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朵朵
2020年以一種意料之外的方式開啟。
面對未知的病毒,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很沒有安全感,只有鍾南山院士的話能讓大家安心——因為他是一位醫生,更是一位科學家。
危機時刻,科學家就是國家的定海神針。
其實,科學救國正是每一位投身祖國建設的科學家的初心。他們不圖名利、默默耕耘,他們原本才是我們最應該「粉」的人。只是,生活的安逸使得我們不再關注科學家,已然忘記了是他們一點一點地創造了安穩便捷的生活,結果導致孩子們對科學家少有所聞,立志長大成為科學家的人少之又少。
2019年9月,在「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和北京出版集團的推動下,一套做了兩年多的科學家繪本叢書誕生了,它就是「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作為國內首套權威、成體系的原創科學家傳記繪本叢書,它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科學家的重要窗口。
這套書以繪本的形式講述了8位建國初期科學家的故事,分別為竺可楨、錢學森、何澤慧、吳徵鎰、劉東生、梁思禮、袁隆平和屠呦呦。該叢書文字流暢,畫面精美,讀完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為了研製飛彈,錢學森、梁思禮隱姓埋名,擠在破舊的廠房裡,投身茫茫的戈壁灘,一幹就是好幾年,就連跟家人聯繫都不可以。
為了更好地研究植物,吳徵鎰一次次翻山越嶺進行野外考察,走到哪裡都帶著筆記本和相機。
為了弄清黃土的起源,劉東生走遍祖國所有的黃土區域,測量黃土厚度、搜集黃土土樣,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
為了攻克人工雜交水稻的難題,袁隆平在稻田裡、荒野裡一株一株地觀察水稻,尋找可用的天然雄性敗育野生稻。
為了儘早驗證青蒿素在人身上的效果,屠呦呦自己當起了「小白鼠」,冒著生命危險,服藥進行臨床試驗。
作為《竺可楨的故事》和《何澤慧的故事》的作者,創作前我拜讀了竺可楨和何澤慧的傳記,對他們人生故事了解得更多一些,很多細節讓我唏噓不已。
竺可楨從小家裡還算富裕,父親開米行,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包括農民。留學時竺可楨選擇氣象學,就是因為對家鄉農民深深的感情,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幫助農民過上富裕的生活。竺可楨不僅是科學家,還是教育家,他培養了我國最早一批地理學、氣象學、地質學的專家。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時,他從不因壓力和威脅而放棄學生。在生命最後一天,他都還在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貢獻力量。
何澤慧是名門之後,無論父親還是母親的家族,都很顯赫,但她卻一生簡樸,即便成了名家,也不換大房子、配小轎車,衣服、鞋子、書包都是穿用了十幾年的。她對自己如此節儉,卻毫不吝嗇地把家族的大園子捐給了國家。在那個年代,女性地位不高,受歧視在所難免,但何澤慧並沒有自己看輕自己,而是盡一切努力去爭取機會。她不依靠家族,也不依靠同為科學家的丈夫錢三強,全憑自己的毅力和實力,在男性主導的科學界獲得一席之地。
每每講起這些,我都會眼眶溼潤。
這些科學家的人生經歷各有不同,但他們有著共同的品質,我稱之為「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究竟是什麼?我認為就是無我奉獻、實事求是和腳踏實地。
錢學森、何澤慧放棄在國外獲得的名氣和優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難也要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袁隆平根本不把實驗失敗時的嘲笑當回事,他一心想的只是「讓人們吃飽飯」;屠呦呦不顧危險,親自試藥——是為「無我奉獻」。
竺可楨生命中最後一頁氣象日記上的溫度特別註明了「局報」,因為那是他收聽天氣預報得來的,而不是像從前一樣親自到室外測定得來的;何澤慧重視實驗數據,她認為理論只有得到實驗驗證才能被認定是正確的,從不盲目相信理論——是為「實事求是」。
竺可楨、吳徵鎰、劉東生無論身居何職,都堅持親自實地考察;「東風2號」飛彈發射失敗後,梁思禮認真分析發射數據、查閱大量資料,從頭再來;袁隆平愣是從14萬株水稻中一株一株觀察,找出了6株雄性敗育株;屠呦呦仔細對比,從2000多種方藥中挑出640種進行抗瘧篩選,再從640種裡鎖定青蒿——是為「腳踏實地」。
這些恰恰是我們當下最缺失的精神。
生於和平年代,我們已經無需再為「救」中國而奔走,但「強」中國卻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落後就會挨打」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而強國離不開科學家,離不開科學家精神。我們的孩子也許會成為科學家,也許不會,但科學家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有了這些精神的支撐,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遇,孩子的人生都會大放異彩。
就讓我們從這套書開始,在孩子心裡,種下科學家精神的種子吧。讓科學家的故事激勵著他們,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並為之奮鬥終生。
(作者系繪本作家)
《中國科學報》 (2020-05-07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