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 · 老院 · 老情懷(六十三)合江路、松江路、嫩江路、遼北路

2021-02-20 胡拍

合江路、松江路、嫩江路並稱「三江路」,對於三江路的記憶還是停留在上世紀八十代。父親的許多同事住在合江路的山大第二公舍,小時候隨父親經常去玩。中學時常常去嫩江路上的租書店去租各種書。學會抽菸時,第一包煙「金橋」煙也是在嫩江路上的菸酒店裡買的.

如今這一區域早已面目全非,現在的街景已無法找尋到曾今的記憶。然而胡拍有幸得到青島著名人文學者李明老師提供的寶貴資料,對於三江路的歷史進行一次梳理,與讀者共享。

 合江路 

在青島山的外圍路網中,合江路和興安路、登州路十字交叉,合江路與興安路相接,與松江路、嫩江路形成三條平行的東西道路。這三條路東高西低,落差非常大,雨雪天氣往往步履艱難。登州路與合江路交叉口的老山大宿舍,曾被孩子們稱作「迷糊大樓」,因為從丹東路一層進去,需要上到二層才能在合江路出來,而登州路的出口,則在第三層。上學經過,經常迷路。丹東路舊稱安東路,依次將合江路、松江路、嫩江路串聯起來。

1937年青島淪陷前南遷停辦的國立山東大學戰後籌備復校。駐青美軍陸續將歐陽路原日本興發公司公寓,也就是後來被我們小孩稱為「迷糊大樓」的合江路一號大房子,以及魚山路五號原日本中學、武定路廿九號原日本第一小學、松山路十五號原日本第三小學、德平路五號原日本俱樂部、德平路四十號和四十二號、綏遠路十八號、大學路三號、廣饒路四號至九號及廣西路等處房屋移交給山東大學。

學校確定魚山路五號為大學本部及文理兩學院院址,武定路及德平路用為先修班。大學路三號及歐陽路公寓為教職員工宿舍。山大第二公舍由此而得名。歐陽路是合江路的舊稱,在1948年上半年編輯預備給下一個學年使用的《國立山東大學三十七學年度概覽》中,歐陽路的稱謂已經全部被合江路取代。

據其中記載:合江路公舍為「樓房五棟,每棟十二所,共六十所。」徐玉忠、王統照、丁山,黃孝紓,孫昌熙、劉泮溪、羅念生、趙紀彬、趙紀彬的內弟李希凡等都曾經住在這裡。

山大第二公舍,最早是由日本人設計完成的,經對青島的現代主義建築做了一些現場考察,判斷這應該是1949年之前本地最大規模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住宅大樓,其經典性與在地適應性,無與倫比。除了結構和功能需要之外,整棟建築沒有附加任何裝飾,實用的意味可謂登峰造極。

「迷糊大樓」外面刷深灰色油漆,稍微帶一點點藍,穩重卻又不是拒人千裡之外的隱晦表情。整棟大樓鋼筋水泥結構,東西方向沿合江路一路展開,下面兩層依照巨大的地勢落差逐漸收縮,從安東路與合江路口看上去遊輪客房一般蔚為壯觀,而自登州路看下來,卻隱藏著不顯山露水。

建築在安東路、登州路、合江路各設置出入口,合江路口通過道路中段搭設的一個天橋與大樓溝通,橋頭圍牆設置有門垛,上面刻著「國立山東大學公舍」字樣。

李明老師回憶,1969年他在丹東路小學讀書一年半,放學一般都習慣在「迷糊大樓」走,一個人躲起來,三五個同學上上下下找不到。李明老師印象中那時候的合江路「迷糊大樓」,神秘且龐大,幽暗的樓內有寬闊的樓梯和非常非常長的公共走廊,連接著諸如前山東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教師劉饒民這樣一些老住戶。推開門進去,再拉開房間的日本木門,南面的陽光撲面而來。

通常的惡作劇,是不加選擇地亂敲一扇門,然後呼呼啦啦一陣狂奔,氣喘籲籲地躲在遠處看反應。一個頭探出來,左右瞧瞧,操各種口音嘟囔一番,就縮回去了。遺憾的是「迷糊大樓」現在已不復存在。

