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家的故事

2020-12-20 科學網

 

糖朵朵

2020年以一種意料之外的方式開啟。

面對未知的病毒,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很沒有安全感,只有鍾南山院士的話能讓大家安心——因為他是一位醫生,更是一位科學家。

危機時刻,科學家就是國家的定海神針。

其實,科學救國正是每一位投身祖國建設的科學家的初心。他們不圖名利、默默耕耘,他們原本才是我們最應該「粉」的人。只是,生活的安逸使得我們不再關注科學家,已然忘記了是他們一點一點地創造了安穩便捷的生活,結果導致孩子們對科學家少有所聞,立志長大成為科學家的人少之又少。

2019年9月,在「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和北京出版集團的推動下,一套做了兩年多的科學家繪本叢書誕生了,它就是「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作為國內首套權威、成體系的原創科學家傳記繪本叢書,它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科學家的重要窗口。

這套書以繪本的形式講述了8位建國初期科學家的故事,分別為竺可楨、錢學森、何澤慧、吳徵鎰、劉東生、梁思禮、袁隆平和屠呦呦。該叢書文字流暢,畫面精美,讀完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為了研製飛彈,錢學森、梁思禮隱姓埋名,擠在破舊的廠房裡,投身茫茫的戈壁灘,一幹就是好幾年,就連跟家人聯繫都不可以。

為了更好地研究植物,吳徵鎰一次次翻山越嶺進行野外考察,走到哪裡都帶著筆記本和相機。

為了弄清黃土的起源,劉東生走遍祖國所有的黃土區域,測量黃土厚度、搜集黃土土樣,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

為了攻克人工雜交水稻的難題,袁隆平在稻田裡、荒野裡一株一株地觀察水稻,尋找可用的天然雄性敗育野生稻。

為了儘早驗證青蒿素在人身上的效果,屠呦呦自己當起了「小白鼠」,冒著生命危險,服藥進行臨床試驗。

作為《竺可楨的故事》和《何澤慧的故事》的作者,創作前我拜讀了竺可楨和何澤慧的傳記,對他們人生故事了解得更多一些,很多細節讓我唏噓不已。

竺可楨從小家裡還算富裕,父親開米行,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包括農民。留學時竺可楨選擇氣象學,就是因為對家鄉農民深深的感情,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幫助農民過上富裕的生活。竺可楨不僅是科學家,還是教育家,他培養了我國最早一批地理學、氣象學、地質學的專家。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時,他從不因壓力和威脅而放棄學生。在生命最後一天,他都還在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貢獻力量。

何澤慧是名門之後,無論父親還是母親的家族,都很顯赫,但她卻一生簡樸,即便成了名家,也不換大房子、配小轎車,衣服、鞋子、書包都是穿用了十幾年的。她對自己如此節儉,卻毫不吝嗇地把家族的大園子捐給了國家。在那個年代,女性地位不高,受歧視在所難免,但何澤慧並沒有自己看輕自己,而是盡一切努力去爭取機會。她不依靠家族,也不依靠同為科學家的丈夫錢三強,全憑自己的毅力和實力,在男性主導的科學界獲得一席之地。

每每講起這些,我都會眼眶溼潤。

這些科學家的人生經歷各有不同,但他們有著共同的品質,我稱之為「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究竟是什麼?我認為就是無我奉獻、實事求是和腳踏實地。

錢學森、何澤慧放棄在國外獲得的名氣和優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難也要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袁隆平根本不把實驗失敗時的嘲笑當回事,他一心想的只是「讓人們吃飽飯」;屠呦呦不顧危險,親自試藥——是為「無我奉獻」。

竺可楨生命中最後一頁氣象日記上的溫度特別註明了「局報」,因為那是他收聽天氣預報得來的,而不是像從前一樣親自到室外測定得來的;何澤慧重視實驗數據,她認為理論只有得到實驗驗證才能被認定是正確的,從不盲目相信理論——是為「實事求是」。

竺可楨、吳徵鎰、劉東生無論身居何職,都堅持親自實地考察;「東風2號」飛彈發射失敗後,梁思禮認真分析發射數據、查閱大量資料,從頭再來;袁隆平愣是從14萬株水稻中一株一株觀察,找出了6株雄性敗育株;屠呦呦仔細對比,從2000多種方藥中挑出640種進行抗瘧篩選,再從640種裡鎖定青蒿——是為「腳踏實地」。

這些恰恰是我們當下最缺失的精神。

生於和平年代,我們已經無需再為「救」中國而奔走,但「強」中國卻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落後就會挨打」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而強國離不開科學家,離不開科學家精神。我們的孩子也許會成為科學家,也許不會,但科學家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有了這些精神的支撐,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遇,孩子的人生都會大放異彩。

就讓我們從這套書開始,在孩子心裡,種下科學家精神的種子吧。讓科學家的故事激勵著他們,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並為之奮鬥終生。

(作者系繪本作家)

