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臺灣少數民族:發現卑南人的傳奇

2020-12-24 中國臺灣網

  新華網臺北12月2日電(記者陳鍵興 趙新兵)花東公路沿著海岸線蜿蜒前行,一層層白色浪花嬉鬧著擁進海灣,散淡的雲朵從海上浮遊到山邊。記者乘車從臺東市出發,還來不及細細品味臺灣東海岸美麗的景致,就來到了寧靜的卑南部落。

  生活在風光旖旎的臺東衝積平原,也許是山光海色的空靈孕育了卑南人獨特的浪漫天性和藝術才華。早聽說卑南部落多歌者,其中包括被余光中稱作「厚壯的身體裡住著一個深沉的大風箱」的胡德夫、力壓周杰倫和王力宏而贏得「金曲獎」的普通警察陳建年、堅持用卑南母語歌唱的「天籟之聲」紀曉君,還有大家熟知的張惠妹。

  吸引記者走進卑南部落的不是他們的歌聲,而是這個人數不多的小部族的一段傳奇歷史。根據島內歷史學者的研究,這片平原上曾居住著魯凱、阿美、布農與卑南4個部族,卑南人口最少,不過兩三千人,勢力卻最強,曾統治過人口為其20倍的阿美人。

  走進這個叫「卡地布」的部落,記者首先見到一處由一組卑南傳統建築圍成的公共空間,這是部落的「聚會所」。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座被叫做「巴拉冠」的建築。在某種意義上講,「巴拉冠」與卑南傳奇的「秘密」直接相連。

  「巴拉冠」的意思是青年會所,是卑南部落專門訓練年輕人的場所。這其實就是一座竹木結構的大屋子,中央是一個大火塘,被4根長條木圍著。塘火早已熄滅,但還可見未燃盡的木塊。眼下的氛圍沉寂、昏暗,卻讓人禁不住去想像當年一群年輕的卑南勇士圍坐在爐火前的場景。

  有學者認為,歷史上卑南部族強勢的原因之一,是它擁有強固的領導中心和管理體系,並善於吸收外來先進文明;其二是更加重視對部落青少年男子的訓練,使部族的整體戰鬥力過人。

  記者在卡地布部落的「巴拉冠」看到,屋子兩側用竹木各做成上下兩排通鋪床位。同行的臺東縣文化局李課長介紹,跑步最快的青年要睡在入口處,一旦發生危險可以迅速通知部落,由此足見「巴拉冠」的戰鬥性。

  臨近卡地布部落的建和部落頭目哈古告訴記者,在那個武力是部落生存之基的年代裡,卑南部落的所有男孩十三四歲就必須離開父母,到少年會所報到,接受數年的軍事生活訓練;在第二階段再進入青年會所,接受更殘酷的叢林戰鬥訓練,直到20歲才能離開。那時,不到「巴拉冠」受訓的年輕人,會被族人嘲笑,也不會得到愛情。在「巴拉冠」,青年還要接受倫理教育,如尊老敬賢、奉獻、團結等。

  與「巴拉冠」的教育相關的是卑南人最特殊的兩項祭典——每年年底舉行的「少年猴祭」和「大獵祭」。參加猴祭的成員是10多歲的少年,目的是訓練體魄、膽識與服從的精神。傳統猴祭中,部落少年要用竹子刺殺活猴。今天,猴子已被草扎的模型代替。猴祭結束後,「大獵祭」開始,由成年男子上山狩獵,部落長老在行前要為將晉升成年階層的青年完成晉階儀式。

  由於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劇烈衝擊,卑南部落以「會所制度」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一度式微。但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卑南人對部落文化瀕臨消失的危機意識不斷提升,彌補文化斷層的行動在各部落相繼展開,情況大有改觀。

  卡地布部落的人們告訴記者,今天「巴拉冠」的制度雖已遠不如過去嚴格,但仍要求未成年男子在進入「年齡階層體系」後必須接受一定訓練。為配合學校的正規教育,訓練改在暑假進行。