 松江路 

三江路一帶,分布有十餘棟獨院老建築,包括德式、日式等不同風格,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地域風貌。這些老建築有文獻檔案記載的有國立山東大學公舍、興龍莊公寓、朝鮮長老會禮拜堂等。

曾經的居住者既有外國僑民,又有山大公舍的教授、學者們,他們與周圍的工商業者及大量住民,共同為這個地域累積起豐厚的文脈與商脈底蘊。

 嫩江路 

嫩江路上最有名的老院當屬中紡宿舍,這裡原是一大片日本建築,日本人投降後成了美國兵營,1949年前又成了紡織局的文職人員宿舍。它的馬路對面是戰亂時,炸毀的一片高樓廢墟。

後來山東海洋學院闢出了一小塊地,建了一棟三層宿舍樓,也沒住幾戶人家。大部分地方還是廢墟一片。後來在丹東路跟嫩江路交叉口建了一座糧店,在徹底改造清理這片廢墟時,還發現一座很大的地下防空洞,聽說幾乎佔據整條嫩江路。

嫩江路是一條西北東南向道路,橫跨松江路、丹東路、遼北路。嫩江路1號、嫩江路3號曾是中紡宿舍,俗稱中紡大院,始建於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號稱為一村,3號稱為二村。抗戰勝利後為青島紡織行業的高級職員居住。

一村是6座樣式相同的兩層小樓,裡面住著職位高的工程師和科級以上的高級職員。每座樓前都有一個小院子,有兩處臺階是與二村相通的。這裡地勢高,可圍牆不高,矮牆下是兩層兩三米寬的土牆(用石塊砌的邊),既安全又便於綠化,春天櫻花盛開,綠草翠綠。

二村是一座拐角式三層樓房,裡面住著一般的技術人員和普通職員。這座宿舍共有3個大門,每個大門分別通往3個樓層。從丹東路大門進來時一樓,嫩江路大門進來時是二樓,遼北路大門進來上幾級石階後就是三樓。最早大院裡設有澡塘、茶爐,還安有兩處電鈴,每天早上六點半響一次,催促人們起床洗漱,七點半又響一次,提醒人們要發班車了。 

高級職員家裡的家具都是公司配備的,科級以上的有沙發等。那時候,一個家庭只有男主人一個人出去工作。孩子多的,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也不寬裕。生活好的,家裡有鋼琴,有保姆,一頓飯好幾個菜,飯後吃水果。孩子有時打架,大人們卻和睦相處。

這個大院可謂是群星薈萃,走出過很多黨政領導、著名學者,還有文化藝術界、體育界的人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紡大院發生了變化,二村開始拆遷改造。

2006年市北區將二村作為老街舊庭首批改造試點,對庭院進行了整修對每座樓的立面用防水塗料重新粉刷,牆角還作了景觀處理,主樓道重新鋪設,屋頂作了防雨處理。




 遼北路 

遼北路是一條南北向道路,與丹東路、登州路平行。遼北路5號曾是一座日本小樓,抗戰勝利後這座小樓被國民政府以敵產的名義沒收,成為青島紡織行業的高級職員居住,稱之為三村。

