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兩天,堪稱「馬拉松周末」,除了成績出眾的南馬和上馬,還有因補給「爆紅」的成馬。而在大大小小十餘場大眾賽事之外,一場專屬於高校學子的路跑也在上海拉開大幕。11月28日,中國高校百英裡接力賽2020年度總決賽(以下簡稱「高百」)在上海的松江大學城鳴槍起跑,清華大學最終贏下冠軍。
五年前,當這場賽事第一次在中國的高校內舉行,不少參與者將其稱為「中國版的箱根驛傳」,而如今,經過五年的發展和沉澱,這項接力賽已經從「簡單的複製」變成了擁有「情懷+科技」特質的校園傳統賽事。
奔跑和衝刺瞬間。五年,抓住學子的心過去五年,「高百」已經成了中國校園跑圈裡最熱的話題之一,也是每年高校跑者們的一次大聚會。
從最初只有1個賽站、20多所高校參與,到去年全國範圍內設6個分站和1場年度總決賽、超過200所高校參與……「高百」的成功得益於學子們揮灑青春的熱血,以及寄託母校情結的情懷。
然而,和大部分路跑賽事一樣,這幾個月來,「高百」多多少少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我們都很擔心,『高百』會不會也爽約。」這是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的陳紹宇最真實的想法,「『高百』在我們心中,是每年最重要的賽事,我們是軍校,畢業之後大家要奔赴祖國各地,所以特別珍惜現在能在一起為一個目標努力,為學校榮譽而戰的日子。」
話語裡不難感受出,短短五年,這場賽事已經抓住了高校學子的心。
清華大學奪冠。究其原因,除了情懷,還有這場高校接力賽獨特的定位和規則——比賽採用長跑接力的形式,賽制為10人乘10英裡(約16公裡)接力,總距離100英裡(約160公裡)。整場比賽長達7小時左右,最終所有隊員的成績相加,作為團隊總成績。可以說,連接所有隊友的,是一根被汗水浸溼的綬帶。而在疫情影響下,這樣的賽事精神內核,反而成了高校學子們驅散心理陰霾的一劑良藥。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課題組上半年組織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影響調查」,調查發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也具有普通社會民眾的心理狀態,如恐慌焦慮、人際交往減少等。
調研得出結論之一就是:抗擊病毒,不僅要依靠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和醫療技術,更需要積極陽光的心態和樂觀主義的精神。
「若不是『高百』,這一年真要寡淡無味了!」這是今年總決賽贏得第三名的北京理工大學長跑隊領隊王振榮在賽後的感慨。而就如不少衛生專家的呼籲,「希望未來能考慮把運動心理幹預做進災害重建的整體方案中。」
科學防疫,嚴陣以待。賽事閃光點:嚴格防疫+科技創新就如那些回歸賽道的大眾馬拉松賽一樣,「高百」能在今年回歸校園賽場,背後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除了學子們對跑步的熱情,還有有關方面的堅定和組委會的堅守。
「這場總決賽能夠順利舉辦,跨越了種種的艱難和不確定。」松江區副區長尼瑪普赤就表示,松江區政府始終緊扣「健康上海」的建設目標,全力支持「高校百英裡」這一兼具高校文化底蘊和競技體育精神的大型IP賽事,大力倡導體教融合之風。
而賽事主辦方則是將防疫工作盡力做到極致。
「賽事在防疫安全環節上容不得一絲馬虎,因此本屆高百也是歷屆以來『門檻最高』,最為嚴格的一次。」據賽事主辦方每步科技CEO馬京偉透露,賽事實行100% 「健康碼」綠碼準入制度,所有參賽選手將進行實名制登記報名。
為保證現場安全,選手和組委會工作人員均需完成核酸檢測並提供賽前3日內核酸陰性檢測報告,配合科學防疫,保證健康安全參賽。
除了嚴格防疫,賽事主辦方啟用了一系列結合科技的創新做法,也是「高百」在各大高校願意持續參賽的重要動力之一。今年,「高百」就首次推出「雲上賽」的形式,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打造多維賽事平臺。
在為期四個月的「雲上高百」,高校在校生與校友通過線上跑步打卡為母校點亮火炬,助威加油,炬火遍布34個省市,累計參與高校數量達943所,打卡人數逾10萬人次。
此外,今年賽事還融入AI智能裁判、智能檢錄、智能數據查重等創新方式,保證成績的公平和準確性。
非接觸式賽道智能軌跡追蹤系統。為防疫定製的創新辦賽、參賽、觀賽方式,也延續到了「高百」總決賽——賽事採用運動參數自動識別適配系統,提升賽事安全、專業性,增強觀賽互動感,讓更多跑者融入「高百」的激昂氛圍中。「上海需要箱根這樣級別的賽事,『高百』任重道遠,責無旁貸。」
馬京偉表示,「高百」早已不是簡單複製「箱根驛傳」,而是製造了屬於自己的賽事DNA,這也是中國路跑賽事最需要的一種特質。
「即便在疫情的特殊環境下,我們也會堅定地通過各種創新手段讓賽事順利舉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