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江寧路,似乎比較陌生,但提起劈柴院,在島城卻是人人皆知。李家餃子樓、張家罈子肉、楊家豆腐腦、元惠堂、鍋貼鋪、海鮮坊.多少青島老人鍾情於此地,這裡又承載了多少島城人的歡樂記憶。
「劈柴院」名字的來歷流傳許多說法。有版本說這裡原先是「劈柴市」,聚集了賣劈柴的商販;劈柴除了供市民燒火做飯,還供應大窯溝窯爐燒磚制瓦。另一個版本出現在劉筠的詩集《青島百吟》中。劉筠寫道:「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貴人不屑一顧,然房租輕而價廉,窮措大得往來其中焉。」這就是說,「劈柴院」是因為裡面蓋了許多臨時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
而江寧路的路名又緣何而來的,據說是打官司打出來的。根據查閱青島市檔案館的檔案資料,青島城市人文歷史研究者吳堅發現了這個不為人知的官司。
1901年8月,平度商人官某與即墨商人胡某各自買下劈柴院面向直隸路(今河北路)的地塊,兩地相鄰。為了行走便利,官某與胡某蓋房時商定,各自在兩地交界處餘留兩米半當作雙方公用小道。路是官 、胡兩家私有,但行人誰走都可以。於是時間長了,這條小路也就成了公共通道。正因為是私地,無論德國殖民時代,還是後來的日本軍事統治期間,這條路都沒被冠名。
1922年12月,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後,膠澳商埠警察廳首先廢止了日佔時期的路名,然後將全市的道路重新作了命名。在重新命名的道路清冊中,官某與胡某兩家的這條五米寬的小路並不在冊。然而沒過多久,警察廳給市裡的幾條無名道路起名字的時候,官某與胡某家的這條路列入其中。
1928年8月,官、胡兩家上書膠澳督辦公署,說明該路為私地,呈請在這條路的西路口,也就是在面朝河北路的路口上合建門洞,以表明此路並非公共道路;同時,他們還請求把江寧路路名撤銷,改為江寧裡院,以彰顯該地為私有。膠澳商埠總辦受理後,責成警察廳調查並提出處理意見。警察廳最後提交的處理結果是:門洞可以建,路名不能改。結果,官、胡二位商人輸了官司,給青島「貢獻」了條江寧路。
江寧路呈「卜」字形,東端連著中山路,北邊連北京路,西邊通河北路。「江寧」是南京的古稱,這裡也是青島最早的「南京路」。上世紀50年代以前,劈柴院匯集了眾多戲院、說書場和茶樓,街上幾個大院也多為商店、飯鋪,劈柴院從一個院子的名稱成了這一商業街的名稱。後來在「三大改造」中,藝人及攤販都組織了起來,離開了劈柴院,只餘下了元惠堂等幾家飯店,這裡逐漸成了居民區。
劈柴院曾是個門類齊全的市場,上世紀40年代《青島晚報》設有「劈柴院」的欄目,每天報導這裡的新聞。老青島人幾乎沒有沒去過劈柴院的,外地來青島的也多去劈柴院。江寧路有二十幾個院,整條街和幾個院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區,是青島人逛街的集中去處。劈柴院的熱鬧是出了名的,許多南來北往的小客商也時常住進這裡,為的就是享受一下這裡的「碼頭文化」。曾是青島平民娛樂中心。
上世紀80年代之後,江寧路西段新開了十幾家飯店,經營海鮮及爐包、餛飩、甜沫等風味小吃,劈柴院被稱為小吃一條街,又漸漸熱鬧了起來。當年中山路是青島市毫無爭議的商業、金融中心,繁華的商業一條街集中了大批老字號商鋪。中山路人氣旺,劈柴院作為吃飯歇腳的好去處,也跟著火了起來。
不過,隨著機關的東遷,新城區的開發以及其他商圈的崛起,中山路商圈日漸衰落,即墨路市場退路進室,劈柴院也隨之冷清了起來。拆遷改造前的劈柴院,只能用破敗不堪來形容。劈柴院共有407戶居民,留守居住的只剩69戶,僅存的兩家小店慘澹經營。商家紛紛遷出劈柴院另闢「戰場」。破敗的房屋,橫流的汙水,劈柴院就像一個歷經歲月的老人到了風燭殘年。
(以上均為網絡圖片,記載的是2008改造之前的劈柴院。)
2006年青島啟動了中山路等歷史風貌街區的改造項目。劈柴院的改造與中山路的改造和整個西部舊城區的改造是同時進行的,劈柴院的復興更是作為中山路商業旅遊區復興工作的重中之重。該改造項目總投資兩億元,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使劈柴院再現繁華景象。
改造後的劈柴院成了集嘗青島傳統風味美食,購青島特色產品,住古韻客棧,聽青島老故事,品青島民俗文化,享受老青島風情於一體的特色旅遊商業街區,也是青島市井風情旅遊商業城市名片。
