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湖南省對外發布《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成為中部地區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群,這為新時期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擎畫藍圖、指引方向。
因此,我們推出策劃,從產業、交通、市場、民生等方面,了解一體化對湘潭帶來哪些影響,湘潭又將如何抓住一體化發展的機遇,從單點突破走向共享共贏。
在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的「路線圖」上,建設協同創新產業體系,是打造核心增長極的重要一環。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新的《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為新時期三市一體化發展指引了方向。在這其中,以製造業見長的湘潭,肩負重要使命。
▲中通電氣的技術人員正在檢測碳滑塊的電阻率。(記者 羅韜 攝)
打破「單向關係」
產業協同「抱團取暖」
近年,三市招商引資紛紛緊盯裝備製造、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金屬新材料等領域,區域產業錯位與協同成為推進一體化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打破產業溢出和承接的單向關係,努力實現協同發展,日益成為共識。
11月11日,高新區湖南中通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內,機器開足馬力,人工核驗、收尾工作有條不紊。工人葉鑫仔細地為一批滑塊做電阻檢測,一個個技術含量較高的受流器不久後將出現在中車株機某批車輛上。
「我們與中車株機等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是它們的A類部件供應商。」中通電氣副總經理餘戟介紹,企業每年有近半產值來自軌道交通業務,其中中車六大主機廠在其中佔比較大。
在湘潭市,像中通電氣這類與長沙、株洲企業建立密切關係的企業,還有很多。產業協同、上下遊協作,讓長株潭三市發展不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長株潭產業一體化,要求各地發揮所長、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協作,這是差異一體化的基礎、高效一體化的關鍵、可持續一體化的前提。」市工信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謝蘭焰表示,分工協作的集聚範圍效應和產業協同效應,必將形成發展合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打通制度壁壘
生產要素互通共享
勞動力、資本和技術能否有效流動、高效集聚,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新發展背景下,三市如何打通制度壁壘,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
「湘潭與長沙形成配套產業鏈,最典型的就是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市發改委地區經濟科負責人萬謙告訴我們,2003年,市委決定在九華建設一座汽車城。歷經多年發展,在百億企業吉利汽車引領下,湘潭市汽車產業已具規模。尤其是近年,圍繞汽車產業「微笑曲線」高端價值鏈,湘潭市加速布局整車製造與零部件的配套生產、協同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集群,目前湘潭汽車產業產能利用率居全省第一。
「湘潭經開區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供應鏈輻射長株潭。」湘潭經開區企業(項目)服務中心副主任歐陽來旺信心滿滿地說,隨著融城步伐加快,來潭投資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可藉助非中心城市的較低成本,共享長株潭汽車產業資源,壯大湖南汽車產業集群。
眼下,由湘潭經開區與上海交通大學合力打造的「中國版貝爾實驗室」——湖南華研實驗室正在抓緊建設。該實驗室致力於研發行業內急需的汽車動力總成先進技術,解決關鍵「卡脖子」問題,並為企業提供一流的測試和試驗開發等服務。實驗室建成後,將成為汽車行業最具權威的檢測研發平臺和汽車行業頂級試驗、認證基地。
產業協同發展,製造業優化升級,離不開人才資源自由流動。要形成創新要素飛速集聚,創新人才近悅遠來的局面,探索人才一體化發展模式是當務之急。市科技局高新科負責人劉望雄表示:「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進人才流動和科創資源互通共享,形成區域聯動、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的技術創新體系。」
