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步入全民旅遊時代。中國連續數年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境遊客源市場地位,2015年中國貢獻了全球旅遊收入的13%;而今年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22.36億人次,旅遊產業對GDP的綜合貢獻超過10.8%。
這樣一個令人羨慕的龐大群體和市場,完全有理由做出世界最高水準的旅遊產業。基於此,21世紀傳媒聯合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共同發起「2016亞洲旅遊產業年會論壇」,希望藉此凝聚業界力量共同做大商業機會,迎接一個真正的亞洲黃金時代的到來。
十年後的中國也將如同現在的美國一樣,成為全球最想去旅遊的國家。而在應對即將到來的全球旅客需求方面,中國旅遊業似乎準備不足。
「到2020年全球遊客將超過1.26億人,40%是來自亞洲,以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為主。」新加坡旅遊局大中華區署長劉詩蘋9月2日在首屆亞洲旅遊年會上如是說道。現代旅遊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智庫秘書長石培華在同一論壇上也表示,亞洲是世界旅遊發展的希望和動能,如果亞洲人均旅遊人次翻番,就將創造巨大的市場機會。
亞洲旅遊市場誕生的機遇,還將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亞洲交通等基建設施的完善而獲得放大。馬中旅遊促進協會總會長拿督伍安琪稱,目前亞洲旅遊尚處於蜜月期,還未真正到達黃金時代,而未來五到十年,隨著亞洲多條重要鐵路的建成、開通,亞洲旅遊才真正迎來井噴發展。
為了迎接這一旅遊黃金時代的到來,亞洲各國正在做各自的對策,新加坡重點研究千禧一代的消費喜好與模式,中國企業則忙於併購重組,不斷將旅遊產業布局延伸至全球市場。
亞洲成為世界旅遊發展重心
全球旅遊業發展看亞洲,似乎越來越成為旅遊業界的共識。
亞洲是全球人口最大的洲,人口總數41.64億,佔全球總人數的57.77%。隨著亞洲經濟實力的增強,亞洲旅遊在全球旅遊版圖的比重也越來越強,比如旅遊收入佔比在1995年只有19%,到了2014年已經升至30%,佔據1/3份額。旅遊人數佔比也從1995年的15%增加到2014年的23%。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也表示,到2030年亞太地區的中產階級的人口將會達到32.2億,佔全球中產階級人口的2/3。石培華認為,巨大的客源市場是亞洲旅遊發展的基石,目前亞洲旅遊發展總量較高,但旅遊整體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發展潛力巨大。
劉詩蘋提供的新加坡旅遊局的調查數據顯示,僅以商旅市場為例,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旅市場,在全球每年1萬億的商務旅行份額中佔了38%,預計2015年到2020年間,亞洲商旅開銷增長將超過10%,「亞洲商務旅行增長的速度已經比北美地區快,而且是快了4倍。」有意思的是,亞洲商務客人更注重舒適度、休閒旅遊。有58%的商務客人不介意在完成公務之後延長逗留天數,42%更不介意是跨越周末、包含周末。他們更願意工作之餘去享受一下旅遊的樂趣,這也直接拉動了商旅市場的發展。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義軍指出,作為全球增長最強勁的市場,亞太地區的旅遊市場2015年增速達到4%到5%,位於全球前列。其中東北亞和南亞市場,國際遊客到訪量均實現7%的增長。亞洲也是旅遊產業最發達的地區,在全球五大旅遊市場中,亞洲佔據東亞及太平洋(601099,股吧)市場和南亞市場兩大席位。
「全球旅遊進入亞洲時代,亞洲是世界旅遊發展的重心與引擎,也是希望和動能。」石培華認為,旅遊業全球發展格局面臨深度調整,重心正在東移。
冉冉升起的市場正孕育著巨大的機遇。正如剛從海外看完項目趕回來開會的復星集團副總裁兼旅遊及商業集團總裁錢建農所說的,亞洲旅遊的黃金時代一定會到來,一個萬億美元級的市場正在誕生,商機無限。
