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區枇杷山印製一廠,現在是「網紅」文創打卡地(攝於8月5日)。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位於渝中區大溪溝街道的棫園舊址(攝於8月1日)。
最近,一張名為「渝爾代夫」的照片在網上熱傳。圖中,江水、沙灘和來福士廣場同在一片藍天下,水清沙幼,風情萬種。
其實,這不僅僅是江、城、樓的「合影」,更是舊時光與新故事的「同框」——來福士廣場往南約800米,坐落著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湖廣會館;再往西南方向走1.4公裡,就到達南宋重慶府衙署所在地、有800多年歷史的白象街傳統風貌區……
山與水、新與舊、繁華的商業體與古老的街區,融合成一個獨特又迷人的渝中。在這裡,人們既能觸摸到厚重的城市歷史,又能感受到強勁的時代脈搏。
近年來,洪崖洞、李子壩、鵝嶺貳廠、長江索道等熱門景點層出不窮,並頻頻出現在影視作品中,成為新一代「重慶元素」。
這與渝中區近年來「精雕舊時光,講好新故事」的發展思路息息相關。因為這份堅持,渝中區的旅遊業收入從2015年的237.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463.5億元,短短4年內幾乎翻了一番。
挖掘歷史文脈
留住城市記憶、居民鄉愁
土耳其詩人納喬姆·希格梅的一句名言,恰好描述了渝中區之於重慶的意義:「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是永遠不能忘卻的,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作為重慶「母城」,渝中區保留了重慶各個歷史時期的城市記憶、城市面貌。
史料記載,從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到明代(1371年),重慶經歷四次大規模築城,均以渝中半島為中心。晚清時期,朝天門見證重慶的開埠通商歷史;抗戰時期,大使館、金融機構大量聚集解放碑至朝天門一帶。「母城文化」「抗戰記憶」「紅巖精神」相融合,醞釀出渝中區獨特的人文氣質。
據統計,渝中區有不可移動文物149處(173個點),歷史文化遺產全市數量最多、密度最大、價值最高。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佔全市約30%,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佔全市約13%,抗戰文物佔全市約2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市委書記陳敏爾強調,山水是重慶的「顏值」,人文是重慶的「氣質」。不忘本來,才能走向未來。
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指示要求,不僅是渝中區文旅行業發展的機遇,更是渝中區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此,渝中區下大力氣精雕「舊時光」,保護文脈,留住城市記憶和居民鄉愁。
為保護文物,渝中區下足「繡花」功夫,嚴禁隨意拆除和破壞。近年來先後投入數億元,完成東華觀藏經樓、郭沫若舊居、中蘇文協舊址等50處文物修繕工程,一批保護等級高、社會關注度高、安全隱患大的文物建築得以及時保護修繕。推動中國銀行舊址保護工程、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白象街開埠歷史文物修繕等文物保護修繕工程10餘個。
城市改造中,渝中區向上海取經,秉承「留、改、拆」的原則,儘可能保持街名地名不更改、院落建築不拆遷、街巷肌理不斷裂。
保護,只是第一步。在保護中活化利用,才能讓城市記憶活起來,讓鄉愁可見可感。
近年來,渝中區延續歷史文脈,修繕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出湖廣會館、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等都市旅遊新亮點;升級打造「最美街道」中山四路,提速建設十八梯、山城巷等傳統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原址修復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推動「母城」歷史風貌細膩還原。
同時,「九開八閉古城門」被拍成紀錄片,十八梯的眾生相被搬上舞臺,紅巖魂等紅色歷史被市級院團演繹為新的劇目……藝術的語言,把城市文脈傳播得更遠。
如此種種,都是為了讓文化在旅遊中被看見,讓旅遊在文化中更有韻味。
渝中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遊客走進渝中區,如同翻開一本書,可以在旅遊體驗中細讀舊時光留給重慶的印記。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渝中區走出了一條有機融合的路。
2019年,渝中區接待遊客6744.2萬人次,比2017年增加1258.2萬人次,短短兩年時間,增長了近23%。
緊扣兩江四岸
提升山水城市的立體美感
「重慶的天際線太迷人了!」8月3日,南岸區一家酒店裡,英國人阿里克斯目不轉睛地望著對岸的渝中半島,由衷地感嘆道。