產業一體化發展,還要藉助資本「外力」。上個月,市政府與中聯重科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將攜手打造中聯重科配套產業園。「建設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園,是湘潭應時、應勢之舉。」萬謙說,當前我省正在大力發展先進位造業,著力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需要強鏈補鏈。湘潭是長株潭的「智造谷」,工業門類齊全,在特種鋼材、新材料、裝備製造、電氣電控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兩幹」通車後,長株潭三市的流動性變得更好,許多企業「降低成本,就近配套」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打造發展高地
攜手闖出「新天地」
未來區域間的競爭,不再是企業的「單點突破」,而將是產業鏈條間的「組團打拼」。
《規劃綱要》明確,將長株潭區域建設成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全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形成開放、包容、合作、共享的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並提出:到2025年,長株潭R&D經費佔地區生產總值3%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
「激發強勁新動能,構築核心增長極,湘潭就要放大比較優勢、增創競爭優勢。」市工信局產業科負責人鄧曉星介紹,長株潭各有所長,湘潭最大的優勢是工業。近年,瞄準「產業立市、工業強市」定位,著眼「一谷三城」(智造谷,軍工城、汽車城、文創城),布局「1+4」(智能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醫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湘潭工業經濟實現了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智能製造,成為長株潭製造業協同發展的主攻方向。「智能製造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牛鼻子』。」鄧曉星介紹,湘潭市與中電工業網際網路有限公司合作組建了湘潭智能製造研究院。2019年,華菱湘鋼五米寬厚板廠廢鋼吊運智慧天車投入使用,成為5G實景應用在全國鋼鐵行業首次落地。眼下,市工信部門正在抓緊編制《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製造業專項規劃》,為未來三市製造業發展謀劃藍圖。
產業集群的培育,還需要源源不斷的科創養分,打造產業創新生態,更好地為科技創新鬆綁、為企業發展賦能。10月28日,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湘潭市場揭牌。作為統籌科技要素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它是湘潭市打造「三個高地」,建設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又一項亮點工程。
鄧曉星表示,在長株潭產業鏈協同創新機遇面前,湘潭市將圍繞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目標,大力開展「千百扶培」行動,實現產業優化升級精準幫扶;實施產業基礎能力優化和產業鏈提升措施,對產業優化組合,使其相互產生化學反應,高水平、高質量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一卡(碼)通」讓生活更便捷
趙萌是典型的「長株潭人」,娘家在湘潭,大學畢業後在長沙工作,去年,她和相戀3年的男朋友結婚,婆家在株洲。長株潭三市的便利程度,直接影響她的生活,尤其是在公交、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方面,若能實現「一卡通」,則會讓她的生活更加方便。
最近,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被列為《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任務,這讓趙萌十分開心。這意味著,三市間的便捷化程度在現有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提升。目前,三市在哪些領域已經實現了「一卡通」?
「自2013年我市對市城區公交運營體制進行改革後,公交領域的便利化進程加快。」市交通運輸局運輸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湘潭市「交通一卡通」就已實現與包括長沙、株洲在內的全國260個地級以上城市互聯互通。除公交外,湘潭市「交通一卡通」在長沙地鐵也可使用,加上支付寶、銀聯、湘潭出行APP等多種公交支付方式的出現,市民在三市間的出行十分便利。
除公共運輸服務外,醫療保險的一卡(碼)通,也與三市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在2019年,《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0年)》部署安排,推動長株潭三市城鄉居民住院看病購藥結算一卡(碼)通、醫療生育保險信息系統一網通,基本實現同城同結算、同城同年限、同城同定點的「三個同城」。近兩年,湘潭市牽頭快速推動「三同城」各項工作,群眾就醫購藥越來越方便。
(資料圖)
