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遊歷佛羅倫斯,最顯眼的當屬映入眼帘的作品聖母百花大教堂那高聳入雲的穹頂。

除了莊嚴,還有那讓人嘆為觀止的嫵媚,因為這座使用白、紅、綠三色花崗巖。這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傑出的作品。據說當時作品完成的時候,連羅馬教皇都在驚嘆這如同神話一般,據說後來的大師米開朗基羅模仿它設計了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但總歸還是自嘆不如。他稱:人們可以製造出更多的穹頂,但不可能會比聖母百花大教堂美。它的不可超越,體現在它幾乎摒棄了所有在日耳曼地區流行的飛拱。

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動工始於1418年,那一年,布魯內萊斯基在那一輪穹頂設計競賽中脫穎而出。他仿造羅馬萬神殿設計的教堂圓頂,完美實現了古典藝術與當時科學的結合。布魯內萊斯基建造的穹頂,內部勻稱、和諧,外形雄偉壯觀。
就如同我們所知道的那場天堂之門的競賽中,布魯內萊斯基依然秉承著他古怪的天性:保密,不與人合作。也許是防止設計計劃被人剽竊,他在設計穹頂的過程上,沒有一張草圖,而且也沒有提供任何的計算數據。一切,幾乎都是成竹在胸。

穹頂落成後,轟動一時。應該說,聖母百花大教堂凝聚了文藝復興許多大師們的心血,比如喬託、皮薩諾、多納泰羅。但穹頂的完成,無疑讓人見識了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