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 · 老院 · 老情懷(五十二)江寧路——劈柴院

2021-02-16 胡拍

說到江寧路,似乎比較陌生,但提起劈柴院,在島城卻是人人皆知。李家餃子樓、張家罈子肉、楊家豆腐腦、元惠堂、鍋貼鋪、海鮮坊.多少青島老人鍾情於此地,這裡又承載了多少島城人的歡樂記憶。

「劈柴院」名字的來歷流傳許多說法。有版本說這裡原先是「劈柴市」,聚集了賣劈柴的商販;劈柴除了供市民燒火做飯,還供應大窯溝窯爐燒磚制瓦。另一個版本出現在劉筠的詩集《青島百吟》中。劉筠寫道:「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貴人不屑一顧,然房租輕而價廉,窮措大得往來其中焉。」這就是說,「劈柴院」是因為裡面蓋了許多臨時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

而江寧路的路名又緣何而來的,據說是打官司打出來的。根據查閱青島市檔案館的檔案資料,青島城市人文歷史研究者吳堅發現了這個不為人知的官司。

1901年8月,平度商人官某與即墨商人胡某各自買下劈柴院面向直隸路(今河北路)的地塊,兩地相鄰。為了行走便利,官某與胡某蓋房時商定,各自在兩地交界處餘留兩米半當作雙方公用小道。路是官 、胡兩家私有,但行人誰走都可以。於是時間長了,這條小路也就成了公共通道。正因為是私地,無論德國殖民時代,還是後來的日本軍事統治期間,這條路都沒被冠名。

1922年12月,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後,膠澳商埠警察廳首先廢止了日佔時期的路名,然後將全市的道路重新作了命名。在重新命名的道路清冊中,官某與胡某兩家的這條五米寬的小路並不在冊。然而沒過多久,警察廳給市裡的幾條無名道路起名字的時候,官某與胡某家的這條路列入其中。

1928年8月,官、胡兩家上書膠澳督辦公署,說明該路為私地,呈請在這條路的西路口,也就是在面朝河北路的路口上合建門洞,以表明此路並非公共道路;同時,他們還請求把江寧路路名撤銷,改為江寧裡院,以彰顯該地為私有。膠澳商埠總辦受理後,責成警察廳調查並提出處理意見。警察廳最後提交的處理結果是:門洞可以建,路名不能改。結果,官、胡二位商人輸了官司,給青島「貢獻」了條江寧路。

江寧路呈「卜」字形,東端連著中山路,北邊連北京路,西邊通河北路。「江寧」是南京的古稱,這裡也是青島最早的「南京路」。上世紀50年代以前,劈柴院匯集了眾多戲院、說書場和茶樓,街上幾個大院也多為商店、飯鋪,劈柴院從一個院子的名稱成了這一商業街的名稱。後來在「三大改造」中,藝人及攤販都組織了起來,離開了劈柴院,只餘下了元惠堂等幾家飯店,這裡逐漸成了居民區。

劈柴院曾是個門類齊全的市場,上世紀40年代《青島晚報》設有「劈柴院」的欄目,每天報導這裡的新聞。老青島人幾乎沒有沒去過劈柴院的,外地來青島的也多去劈柴院。江寧路有二十幾個院,整條街和幾個院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區,是青島人逛街的集中去處。劈柴院的熱鬧是出了名的,許多南來北往的小客商也時常住進這裡,為的就是享受一下這裡的「碼頭文化」。曾是青島平民娛樂中心。

上世紀80年代之後,江寧路西段新開了十幾家飯店,經營海鮮及爐包、餛飩、甜沫等風味小吃,劈柴院被稱為小吃一條街,又漸漸熱鬧了起來。當年中山路是青島市毫無爭議的商業、金融中心,繁華的商業一條街集中了大批老字號商鋪。中山路人氣旺,劈柴院作為吃飯歇腳的好去處,也跟著火了起來。

不過,隨著機關的東遷,新城區的開發以及其他商圈的崛起,中山路商圈日漸衰落,即墨路市場退路進室,劈柴院也隨之冷清了起來。拆遷改造前的劈柴院,只能用破敗不堪來形容。劈柴院共有407戶居民,留守居住的只剩69戶,僅存的兩家小店慘澹經營。商家紛紛遷出劈柴院另闢「戰場」。破敗的房屋,橫流的汙水,劈柴院就像一個歷經歲月的老人到了風燭殘年。

(以上均為網絡圖片,記載的是2008改造之前的劈柴院。)

