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樓春富,是一名打鐵匠,還是一名老打鐵匠,因為他已經從業30年。
樓春富的打鐵鋪,開在金東區望府街,從最初打造柴刀等農具,到如今一些零碎的汽車零配件,他算是懂得迎合市場的師傅。昔日的四五十個同行,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紛紛轉行,而他的店鋪,堅持到了現在。
可惜的是,樓春富最後的堅守,也進入了倒計時。因為城中村改造,他的店鋪面臨拆遷,他不打算在其他地方把鐵鋪繼續開下去了。
城區最後一家打鐵鋪要關門了。樓春富作為傳統手藝人的30年,也將畫上句號。
入行
城區有四五十家打鐵鋪
同行間還開「交流會」
老樓的店鋪一共三十多平米,被土牆隔成了三間,正中間的是「產品陳列室」,擺放著撬棍、鑽頭等自己所打造的半成品,另外兩邊分別是打鐵房和休息室。
陳舊褪色的門框,青石條門檻,黃土磚砌成的牆體,黑漆漆的吊扇……從裡到外,這家鐵鋪無不透露出一種歲月的痕跡。
採訪時,老樓正在為剛趕過來的冉隆清打造一根撬棍,火紅的爐子,飛濺的鐵花,叮叮噹噹的錘聲,不一會兒,老樓的額頭上沁出了汗。
這是一個老鐵匠的日常。30年了,老樓習慣了這樣的日子。
「我從15歲開始跟著哥哥學打鐵,最初的十多年,我們都是兄弟兩人一起打,後來哥哥身體不行了,就只能由我一個人來完成。」回想那段時光,雖然辛苦,但在老樓看來,那是從業以來最快樂的日子,「很多同行還會一起交流,挺開心的。」為了完成一個人打鐵,他特地買來簡易的電焊和打彎設備。
打鐵行業的輝煌,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金華打鐵店就有四五十家。不過老樓入行時,行業已經在走下坡路,可他堅持把手藝做下去,因為那是哥哥手把手教他的。
轉型
從打造農具到實用工具
和機器比質量
老樓的店鋪,對面就是一家五金店,手工和機器的交鋒,相距不過5米。為了擋住機械化衝擊,老樓一直在嘗試轉型。
打造的工具,從最早的菜刀、柴刀等農具,演變成現在的撬棍、鑽頭等工具,甚至還有汽車、拖拉機的零配件。比不過速度,就比質量。
冉隆清是附近工地的一名工人,今年51歲,同老樓認識十多年。冉隆清說,老樓打出來的撬棍特別耐用,他的技藝在這一片都是沒得挑的。
「我幹活的地方不固定,有時候在義烏,也會專門趕到他這裡打幾件順手的工具。」冉隆清說,相比機器打造,手工的更耐用,最主要的是可以根據需求定製,光這一點,很多五金店裡流水線上出來的工具是達不到的。
不過,冉隆清也坦言,現在工地上像自己一樣,還會到鐵匠鋪裡買工具的人很少,尤其是年輕人,幾乎都是去五金店裡買。
「自己帶生鐵來,打根撬棍20塊錢,要比小碼頭那邊的五金店裡貴,」冉隆清說,年輕人對工具沒那麼講究,便宜、快速的流水線產品,顯然更受他們喜歡。
老樓承認,現在到店裡打鐵的,都是一些老顧客。「這些年,我的生意一直都是這幫老顧客在支持,每次看到他們過來,我都會覺得特別開心,感覺自己還有那麼點用武之地。」
即便這樣,老樓的生意還是慘澹。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平均每天的產量,不足當年的一半。
退隱
十多年前鐵匠開始轉行
只剩幾個老人還在堅守
2000年初,打鐵匠掀起轉行熱潮。因為上了年紀,也沒有什麼文化,轉行後基本在商場或者小區裡當保安。
「我曾經也想過要轉行,但和他們一樣,除了打鐵什麼都不會,跟給人打工相比,可能還是自己當老闆更自在一些。」老樓說,2000年初,他把鐵鋪搬到現在的位置,店裡每天收入在100元左右,生意特別好的時候,也能掙上兩三百元,但那樣的日子已經越來越少。
他的鐵鋪,應該是金華城區最後一家,此外,澧浦、孝順、蔣堂還有幾個老人在打鐵。」目前這個行當裡,我已經算是很年輕了。」
不過,老樓也不打算繼續了。鐵鋪所在的驛頭社區正在城中村改造,再過些時日,鐵鋪面臨拆遷,他也要和打鐵說再見了。
「因為汙染、噪音等原因,現在找店面已經很難了,而且我幹了這麼多年,趁著年紀還不是很大,也想做點其它的事情。」老樓說。
許多打鐵匠,「歸隱」時都會專門為自己打造一件玩意,以作留念,但老樓卻沒這樣的想法,他唯一想帶走的,就是屋裡掛著的一把老吊扇。
這把吊扇是海鷗牌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用打鐵賺來的錢買的,100多元,在那時,簡直就是奢侈品。
這二十多年,無論老樓在哪兒開店,都會把它帶著。看著它,仿佛就能看到以前紅火的打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