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下蛋不需要公雞,但是母雞下的蛋並不都能孵化出小雞,只有受精的雞蛋才能孵化,而受精無疑需要公雞的存在,母雞自己無法完成這件事。繁衍就是公雞存在的最大的意義。
家養的雞群時常會配少數幾隻公雞,公雞因為體格更加健壯,且羽毛的顏色更加鮮亮,遇到危險的時候公雞能一定程度上保護母雞,它需要挺身而出展示自己的雄性魅力。
另一方面因為羽毛更為限量,也常稱為天敵攻擊的對象。鳥類中尤其是雞形目的物種,因為性選擇,雄性通常比雌性長得更加鮮亮,體型也更大,公雞、公孔雀等等都是這樣。由於在繁殖中,雄性的任務相對少一些。
付出的代價比較小,所以雌性對雄性有性選擇,就是為了讓雄性承受更多一些的責任,它們豔麗的羽毛更不利於逃避天敵,相當於是犧牲自我為後代某求更好的生存環境。
兩性繁衍的生物通常有一定的生殖周期,在這個期間無論是否受孕都會產生卵細胞,卵細胞的個體比精子大得多,儲備著受精卵發育所需的所有營養,直到破殼而出可以自己覓食。
然而成熟的卵在雌性體內不能長時間的儲存,怎麼辦?只能生下來啊。雞就是這樣的物種,野雞一年會有兩三個生殖周期,在繁殖期內會產生卵,不過也需要和雄性交配給卵受精,這樣的雞蛋才能夠孵化。
野生的雞一年其實只能生二三十枚雞蛋,由於獲得食物更加艱難,下蛋集中在繁殖期,下蛋之後就是孵化,然後經過幾個月的帶崽時間。以往農村的麥田稻田中就時常有野雞,小野雞的體型比家雞小得多,被捉住之後很難養活。
家養的蛋雞不同,一方面是由於人類的選育,專門選了那些生蛋能力強的雞不斷地培育,使得雞的下蛋沒有特別明顯的周期,頻率更高;另一方面家養的雞不愁吃喝,一天到晚不需要幹別的事,就是吃、積攢營養產蛋,所以家養的雞一年最多可以產290枚左右的蛋。
但是這樣的蛋只有被吃的價值,沒有孵化的價值,以往家養的土雞都會在雞種中放一兩隻公雞,由於是放養相互之間沒有隔離,所以以往家養的雞還能見到母雞孵小雞。現代規模化的飼養,即便是肉雞、土雞,也常用電孵化,母雞和蛋隔離,不需要母雞孵化,只需要創造一個類似於母雞懷下的溫度環境。
受精的雞蛋和未受精的雞蛋也有一定的不同,首先是雞群的組成,雞群必須是有公雞存在,且公雞和母雞之間沒有隔離,公雞就會自動給那些適齡的母雞受孕,母雞自己是沒辦法完成受孕的。
受孕的雞蛋打開之後,在蛋黃的邊緣會有一根細長的血絲樣的結構,或者是在蛋黃的邊緣有一小團白色的絮狀的物質,很多人意味這是雞蛋壞了,其實那就是公雞的精子。
因為進入卵中發生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會融入蛋黃稱為擁有完整染色體組的細胞,之後受精卵就依靠雞蛋中的營養孵化孕育。雞蛋受精在蛋殼形成之前,有一個很有趣的生物實驗,把雞蛋殼剝掉,在相對無菌和溫暖的環境中,雞蛋依然能夠孵化。
雞是兩性繁衍的動物,由於人類的需求被大規模的養殖,不同類型的雞任務不同,蛋雞就是吃喝拉撒產蛋,大多數蛋無法孵化。
而肉雞等因為消耗的速率比較高,還需要大量地繁殖,會通通過人工授精或者自然的受精過程,但是孵化還是主要靠電孵化,因為這樣效率更高,且孵化後需要經過人工的分群,避免雞群中雄性個體太多。
分辨雞的雌雄比較難,因此產生了一個與之相關的較為高薪的職業,就是分辨小雞的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