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渝中區文旅業如何讓城市記憶活起來、讓鄉愁可見可感——精雕舊...

2020-12-14 重慶市人民政府

渝中區枇杷山印製一廠,現在是「網紅」文創打卡地(攝於8月5日)。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位於渝中區大溪溝街道的棫園舊址(攝於8月1日)。

最近,一張名為「渝爾代夫」的照片在網上熱傳。圖中,江水、沙灘和來福士廣場同在一片藍天下,水清沙幼,風情萬種。

其實,這不僅僅是江、城、樓的「合影」,更是舊時光與新故事的「同框」——來福士廣場往南約800米,坐落著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湖廣會館;再往西南方向走1.4公裡,就到達南宋重慶府衙署所在地、有800多年歷史的白象街傳統風貌區……

山與水、新與舊、繁華的商業體與古老的街區,融合成一個獨特又迷人的渝中。在這裡,人們既能觸摸到厚重的城市歷史,又能感受到強勁的時代脈搏。

近年來,洪崖洞、李子壩、鵝嶺貳廠、長江索道等熱門景點層出不窮,並頻頻出現在影視作品中,成為新一代「重慶元素」。

這與渝中區近年來「精雕舊時光,講好新故事」的發展思路息息相關。因為這份堅持,渝中區的旅遊業收入從2015年的237.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463.5億元,短短4年內幾乎翻了一番。

挖掘歷史文脈

留住城市記憶、居民鄉愁

土耳其詩人納喬姆·希格梅的一句名言,恰好描述了渝中區之於重慶的意義:「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是永遠不能忘卻的,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作為重慶「母城」,渝中區保留了重慶各個歷史時期的城市記憶、城市面貌。

史料記載,從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到明代(1371年),重慶經歷四次大規模築城,均以渝中半島為中心。晚清時期,朝天門見證重慶的開埠通商歷史;抗戰時期,大使館、金融機構大量聚集解放碑至朝天門一帶。「母城文化」「抗戰記憶」「紅巖精神」相融合,醞釀出渝中區獨特的人文氣質。

據統計,渝中區有不可移動文物149處(173個點),歷史文化遺產全市數量最多、密度最大、價值最高。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佔全市約30%,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佔全市約13%,抗戰文物佔全市約2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市委書記陳敏爾強調,山水是重慶的「顏值」,人文是重慶的「氣質」。不忘本來,才能走向未來。

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指示要求,不僅是渝中區文旅行業發展的機遇,更是渝中區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此,渝中區下大力氣精雕「舊時光」,保護文脈,留住城市記憶和居民鄉愁。

為保護文物,渝中區下足「繡花」功夫,嚴禁隨意拆除和破壞。近年來先後投入數億元,完成東華觀藏經樓、郭沫若舊居、中蘇文協舊址等50處文物修繕工程,一批保護等級高、社會關注度高、安全隱患大的文物建築得以及時保護修繕。推動中國銀行舊址保護工程、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白象街開埠歷史文物修繕等文物保護修繕工程10餘個。

城市改造中,渝中區向上海取經,秉承「留、改、拆」的原則,儘可能保持街名地名不更改、院落建築不拆遷、街巷肌理不斷裂。

保護,只是第一步。在保護中活化利用,才能讓城市記憶活起來,讓鄉愁可見可感。

近年來,渝中區延續歷史文脈,修繕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出湖廣會館、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等都市旅遊新亮點;升級打造「最美街道」中山四路,提速建設十八梯、山城巷等傳統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原址修復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推動「母城」歷史風貌細膩還原。

同時,「九開八閉古城門」被拍成紀錄片,十八梯的眾生相被搬上舞臺,紅巖魂等紅色歷史被市級院團演繹為新的劇目……藝術的語言,把城市文脈傳播得更遠。

如此種種,都是為了讓文化在旅遊中被看見,讓旅遊在文化中更有韻味。

渝中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遊客走進渝中區,如同翻開一本書,可以在旅遊體驗中細讀舊時光留給重慶的印記。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渝中區走出了一條有機融合的路。

2019年,渝中區接待遊客6744.2萬人次,比2017年增加1258.2萬人次,短短兩年時間,增長了近23%。

緊扣兩江四岸

提升山水城市的立體美感

「重慶的天際線太迷人了!」8月3日,南岸區一家酒店裡,英國人阿里克斯目不轉睛地望著對岸的渝中半島,由衷地感嘆道。

阿里克斯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視頻博主,見多識廣的他被渝中區富有層次的城市景觀深深震撼。從兩江岸線、濱江路、半山崖線再到半島山脊線,渝中區的城市建造、建築分布天生錯落有致,具有白天觀城、夜晚看燈的雙重魅力。

