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實習生 侯曉辰 文/圖片來源於臺媒) 上個月(2020年10月29日),臺灣空軍一架F—5E戰機於失事墜海,飛行員朱冠甍遇難。失事戰機來自臺東志航基地。這一期,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被稱作「最不可思議工程」的軍事基地。
臺東有兩個機場,一個是純民用的豐年機場,另一個為軍用的志航機場,即隸屬於臺灣空軍的志航基地。兩個機場各位於臺東縣臺東市南北兩端。
1960年代,兩岸軍事對峙,臺灣多數重要軍事基地都位於西部,考慮到這些基地易暴露於解放軍雷達監視下,不利於空軍戰力保存,因此,蔣介石決定在臺灣東部興建新基地。
經過多年勘測,臺灣「國防部」決定決定在原日據時期臺東商港興建處,也就是現今海岸山脈末端與猴子山之間興建一座大型空軍基地,並於1969年以「神鷹計劃」為代號,規劃興建空軍訓練基地。
該基地工程1970年2月正式動工,1971年8月啟用,並由蔣介石命名為「志航」基地。這個命名,是為了紀念抗戰時殉職的空軍上校高志航。
志航基地選址可謂費盡心機,由於依山而建,地處飛彈「攻擊死角」。
蔣介石「神鷹計劃」,催生出志航基地;而蔣經國的「建安計劃」,則讓志航基地被稱作「最不可思議工程」。
中美建交後,備受打擊的蔣經國緊急制訂「保衛臺灣」防務計劃,即「建安計劃」。其中,臺空軍實施名為「建安三號」的戰機鑽地計劃,實際為「機庫地下化」防禦工程,包含828工程 (花蓮佳山)及737工程(臺東志航),目的是避免臺軍戰機在解放軍首波打擊時就被摧毀。
「737工程」主要是將志航基地北跑道頭的石子山山腳挖空,興建地下機庫,1990年代中期建成,有「超級地堡」之稱。基地洞庫內有三大機庫,最多可容納150架戰機。庫內還有作戰指揮中心、飛行員待命室、官兵宿舍、彈藥及油料庫等。
臺媒稱,由於洞庫建造在花崗巖下,抗炸強度與抗震程度較高,可抵抗2000磅炸彈直接命中,承受7級以下地震。因此,在臺灣民眾眼中,志航基地與花蓮的佳山基地,是臺軍最重要的生命線。
臺灣空軍目前編制4個戰術戰鬥機聯隊、1個戰術混合聯隊、1個混合聯隊與1個飛行訓練聯隊,分別為:使用「IDF經國號」戰機的第一、第三聯隊;使用「幻影2000」戰機的第二聯隊;使用F-16戰機的第四聯隊;第五聯隊則是F-16戰機和F-5戰機混編;第六聯隊則納編定翼機;志航基地第7聯隊為使用F-5戰機的訓練聯隊。
志航基地一直是臺灣空軍的訓練基地,由空軍第7飛行訓練聯隊(7聯隊)駐守。按臺軍規定,一名空軍官校飛行生除在校需要完成包括T-34、AT-3等型教練機的訓練外,還得赴志航基地第7聯隊接受F-5型機的部訓任務,合格後才能赴其它聯隊飛F-16、「幻影2000」、「IDF經國號」三大主力。正因為如此,志航基地被稱為臺軍「飛行員的搖籃」。
與高雄岡山空軍官校基地部署AT-3(「自強號」)教練機不同,第7聯隊下轄的44、45、46三個作戰中隊,是全臺唯一完全部署F-5E/F的聯隊。
F-5E/F曾經是臺軍主力戰機,因其英文名為「TigerⅡ」,因此,志航基地又號稱「虎窩」。由於F-5E/F老舊,加上這次朱冠甍駕機失事,臺軍決定總共33架F-5E/F戰機到2024年全部由新產的「勇鷹」教練機替代。
事實上,志航基地在作戰實務上還是重要的空防轉場重鎮。基地除了有警衛的「憲兵」防衛外,機場一端還有防空飛彈24小時待命,以防受「敵機」或飛彈襲擊。
志航基地以前極為機密,少為外人所了解。近年來,為了促進島內旅遊以及普及防務知識,臺當局每隔三四年會設定一個「志航基地開放日」,並安排各種機型進行現場表演,讓普通民眾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