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12月2日電(記者陳鍵興 趙新兵)花東公路沿著海岸線蜿蜒前行,一層層白色浪花嬉鬧著擁進海灣,散淡的雲朵從海上浮遊到山邊。記者乘車從臺東市出發,還來不及細細品味臺灣東海岸美麗的景致,就來到了寧靜的卑南部落。
生活在風光旖旎的臺東衝積平原,也許是山光海色的空靈孕育了卑南人獨特的浪漫天性和藝術才華。早聽說卑南部落多歌者,其中包括被余光中稱作「厚壯的身體裡住著一個深沉的大風箱」的胡德夫、力壓周杰倫和王力宏而贏得「金曲獎」的普通警察陳建年、堅持用卑南母語歌唱的「天籟之聲」紀曉君,還有大家熟知的張惠妹。
吸引記者走進卑南部落的不是他們的歌聲,而是這個人數不多的小部族的一段傳奇歷史。根據島內歷史學者的研究,這片平原上曾居住著魯凱、阿美、布農與卑南4個部族,卑南人口最少,不過兩三千人,勢力卻最強,曾統治過人口為其20倍的阿美人。
走進這個叫「卡地布」的部落,記者首先見到一處由一組卑南傳統建築圍成的公共空間,這是部落的「聚會所」。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座被叫做「巴拉冠」的建築。在某種意義上講,「巴拉冠」與卑南傳奇的「秘密」直接相連。
「巴拉冠」的意思是青年會所,是卑南部落專門訓練年輕人的場所。這其實就是一座竹木結構的大屋子,中央是一個大火塘,被4根長條木圍著。塘火早已熄滅,但還可見未燃盡的木塊。眼下的氛圍沉寂、昏暗,卻讓人禁不住去想像當年一群年輕的卑南勇士圍坐在爐火前的場景。
有學者認為,歷史上卑南部族強勢的原因之一,是它擁有強固的領導中心和管理體系,並善於吸收外來先進文明;其二是更加重視對部落青少年男子的訓練,使部族的整體戰鬥力過人。
記者在卡地布部落的「巴拉冠」看到,屋子兩側用竹木各做成上下兩排通鋪床位。同行的臺東縣文化局李課長介紹,跑步最快的青年要睡在入口處,一旦發生危險可以迅速通知部落,由此足見「巴拉冠」的戰鬥性。
臨近卡地布部落的建和部落頭目哈古告訴記者,在那個武力是部落生存之基的年代裡,卑南部落的所有男孩十三四歲就必須離開父母,到少年會所報到,接受數年的軍事生活訓練;在第二階段再進入青年會所,接受更殘酷的叢林戰鬥訓練,直到20歲才能離開。那時,不到「巴拉冠」受訓的年輕人,會被族人嘲笑,也不會得到愛情。在「巴拉冠」,青年還要接受倫理教育,如尊老敬賢、奉獻、團結等。
與「巴拉冠」的教育相關的是卑南人最特殊的兩項祭典——每年年底舉行的「少年猴祭」和「大獵祭」。參加猴祭的成員是10多歲的少年,目的是訓練體魄、膽識與服從的精神。傳統猴祭中,部落少年要用竹子刺殺活猴。今天,猴子已被草扎的模型代替。猴祭結束後,「大獵祭」開始,由成年男子上山狩獵,部落長老在行前要為將晉升成年階層的青年完成晉階儀式。
由於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劇烈衝擊,卑南部落以「會所制度」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一度式微。但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卑南人對部落文化瀕臨消失的危機意識不斷提升,彌補文化斷層的行動在各部落相繼展開,情況大有改觀。
卡地布部落的人們告訴記者,今天「巴拉冠」的制度雖已遠不如過去嚴格,但仍要求未成年男子在進入「年齡階層體系」後必須接受一定訓練。為配合學校的正規教育,訓練改在暑假進行。
歷史上,卑南人是臺灣少數民族各支系中最與時俱進的。在文化多元的當今,卑南部落仍在堅守自己的傳統,追念自己的文化,希望以此創造新的傳奇。
「我們要時時刻刻以一種感恩的心情面對祖先,不忘祖先,還要學習祖先的智慧和美德,才能獲得勇氣,懂得進取。」部落頭目哈古這樣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