這種雙重魅力的代表,就是熱門景點洪崖洞。

因類似吊腳樓的新穎建築形式和輝映江水的夜景,近年來,洪崖洞廣受追捧。2018年國慶假期,洪崖洞吸引遊客79.67萬人次,同比增長184.5%。

最近,洪崖洞又大刀闊斧地自我更新,包括外立面排危翻新、立面燈光改造、崖壁棧道和景觀改造、打造「母城記憶沉浸式體驗區」等互動景區……堪稱改頭換面。

實際上,洪崖洞的自我更新是渝中區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渝中區扣住「兩江四岸」主軸,大力提升城市品質,彰顯山水城市的立體美感。

渝中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兩江四岸核心區總面積16平方公裡,其中渝中區佔4.2平方公裡。

根據全市兩江四岸核心區治理提升計劃,渝中區轄區內共有項目111個(含3個核心區外項目),全域19.1公裡岸線均在近期提升範圍內。

目前,渝中區2020年計劃內項目29個正全力推動,年度計劃投資13億元,治理提升內容包括岸線整治、公共空間打造、景觀提升等。

城市更新帶來的改變,清晰可見——江岸邊,4座貨運碼頭清場關停;高樓間,130多棟樓已完成樓宇屋頂、立面、燈飾美化;街區內,邊角地上建公園,城市邊坡增綠,移步換景;城市中,對區內兩江四岸濱江區域進行城市天際線優化,為居民和遊客留出看得見山水的視線廊道。

與此同時,渝中區還在城市更新中巧妙地進行「新舊結合」。活用枇杷山印製一廠、鵝嶺貳廠、燕子巖—飛機碼頭街區、戴家巷社區等老廠區、老街區,打造文創園區、文化街區;開放WFC、來福士等高樓的部分空間,形成「山城陽臺」,為遊客提供更多體驗和觀賞兩江四岸的平臺。

「兩江四岸提升,就是渝中區的新故事。」渝中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說,以兩江四岸為主軸的城市更新,將為渝中區帶來全新的生命力。

完善配套設施

打造「最寵遊客」的全域旅遊區

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渝中區,受到遊客追捧。近兩年,渝中區先後獲評「2018全國最受歡迎全域旅遊目的地」「2019中國旅遊影響力年度夜遊城市」。

有網友戲稱,這是國內外遊客共同發給重慶的兩朵「小紅花」。

在這兩朵含金量十足的「小紅花」背後,還有渝中區加快完善旅遊配套基礎設施,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在旅遊領域深度應用的努力。

2019年國慶假期,一條特殊的群發簡訊讓重慶又火了一把:「國慶期間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門、來福士等景點人員密集,請市民錯峰出行,為市外遊客提供遊覽方便。」

「重慶真是最寵遊客的城市!」網友們紛紛感嘆。

不過,「寵遊客」並非「拍腦袋」的決定,而是大數據智能化支持下的決策。

基於「渝中區全域遊客流量監測系統」等科技載體,渝中區對景區人流量實時動態掌控,精準啟動交通管制,及時封橋封路,讓路於人。簡訊,也是這一過程中的配套服務。

除了「高大上」的科技助力,渝中區還下功夫完善交通路網、步行系統、住宿等配套服務,提升遊客體驗感。

渝中區住建委、區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半城是渝中區的歷史文化富集區域,但缺少大運量的公共運輸工具,遊客出行不夠方便。為此,渝中區積極爭取到18號線延伸段線路優化,今後將串聯化龍橋、十八梯、白象街等站點。

慢行系統是遊客深度體驗城市,親近歷史文化的重要通道。目前,渝中區已完成步行系統專項規劃,正在逐步打造總長為114.5公裡的「一帶、六橫、十六縱」步行系統。千廝門步道、慢行系統示範段、山脊觀光道、大化步道、棗子嵐埡步道先後建成,半山崖線步道正在建設。同時,渝中區正在打造解放碑至朝天門的步行大道,充分保證遊客優先、步行優先。