2006年青島啟動了中山路等歷史風貌街區的改造項目。劈柴院的改造與中山路的改造和整個西部舊城區的改造是同時進行的,劈柴院的復興更是作為中山路商業旅遊區復興工作的重中之重。該改造項目總投資兩億元,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使劈柴院再現繁華景象。

改造後的劈柴院成了集嘗青島傳統風味美食,購青島特色產品,住古韻客棧,聽青島老故事,品青島民俗文化,享受老青島風情於一體的特色旅遊商業街區,也是青島市井風情旅遊商業城市名片。


每個旅遊城市似乎都有這樣一條街,上海的城隍廟、北京的南鑼鼓巷、南京的夫子廟、南寧的中山街、蘇州的觀前街,劈柴院也是如此。每到旅遊季節,這裡熱鬧地扮演著青島特色「美食一條街」的角色,人流如織、熙熙攘攘,而12月份的劈柴院,街上寥寥幾個人,褪去夏季時的喧鬧,卻多了一份歲月的沉澱,等待著人們慢慢體會時間賦予這條街道的滄桑感。

初冬一個周末的清晨,來到這條百年老巷,只有豆腐腦店和鍋貼店開門營業,路上幾乎沒有遊客行人,一個人倘佯於曾經見證青島的歷史歲月的老街老院,悠哉悠哉地尋找著往日的記憶。

中山路入口進入後,右側有一個門洞直通江寧路10號院江寧會館。在劈柴院改造之前,這裡曾是一家著名的劈柴院鍋貼店。後來因店面太小搬出劈柴院,在瀋陽路和西鎮等處分別開店,依然吸引了眾多忠實的老食客。

江寧路28號一家豆腐腦店有著近40多年的歷史,這也是劈柴院裡年代很久遠的一家老字號。「劈柴院裡的豆花香,這是老青島最出名的。」一碗豆花,幾個火燒,再加幾塊秘制的燉肉,這是老青島人最經典的早飯,也是一種熟悉的老青島味道。

位於十字路口的江寧路18號是著名的李家餃子樓,根據魯海先生的介紹,劈柴院內兩家主要的飯店,一個是元惠堂,一個就是李家餃子樓,兩家是對門,還都是兩層,代表了魯菜的兩個方向,一個是濟南風味,一個是膠東漁家風味。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呂海寰曾投過資、由泰安人李繼昌負責經營,所以叫李家餃子樓。

李家餃子樓的總經理,曾是泰安人李繼昌,當時就住在大沽路附近。上世紀30年代開辦後,該店餃子海鮮為餡,花色繁多,後來還在濰縣路開設了分店。「李家餃子樓,是島城飲食文化繁榮的象徵。見證了島城美食的發展,也留下了很好的傳統」,魯海先生曾這樣表示。


餃子樓對面的高家鍋貼鋪也是老店面了,在這兒經營了幾十年了。

餃子樓對面的高家鍋貼鋪也是老店面了,在這兒經營了幾十年了。

張家罈子肉,曾經的劈柴院名吃,如今罈子肉的口味是否依然如故,不得而知。


江寧路10號院,曾經這裡不僅有賣東西的、最出名的還是唱大戲、變戲法的表演,而這裡依據從前的歷史現被打造成了「江寧會館」。

走進江寧會館的大院,濃鬱的復古商會氣息迎面撲來,院內建築保留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二層樓的基本風貌,古典別致的青磚步行道和清水磚牆,風尚懷舊的朱漆大門、風雨連廊,八仙桌、長條凳.一切似乎都在勾起人們心底最深的記憶。

現在很多人提起劈柴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小吃。其實,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劈柴院的主要功能是各種演出,花鼓戲、相聲、魔術、京劇、茂腔,各種演出都有。它的次要功能才是吃飯。

像北京天橋,許多名角兒曾在劈柴院「撂過地」。相聲大師馬三立,1932年來青島闖江湖時只有18歲,與劉寶瑞搭檔演出了《對對字》、《大上壽》等段子,很受歡迎。1984年,他來青島開會,專程到劈柴院尋訪舊地,感慨萬千。著名演員新鳳霞剛出道時也曾在劈柴院客串過角色。

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劉泰清1932年在10號院內開了泰清茶社,他演唱西河大鼓,自創一派,其表演字正腔圓,形神兼備,唱腔多變,創「快打慢唱」,刻劃人物細膩逼真,演出劇目有《殘唐五代》、《封神演義》等,也演唱《草船借箭》等段子活。



正宗老滄口鍋貼鋪,又一家老字號,門口掛著許多名人在此留影的照片。

在中山路的入口處,

有一家鐘錶維修鋪。

大概樣子像外地遊客,

老闆熱情地向我展示他的藏品,

當然也需要我順便消費一下。

這些老物件

是否也能勾起一些回憶呢?