同城同年限方面,湘潭市7月份對繳費年限互認政策進行調整後,三市之間已實現城鎮職工醫保實際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互認。醫保繳費年限關係到參保職工退休後醫療保險待遇的享受,實行三市繳費年限互認;同城同定點則是建立三市協議醫藥機構互認機制,目前,三市已經有226家醫療機構互認為定點,長沙、株洲、湘潭分別為123、56、47家,覆蓋所有縣市區。7月份,經三市協商,確認了老百姓連鎖大藥房34家門店作為首批互認的定點零售藥店,其中長沙市10家、株洲市12家、湘潭市12家。
另外,為減輕廣大人民群眾墊資跑腿來回報銷醫療費用的困難,長株潭三市目前已經在上述226家互認為定點的醫療機構通過省異地聯網結算平臺,實現了住院醫療費用聯網結算。8月份起,34家協議零售藥店也通過局部組網的形式,實現了直接刷卡結算。今後,三市還將逐步實現個人帳戶、特殊病種、生育保險、居民大病保險等業務的直接聯網結算。
按照《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接下來,三市還將繼續創新公共服務一體化管理機制,推進教育、醫療、社保、養老、就業、戶籍等公共服務一體化,實施公交、健康、社保、圖書館等「一卡通」,加快三市政務服務對接共享等。屆時,長株潭三市市民的交流將更加便利。
「融城先鋒」加速奔跑
湘潭經開區距離長沙市區、湘潭市區、株洲市區的距離均不超過30公裡,是長株潭城市群幾何中心,是三市融城的核心區。從立園之初,湘潭經開區就注重產城融合,聘請國際規劃大師做頂層設計,以湘江風光帶為軸,在長株潭中央打造集休閒、醫養、運動為一體的活力之城。
近年來,隨著長株潭融城步伐加速,湘潭經開區主動作為,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商業配套,著力建設公共服務配套項目,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水平。
「三幹一軌」項目是推動長株潭一體化、打造「半小時交通圈」的重點骨幹工程,而其中「一幹一軌」就在湘潭經開區。目前,潭州大道主線已實現通車,20多分鐘車程即可到達長沙。隨著西環線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湘潭經開區將成為除省會外,全省第二個擁有地鐵的區域,與長沙形成「半小時交通圈」「半小時生活圈」「半小時經濟圈」。
與此同時,園區城市配套日益提升。園區已入駐恆大、綠地、富力、美的、五礦、碧桂園、奧園、金大地、華融、步步高等國內知名地產商,目前,湘潭經開區的商品房銷量佔全市45%,是購房的首選置業區域。園區構建了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職業院校、本科院校的全流程教育體系。長沙「四大名校」在內的湖南一線教育機構均在區內建校,未來還將建設1-2家國際學校。圍繞以湘潭中心醫院九華分院為核心的六大優質醫療項目,園區正著力打造全區15分鐘醫療保健圈。同時,以長株潭三市融城「新都心」為定位,湘潭經開區正積極引進綠地集團、保利集團、湘江新區發展集團等戰略投資者,高標準合力開發高鐵北站片區、興隆湖片區、醫療健康城片區、九華特色體育小鎮等項目,高品質建設濱江新城。
隨著長株潭三市在交通、城市資源等方面的一體化加速推進,在湘潭經開區居住、創業的長沙人和株洲人越來越多,園區成為了湖南最具活力與潛力的工業園區之一。
產業是支撐城市發展的基礎,借力「融城」效應,湘潭經開區立足產業分工、優勢互補,融城和協同效應日益明顯。目前園區已形成以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為核心的三大主導產業,並大力發展軍民融合和醫療器械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2019年,園區產業集群化發展更加顯現,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000億元,增長26.84%,佔工業總產值比重約92.16%。
「我們將把『服務至上』作為發展的制勝法寶,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不懈追求親清政商環境,竭盡所能打造在全國開發區中有差異化競爭力和較高客商資源磁吸力的一流營商環境。」湘潭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說。
交通融城越來越立體
▲潭州大道主線已建成通車。(記者 羅韜 攝)
11月12日,在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湘潭段)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作業,為掃尾工程忙碌。這是長株潭一體化交通融城的一個剪影。近年來,隨著城際軌道、高鐵、「三幹」等交通項目的落成,長株潭「半小時交通圈」越來越立體。
交通融城是長株潭一體化發展的先決條件,以時間為軸,我們可以看出長株潭交通融城的高頻節奏——
◆2014年,滬昆高鐵湘潭北站正式通車,湘潭市民開啟「高鐵時代」,湘潭到長沙的時間距離縮短到10多分鐘;
◆為了進一步加快融城步伐,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2016年底,長株潭城際鐵路正式通車,三地「半小時通勤圈」雛形初現;
◆時間來到2020年10月23日,潭州大道、芙蓉大道快改化項目主線通車,湘潭、長沙兩地市民自駕也能在半小時內實現跨市,長株潭交通融城越來越深入、具體。
市交通運輸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大交通的角度來看,長株潭的公路網已經越來越密,除了潭州大道、芙蓉大道外,湘潭與長沙連接的主幹道還有瀟湘大道、京港澳高速、長潭西高速、許廣高速、長韶婁高速;株洲方向則有紅易大道、銅板路、天易大道、武廣大道、滬昆高速等,交通融城的硬體條件已經相對完善。
