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文學上造詣頗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有許多耳熟能詳的詩文存世。他有一首《壬辰寒食》是這樣寫的:「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這是王安石在1052年為父兄掃墓時寫下的詩句,王安石之父王益只活了46歲,長兄王安仁也是英年早逝,此詩代表了王安石對親人的無限追思。
但王安石的父兄並未葬在家族墓中,相傳是葬在了牛首山,多年以來並未被發掘。直到2009年9月,南京將軍山一個別墅樓盤在建設途中挖掘到了兩塊墓碑,上書「母謝氏永安縣太君」、「四月十日安石以某友故來」等字樣,人們才恍然這裡就是王安石之父的長眠之地。
王益墓被發現時,已經被盜掘損毀得很嚴重,考古學家們都感到非常惋惜,於是開始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雖然文物所剩無幾,但這次考古對印證歷史有很大的幫助,史載王安石曾邀曾鞏為其父撰寫墓志銘,而王益墓出土的墓志銘正好與《曾鞏文集》中的相吻合。並且在一旁還發掘了臨近的另一座墓葬,經查證就是王安石兄長王安仁之墓。
這邊墓葬發掘工作正熱火朝天,而遠在千裡之外的江西上池村卻也被這個消息驚動了,上池村是王安石故裡,相傳至今居住著王氏族人。2010年清明節,自稱王安石35代、36代孫的上池村民王水清和王新年趕到了將軍山,向考古隊和有關部們提出申請,希望將王益和王安仁的墓葬遷回江西老家。
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王水清還拿出了自家族譜,證實了他與王氏的淵源,並且他還一併帶來了上池村一百多戶村民的聯名信。按照上池村人的風俗,先祖的墓葬是應該回歸故裡、並每年祭拜灑掃的,不應被當做文物來發掘。
南京市文物局負責人則表示,其實在王水清來之前,相關部門已經對墓葬保護問題進行過討論,最終決定以回填的方式保護墓葬。因為王益和王安仁的墓是土墓,沒有磚石保護,作為重要文物只能靠原地回填來進行保存,沒想到半路殺出了王氏後人。
在經過激烈討論後,考古和回填工作都終止了,相關部門最終讓步,同意了上池村民的遷葬請求。2010年4月,以村長王水清為代表的4名村民將先祖的遺骨、棺木殘片、部分墳土還有墓志銘文都迎回了故鄉,並於5月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
多年以來文物和墓葬的發掘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覺得是「掘祖墳」,有人覺得是對歷史的研究和對先人的追思。但在這件事上,兩方都展現出了人情味,最終收穫了一個完美的結局。如今王益和王安仁回到了故鄉長眠,上池村王氏後人們也得以安心地祭奠他們的先祖,想必王益泉下有知,亦會對此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