而這其中,中國旅遊市場的機會最大。石培華透露,目前中國不僅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客源市場,也是全球國際旅客到訪量居前的國家。中國旅遊投資亦火爆,據中國旅遊投資項目庫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旅遊直接投資達10072億元,同比增長42%。石培華認為旅遊投資將正式步入萬億元時代,未來5年通過實施旅遊投資促進計劃,旅遊直接投資達到3萬億,帶動社會投資超過12萬億到15萬億。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正在推行的「一帶一路」戰略,尤其是基建設施的「一帶一路」正在深刻影響著亞洲各國的旅遊發展預期。馬來西亞馬中旅遊促進協會總會長拿督伍安琪從已修成的泛亞鐵路分段所帶來的巨大客流看到,一旦泛亞鐵路集結成網,真正實現亞洲各國快速的互聯互通,高鐵所帶來的巨大客流量,以及沿線各個通行區域成為新的旅遊景區,將整個改變亞洲的旅遊格局。
儘管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旅遊投資近年來持續火爆,亞洲旅遊真正迎來黃金時代未必沒有風險和挑戰。
拿督伍安琪向記者表示,不像歐美國家正在步入老齡化趨勢,東南亞地區的人口結構更趨年輕,十年後這些年輕一代將成為具有購買力的中青年一代,他們的消費習慣將深刻影響著亞洲旅遊的未來。
這一觀點與新加坡所做的調查不約而同。劉詩蘋表示,出生於1980年到1995年之間的千禧一代將是推動亞洲旅遊的主力軍,全球有17.5億千禧一代,其中10億是來自於亞洲,到2020年亞洲千禧一代的出遊花費將佔亞洲旅遊總花費的38%,達到3344億美元。
亞洲這代年輕人的旅遊習慣與其父輩、祖輩已完全不同,網絡預訂和提前預訂率高達97%,對社交媒體更為偏好,而且需求複雜多變,對品牌忠誠度也越發顯現出來,因而劉詩蘋認為必須要深入研究千禧一代的旅遊習慣才能適應未來的變化。
伍安琪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不僅中國會持續成為全球出境遊客流量最大的國家,十年後的中國也將如同現在的美國一樣,成為全球最想去旅遊的國家。而在應對即將到來的全球旅客需求方面,中國旅遊業似乎準備不足。「很多城市千篇一律、很多商品一模一樣,沒有差異性,沒有獨特性。」
拿督伍安琪表示,目前在馬來西亞,對旅遊業態的探索已經非常深入,比如非常完善深入的教育旅遊、醫療旅遊,這兩種業態中國也有,但是沒有做到極致,還有太多可以提升的空間。
這種感受不僅僅新馬等國外旅遊業者有體會,國內不少旅遊企業和投資公司也意識到國內旅遊投資的盲目性。
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學峰經過研究發現,從2011年以後,整個中國旅遊業的淨資產收益率一直是在下降的,無論是旅行社、飯店、集團、景區。2015年,全國兩萬多家旅遊企業,平均的淨資產收益率只有3.52%,比銀行存款利率還低。
錢建農指出,雖然中國旅遊企業確實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歷史性機遇,很多資金蜂擁著進入旅遊行業,但很多企業盈利能力不強,甚至面臨巨額虧損,競爭異常慘烈。
因此錢建農敦促業界進行旅遊模式的創新。要關注品牌、維護品牌。他舉了三亞CLUE MED掛牌前後酒店客流量的巨大變化作為案例,指出一個擁有良好服務品質的品牌,將會帶來持續、穩定的忠誠客源。
錢建農認為,在整個國內旅遊產業發展過程中,很多旅遊設施實際上是不夠完善的,度假產品也並不豐富,需要創新旅遊模式,滿足日益變化的新一代遊客需求。他還指出,技術的變革以及全球化已深刻改變旅遊行業,旅遊業也應該儘快適應變化,迎接改變。
「全球進入旅遊時代。」石培華認為,旅遊業成為全球發展的新動能,成為全世界發展最大的產業和最有潛力的領域,同時也成為全世界各國競爭的新焦點。美國制定了國家旅遊發展戰略,日本提出以「觀光立國」,韓國則提出「戰略性觀光旅遊產業培養方案」,西班牙和法國編制旅遊綱要,使之成為國策,等等。
無疑,誰的動作快,誰便能搶佔先機。新一輪旅遊國策競跑似乎已經拉開序幕。
(高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