— End —


(原創圖片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相關焦點

  • 作為老青島,你知道這些路的前世今生嗎?
    當年以唐宋八大家命名的道路,如今就在市北區延安路街道轄區內的「三江」街區,位於延安路街道松江路社區內,登州路以西、膠寧高架路以南、齊東路以北、萊蕪二路以東,「三江」的名字由區域內「嫩江路、合江路、松江路」三條道路命名。
  • 老街 · 老院 · 老情懷(五十二)江寧路——劈柴院
    劈柴院曾是個門類齊全的市場,上世紀40年代《青島晚報》設有「劈柴院」的欄目,每天報導這裡的新聞。老青島人幾乎沒有沒去過劈柴院的,外地來青島的也多去劈柴院。江寧路有二十幾個院,整條街和幾個院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區,是青島人逛街的集中去處。劈柴院的熱鬧是出了名的,許多南來北往的小客商也時常住進這裡,為的就是享受一下這裡的「碼頭文化」。曾是青島平民娛樂中心。
  • 老街 · 老院 · 老情懷(三十五)德縣路
    這條道路穿過聖米厄爾教堂的後部,最終與中山路會合,西北至東南先後與濰縣路、浙江路、曲阜路、安徽路交匯,沿路有清真飯店餡餅粥、青島七中、天主教堂、德縣路小學、老舍公園等,是青島老建築、別墅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 老街 · 老院 · 老情懷(四十三)中山路 北段
    這些「劈柴屋」,為一些老青島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隨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溼。 從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青島建為城市後,在這裡修了一條江寧路,建了幾個大院,江寧路逐漸成了一條商業步行街,街上幾個大院多為商店、飯鋪,劈柴院從一個院子的名稱成了這一商業街的名稱。
  • 哈爾濱老街老名背後的老故事 街路名見證哈埠歷史
    東北網4月3日電 哈爾濱市道外區計劃恢復部分「丟失」的老街名的消息引起了不少老哈爾濱人的極大興趣,一些年愈古稀的「老道外」給記者打來電話,表示支持恢復老道外地名的舉措,此事也勾起了不少市民對老街老巷的回憶。
  • 忠義路、昇平路、舍人十三街...這些佛山老街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一條銘刻佛山識大體的老街「忠義路」、往事並不如煙的「金魚街」、千一條銘刻佛山識大體的老街「忠義路」、往事並不如煙的「金魚街」、千秋古人情的「舍人十三街」.這些佛山老街巷,隨著歷史的沉澱,它們的故事也在慢慢厚積。但是,就像一本書一樣,需要有人知道它,閱讀它,它才會有價值。幽幽老街巷,正缺少一個你,把它們的故事讀來,然後銘記、傳承下去。
  • 老上海的腔調,藏在青石板路兩旁的老街裡
    老上海的腔調,藏在青石板路兩旁的老街裡 2020-12-13 14: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洛陽老街,更多地保持了原始風貌,青石板路,老建築
    洛陽是中國最早建都,王朝時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先後有100多位皇帝傳道,被稱為十三朝古都,白天可以看到名勝古蹟,晚上可以看到古城夜景,讓我們看看旅遊資源豐富的洛陽古街。老街道文化形成金中京,隋唐東都被東舊址上建設的,從現在起三年多的歷史,洛陽老街是保存了原始的樣子,來往的人們拋售,拋售的商人和兩旁的高樓林立的商業街,處處滿足古都的味道。
  • 齊齊哈爾通江路憶往
    作者:劉雲今日通江路我十三歲以前住在齊齊哈爾的通江路,那時人們將通江路又叫作葫蘆頭。這條土路東起現在龍沙公園南門(現龍沙公園5號門)西邊200多米處;這條路南面是偽滿軍菅(原政府二號院),路的北側是公園,老圖書館樓,順路往西走經關帝廟、壽公祠,再走20多分鐘就到了嫩江主流東岸的土碼頭。
  • 鶴山沙坪舊時光 | 老街、老建築、老情懷……你還有記憶?
    碰上趕集的時間,路兩旁有各式各樣的攤檔可以供大家閒逛購物,非常熱鬧。中山路有一道靚麗的風景,就是照片右邊的壁畫了。逛完中山路,一起去走走與它有交叉的前進路。前進路,值得津津樂道的當屬鶴山劇院了,雖然多年過去變化不大,但在當時,它可只有高規格的活動才配得上它的身價。
  • 中山路舊影,那些消失了的老街裡記憶!