  歷史上,卑南人是臺灣少數民族各支系中最與時俱進的。在文化多元的當今,卑南部落仍在堅守自己的傳統,追念自己的文化,希望以此創造新的傳奇。

  「我們要時時刻刻以一種感恩的心情面對祖先,不忘祖先,還要學習祖先的智慧和美德,才能獲得勇氣,懂得進取。」部落頭目哈古這樣對記者說。

相關焦點

  • 走近臺灣少數民族;阿里山鄒人的喜宴
    記者近日在臺灣深入高山族部落採風,其傳奇般的坎坷歷史如幽谷清風,神秘而豐富的部落文化引人入勝。高山族的部落幾乎遍及臺灣全島,主要分布在臺灣中央山脈兩側和臺東沿海平原,總人口40多萬,目前高山族包括10多個族群,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和布農人。而人口最少的是噶瑪蘭人,僅有1000多人。
  • 臺灣卑南人後裔黃蕾代表:兩岸皆故土 山林寄鄉愁
    (兩會人物)臺灣卑南人後裔黃蕾代表:兩岸皆故土 山林寄鄉愁  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題:臺灣卑南人後裔黃蕾代表:兩岸皆故土 山林寄鄉愁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女兒12歲時,黃蕾帶她回臺灣,母女都是第一次回到故土臺東卑南。
  • 臺灣少數民族概述,遠古、曾經、現在
    【在開始之前】 很多朋友在民族界定上有了兩極的說法, 臺灣部分朋友堅持我們是整個玻裡尼西亞語族的發源地, 但實際上通過澎湖海溝與臺灣海峽陸橋的考古研究,確實我們與大陸之間曾經是擁有豐富的陸地生態, 單純說臺灣就必然是發跡位置有點偏頗; 而另一方面 , 大陸網民也喜歡談我們就是從大陸過去的古人類留下的民族, 這個也不全面, 因為臺灣民族的複雜性與考古驗證發現登島時間不同
  • 臺灣少數民族基層參訪團走進內蒙古 體驗自治區人民幸福生活
    8月28日訊 日前,臺灣少數民族基層參訪團一行30人到內蒙古自治區參訪。該參訪團由臺灣的排灣人、布農人、阿美人、卑南人、泰雅人、魯凱人等少數民族基層群眾組成,分別從事民族工作者、大學生、企業經理、鄰長、教師、高中生、工程師等多種職業。
  • 臺灣少數民族介紹:卑南族(組圖)
    卑南族    卑南人主要居住在臺東平原上,目前還存有歷史悠久的八個部落,分別是知本、射馬乾(建和)、呂家旺(利嘉)、大巴六九(泰安)、卑南(南王)、檳榔、阿里擺、初鹿(北絲尻),又稱為八社,最近又增加了寶桑、斑鳩和龍過脈三座新部落,都位於卑南溪以南的臺東平原上
  • 臺灣少數民族印象: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開幕主題曲《回歸純真》,是根據臺灣阿美人郭英男先生吟唱的傳統古調《老人飲酒歌》而改編的。原住民音樂從此引起世人的關注,這個看似偶然的事件,實際上是受到上世紀80年代初原住民運動的影響,主流社會漸漸發現原住民音樂的力量。   繼亞特蘭大奧運會之後,陳?
  • 體驗臺灣花蓮少數民族聯合豐年節
    這裡既有大山又有大海,坐擁號稱世界奇觀的太魯閣大峽谷,放眼就是湛藍的太平洋,綺麗的花東縱谷,還有眾多各具創意的民宿以及熱情似火的少數民族風情。  我們的第一站是花蓮少數民族聯合豐年節。花蓮有阿美人、布農人、噶瑪蘭人、太魯閣人、撒奇萊雅人、賽德克人六大部族。每年夏天,臺灣少數民族都要舉行豐年祭,祈祝風調雨順,來年豐收。
  • 臺灣少數民族14族群簡介(圖)
    臺灣少數民族是寶島臺灣的主人,臺灣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員,是中國少數民族獨特的一支。
  • 臺灣「雙十慶典」現歧視少數民族風波
    蔡英文日前向臺灣地區少數民族道歉。(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中國臺灣網10月11日訊 臺灣新當局對島內少數民族態度又引發爭議。綜合臺灣媒體報導,在昨日(10日)的「雙十慶典」上,主持人何偉綸以「邵太太打卡,阿薩不魯哥,被嚇得跑走啦」口訣介紹臺灣地區少數民族各族名稱,對此,臺灣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晚上在個人臉譜網(Facebook)表示,主持人「阿薩不魯哥」不要躲了,出來道歉吧,籌備委員會主委蘇嘉全、秘書長花敬群一起出來開記者會,向少數民族道歉吧。
  • 臺灣寫真:日月潭音樂達人夫婦:讓遊人聽見臺灣的美
    中新社南投2月6日電 題:日月潭音樂達人夫婦:讓遊人聽見臺灣的美  中新社記者 陳林 陳小願  臺灣日月潭景區內,頭戴有長鬃山羊角帽子、身披賽德克人的織布,音樂人劉翰安和妻子黃韻齡把當地少數民族歌曲唱給遊客聽。  他把身上打扮稱為「穿戲服」,「會引起注意,再介紹到文化層面去」。
  • 臺灣少數民族稱謂的變化
    臺灣少數民族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民族識別政策確定的第一批38個少數民族之一,統稱高山族。    臺灣少數民族稱謂的變化反映了歷史上少數民族的社會地位和臺灣社會的歷史變遷。臺灣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沒有一個整體上統一的自我稱謂,在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出現的稱謂,與中原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指稱相同,即「夷」、「番」等。     從歷史經歷看,臺灣少數民族與大陸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在於先後兩次遭受帝國主義的殖民奴役。1624年,荷蘭殖民勢力在臺灣南部安平建立據點(史稱「大員」),開啟了侵佔、殖民臺灣的歷史。
