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奈洛比8月14日電(天下人物)他善於向中國學習,如今成功連任肯亞總統
新華社記者盧朵寶 王小鵬 金正
他喜歡穿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棒球服,興之所至還會來一段熱舞;
他自稱為「數字總統」,熱衷社交媒體,是個推特狂人;
他給本國的首個經濟特區起了個中國味十足的名字:「珠江經濟特區」;
他是開國總統之子,曾遭國際刑事法院指控,卻被稱為「人民的領袖」。
他,就是11日確定贏得連任的肯亞現總統烏胡魯·肯雅塔。雖然反對派對選舉結果不服,導致暴力事件並造成人員傷亡,但選舉結果已是板上釘釘。
肯亞人再次選擇了他
常駐肯亞,記者可以列出很多烏胡魯·肯雅塔再掌政權的理由:
——形象年輕化,富有領袖魅力。肯雅塔喜歡穿棒球服,興之所至還會來一段熱舞。這種與年輕人打成一片的策略,成為他當選的重要原因。要知道,肯亞這次大選有51%的選民年齡在18歲至35歲之間,約520萬人是首次參加投票。
在競選中,肯雅塔自稱為「數字總統」,將72歲的競選對手奧廷加描述為「模擬機」,呼籲老一輩將權力讓給年輕的「數字一代」。他熱衷社交媒體,是個推特狂人。自2010年開通推特帳號,他已經發了9600多條推文,是個有200多萬粉絲的「大V」。
——背後部族支持力量雄厚。肯雅塔來自肯亞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基庫尤族。肯亞選舉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部族政治。人們往往將票投給本部族的候選人,一旦此人上臺,也會為本族人謀取利益。一人一票的直選制度下,人口眾多的部族往往佔優勢。
說一千道一萬,其實肯雅塔能連任,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首個總統任期在經濟領域的成就。過去4年,肯亞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5%,遠高於非洲國家平均水平。
修蒙內鐵路,建「珠江經濟特區」
當地時間5月31日11時10分,隨著一陣嘹亮的汽笛聲,由中國企業承建的肯亞蒙巴薩-奈洛比標軌鐵路(蒙內鐵路)首班列車發車。
當天,肯雅塔登上了首班列車。在沿線的沃伊站,他下車對著千餘名民眾發表講話說:「當初我們說要建蒙內鐵路,別人都笑話我們是做『白日夢』。現在,我們的夢想實現了!」
蒙內鐵路是肯亞百年以來第一條鐵路。在蒙內鐵路施工期間,肯雅塔作為總統,多次到工地檢查、督促工程進展。
肯雅塔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2013年上任後不久就選擇來中國訪問。他在臨行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曾表示,肯中友好關係建立在互相合作、互利雙贏的基礎上,那些想詆毀中國形象的人「應該到肯亞看一看,看看肯中兩國進行的合作」。
在中國幫助下,肯雅塔政府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國家舊貌換新顏。
除蒙內鐵路開通外,喬莫·肯雅塔國際機場新航站樓投入使用,改變奈洛比面貌的錫卡高速公路通車,惠及30萬人口的肯亞沿海輸變電項目建成……
肯雅塔從中國學到的不只是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9月,肯亞通過了該國歷史上第一部經濟特區法案。不到兩年時間,肯亞第一個經濟特區開始建設。它不僅借鑑了中國經濟特區的發展模式,還取了個中國味十足的名字「珠江經濟特區」。
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肯雅塔作為唯一一位非洲國家總統參會。
遭國際刑事法院起訴,卻成功當選總統
肯雅塔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他的父親是肯亞「國父」、開國總統喬莫·肯雅塔。
老肯雅塔給兒子取名「烏胡魯」,反映出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烏胡魯」在當地斯瓦希裡語裡的意思是「自由」,彼時,老肯雅塔正帶領肯亞人民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爭取獨立與自由。2002年,肯雅塔初次參選總統以失敗告終。
2012年,時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肯雅塔雄心勃勃地籌劃二度競選總統,卻遭到國際刑事法院以反人類罪名起訴。
2007年底到2008年初,肯亞大選後發生全國性暴力事件,導致千餘人死亡,60多萬人流離失所。當時,時任總統齊貝吉宣布自己連任,反對派指控計票舞弊,拒絕接受選舉結果,最終引發暴亂,兩大陣營互相譴責對方的行為是種族屠殺。
肯亞議會於2010年將案件提交海牙國際刑事法院調查。
2012年初,國際刑事法院以謀殺、強行驅逐、迫害等反人類罪名起訴肯雅塔,稱其為2007年大選暴力事件的幕後推手。肯雅塔對上述指控堅決予以否認。
肯雅塔當時是總統選舉的熱門人選。美國警告肯亞選民不要選肯雅塔。英國也表示若肯雅塔當選,將與肯亞保持「最低程度的接觸」。
儘管如此,肯雅塔卻在2013年的選舉中獲勝,成為肯亞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分析人士認為,正是西方對肯亞內政的屢屢插手,導致肯亞民族主義者的選票流向肯雅塔。
2014年10月,肯雅塔將總統職權暫時移交副總統,隨後以私人身份出席在海牙舉行的針對其指控的國際刑事法院庭審聽證會,成為全球首位在國際刑事法院應訴的在任總統。同年12月5日,國際刑事法院宣布,撤銷對肯雅塔的反人類罪指控。
如今,肯雅塔即將開啟第二個任期,他面對的挑戰還很多:物價水平高、年輕人就業率低、反腐任重道遠、反恐不容懈怠……哪一個挑戰都不容易解決。
肯亞國徽下方寫有斯瓦希裡語的「團結」字樣。未來,肯雅塔只有將更多的人團結在自己身邊,才能給肯亞民眾帶來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