阿里克斯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視頻博主,見多識廣的他被渝中區富有層次的城市景觀深深震撼。從兩江岸線、濱江路、半山崖線再到半島山脊線,渝中區的城市建造、建築分布天生錯落有致,具有白天觀城、夜晚看燈的雙重魅力。
這種雙重魅力的代表,就是熱門景點洪崖洞。
因類似吊腳樓的新穎建築形式和輝映江水的夜景,近年來,洪崖洞廣受追捧。2018年國慶假期,洪崖洞吸引遊客79.67萬人次,同比增長184.5%。
最近,洪崖洞又大刀闊斧地自我更新,包括外立面排危翻新、立面燈光改造、崖壁棧道和景觀改造、打造「母城記憶沉浸式體驗區」等互動景區……堪稱改頭換面。
實際上,洪崖洞的自我更新是渝中區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渝中區扣住「兩江四岸」主軸,大力提升城市品質,彰顯山水城市的立體美感。
渝中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兩江四岸核心區總面積16平方公裡,其中渝中區佔4.2平方公裡。
根據全市兩江四岸核心區治理提升計劃,渝中區轄區內共有項目111個(含3個核心區外項目),全域19.1公裡岸線均在近期提升範圍內。
目前,渝中區2020年計劃內項目29個正全力推動,年度計劃投資13億元,治理提升內容包括岸線整治、公共空間打造、景觀提升等。
城市更新帶來的改變,清晰可見——江岸邊,4座貨運碼頭清場關停;高樓間,130多棟樓已完成樓宇屋頂、立面、燈飾美化;街區內,邊角地上建公園,城市邊坡增綠,移步換景;城市中,對區內兩江四岸濱江區域進行城市天際線優化,為居民和遊客留出看得見山水的視線廊道。
與此同時,渝中區還在城市更新中巧妙地進行「新舊結合」。活用枇杷山印製一廠、鵝嶺貳廠、燕子巖—飛機碼頭街區、戴家巷社區等老廠區、老街區,打造文創園區、文化街區;開放WFC、來福士等高樓的部分空間,形成「山城陽臺」,為遊客提供更多體驗和觀賞兩江四岸的平臺。
「兩江四岸提升,就是渝中區的新故事。」渝中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說,以兩江四岸為主軸的城市更新,將為渝中區帶來全新的生命力。
完善配套設施
打造「最寵遊客」的全域旅遊區
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渝中區,受到遊客追捧。近兩年,渝中區先後獲評「2018全國最受歡迎全域旅遊目的地」「2019中國旅遊影響力年度夜遊城市」。
有網友戲稱,這是國內外遊客共同發給重慶的兩朵「小紅花」。
在這兩朵含金量十足的「小紅花」背後,還有渝中區加快完善旅遊配套基礎設施,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在旅遊領域深度應用的努力。
2019年國慶假期,一條特殊的群發簡訊讓重慶又火了一把:「國慶期間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門、來福士等景點人員密集,請市民錯峰出行,為市外遊客提供遊覽方便。」
「重慶真是最寵遊客的城市!」網友們紛紛感嘆。
不過,「寵遊客」並非「拍腦袋」的決定,而是大數據智能化支持下的決策。
基於「渝中區全域遊客流量監測系統」等科技載體,渝中區對景區人流量實時動態掌控,精準啟動交通管制,及時封橋封路,讓路於人。簡訊,也是這一過程中的配套服務。
除了「高大上」的科技助力,渝中區還下功夫完善交通路網、步行系統、住宿等配套服務,提升遊客體驗感。
渝中區住建委、區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半城是渝中區的歷史文化富集區域,但缺少大運量的公共運輸工具,遊客出行不夠方便。為此,渝中區積極爭取到18號線延伸段線路優化,今後將串聯化龍橋、十八梯、白象街等站點。
慢行系統是遊客深度體驗城市,親近歷史文化的重要通道。目前,渝中區已完成步行系統專項規劃,正在逐步打造總長為114.5公裡的「一帶、六橫、十六縱」步行系統。千廝門步道、慢行系統示範段、山脊觀光道、大化步道、棗子嵐埡步道先後建成,半山崖線步道正在建設。同時,渝中區正在打造解放碑至朝天門的步行大道,充分保證遊客優先、步行優先。
遊客要「慢遊」,住宿很關鍵。今年5月,渝中區出臺扶持政策,鼓勵酒店提升品質,積極創星級。星級酒店改造、或新創建五星酒店成功的,最高可獲500萬元扶持資金。
「增加星級不是最終目的,關鍵是要藉此讓酒店的硬體和服務都整體提升,標準與國際全面接軌。」渝中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渝中區還先後引入攜程、途家、馬蜂窩等平臺,構建標準統一、服務規範的民宿體系,在杜絕民宿無序生長、同質競爭的同時,充分保障安全、衛生和特色。
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路途遙遠。
渝中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作為全區六大重點產業之一,下一步,渝中區還將繼續在文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前進,加倍珍視不可複製的「母城」資源,推動風貌區老街區建設,精雕舊時光、講好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