遊客要「慢遊」,住宿很關鍵。今年5月,渝中區出臺扶持政策,鼓勵酒店提升品質,積極創星級。星級酒店改造、或新創建五星酒店成功的,最高可獲500萬元扶持資金。

「增加星級不是最終目的,關鍵是要藉此讓酒店的硬體和服務都整體提升,標準與國際全面接軌。」渝中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渝中區還先後引入攜程、途家、馬蜂窩等平臺,構建標準統一、服務規範的民宿體系,在杜絕民宿無序生長、同質競爭的同時,充分保障安全、衛生和特色。

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路途遙遠。

渝中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作為全區六大重點產業之一,下一步,渝中區還將繼續在文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前進,加倍珍視不可複製的「母城」資源,推動風貌區老街區建設,精雕舊時光、講好新故事。

相關焦點

  • 轉型升級看渝中④丨看渝中區文旅業如何精雕舊時光 講好新故事
    這背後,離不開渝中區近年來「精雕舊時光,講好新故事」的發展思路。因為這份堅持,渝中區的旅遊業收入從2015年的237.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463.5億元,短短4年內幾乎翻了一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 【轉型升級看渝中】渝中區文旅業為何受到遊客追捧?
    這與渝中區近年來「精雕舊時光,講好新故事」的發展思路息息相關。因為這份堅持,渝中區的旅遊業收入從2015年的237.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463.5億元,短短4年內幾乎翻了一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市委書記陳敏爾強調,山水是重慶的「顏值」,人文是重慶的「氣質」。不忘本來,才能走向未來。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指示要求,不僅是渝中區文旅行業發展的機遇,更是渝中區義不容辭的責任。
  • 渝中區文旅業為何能受到遊客追捧?
    挖掘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居民鄉愁 土耳其詩人納喬姆·希格梅的一句名言,恰好描述了渝中區之於重慶的意義:「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是永遠不能忘卻的,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作為重慶「母城」,渝中區保留了重慶各個歷史時期的城市記憶、城市面貌。
  • 重慶渝中區全力推動轉型發展:產業有活力 文旅添魅力
    新興產業,讓發展動能更強「別瞧這小小一包,從採摘到銷售的所有環節,消費者全流程可溯源!」渝中區某科技企業負責人拿起一份蓴菜介紹說,這背後就是區塊鏈技術的支撐。2017年,重慶市經濟信息委與渝中區政府聯合啟動重慶首個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建設。
  • 可見可觸可感的鄉愁——打卡永泰莊寨
    莊寨居住、防禦功能並舉,多事之秋,一座莊寨,就是一處避難所,展示著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同心禦侮的豪壯氣勢;太平盛世時,莊寨又是一處世外桃源,蘊含著儒家的耕讀文化和祖祖輩輩所凝聚的「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鄉愁記憶。
  • 讓城市留下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
    城市發展進程中,密集的文物單位如何進行保護和活化?傳統歷史街區如何與現代商業相融?位於佛山禪城區祖廟街道的嶺南天地,做出了一系列探索。保護:修舊如舊,留住鄉愁「打卡千年記憶,就來嶺南天地」「老佛山的記憶,嶺南的歷史,傳統的文化風貌,在這裡都能領略到,來多少次都覺不夠」……網絡搜索「嶺南天地」,網友的留言、點讚,以及拍攝的美圖、短視頻等數以萬計。
  • 「復活」文化鄉愁記憶,開遠這個街區即將C位出道……
    我市秉承以文「化」城、以文「名」城的理念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具有開遠記憶鄉愁的主題街區歷史文化街區項目以「推進棚改建設、傳承歷史文化留住鄉愁記憶、打造城市名片」為宗旨將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徵通過街區建設呈現讓歷史文化可見
  •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對於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感受地域風情,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文物的活力在於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生命力是獨一無二的,開放、融合、轉化是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鮮明標誌。
  • 「番仔樓」化身鄉愁記憶館
    沿著龍蒼村的村道一路尋去,可見各具特色的「番仔樓」,既有出磚入石、雕梁畫棟、曲線燕尾脊、閩南紅等閩南古大厝特色,又有廊柱式騎樓的南洋式建築特點,中西合璧彰顯時代特徵。如何留住「番仔樓」,使其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優勢資源,是近年來東園鎮振興鄉村的重要課題。
