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鄉,離不開的城市

2021-03-05 三鑑九州

 我們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員,我們回不去故鄉,也離不開城市。

《落腳城市》在我第一印象裡是給某類人群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決定最終紮根的城市;後來再讀以為是動名詞,例如「紮根基層」。然而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慢慢了解到,其實是一個名詞,即中國的城中村、孟買的貧民窟、巴西的法維拉,我發現作者道格桑德斯在《落腳城市》裡指的城中村就是「落腳城市」,是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的跳板。

何為「城中村」?也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很常見卻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滯後於時代發展步伐、游離於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區就是「城中村」。而作者並沒有以此來稱呼,可見落腳城市不是現代城市化的傷疤或者痛處,反之則是一代代鄉村移民在城市的最初的落腳點,是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為之努力付出改變自己和下一代命運的地方。

落腳城市是鄉村移民在城市空間邊緣構建的飛地,同樣也是社會發展變遷的核心地帶。所以落腳城市的發展其實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規劃發展得當則諸事順遂,反之則矛盾和弊端頻發。從鄉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進行最後的大遷移。從重慶的六公裡,到孟買和黑德蘭的邊緣;從聖保羅與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與洛杉磯的各種社區。作者發現,這些落腳於城市的鄉村移民,正執著於他們想像的城市中心,並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極為相似的都會空間。作者以「落腳城市」稱呼這些地區,它們往往位於人們的視線和旅遊地圖之外,飽受暴力和死亡、漠視與誤解,同時又充滿了希望與活力。

落腳城市之所以成為令人矚目的問題,與居住其中的人密不可分。背井離鄉的村民們在決定進入城市時,需要放棄不僅是以往一成不變的作息和物候,也有一整套已經習慣了的社會風俗習慣和一系列的關係網絡。其實他們不敢徹底擺脫農村,因為有孩子、老人、故鄉的痕跡,不敢在建立起穩固的城市社會安全網之前放棄原本有的。所以,他們在落腳城市紮根,推動社會網絡的整體遷徙和再造。

歷史上的落腳城市不停地發展和演變。19世紀中葉之後,倫敦的社會壁壘變得愈來愈容易跨越,由此也引起了落腳城市的轉型。究其原因,主要是整個社會的保障體系的建立,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落腳城市移民們的獲得和享受這些社會服務便利的可能性……面對落腳城市各種各樣的存在,對其評價也出現了巨大分歧:有人認為落腳城市是不好秩序的淵藪;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城市生機的根源。我無法評價其中的對錯,也許兩者都沒有錯,只是我們需要在各自的觀點上仔細琢磨。

《落腳城市》並不是對生活在城中村裡的人們的無望和艱辛的寫照,而是在告訴我們落腳城市可以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一個巨大機會。落腳城市是中轉站,也可以是發動機,是生活在城市邊緣的人們通向更高生活的階梯。書中一個個城中村的介紹,要想讓落腳城市發揮作用、煥發生機,不單單是要依靠那些堅強奮鬥的打工者,更需要社會和政府的看見和建設。

 作者為湖北第二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學生和三鑑中國讀書會會員

文章作者:盧友宜

圖文編輯:崔孝瓏

三鑑九州,讓我們一起探尋理解當下的中國!