  • 走近寶島 奇妙的近距離接觸,走近臺灣彩繪村
    JZHPRESS 走近寶島
  • 蔡英文凱道見臺灣地區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立委"肯定
    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華夏經緯網8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國民黨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立委」鄭天財與民進黨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立委」陳瑩,對蔡英文到凱道與臺灣地區少數民族見面表示肯定,但鄭天財質疑,蔡英文是否有把要求民進黨團審查臺灣地區少數民族轉型正義條例的訴求聽進去。
  • 日月潭音樂達人夫婦:讓遊人聽見臺灣的美
    臺灣日月潭景區內,頭戴有長鬃山羊角帽子、身披賽德克人的織布,音樂人劉翰安和妻子黃韻齡把當地少數民族歌曲唱給遊客聽。   他把身上打扮稱為「穿戲服」,「會引起注意,再介紹到文化層面去」。為吸引遊客停下腳步,附近還擺放民族服飾和用具,供免費拍照。
  • 「北原山貓」: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北原山貓」 的名頭蜚聲臺灣樂壇,記者在臺北見到了「北原山貓」 中的一員、泰雅人吳延宏先生。吳先生非常熟悉臺灣樂壇,且與歌手多有交往。和吳先生煮茶高談,細數臺灣原住民歌手,我們發現——原住民具有天生藝術細胞在臺灣流行樂壇上,原住民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如卑南人張惠妹、阿美人張震嶽、排灣人組成的「動力火車」等,都是當今炙手可熱的樂壇領軍人物。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臺灣情歌皇后」的高勝美來自布農部落,更早些的鄒人湯蘭花、卑南人王幸玲和王忠義(即大家熟知的萬沙浪)姐弟二人,都曾在流行樂壇各領風騷。
  • 莫那·魯道: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新華社臺北7月6日電(記者查文曄、陳君)在臺灣南投縣仁愛鄉的霧社事件紀念公園裡,靜靜矗立著一尊高大魁梧的人物石雕,為的是紀念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莫那·魯道雕像 新華社發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臺灣50年,寶島各族同胞自發組織起來,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頑強鬥爭,起義烽火連綿不息,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烈,莫那·魯道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莫那·魯道,1882年生於臺灣南投大山裡的霧社部落。
  • 走近臺灣「高山族」
    ● 歷時2年多,本刊「走進56個民族家庭」大型採訪活動在中國寶島劃上圓滿句號;  ● 大陸記者第一次走進臺灣腹地、走進深山土著;  ● 本刊記者帶你走近「高山族」,一個有12個成員的大家庭;一個崇拜毒蛇的民族,一個喜歡光腳板的民族,一個在傳統與現代衝突下的民族……  走近臺灣「高山族」  □ 本刊特派記者 施曉亮 邱長海/文  □ 施曉亮 林德軍/圖  阿里山連線北京,本刊記者在臺灣向北京直播  2月23日22:00,身處臺灣寶島中部阿里山的本刊記者,通過衛星電話與北京連線,與直播間裡的主持人共同主持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名牌節目
  • 探訪新竹臺灣少數民族聚落尖石鄉
    探訪新竹臺灣少數民族聚落尖石鄉/6) "← →"翻頁 10月30日,尖石鄉為臺灣新竹縣面積最大的鄉
  • 高山族 寶島臺灣的最早居民
    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文藝菜園」  對臺灣的少數民族,我國政府以「高山族(gāo shān zú)」為其正式族稱,臺灣當局則稱其為  由於語言、風俗習慣及傳統社會組織結構的不同,高山族內部又分為阿美人、排灣人、泰雅人、賽夏人、布農人、鄒(曹)人、雅美人、魯凱人、卑南人、邵人、平埔人等。各族群語言差別比較大,但都屬於多音節的沒有聲調的膠著語,沒有本民族文字。
  • 臺灣少數民族表演鄒族文化樂舞
    恩施女兒會開幕式活動現場(中國臺灣網 雍紫薇 攝)  中國臺灣網8月18日恩施消息 18日上午,「再約女兒會——鄂臺少數民族手牽手」活動開幕式在恩施州民族廣場舉行。為了對遠道而來的臺灣少數民族同胞表示熱烈歡迎,恩施土家族展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臺灣少數民族參訪團也表演了原住民族鄒族文化創作的樂舞。  恩施土家族歌舞中透露的熱情感染了現場所有的嘉賓,當臺灣少數民族青年穿著五彩的民族服飾出現時,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現場的觀眾也隨著臺灣少數民族樂曲跳起來,享受著兩岸民族文化交流帶來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