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卑南人後裔黃蕾代表:兩岸皆故土 山林寄鄉愁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兩會人物)臺灣卑南人後裔黃蕾代表:兩岸皆故土 山林寄鄉愁

  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題:臺灣卑南人後裔黃蕾代表:兩岸皆故土 山林寄鄉愁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女兒12歲時,黃蕾帶她回臺灣,母女都是第一次回到故土臺東卑南。在黃蕾祖父和族人抗日過的山林裡溯溪而上,女兒走著跑著,非常歡快;黃蕾也覺得心底雀躍,「我知道,是鄉愁」。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武夷菸葉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副主任黃蕾。受訪者供圖

  生於1978年的黃蕾,是福建武夷菸葉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副主任。作為臺灣少數民族卑南人後裔,黃蕾20歲當選為福建南平邵武政協委員,現為全國人大代表,溝通傳遞民意已有20年。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黃蕾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言語間滿是兩岸故土情。

  南平地處閩北,擁有舉世聞名的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森林覆蓋率高達77.99%。黃蕾這樣介紹自己的家鄉:「中國每10根竹子就有一根產自南平的山上」。

  1988年,黃蕾的父親把家安在了南平邵武。「也許是覺得這裡的山林,和臺灣卑南很像吧?」黃蕾這樣猜測。祖父跟著卑南人大頭目馬來盛在臺東卑南一帶與日軍打過仗。離臺數十年,祖輩保衛故土的事跡在黃蕾家族裡一代口傳一代。

  黃蕾愛美。她向記者展示她的民族服飾,菱形繡文裡隱藏的織布捕魚習俗,紅黑布料選擇背後的民族播衍史,黃蕾「有種天然的敏感」。

  黃蕾也愛家鄉。上電視自我介紹,她先把南平的建陽桔柚、南平竹筍、政和白茶和蒲城大米細說一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裡,她向境內外記者講起順昌縣雙溪街道水南村人夏六華的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武夷菸葉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副主任黃蕾3月6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團全體會議上發言,當天會議向境內外記者開放。鄭傑 攝

  去年底,福建首家「森林生態銀行」在南平市順昌縣開業,夏六華老人把家裡的9畝幼杉林地交給「森林生態銀行」託管,今後20年每年可從「森林生態銀行」領到3720元人民幣的預期收益。

  「她家庭困難,自己護林非常難。原本還要好多年後才有收益的林子,現在就有收入了,我們都替她高興。」黃蕾笑著說。

  她告訴記者,所謂「森林生態銀行」,就是以託管、贖買、租賃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資源,「集約經營下,僅出材量就會比分散經營高出25%左右,森林生態也能得到更專業保護。」

  南平「森林生態銀行」是創新機制盤活資源之舉,也是福建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面進行探索的一個縮影。福建正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能夠為家鄉保護山林生態代言,黃蕾認為,「是件非常驕傲的事情」。聯想到臺灣臺東境況與家鄉南平相同,黃蕾認為,兩地「都地處偏僻,都期盼與外界平等交流」。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努力為家鄉鼓與呼,參與家鄉建設。」黃蕾說,「也期盼能夠與臺東更密切聯結,加強閩臺農業林業合作,帶動卑南人發展。」

  目前,南平已經出臺52條惠及臺胞措施。黃蕾認為,這些措施無不凸顯當地綠色生態產業的潛力、旅遊資源的稟賦和閩北文化的特色,非常具有兌現剛性,「52條中涉及具體資金支持的就有29條」。

  談及不少臺灣青年詢問在大陸銷售農產品有什麼便利,黃蕾說:「我就直接教他們用APP下單定水果,幫他們算,通過電子商務直送,省去門店房租,利潤有多少。」(完)