相關焦點

  • 回不去的故鄉與桂花樹
    離開故鄉,然後又回去。節日長假的人口遷移讓我第一次認識到人與家鄉之間的牽絆究竟有多深。那個時候還沒有高鐵,有的只是擁擠的綠皮火車。我一手擰著一紙箱橘子,一手提著書本衣服特產大麻花,用兩個手指捏著一張站票。好不容易在高中同學的幫助下擠上了回學校的車。在那人擠人腳踩腳的火車門邊,看著那些買了票卻沒能上車的人,慶幸又激動。
  • 待不下的深圳,回不去的故鄉
    年齡越大,就越發現,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是今生永遠的牽掛。小時候父母天天告訴我們,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去城裡,找個好工作,做個城裡人。可是真正成為城裡人之後,心靈卻沒了港灣。偶爾見到了同樣漂泊的故鄉人,我們就會情不自禁談起家鄉,但最後一句多是:有時間多回去看看吧!是啊,多回去看看吧,那是你割捨不下的家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總是回憶起小時候在故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 回不去的故鄉,留不下的城市——農民工
    沒辦法,誰還不是在這個世上艱苦而努力地活著,農村將他們逼上了絕路,土地越來越少,種糧不足以維持生計,只能去機會更多的大城市發展,而除了力氣沒有一技之長的他們,只能選擇拿命換錢。可是城市並沒有給他們留下很多機會,想要在陌生的地方紮根生存,太難了。他們只有飄著,沒有歸屬感。
  • 人生感悟:故鄉是什麼?故鄉是你舌尖的味道,故鄉是回不去的地方
    今天跟一個老大哥聊天,又聊到了故鄉的問題。因為大哥從剛畢業到現在,已經在北京打拼了二十多年了,在這期間三起三落,算是改革開放以後,比較早的一批北漂。大哥說,故鄉是什麼?故鄉是你舌尖的味道,故鄉是你回不去的地方,故鄉是你祖先漂泊一生,最後停留的地方。
  • 人生感悟:故鄉是什麼?故鄉是你舌尖的味道,故鄉是回不去的地方
    今天跟一個老大哥聊天,又聊到了故鄉的問題。因為大哥從剛畢業到現在,已經在北京打拼了二十多年了,在這期間三起三落,算是改革開放以後,比較早的一批北漂。大哥說,故鄉是什麼?故鄉是你舌尖的味道,故鄉是你回不去的地方,故鄉是你祖先漂泊一生,最後停留的地方。
  • 忘不了的村莊,回不去的故鄉
    故鄉就是一個村莊,所遇到的任何村莊都會讓人不自覺的想到故鄉。青山上的野花分布都是星星點點,即沒有名花的豔麗,也沒有城市園藝裡的嬌做,但極具靈性。這種靈性來源於山間日月雨露的滋養,不像溫室裡的花朵,無需人的精心照料。只要你誠心的駐足聞香,湊到它的跟前,它定會嬌羞的花枝後仰,給人馥鬱清香。到了夜晚,借著夜空上漫天的螢火,輕輕的挽上一縷楊柳河岸邊的清風,跳起天馬行空的舞步,在輕盈的旋轉之中與村莊的山與水、天與地渾成一體,分不清這是夢境還是仙境。
  • 變革時代 回不去的故鄉
    「事實上,這種歸鄉的衝動正是由於人們對現實生活不滿意,他們希望去找到一個更好的地方,可是找不到,這個時候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託於一個遙遠的故鄉。這個故鄉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真實的故鄉,是文化上的故鄉。」格非表示。 因此,現代小說也是「思鄉」的產物。格非說,今天大家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小說和哲學都是古已有之。可以說,哲學和小說就是直接來源於思鄉。
  • 回不去的故鄉,融不進的城市,若是生活如意,誰願顛沛流離
    文/韓星秋雨如簾擋住圓圓的月亮秋風攜帶久違的清涼秋風秋雨捎去遊子的思念綿綿的雨模糊我的視線遠方的故鄉雲海中若隱若現團圓的夜晚>窗前深情凝望遠方即故鄉文/雁宇一道閃電把我帶到這遙遠的異鄉漂泊和流浪從此故鄉成了我魂牽夢繞的遠方
  • 老家,是回不去的故鄉
    一個離開家鄉多年的遊子,終於能夠踏上歸途,心情是歡愉的,可隨著列車從高樓林立的城市駛入崇山峻岭的鄉村,一絲絲無奈油然而生。這種渴盼又有幾分膽怯的心情,古來已有之,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渡漢江》中寫道「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對於遊子來說,老家,是心中最溫暖的嚮往,卻也是漸漸回不去的故鄉。
  • 三十而已:城市留不下,故鄉回不去,家在哪?於伯的回答太贊了
    「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這句話如同一支箭一樣精準無比地插進無數一線城市漂泊者的心。在三十而已中,王漫妮,在北上廣拼搏了七八年,年近30了,卻還是沒有能力在這個大城市裡紮下根來。一旦失業,大城市就容不下肉身了。在大城市漂不下去,那就回到故鄉找份安穩的工作,找個差不多的人結婚,安度此生?王漫妮也不是沒試過。可是回不去了。當大城市的生活習慣已經深入你的骨髓,你就再也無法忍受三四線城市的生活方式。