每個旅遊城市似乎都有這樣一條街,上海的城隍廟、北京的南鑼鼓巷、南京的夫子廟、南寧的中山街、蘇州的觀前街,劈柴院也是如此。每到旅遊季節,這裡熱鬧地扮演著青島特色「美食一條街」的角色,人流如織、熙熙攘攘,而12月份的劈柴院,街上寥寥幾個人,褪去夏季時的喧鬧,卻多了一份歲月的沉澱,等待著人們慢慢體會時間賦予這條街道的滄桑感。
初冬一個周末的清晨,來到這條百年老巷,只有豆腐腦店和鍋貼店開門營業,路上幾乎沒有遊客行人,一個人倘佯於曾經見證青島的歷史歲月的老街老院,悠哉悠哉地尋找著往日的記憶。
中山路入口進入後,右側有一個門洞直通江寧路10號院江寧會館。在劈柴院改造之前,這裡曾是一家著名的劈柴院鍋貼店。後來因店面太小搬出劈柴院,在瀋陽路和西鎮等處分別開店,依然吸引了眾多忠實的老食客。
江寧路28號一家豆腐腦店有著近40多年的歷史,這也是劈柴院裡年代很久遠的一家老字號。「劈柴院裡的豆花香,這是老青島最出名的。」一碗豆花,幾個火燒,再加幾塊秘制的燉肉,這是老青島人最經典的早飯,也是一種熟悉的老青島味道。
位於十字路口的江寧路18號是著名的李家餃子樓,根據魯海先生的介紹,劈柴院內兩家主要的飯店,一個是元惠堂,一個就是李家餃子樓,兩家是對門,還都是兩層,代表了魯菜的兩個方向,一個是濟南風味,一個是膠東漁家風味。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呂海寰曾投過資、由泰安人李繼昌負責經營,所以叫李家餃子樓。
李家餃子樓的總經理,曾是泰安人李繼昌,當時就住在大沽路附近。上世紀30年代開辦後,該店餃子海鮮為餡,花色繁多,後來還在濰縣路開設了分店。「李家餃子樓,是島城飲食文化繁榮的象徵。見證了島城美食的發展,也留下了很好的傳統」,魯海先生曾這樣表示。
餃子樓對面的高家鍋貼鋪也是老店面了,在這兒經營了幾十年了。
餃子樓對面的高家鍋貼鋪也是老店面了,在這兒經營了幾十年了。
張家罈子肉,曾經的劈柴院名吃,如今罈子肉的口味是否依然如故,不得而知。
江寧路10號院,曾經這裡不僅有賣東西的、最出名的還是唱大戲、變戲法的表演,而這裡依據從前的歷史現被打造成了「江寧會館」。
走進江寧會館的大院,濃鬱的復古商會氣息迎面撲來,院內建築保留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二層樓的基本風貌,古典別致的青磚步行道和清水磚牆,風尚懷舊的朱漆大門、風雨連廊,八仙桌、長條凳.一切似乎都在勾起人們心底最深的記憶。
現在很多人提起劈柴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小吃。其實,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劈柴院的主要功能是各種演出,花鼓戲、相聲、魔術、京劇、茂腔,各種演出都有。它的次要功能才是吃飯。
像北京天橋,許多名角兒曾在劈柴院「撂過地」。相聲大師馬三立,1932年來青島闖江湖時只有18歲,與劉寶瑞搭檔演出了《對對字》、《大上壽》等段子,很受歡迎。1984年,他來青島開會,專程到劈柴院尋訪舊地,感慨萬千。著名演員新鳳霞剛出道時也曾在劈柴院客串過角色。
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劉泰清1932年在10號院內開了泰清茶社,他演唱西河大鼓,自創一派,其表演字正腔圓,形神兼備,唱腔多變,創「快打慢唱」,刻劃人物細膩逼真,演出劇目有《殘唐五代》、《封神演義》等,也演唱《草船借箭》等段子活。
正宗老滄口鍋貼鋪,又一家老字號,門口掛著許多名人在此留影的照片。
在中山路的入口處,
有一家鐘錶維修鋪。
大概樣子像外地遊客,
老闆熱情地向我展示他的藏品,
當然也需要我順便消費一下。
這些老物件
是否也能勾起一些回憶呢?
始建於1902年的劈柴院對於青島人來說,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它是一個市井大院,是青島市井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山路商圈最傳神也最具本土色彩的精彩段落。百餘年的時光,這裡從最初的露臺市場、劈柴屋、裡院變成了現在的風情街,這裡不僅還存在著老字號小吃、打造的老場景,還注入了很多全新的特色小吃、文藝小店形成了一條美食文化街景。這也為目前青島保護老城區裡的歷史風貌區,提供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 End -
(本文部分文字資料整理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