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鏢嘞——」五百多年前,一句帶著濃重平遙口音的吆喝,抒發了山西人一往無前的豪情壯志。這一聲吆喝,道出了晉商當年背井離鄉的艱辛和非凡胸懷,也成就了晉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商業盛況。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平遙,在古城的方寸之間探尋這一段世人矚目的商業傳奇。
平遙位於山西省中部,距太原市80公裡。明清時期,平遙商業發達,商賈雲集,一度成為重要的商貿集散地。中國第一家票號在平遙的問世,更使平遙的經濟金融、工商業迅速發展並問鼎商界五百餘年。古城裡一座座精美絕倫的大宅院,便是輝煌歷史無法磨滅的印記。
走進平遙,古城被高高的城牆包圍著,城內燈火通明,沒有想像中的靜謐和蒼涼,有的是紅紅火火的燈籠和小商販們高亢嘹亮的吆喝聲。往裡走,街道兩旁漸漸出現山西典型的古老四合院,一座比一座氣派。隨行的講解員劉紅萍介紹:「古城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無論大街小巷都是偶數。」果不其然,穿行古城中,街巷縱橫交錯卻井然有序,從高處俯瞰嚴整得就像一塊棋盤。街道雖然不寬,但臨街兩旁商戶門庭的花崗巖門坎上兩道深深的車轍印痕,不禁讓人遙想到當年城中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
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曾說:「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的中心並不在省會太原,而在平遙、祁縣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遙為最。」這一點我們也得到了親證。在古城的牆壁上,到處可以看到牆縫隙間夾著銅錢、鐵錢。據當地人介紹,這是當年平遙商人取「銅牆鐵壁」的寓意,寄託建築穩固的希望。這也從側面說明平遙商人在當時的富足程度。
那麼,是什麼讓平遙的商人具有如此驚人的財富呢?為了尋找答案,我們來到了有「中國古代華爾街」之稱的「明清一條街」。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步行街,也是整座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在這條僅僅四百多米的古街上,卻密布了七十多間店鋪,從當鋪到藥鋪,從肉鋪到綢緞莊,還有古時的票號、武館、鏢局、報館、錢莊等傳統老字號商鋪林立兩旁,昔日晉商的富貴氣息撲面而來。
據介紹,在平遙即使家財萬貫,競爭優勢得天獨厚的商人,也從不欺行霸市、仗勢欺人,他們的經營理念是基於儒家「仁義」思想的至高境界,故而擁有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視野。對一些資金少、規模小的錢莊、店鋪、典當、帳局,他們不但不排擠,反而不時給予資金上的資助,通過義中取利,同舟共濟,互利互惠的舉措,協調商號間的關係,促進晉商群體力量的發揮。正是這種相互聯手,互相扶持,才使平遙商人聚積了雄厚的資金、形成了良好的信譽,將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真正實現了「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宏圖夙願。
從明末到清初,晉商的活動區域遍及全國各地,並延伸到蒙古、俄國、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國家。隨著商業的繁榮,平遙城裡催生出了無數的鏢局和錢莊,如今這些古蹟也成為古城裡最大的看點。
在中國第一家票號「日昇昌」博物館裡,來自河南洛陽師範學院商學院的學生們認真地聆聽著創始人雷履泰的軼聞趣事,當得知雷履泰在臨終前為日昇昌票號推舉接班人時,舉薦踏實敬業、精明能幹的程清泮接任號事,而並沒有將自己培養多年的孩子推薦給東家,大家不禁對金融泰鬥當年的氣魄深感欽佩。
在同興公鏢局、中國鏢局博物館裡,一段段俠肝義膽、鐵骨柔情的走鏢故事,讓遊人不時被晉商的情義品質所震撼。正是這種進取精神、敬業精神、群體精神貫穿到晉商的經營意識、組織管理和心智素養中,才形成了可歌可泣的晉商之魂。
漫步平遙古城,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在這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方寸之間留下的都是光陰的故事。透過古城樓、古民居,還有代代傳承的鄉音古韻,「誠實守信」是晉商精神亙古不變的話題,堅定不移傳承晉商誠信血脈,必將續寫晉商故裡新傳奇。
本報記者張謙
(責編:李琳、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