始建於1902年的劈柴院對於青島人來說,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它是一個市井大院,是青島市井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山路商圈最傳神也最具本土色彩的精彩段落。百餘年的時光,這裡從最初的露臺市場、劈柴屋、裡院變成了現在的風情街,這裡不僅還存在著老字號小吃、打造的老場景,還注入了很多全新的特色小吃、文藝小店形成了一條美食文化街景。這也為目前青島保護老城區裡的歷史風貌區,提供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 End -

(本文部分文字資料整理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青島中山路劈柴院,逐漸老去的青島記憶
    偶然經過中山路劈柴院,進去逛了一圈,12月的劈柴院門庭冷落,商鋪基本都關門了,街上也基本上看不到行人。想來自己上次逛劈柴院還是10多年前,那時候還是挺熱鬧的,現在看到冷冷清清的街巷,真有種莫名的辛酸。劈柴院的歷史——百年滄桑,歷史見證劈柴院位於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商業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圍合的街坊。劈柴院誕生於青島開埠之初,建於1902年,因為這裡曾經有為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供應劈柴的市場,故被稱為劈柴院。
  • 老街 · 老院 · 老情懷(四十三)中山路 北段
    這些「劈柴屋」,為一些老青島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隨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溼。 從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青島建為城市後,在這裡修了一條江寧路,建了幾個大院,江寧路逐漸成了一條商業步行街,街上幾個大院多為商店、飯鋪,劈柴院從一個院子的名稱成了這一商業街的名稱。
  • 2019:青島劈柴院
         所謂的審美疲勞,就是對江南千篇一律的粉牆黛瓦、小橋流水有些看膩了,昔日驚豔的感覺像是在一夜之間退化了,便想另闢蹊徑,開始迷戀老街了。老街,不是古街,我指的是民國時期的街道。就是想看到一些與眾不同景觀。
  • 青島自由行遊記之一中山路、劈柴院、德國建築街
    我預定的賓館在中山路附近,晚上可以到中山路逛逛。中山路是青島最有歷史的商業街,至今已經有100多年了。中山路上銀行、商店、飯店鱗次櫛比,福祿壽、春和樓等老字號風韻猶存。商店出售商品多是海鮮乾貨和嶗山綠茶等特色產品,還有貝殼類工藝品,嶗山綠茶是中國綠茶中的經典名品。中山路特色小吃有脂渣,就是豬五花肉炸制而成,肉質鮮嫩、香脆可口。
  • 一個院子成了一條商業街,全國有名的百年美食街:老青島的劈柴院
    我是在一個燥熱的夏天的黃昏,第一次去了老青島的劈柴院。悶熱的空氣,熾熱的燒烤炭火,紛飛的汗滴和吐沫星子,冰爽的嶗山啤酒,誘人的涼拌海藻涼粉,樣子土氣但極解饞的老酸奶,混合出濃烈的青島味兒,至今在我的記憶中揮散不去。
  • 據說青島有個「劈柴院」,被四路圍合而成,像極了北京的東安市場
    努力帶你走進葛葛鏡頭裡的每一個故事……劈柴院位於青島市市南區,由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圍合而成的街坊。一個集商業、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地區,是青島人逛街遊玩的集中去處。這裡滿足了很多人對於傳統老街的幻想,它沒有上海老式弄堂的風情,不如廣州沙面大街的浪漫,但是卻獨有老北京東安市場的味道。
  • 老街 · 老院 · 老情懷(三十五)德縣路
    這條道路穿過聖米厄爾教堂的後部,最終與中山路會合,西北至東南先後與濰縣路、浙江路、曲阜路、安徽路交匯,沿路有清真飯店餡餅粥、青島七中、天主教堂、德縣路小學、老舍公園等,是青島老建築、別墅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 青島中山路:國貨蕭條,劈柴院冷清,逐漸老去的青島記憶
    今天去青島中山路附近吃飯,好久沒去了,中山路如今可真是蕭條啊,中山路上和膠州路上的商鋪,大批量關門歇業,曾經盛極一時的劈柴院冷冷清清。中山路曾經也是一派熱鬧的景象,老青島人應該知道,曾經的市中心、繁華地段。