    自1996年至今,中山路已經歷經多次改造,我們見證了許多曾經令青島人魂牽夢繞的老建築、老店鋪淡出視野,卻依舊難改頹容。「上街裡」,是老青島人曾經的時尚與永久的記憶。今天為大家展示的是那些曾經在老青島心中抹不去的點點滴滴,那些耳熟能詳、時常光顧的老店,那裡,一定有你或多或少美好的回憶。
  • 夜遊民主路老街
    我的紅色旅遊之民主路文化街是江蘇連雲港市四條老街中的其中一條最初它叫土大街,稍後又叫老街,1926年為紀孫中山逝世便改名中山路,新中國成立後改名叫民主路。整個街道二旁遍布民國建築,連南方常見的騎樓式建築也能看到。
  • 福州路、廣東路、山東中路一帶的部分老建築
    福州路、廣東路、山東中路的部分老建築    近期到拆遷了二十幾年的老房子附近的老市區去走了一圈,在西起河南中路,東至黃浦江,南訖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的區域裡,該區域是上海最早的英租界
  • 中老鐵路:友誼路 幸福路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光明日報記者 付志剛中老鐵路,是「一帶一路」倡議下,寮國由「陸鎖國」變「陸聯國」的標誌性項目,是泛亞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6年年底項目開工以來,在中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進展順利,預計可按計劃於2021年年底建成通車。
  • 再會了,金陵東路、壽寧路、雲南路……再會了,上海老味道!
    金陵東路、壽寧路、黃河路、雲南路 ......「沈大成」、情懷吃雞店「小紹興」……這些舊日裡的老味道,還堅挺依舊。 南起南京西路、北至南蘇州路的黃河路,坐落於人民廣場北隅,全長不過短短755米,相信在很多老上海人的心中,有一種「米道」叫做黃河路。 1993年,黃河路被開發為美食街,主營家常菜,生意之火爆以至於到了凌晨仍舊人聲鼎沸。
  • 老青島銀都知道 誰的青春記憶裡沒有四方路?
    對於很多老青島銀來說  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  承載著他們共同的青春記憶  那是一條神奇的街,路名無論是  易州路、濰縣路、博山路還是黃島路…  老青島們只管叫它——四方路北邊是即墨路小商品街和海泊路精品街;  西北稍遠點是火極一時的劈柴院小吃街;  南邊是黃島路菜市場、肥城路水產市場。
  • ...銅仁路,租界,老街,餘姚路,外僑,麥虞限,武康路,-上海頻道-東方網
    在這個地方 一品清明上河  老上海風味 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全長不過825米,由西到東的建築風格和業態布局展示了老上海從明清向民國直至西洋文化湧入時期的一段歷史文化的演變  黛瓦粉牆,紅柱飛簷,上海老街有著可是真的老街了。童涵春、老同盛、吳良材、萬有全、裘天寶、老上海茶館、德順酒菜館、春風得意樓、西施豆腐房、丁娘子布莊、榮順館、博印堂等百年老店數不勝數,完全就是一幅上海版的「清明上河圖」。
  • 崇陽縣高梘鄉老胡洞村一「路」平安一「路」致富
    路難行,村民「遭遇」重重困難老胡洞村位於鄂贛兩省交界的峽谷中,是崇陽縣最偏遠的一個村,距縣城近85公裡。村民進城,先要翻越海拔1000多米的橫埂嶺,再到高梘鄉集鎮坐車。廖檢軍記得,年幼時全村只有一條小路出山,且芭茅叢生。
  • 【新會老地方】會城古榕路有座老建築,俗稱「飛馬大屋」……
    會城古榕路很短,但它的歷史很長。據說此處從前曾經長著一棵古老的大榕樹,故稱「古榕臺」,後更名為「古榕路」。民國時期,古榕路尚存祠堂、清代民居等老建築。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寧靜的古榕路舊貌換新顏,燈紅酒綠的西餐廳與華裳滿屋的時裝店,給這條老街帶來了新潮流。作為古榕路曾經的居民,我覺得老建築才是老街最珍貴的風景。今天,我想說說古榕路一間老房子的故事。
  • 嫩江路隧道規劃 浦東至楊浦將建第二條隧道[圖]
    原標題: 浦東| 到楊浦將建第二條隧道,去楊浦寶山更方便了  作為嫩江路闢通工程延續,嫩江路隧道也在規劃,將以隧道形式往東下穿黃浦江連接浦東的洲海路,成為繼翔殷路隧道後中原地區連接浦東的第二條越江隧道,連接浦東、楊浦、寶山、靜安4個行政區,成為中環線北部一個重要的交通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