  •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對於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感受地域風情,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在山城步道,探尋重慶的城市記憶
    老街是一座城市的記憶。網紅魔幻4D城市重慶山城,除了有獨特的起伏地形,飄香的火鍋,麻辣的美女,還有那些極具市井氣息,充滿山城味道的老街。在老街能聽到最地道的重慶言子,能看到最真實的重慶老一輩,在這座城市如何打拼生活,繁衍生息。
  • 僑鄉泉州「番仔樓」化身鄉愁記憶館
    沿著龍蒼村的村道一路尋去,可見各具特色的「番仔樓」,既有出磚入石、雕梁畫棟、曲線燕尾脊、閩南紅等閩南古大厝特色,又有廊柱式騎樓的南洋式建築特點,中西合璧彰顯時代特徵。如何留住「番仔樓」,使其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優勢資源,是近年來東園鎮振興鄉村的重要課題。
  • 點亮丨延時視頻看吳興潞村如何「活」起來
    為了把歷史文化留下來、讓古村活起來,潞村積極探索古村落、古民居利用新途徑,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振興新「絲潞」。我們欣喜地看到,20多名潞村繡娘將傳統織絲技術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一件件繡品美輪美奐;耄耋之年的老人用心做好一碗豬頭肉麵,只為留住千年古村的鄉愁味道;年逾古稀的村民堅持返鄉,成為鄉村故事的「義務講解員」……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正讓這個千年古村煥發新活力。
  • 渝中區下半城復興進入「臨門一腳」(組圖)
    「那時候的商業區也是由不同地方的人所聚集起來的。」有「川菜活字典」之稱的解放碑頤之時餐廳總經理鄭勇說。下半城復興從服務業開始有規劃顯示,渝中區力爭在2020年基本建成3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文商旅融合的特色街區6個,加快建設追尋城市記憶、體驗歷史人文的核心區。重慶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說,這與他多年來對下半城再次出發的定義相契合。在他看來,下半城的再次崛起,依然需要服務業的支撐。
  • 故宮學院分院落戶重慶,喚醒多少「母城記憶」?
    而南岸區在城市開發中也注重打「文化牌」「歷史牌」,注重重現老城記憶,儘可能保留片區原有風貌,傳承城市文脈、保護城市遺產。如在打造彈子石老街時,其中的建築以巴渝風貌建築和民國時期開埠建築形態為主,中西合璧,能讓市民感受到重慶百年的開埠文化。
  • 福建龍海市:傳承特色文化留住鄉愁 推進文明城市創建
    福建漳州龍海市在推進文明城市建設中,重視生態文化保護,挖掘閩南特色文化,讓城市看得見鄉愁,打好城市建設的「文化牌」「生態牌」,不斷激發激發市民熱愛城鄉的情感和傳承優良風俗的熱情,推動文明城市創建惠及廣大群眾。
  • 文旅業,為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賦能
    可以說,山西文旅業正在為促進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為了讓平遙文物「活」起來,2020年,「平遙雲塗鴉——古城對你麼麼噠」系列創作讓古老文物變得「萌萌噠」。52集平遙主題原創動畫片《古城小鏢師》以各種妙趣橫生的小動物為故事主角,助力小朋友們深入了解平遙古城文化內涵。
  • 讓城市留住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 用童聲講述善城往事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11月29日,「童聲講述善城往事」暨喜馬拉雅「品牌電臺」發布儀式在嘉善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行。據悉,該活動緊扣「雙示範」的建設要求,推進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縣建設在高起點、高平臺上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 記憶|到西莊邂逅田園鄉愁!
    點擊題目下方紅河文旅,了解更多文旅資訊。小桂湖旁、瀘江河畔,自古就是墨客詩人玩水戲魚、賞荷觀花、煮茗品茶、吟詩作賦、抒發情感的地方,詩人孫清元曾有長聯云:「畫成煙雨樓臺,看山橫煥嶺,地轉瀘江,剩一片芳草夕陽,記新都公子行吟處;人在蓮花世界,喜月到天心,風來水面,趁此際香溫茶熟,想茂叔先生得意時。」直到今天,楊慎與葉瑞的身影仿佛還留在瀘江河畔。
  • 讓重慶395個抗戰遺址活在當下
    專家:抗戰遺址活化利用,將助推文旅融合發展,讓重慶更具人文氣質遊客在渝中區中山四路桂園參觀。走進景區,保留歷史滄桑感的文物建築、運用AR技術展示的專題展廳、考究的復原場景令觀眾讚嘆不已。「2019年8月至今年1月,紅巖聯線管理中心對桂園的文物本體和復原陳列進行了全面提檔升級。」紅巖聯線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桂園是重慶抗戰遺址中近年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之一。重慶現存抗戰遺址395個,是全國保存抗戰遺址數量最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