  • 回不去的故鄉,揮不去的情結
    後來得知,這首曲子叫《故鄉的原風景》,是日本陶笛大師宗次郎先生的經典名曲。宗次郎先生,遠離塵囂,過著充滿禪意的生活。他的故鄉山明水秀,風景極美,他就是在那裡,自己製作陶笛,創作出了這首名曲。曾有很多人為曲填詞,其中,暮秋版詞意深邃,尤為動人,最後幾句是這樣寫的:「年歲幾經,得失幾場夢醒,伊人老去,故園煙火明,芳草滿津,埋沒歸徑。」
  • 《吶喊之故鄉》:回不去故鄉的人,你的靈魂何處安放?
    《故鄉》講述了一些比較接近於魯迅先生實際經歷的故事。他在北京做教育部的官員,要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但是錢又不太夠,於是就把浙江紹興的祖房賣掉。文章裡寫的就是魯迅先生回到家鄉,處理搬家事宜的一些見聞。他印象當中的故鄉,美麗不可方人。但當他回到去的時候,卻已經物是人非。
  • 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故鄉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 而遠方終可抵達,故鄉只能終生守望!,回不到的地方是故鄉,深深的心痛了。悔不當初,若能回去過去,一定乖乖的穩穩的選擇,如今遠離家鄉再也回不去,卻也沒有得到想要的生活,甚是疲憊心累無奈。故鄉 是打拼在外的遊子們魂縈夢繞的地方,是記憶中永不磨滅的亮點;是生命裡落葉歸根的渴望。
  • 散文:回不去的故鄉
    故鄉一直是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那是我的根,那裡有我的父母雙親。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對於回故鄉我竟有了絲絲的抗拒,縱然我十分想回去陪父母再嘮嘮家長,給他們剪剪指甲,洗洗衣服,但那股無形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壓力它總在束縛著我。就像魯迅筆下的《故鄉》中寫的:我只覺著我的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 。
  •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縣城如何留住「小鎮青年」?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縣城如何留住「小鎮青年」?人民智庫的一項調查顯示,16~40歲的「小鎮青年」中,有近8成的人表示自己身邊的同齡人「一半以上選擇去大城市發展」;仍留在當地的小鎮青年,超9成的人打算去大城市發展。重慶巫山縣城一帶景象(無人機照片)。
  • 人在他鄉,回不去的故鄉
    不久前,回到久別的故鄉,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好好陪陪父母,可是沒想到竟然不習慣了,各種不適應。住的不習慣,氣候不適應,就連從小滋養我長大的自來水喝著也不習慣。我是怎樣在這生我養我的故鄉長大的?我自己都感覺納悶。母親說我嬌氣,父親說我忘了本,我想解釋,可是又不知道從何解釋。
  • 老家,是漸漸回不去的故鄉
    一個離開家鄉多年的遊子,終於能夠踏上歸途,心情是歡愉的,可隨著列車從高樓林立的城市駛入崇山峻岭的鄉村,一絲絲無奈油然而生。這種渴盼又有幾分膽怯的心情,古來已有之,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渡漢江》中寫道「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70後,回不去的故鄉
    當我們走在熙熙攘攘的城市,忽而回頭,發現自己和故鄉越來越遠了。曾經有人問我:「當你老了,還會回到故鄉嗎?」人老了,回到故鄉,這是一種「落葉歸根」的定律,只有回到故鄉的那一刻,才覺得自己尋到了根,就像迷路的孩子,回到了母親的懷裡。
  • 容不進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養家餬口千斤擔,賺錢不易打工難,容不進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要是生活能如意,誰會選擇顛沛流離。但是為了家人,為了夢想,必須堅持到底!因為沒有你靠的人,只有靠你的人!不能放棄,更不允許倒下,扛起重擔,砥礪前行!因為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生!痛並快樂著!
  • 《故鄉》:我們思念的不是故鄉,而是那些永遠回不去的人
    說真的,事實上,當你的眼界不斷的開闊,故鄉只會越來越差。從繁華的都市,或是寧靜的小鎮,或是環境優美、空氣良好的小村莊回到那個窮鄉僻壤,儘是刁民的故鄉,我想是誰也不會說它好。或許你要說,那裡有我童年時的玩伴,可是如今呢?不還是像文中的閏土一樣。誰還會殘存著少年時的天真,誰還會同你一起回憶當年的種種。生活就是這樣,在回憶中傻笑,在現實中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