隨著長株潭一體化的深入推進,未來湘潭還有哪些交通項目將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呢?《規劃綱要》提出,今後將堅持優化提升、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提升長株潭在全國交通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
接下來——
◆三地將全力推進軌道建設,加快長株潭幹線鐵路(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實現「四網融合」。建設渝長廈高鐵,建設長沙西—湘潭北—株洲西、長沙南—黃花機場聯絡線,串通渝長廈、滬昆和武廣三大高鐵動脈。
◆實行長株潭城際鐵路「高密度、小編組、公交化」運營,加快建設長株潭城際軌道交通西環線,規劃建設湘潭北—湘潭站—株洲西等城際軌道,推動從「城市」邁向「區域」,從「多網」邁向「融合」,實現互通互聯、換乘便捷、多城一網、一票通達。
◆在公路方面,還將加快建設湘潭昭雲大道—株洲雲峰大道、長沙瀟湘大道—湘潭濱江路、長沙新韶山路—湘潭昭山大道、湘潭大道—株洲銅霞路「四連線」,打通市際交界處「斷頭路」「瓶頸路」,加密市際路網密度,在三市中心城區形成「半小時通勤圈」。
評論:格局與夢想
所有的事情,不是因為有希望而努力,而是因為努力才會有希望。不久前,湖南省對外發布《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將全面形成,成為中部地區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群。一個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夢想,歷經近40年的不懈努力和艱難推進,終於以規劃文本的形式,明確了時間節點、重點任務和奮鬥方向。長沙、株洲、湘潭3個兩兩相距不足50公裡的城市之間的關係和發展模式,也變得越來越清晰和具象起來。
長株潭城市群發展,具備基礎,擁有優勢。無論是地理空間距離,還是三市人民之間的心理距離,從來都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一口方言,無論走到哪裡,都毫無生疏感。而且,長株潭作為湖南地區經濟發展核心、人口聚集區域,在全省1/7的國土面積上,聚集了22%的人口,創造出了40%以上的經濟財富,這方天地的經濟創造力和影響力,不可小覷。再者,經歷數十年的努力推進,長株潭三市在規劃對接、基礎共建、產業協同、民生共享、環境共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這些因素都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株潭城市群,是立足於全國視野提出的地理概念,也是基於新經濟形勢劃定的發展格局。新形勢催生新格局,新格局帶來新機遇,也給長株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格局下要有準確認識。城市群的發展,是三個城市一體化協同發展,是共生關係、合作關係,而不是「大魚吃小魚」或者「誰攀附於誰」的關係。曾經一段時間,坊間有兩種流傳,說「長株潭一體化,最終湘潭就消失」,這是「吞併論」;還有的說「有些城市不願融合,一直在相背發展」,這是「相背論」。其實,這些說法多少存在一些偏頗和誤解,也多少流露出一些悲觀和不自信。就目前來看,長株潭城市群發展,主要從經濟型城市群來定位,行政體制改革尚沒有提上日程,被取代、被吞併的擔心,都屬「杞人憂天」。另外,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是國家和省級層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國家意志、省級大計,不會因某個城市、某個人的意念而轉變,一體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
新格局下要有主動作為。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儘管位置相鄰、產業相近,但各有優勢。長沙作為省會城市,經濟實力強勁,科技研發領先,核心位置十分明顯;株洲作為「動力谷」,軌道交通、電力機車全國首屈一指;湘潭作為「智造谷」,工程裝備、電機電控制造,數十年在全國市場擁有絕對的發言權。作為城市群中的一員,湘潭應該搶抓機遇,積極作為,正確分析自身優劣,結合實際情況,通過招商引資、強鏈延鏈、科技研發、人才引進等方式做強長板,補足短板,壯大產業發展優勢,形成與其他城市優勢互補、旗鼓相當的經濟格局。
新格局下要有密切協作。城市群之所以為「群」,就意味著幾個城市是一個「共同體」,相對於單個個體而言,彼此之間的緊密度和協同性都更好。湘潭作為城市群中的重要一極,要與長沙、株洲加強溝通交流,共同布局產業發展,使長株潭之間的城市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基礎設施相互對接、產業產品關聯配套、公共服務公平均等,城市群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和協同效應充分彰顯。
一個夢想的實現,總要經歷千辛萬苦才能成真。長株潭一體化的推進,已經有具體的謀劃藍圖,已經有可看可感的實質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興城市群,在中國的中部版圖上崛起。
來源:湘潭日報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翁靈娜 楊陽 陳姿雯 王超 譚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