相關焦點

  • 12罐「大陳故土」贈臺胞 2019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在椒江大陳島啟動
    昨天晚上,2019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在椒江大陳島啟動。200餘名大陳籍臺胞返鄉尋根認祖、聽鄉音,敘鄉情、共享團圓。當地黨委、政府還將12罐大陳故土贈送給臺胞,表達「同根同祖兩岸同心」的美好願望。   昨天上午8點半,這200名臺胞登上了椒江—大陳島最早一班客船,他們當中有些人已經多次到過大陳島,有些則是第一次踏上魂牽夢繞的故土。
  • 兩岸作家聚首臺灣探討鄉愁寫作
    原標題:兩岸作家聚首臺灣探討鄉愁寫作   新華社臺北11月17日電(記者付敏)17日,第四屆海峽兩岸文學筆會在臺北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林丹婭、郝譽翔等20餘位作家聚首臺灣,共同探討「兩岸作家的鄉愁寫作」。
  • 千名臺灣孔子後裔尋根:兩岸孔家終統一
    「目前臺灣孔子後裔約3000人,正式錄入家譜的有1096人。離開家鄉近300年後回到曲阜,兩岸的孔家終於統一了。」在近日於臺北孔廟舉行的春季祭孔典禮上,孔子第75代孫孔祥祺向記者講述了臺灣孔子後裔的尋根故事。
  • 兩岸 中國國民黨榮譽副主席的漳浦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呀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樣的一首好詩,讓多少人深受感動,離鄉的遊子
  • 福建高山族代表黃蕾:建成「點綠成金」的「生態銀行」
    黃蕾:有好的生態資源,有好的農產品,可是在一些地方農民就是富不起來。探索創建「生態銀行」,是南平尋求生態產品實現價值路徑,推動資源變資產變資本的一項創新之舉。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特別提到「要總結推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經驗」,南平正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 「鄉愁就在我的背包裡」——兩岸詩人在閩共談鄉土創作
    原標題:「鄉愁就在我的背包裡」——兩岸詩人在閩共談鄉土創作  新華網福州7月17日電(記者黃鵬飛)再一次來到福建,詩人鄭愁予跟各位老友談起「鄉土」與「詩歌創作」,仍然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出生於山東,定居於臺灣,年少時期輾轉遷徙的經歷讓他對故土有著獨特的情感,「我的鄉愁就在我的背包裡。」鄭愁予說。
  • 兩岸屈氏後裔「雲端」連線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屈原故裡湖北秭歸端午祭:兩岸屈氏後裔「雲端」連線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開幕式現場表演。向紅梅攝臺灣屈氏後裔在臺灣彰化寶廍裡屈原宮祭祀屈原。向紅梅攝「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視頻開幕式暨端午祭」日前在湖北省秭歸縣舉行,海峽兩岸屈氏後裔代表首次以「雲端」連線的方式祭拜屈原。秭歸是屈原故裡,是中國端午文化發祥地,「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是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端午文化活動。據統計,2010年以來,平均每年有15萬人次參加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臺灣彰化寶廍裡有200多名屈姓子孫。
  • 福州推「讓茉莉香飄榕城」公益活動 茉莉「莫離」寄鄉愁
    福州推「讓茉莉香飄榕城」公益活動 茉莉「莫離」寄鄉愁 2017-04}責任編輯:姜貞宇     4月10日,數百名參加「讓茉莉香飄榕城」公益活動的福州市民踴躍來到老福州茶攤文化推廣地「南仙茶攤」,領取茉莉花苗帶回家中種植,茉莉「莫離」寄鄉愁
  • 走近臺灣少數民族:發現卑南人的傳奇
    記者乘車從臺東市出發,還來不及細細品味臺灣東海岸美麗的景致,就來到了寧靜的卑南部落。   生活在風光旖旎的臺東衝積平原,也許是山光海色的空靈孕育了卑南人獨特的浪漫天性和藝術才華。早聽說卑南部落多歌者,其中包括被余光中稱作「厚壯的身體裡住著一個深沉的大風箱」的胡德夫、力壓周杰倫和王力宏而贏得「金曲獎」的普通警察陳建年、堅持用卑南母語歌唱的「天籟之聲」紀曉君,還有大家熟知的張惠妹。
  • 余光中之後,「鄉愁」何處安放?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4日報導稱,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14日病逝,享壽九十。報導稱,余光中日前已傳出疑似中風住院院,肺部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檢查,14日傳出逝世消息。余光中在1971年寫下的代表作《鄉愁》,直到今天,仍然在海峽兩岸廣為傳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長篇小說《秋水長天》:兩岸兄弟那縷綿延鄉愁
