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前面的文章我們講解了書法中的筆法問題,其實古人的筆法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秘,總結起來無非就是提、按、轉、折四個要素,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運用這四種筆法,今天我們結合古人書論,將古人的用筆技巧做一個形象的闡述。
中國傳統藝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到了一定的境界都是師法自然,與天地自然相契合,書法尤其如此。
話出有據,我們從衛夫人的《筆陣圖》談起:
很多初學者朋友不知道衛夫人,其實她就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也是王羲之的姨母,他的書法理論著作《筆陣圖》就好比書法界的教科書,流傳千年而不衰。
《筆陣圖》中說道:
「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折」如百鈞弩發。「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書法中的筆畫基本可以分為以上幾種,「橫」、「點」、「撇」、「折」、「豎」、「捺」、「橫彎鉤」。寫好這七種筆畫,你的字就成功了一半。
「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很多人對這句話都做過解釋,但都說不到點子上。其實「陣」就是一種勢態,千裡陣雲就是長空千裡之勢。雖然或隱或現,但是在若有若無之間,依然有形,這種形態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有各種變化的。許多人只讀第一句話,忽略了第二句話,以為橫要寫的直,像下面右圖這樣,其實是錯的。
左邊的橫畫,依次為王羲之、董其昌、米芾所寫,皆為名噪千秋的大書法家,其形態各異,變化多端。
我們看左邊的幾個「橫」的寫法,根本就不是很多人想像中很直的樣子,而是形態各異。反觀自然萬物,最形象、最直觀的變化其實就是雲彩的變化,所以衛夫人以此作喻,寫「橫」應該形態萬千,含蓄而多變,這才是衛夫人此論的真實含義。
「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這句話比較好解釋,寫「點」的時候就好像在高山上搖搖欲墜的石頭,有一股下墜之勢。所以寫「點」要把勢寫出來。我們看王羲之的字。
左邊是取自王羲之《奉橘帖》中的一部分,我們看其中「點」的勢態,王羲之寫的每一個「點」基本都成一個三角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這個筆畫的形成是由於入紙之後有一個折筆的動作,使其成為「磕磕然如崩之勢」,我們看其中所有「點」的方向,都出現了「危」勢,無論是向左一點,還是向右一點,都不合適,這就是恰到好處的功力,將提、按、轉、折運用到了極致。
「撇」如陸斷犀象
李白在其樂府古詩《獨漉篇》中有一句詩:
不斷犀象,繡澀苔生
意思是如劍之鋒利,能斷犀象。這句話是說寫長撇要寫出筆勢來,筆勢如劍之利,能斷犀象。很多人從字面上理解,以為寫一個撇,要如同陸地上斷了的犀牛角或者象牙,則大錯特錯矣!這個說的是筆勢,並不是形象的比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
我們看這兩個字,出自大書法家歐陽詢筆下,左邊的「承」字有三個撇。最上面的因為石頭風化看不清楚,我們看圈起來的兩個撇的勢態,是不是就像劍划過的感覺。再看右邊的「之」字,也是如此,如利劍劃破長空之勢。
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勢態,而不是斷掉的犀象。
「折」如百鈞弩發
這句話就比較好理解了,「鈞」在古代是重量的單位,百鈞之弩指的崩的很緊的硬弩。我們看一看範字就會形象的多。
我們看這兩個字,左邊為歐陽詢的「力」字,右邊為柳公權的「為」字,都帶有典型的「折」畫,再比照「弩」的受力點,就能看出來,高手在寫「折」的時候,不會是橫平豎直的,而是有一定的弧度,這種弧度是為了使這個筆畫的勢態更緊、更有張力。這就是百鈞弩發的道理。
「豎」如萬歲枯藤
這句話同樣講的是「勢」而不是「形」。萬歲枯藤就是上萬年的藤蔓。傳說衛夫人曾經帶王羲之去觀察山裡的老樹藤蔓。並讓其借著藤蔓的力量懸在半空,就是為了體會枯藤的力量。枯藤有一股子韌性,這種韌性恰巧是書法中需要的。
我們看例字:
書法是一種線條的藝術,線條的質量決定了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左邊為王鐸的草書《秋興八首》節選,右邊是黃庭堅的草書《諸上座帖》。兩個人均是草書大家,我們看圖中所示,是不是就像百年枯藤?能將線條處理的如此蒼勁而有韌性,非大高手不可為之。這種用筆是中鋒篆籀筆法,關於這一筆法,我們會在後期的專欄中細緻講解。
「捺」如崩浪雷奔
這句話就更好理解了,我們寫「捺」筆的動作是「一波三折」,就如同破浪急奔一般。為什麼要破浪,因為會有阻力,正是因為這種阻力,「筆勢」才能凸顯出來。
很多人為什麼不理解為什麼寫捺會有阻力,這是因為古人寫字多為逆鋒、中鋒行筆,這樣才能使筆畫蓄力,使字能有張力,從而更有氣勢,我們看上面這兩個捺,一波三折,正是逆鋒提按得結果,就如同崩浪雷奔一樣。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再寫橫折鉤的時候,「橫」與「鉤」一定要銜接清楚,是圓筆還是方筆一定要交代清楚,不然就容易散。
左邊為歐陽詢所書「風」字,右邊為顏真卿所書「月」字,在筆畫交疊的部分銜接的很明白、很恰當,採用方筆或者圓筆的方法,膠合的很緊。若是沒有經過傳統筆法的訓練,沒有勁弩筋節之勢則這個字就很容易散掉。
衛夫人《筆陣圖》中關於筆畫的論述是表面淺顯內在深刻的道理,通過講解很容易讀懂,但是能寫到這種地步還需要有深厚的臨池功夫。
中國的傳統藝術在至高境界上基本都是互通的,其核心基本上都是師法造化、師法自然。只有不斷地在書法的臨摹以及創作的過程當中,回歸自然,跟自然學習,體會造化之力,方能領會書法的真諦。
作者:安偉波,號彧白,三餘書社籤約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