《中國科學報》 (2020-05-07 第8版 印刻)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美國《科學家》雜誌由於經濟原因停刊
    《科學家》最後一期封面 據《科學》和《自然》網站消息,美國《科學家》雜誌由於經濟原因,從2011 《科學家》雜誌10月份出版特刊,以紀念她25周歲生日,但是壞消息隨之而來。《科學家》雜誌CEO Vitek Tracz在一封給ScienceInsider的電子郵件中談到停刊原因時表示「唯一的原因就是經濟困境」。主編Mary Beth Aberlin說,廣告費是《科學家》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去年以來其廣告市場非常困難。
  • 科學家破解陸生植物起源密碼—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獲得了綠色植物界最古老單細胞輪藻(Mesostigma viride)的首個基因組,在表觀組和轉錄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 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的演化是生命進化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網—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 中國科協22期青年科學家沙龍聚焦「巖石力學」—新聞—科學網
    10月9日~10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22期青年科學家沙龍——「青年巖石力學工作者經濟融合與成果轉化沙龍」在清華大學舉行。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找到陸生植物共同祖先—新聞—科學網
    借用細菌關鍵基因成功登陸 中國農科院基因組所研究員程時鋒團隊與來自德國、加拿大、俄羅斯的科學家,聯合證明了一個新發現的雙星藻綱單細胞綠藻Spirogloea muscicola,是所有陸地植物最近緣的共同祖先。之前被認為是陸地植物才有的很多轉錄因子,在該綠藻基因組上都能找到其祖先起源的「根」。
  • 中國和瑞典科學家交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新聞—科學網
    古斯塔夫森在致辭中說,非常高興能夠與中國科學家有這樣一個機會進行交流。現在全球都經歷了一個很困難的時間,瑞典特別是斯德哥爾摩有很多新冠肺炎患者出現,加強國際性的研究合作至關重要。他表示,無論從短期和長期來看都面臨著挑戰,希望中瑞雙方科學家加強合作。 與會科學家針對冠狀病毒演變規律、臨床治療方案、抗病毒藥物篩選以及相關基礎科學研究問題等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2030388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科學網—科學家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博主苗元華見科學網如此藏龍臥虎、人才濟濟,感覺完全可以聯合起來做一些對國家對民眾更有意義的事情。於是,他在科學網上發出了編撰《強震後次生災害的防治與應急管理》一書的倡議,並提出了書稿章節的初步構想。希望大家群策群力,為公眾和國家有關部門在地震應急管理以及震後次生災害的防範與治理方面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諮詢意見,以期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中美科學家揭秘神秘鳥足跡—新聞—科學網
    邢立達則表示,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鳥足跡都是來自白堊紀早期,侏羅紀晚期的記錄非常少見,科學家此次不但在西班牙和中國取得新發現,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也有類似發現,這意味著鳥類的早期演化可能比人們想像的更為複雜,大型化的趨勢出現得很早。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中國科協22期青年科學家沙龍聚焦「巖石力學」—新聞—科學網
    10月9日~10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22期青年科學家沙龍——「青年巖石力學工作者經濟融合與成果轉化沙龍」在清華大學舉行。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 看看科學家的學術譜系—新聞—科學網
    書寫科學家的「學術家譜」 回顧近現代科學發展歷史,處於世界前沿的科學家往往有著明顯的師生傳承關係,例如英國化學家漢弗萊·戴維與他的學生法拉第,理論物理學家費曼和他培養的學術後輩。 據趙萬裡介紹,科學家的成長一般有三個階段:基礎訓練階段或學徒生涯、職業生涯階段和角色重演階段。 「在學徒階段,老師通過言傳身教,為處於基本職業訓練階段的未來科學家提供了基本卻重要的學術訓練,幫助他們形成了科學成就的標準,提升了科學工作的修養,加強了科學工作的信念,讓他們具備成為一名科學家所必需的智力素質與非智力品格。」趙萬裡說。
  • 科學家王貴禧、慈善家曹怡然一行到貧困村調研—新聞—科學網
    種榛東籬下
  • 科學家提出促進生物強化新育種策略—新聞—科學網
    現階段,生物強化作物育種是緩解隱性飢餓的有效手段,對於科學家的挑戰主要在於如何平衡植物生長和人類對營養的需求。 張春義課題組長期從事作物生物強化研究,並大力推進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的實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11.01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我們在此共同強烈譴責認為該新型冠狀病毒疾病
  • 俄羅斯數學家獲2014年度阿貝爾獎—新聞—科學網
    每年頒發給那些在數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獲獎者沒有年齡的限制,頒獎典禮每年六月在奧斯陸舉行。設立這項獎金的宗旨在於提高數學在社會中的地位,同時激勵青少年學習數學的興趣。(科學網 梅進/編譯) 更多閱讀
  • 上海科技館黨委舉辦「四史」學習教育情景黨課—新聞—科學網
    6月30日,上海科技館黨委舉辦「四史」學習教育情景黨課,以情景再現、視頻連線的方式生動展現了錢學森、葉叔華、鍾揚三位科學家的故事,深刻詮釋了他們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