  • 老街 · 老院 · 老情懷(六十三)合江路、松江路、嫩江路、遼北路
    登州路與合江路交叉口的老山大宿舍,曾被孩子們稱作「迷糊大樓」,因為從丹東路一層進去,需要上到二層才能在合江路出來,而登州路的出口,則在第三層。上學經過,經常迷路。丹東路舊稱安東路,依次將合江路、松江路、嫩江路串聯起來。
  • 青島十大小吃街之一——青島劈柴院
    青島劈柴院位於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商業圈,離著天主教堂、棧橋、火車站不遠,很是繁華,每年5月-10月 是青島的旅遊旺季,是旅客們必經之地,這裡有很多當地才有的小吃美食,戲劇與文玩,疫情過去,約上三五好友邊吃邊逛,那是十分愜意啦。
  • 青島劈柴院、臺東步行街都要大改造!未來這樣規劃……
    歷經滄桑的劈柴院、臺東步行街是青島市井文化的發源地也是青島百年歷史最為直接的見證者近日,傳來整改最新消息!1月2日的問政節目《問政山東》聚焦發展夜間經濟,對青島市劈柴院的人氣不旺問題進行了報導。記者在劈柴院發現,極富盛名的劈柴院有點冷清。晚上7點鐘,劈柴院的遊客不多,一些店鋪也已經關門停業。商鋪店主表示,一些老字號店家的陸續消失,導致劈柴院內的美食逐漸缺乏本土特色,同質化嚴重。不但留不住外地遊客,也減弱了對本土居民的吸引力。
  • 在青島逛中山路,不用進劈柴院,當地人常吃的小吃就能讓你吃到撐
    說到中山路的小吃一條街,很多遊客會選擇百年老街劈柴院,但如今的劈柴院,已經不是我們小時候的模樣,也許因為更加商業化,已經失了很多傳統的東西 ,青島當地人進劈柴院的也是越來越少了,今天不妨帶大家吃一吃中山路周邊青島當地人常吃的小吃吧,這才是地道的青島老味道。
  • 老樓院文化範兒
    老樓院文化範兒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01.05 星期二     昨日,記者從市北區獲悉,該區2015年投資4000多萬元,對明霞路28號等老式居民樓院環境整治,使這些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開放式老樓院成為規範化小區。
  • 青島劈柴院、天主教堂地毯式消毒
    青島新聞網2月5日訊 (記者 李倍)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為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市委有關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有效阻斷疫情傳播,2月4日下午,青島市市南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局聯合青島紅十字金山救援隊及青島中房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對青島劈柴院及青島天主教堂廣場進行全面消毒工作
  • 青島3大小吃街PK:劈柴院主打海鮮 臺東花樣多
    記者走訪西部老城區的劈柴院美食街、中部臺東的小吃街以及東部麥島新城區的美食街,小吃街的店家們正使出渾身解數賺「熱錢」。可以說,小吃不但是一張城市的「旅遊名片」,同時也是美食文化的展現。    【地點:劈柴院】    烤魷魚一天賣三五百串    7月份的劈柴院,迎來了它一年中最熱鬧的季節,五湖四海的遊客匯聚於此,想在劈柴院內享用最具青島風味的小吃,領略最有青島特色的裡院文化。
  • 山東青島3日自駕遊路線圖-棧橋 五四廣場 劈柴院 嶗山風景區
    第一站:青島市棧橋早上8點出發,可以導航到棧橋附近的酒店,大概下午4點左右到達酒店,如果能早點到達更好,可以多玩會,晚上要遊玩的地方有:棧橋、商業街和劈柴院。這3個景點距離不遠,可以步行去,將車停在附近即可。
  • 臺東要打造「傳統老街」 西施捧心OR東施效顰 何必?!
    前段時間曾經有一條消息,臺東步行街打造老臺東風貌,老街項目預計年底完工。
  • 青島的中山路是一條老的歷史商業街,也是最繁華的商業街!
    中山路屬於一條老的歷史商業街,南北走向,南從前海棧橋,北到堂邑路德國酒吧街。中間包含著春和樓,劈柴院,工藝美術品商店,海濱海產品專賣,盛錫福,亨得利,百盛,利客來,天主教堂。中西隔壁的肯德基,麥當勞也在其中。機場702號線就在教堂與中山路口。觀光,餐飲於一體。
  • 消失的老街裡民俗館
    2011年冬路過剛剛翻修一新的劈柴院,發現了青島老街裡民俗館。進去發現裡面全都是複製以前老街裡風俗風貌,還有些老的物件。不知什麼原因也不知情況這麼好的民俗館消失了,取而代之成了劈柴院客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