即壽命數)的相關性更大。弄清年齡、藥物、飲食和共病性對微生物失調的相對貢獻是一項挑戰性的工作;然而,在像老鼠、魚、線蟲和果蠅這樣的模型生物,表明至少某種程度的生物失調是衰老的一個特徵。
  • 腸道菌群的恢復力:定義,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幹預策略
    那麼,「彈性菌群」可用作健康菌群的替代物。此外,腸道菌群是最容易受到環境變化和損害的「器官」。在個人的一生中,面臨著不健康飲食,藥物和感染等狀況。恢復到出狀況之前基線的能力受損可能導致菌群失調。因此,有理由假設,維持有彈性力的微生物群對健康很重要。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腸道菌群|維生素D|細胞|疾病|嬰兒|-健康界
    維生素D缺乏與免疫功能降低有關,並可能增強細胞因子風暴。當然該領域還在研究中。需要特別注意,單獨服用補充維生素D並不能讓你免受COVID-19的侵害。不過,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損害免疫功能,從而增加感染風險和對疾病的敏感性。
  • 腸道菌群在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這些發現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和腸道菌群是具有互利相互作用的系統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最近的觀察還揭示了情緒障礙與腸道菌群損害之間的聯繫。巴斯德研究院、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確定了腸道菌群與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百憂解,一種常用抗抑鬱藥)的功效之間的相關性。抑鬱症是世界範圍內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但其中一些控制抑鬱症的機制仍不清楚。
  • Cell host µbe:你的腸道菌群誰做主?
    Turnbaugh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五種不同的近交系小鼠和超過200隻遠交群小鼠發現相比於宿主基因型,飲食對個體腸道菌群環境改變起到更為重要作用。 雖然人類或者同種類哺乳動物之間的腸道菌群存在一些相類似特徵,但是每個個體之間腸道菌群的構成仍然存在很大差別,這種差別主要由宿主基因型不同導致還是主要受到外部因素,如飲食的影響,至今仍不清楚。
  • 一文讀懂: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說話晚、讀書讀不進、每天不開心不全是我們的錯,還可能是腸道菌群有問題。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小鼠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調節作用不同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腦部結構以及功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厭惡性學習調節和焦慮相關行為有關,但研究幾乎只是在雄性個體中進行。該研究評估了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於動物大腦結構和行為的影響。為了研究腸道菌群紊亂對厭惡性學習和記憶的性別特異性影響,首先對成年雌性和雄性小鼠口服給予中等劑量的抗菌藥物(neomycin, bacitracin, pimaricin ATM;新黴素,桿菌肽,那他黴素),為期10天。通過16S rRNA測序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導語:目前肝性腦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近期學者們敘述了肝性腦病患者腸道菌群的變化,分析了腸道菌群在肝性腦病中的作用機制及相關治療,分析表明肝性腦病的發病與腸道菌群聯繫密切,通過調節肝性腦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療效顯著。
  • 腸道菌群的恢復力:定義,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幹預策略
    那麼,「彈性菌群」可用作健康菌群的替代物。此外,腸道菌群是最容易受到環境變化和損害的「器官」。在個人的一生中,面臨著不健康飲食,藥物和感染等狀況。恢復到出狀況之前基線的能力受損可能導致菌群失調。因此,有理由假設,維持有彈性力的微生物群對健康很重要。
  • |糞便移植|腸道菌群|大便膠囊...
    」不過這裡糞便用於食物中毒,也許是起到催吐的作用,跟現代的糞便移植可能還不太一樣。而現代醫學史上,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糞便移植源於1958年,美國外科醫生Eiseman使用健康人的糞便製成糞水,對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導致嚴重偽膜性腸炎患者實施灌腸,最終成功治癒了這些患者的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