    鄉愁綿延,回家過年。近日,一部描寫海峽兩岸血脈親情題材的長篇小說《秋水長天》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小說寫出了戰爭帶給中華民族的悲愴與苦難,寫出了老百姓對和平的嚮往,以及對國家團結統一的呼喚。通過臺灣老兵思鄉戀祖渴望回歸,表達出兩岸血脈相連一家親的思想精髓。「海峽兩岸,一對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小說書寫家國情懷,反省民族離患,直視民族沉痾,扣問人性真諦。小說的兩個主人公既是骨肉相親的兄弟,卻又身處不同陣營,矛盾衝突跌宕起伏,親情與信仰碰撞,命運多舛懸念重重,最終兩兄弟雖相隔一灣海水,但骨肉相連,血濃於水,寓意深遠。
  • 【案例】鄉愁縷縷、情牽兩岸,廈門衛視特別節目《回家》的背後
    2017年是海峽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廈門衛視與臺灣華視深度合作,在12月31日晚推出特別節目《回家》,鄉愁縷縷,情牽兩岸
  • 琦君故裡話鄉愁
    今年是溫州籍臺灣作家琦君誕辰100周年。日前,第二屆琦君散文獎頒獎暨海峽兩岸散文論壇「文學與鄉愁的當代表述」在琦君故裡浙江溫州甌海區舉行。活動由《十月》雜誌和甌海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
  • 一枚「郵票」寄鄉愁 紀念衛溫首航臺灣1787周年
    原標題:一枚「郵票」寄鄉愁 還記得詩人余光中筆下,那份讓人魂牽夢縈的鄉愁嗎?2月24日上午,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紀念衛溫首航臺灣1787周年暨紀念封和明信片發行儀式舉行。穿越時空,一枚小小的「郵票」被賦予新的內涵,為詩人的鄉愁作註解。 本次儀式由浙江省東吳衛溫船隊遠航臺灣基金會主辦,台州市衛溫船隊遠航臺灣研究會協辦。
  • 浙江大陳島建設兩岸鄉情公園 重塑海韻鄉愁
    浙江大陳島建設兩岸鄉情公園 重塑海韻鄉愁 2019-10-10 23王思碩     圖為:下大陳島梅花灣 範宇斌 攝 圖為:下大陳島蔣經國舊居 範宇斌 攝  中新網台州10月10日電(記者 範宇斌)浙江台州大陳島是烙刻於兩岸大陳同胞心中的故土鄉情
  • 《一寄河山——大地上的遷徙》:山河流變中的故土鄉愁
    《一寄河山——大地上的遷徙》:山河流變中的故土鄉愁 小新 攝對於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熊育群而言,正是受此種情感的打動,才有了創作《一寄河山——大地上的遷徙》這這樣一本關於遷徙的書的最初衝動。《一寄河山——大地上的遷徙》是一部文化散文集。
  • 南麂島牽兩岸 故土尋根相思情
    南麂島牽兩岸 故土尋根相思情 2013年10月31日 08:58:31  來源:你好臺灣網
  • 余光中追悼會在高雄舉行 兩岸人士共寄哀思
    新華社高雄12月29日電(記者 李慧穎)著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余光中追悼會29日在高雄第一殯儀館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文化界人士   圖為余光中告別式在高雄舉行。 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臺灣知名詩人羅青在追悼會上記述余光中生平事略。
  • 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等參與首屆海峽兩岸詩人楚辭之旅
    鄭愁予(中)抵達湖南懷化受到熱情接待 鍾欣 攝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 「以愛·鄉愁」為主題的中國(懷化)海峽兩岸詩歌音樂晚會8日晚在湖南懷化舉辦,拉開了首屆海峽兩岸詩人楚辭之旅的帷幕,包括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綠蒂等人在內的中華海峽兩岸詩人楚辭之旅也就此啟程
  • 再見,鄉愁!不見,《鄉愁》!
    據臺灣媒體報導,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先生辭世,享年90歲。余光中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一首《鄉愁》不僅在海峽兩岸牽動相思,更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餘老先生走了,走過他一生的旅程,完成了他的時空之旅。他走了,留下了濃濃的鄉愁,也給每一個遊子留下一份屬於自己的鄉愁。葉落歸根,是每個在他鄉遊子的夢想。葉被風吹走,但根不斷,連接那邊土地,連接那屬於自己的濃濃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