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這是一部地道的臺灣本土電影。(臺灣人不說「地道」,他們說「道地」。)它除了年輕人的打打殺殺兄弟義氣之外,還包含了臺灣特定的文化。首先「艋舺「這個地方,它是臺北最早的街市,繁華的商業區,風雲際會的碼頭,其地位大概相當於香港的廟街。臺灣曾經被日本統治了50年,到1945年為止(日本投降)。之後臺灣經歷了幾年「無父無母」的狀態(大陸在打解放戰爭),直到國民黨撤退去了臺灣。
所以,在艋舺這個臺北最古老的街市,既保留了閩南地方文化,比如片中廟口所在的清水祖師廟,又保留了日據時期的殖民地文化,喜歡看日劇的人一定覺得寶鬥裡紅燈區非常像日本江戶時代的「遊廓」吧!而「外省人」對於臺灣本土居民而言最陌生,讓他們感到不安,本能地排斥。我從看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才聽說「外省人」這個詞,它指的就是1949年後隨軍來到臺灣的那批人。在《艋舺》這部片中,本土黑幫對抗想奪取艋舺管轄權的「外省人」黑幫,也反映出臺灣本土居民對於「外省人」的戒備和敵視。
很好的一部劇情片,很棒的一部商業片。兄弟之情真摯不做作,混黑道,是混義氣!這其中夾雜的利益、恩怨、親情,箇中滋味,任人評說!越來越喜歡鈕承澤導演了,飾演的角色很有範兒!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風往哪裡吹,草就往哪倒,以前以為自己是風,直到遍體鱗傷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草。
《艋舺》這部電影把友情與兄弟拍的找不到任何毛病,但觀眾注重友情多了,卻忽略了劇情中很多愛情的方面。從蚊子媽媽等了灰狼17年,到蚊子對小凝承諾回來我陪你看電影,本是一部很精彩愛情故事,結局卻是一場人間悲劇。最後結局小凝的微笑的畫面,似乎人生看到了希望,遇到了可以等待一生的人,然而就和故事的開頭一樣,我們進入的是黑幫,使人感到很痛惜。人生只有一次,選擇了就不會從來。一個女人願在年輕的時候等待著你,就是這輩子最大的肯定。時光已不再,亦非年少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