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員,我們回不去故鄉,也離不開城市。
《落腳城市》在我第一印象裡是給某類人群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決定最終紮根的城市;後來再讀以為是動名詞,例如「紮根基層」。然而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慢慢了解到,其實是一個名詞,即中國的城中村、孟買的貧民窟、巴西的法維拉,我發現作者道格桑德斯在《落腳城市》裡指的城中村就是「落腳城市」,是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的跳板。
何為「城中村」?也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很常見卻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滯後於時代發展步伐、游離於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區就是「城中村」。而作者並沒有以此來稱呼,可見落腳城市不是現代城市化的傷疤或者痛處,反之則是一代代鄉村移民在城市的最初的落腳點,是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為之努力付出改變自己和下一代命運的地方。
落腳城市是鄉村移民在城市空間邊緣構建的飛地,同樣也是社會發展變遷的核心地帶。所以落腳城市的發展其實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規劃發展得當則諸事順遂,反之則矛盾和弊端頻發。從鄉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進行最後的大遷移。從重慶的六公裡,到孟買和黑德蘭的邊緣;從聖保羅與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與洛杉磯的各種社區。作者發現,這些落腳於城市的鄉村移民,正執著於他們想像的城市中心,並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極為相似的都會空間。作者以「落腳城市」稱呼這些地區,它們往往位於人們的視線和旅遊地圖之外,飽受暴力和死亡、漠視與誤解,同時又充滿了希望與活力。
落腳城市之所以成為令人矚目的問題,與居住其中的人密不可分。背井離鄉的村民們在決定進入城市時,需要放棄不僅是以往一成不變的作息和物候,也有一整套已經習慣了的社會風俗習慣和一系列的關係網絡。其實他們不敢徹底擺脫農村,因為有孩子、老人、故鄉的痕跡,不敢在建立起穩固的城市社會安全網之前放棄原本有的。所以,他們在落腳城市紮根,推動社會網絡的整體遷徙和再造。
歷史上的落腳城市不停地發展和演變。19世紀中葉之後,倫敦的社會壁壘變得愈來愈容易跨越,由此也引起了落腳城市的轉型。究其原因,主要是整個社會的保障體系的建立,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落腳城市移民們的獲得和享受這些社會服務便利的可能性……面對落腳城市各種各樣的存在,對其評價也出現了巨大分歧:有人認為落腳城市是不好秩序的淵藪;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城市生機的根源。我無法評價其中的對錯,也許兩者都沒有錯,只是我們需要在各自的觀點上仔細琢磨。
《落腳城市》並不是對生活在城中村裡的人們的無望和艱辛的寫照,而是在告訴我們落腳城市可以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一個巨大機會。落腳城市是中轉站,也可以是發動機,是生活在城市邊緣的人們通向更高生活的階梯。書中一個個城中村的介紹,要想讓落腳城市發揮作用、煥發生機,不單單是要依靠那些堅強奮鬥的打工者,更需要社會和政府的看見和建設。
作者為湖北第二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學生和三鑑中國讀書會會員
文章作者:盧友宜
圖文編輯:崔孝瓏
三鑑九州,讓我們一起探尋理解當下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