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路、松江路、嫩江路並稱「三江路」,對於三江路的記憶還是停留在上世紀八十代。父親的許多同事住在合江路的山大第二公舍,小時候隨父親經常去玩。中學時常常去嫩江路上的租書店去租各種書。學會抽菸時,第一包煙「金橋」煙也是在嫩江路上的菸酒店裡買的.
如今這一區域早已面目全非,現在的街景已無法找尋到曾今的記憶。然而胡拍有幸得到青島著名人文學者李明老師提供的寶貴資料,對於三江路的歷史進行一次梳理,與讀者共享。
合江路
在青島山的外圍路網中,合江路和興安路、登州路十字交叉,合江路與興安路相接,與松江路、嫩江路形成三條平行的東西道路。這三條路東高西低,落差非常大,雨雪天氣往往步履艱難。登州路與合江路交叉口的老山大宿舍,曾被孩子們稱作「迷糊大樓」,因為從丹東路一層進去,需要上到二層才能在合江路出來,而登州路的出口,則在第三層。上學經過,經常迷路。丹東路舊稱安東路,依次將合江路、松江路、嫩江路串聯起來。
1937年青島淪陷前南遷停辦的國立山東大學戰後籌備復校。駐青美軍陸續將歐陽路原日本興發公司公寓,也就是後來被我們小孩稱為「迷糊大樓」的合江路一號大房子,以及魚山路五號原日本中學、武定路廿九號原日本第一小學、松山路十五號原日本第三小學、德平路五號原日本俱樂部、德平路四十號和四十二號、綏遠路十八號、大學路三號、廣饒路四號至九號及廣西路等處房屋移交給山東大學。
學校確定魚山路五號為大學本部及文理兩學院院址,武定路及德平路用為先修班。大學路三號及歐陽路公寓為教職員工宿舍。山大第二公舍由此而得名。歐陽路是合江路的舊稱,在1948年上半年編輯預備給下一個學年使用的《國立山東大學三十七學年度概覽》中,歐陽路的稱謂已經全部被合江路取代。
據其中記載:合江路公舍為「樓房五棟,每棟十二所,共六十所。」徐玉忠、王統照、丁山,黃孝紓,孫昌熙、劉泮溪、羅念生、趙紀彬、趙紀彬的內弟李希凡等都曾經住在這裡。
山大第二公舍,最早是由日本人設計完成的,經對青島的現代主義建築做了一些現場考察,判斷這應該是1949年之前本地最大規模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住宅大樓,其經典性與在地適應性,無與倫比。除了結構和功能需要之外,整棟建築沒有附加任何裝飾,實用的意味可謂登峰造極。
「迷糊大樓」外面刷深灰色油漆,稍微帶一點點藍,穩重卻又不是拒人千裡之外的隱晦表情。整棟大樓鋼筋水泥結構,東西方向沿合江路一路展開,下面兩層依照巨大的地勢落差逐漸收縮,從安東路與合江路口看上去遊輪客房一般蔚為壯觀,而自登州路看下來,卻隱藏著不顯山露水。
建築在安東路、登州路、合江路各設置出入口,合江路口通過道路中段搭設的一個天橋與大樓溝通,橋頭圍牆設置有門垛,上面刻著「國立山東大學公舍」字樣。
李明老師回憶,1969年他在丹東路小學讀書一年半,放學一般都習慣在「迷糊大樓」走,一個人躲起來,三五個同學上上下下找不到。李明老師印象中那時候的合江路「迷糊大樓」,神秘且龐大,幽暗的樓內有寬闊的樓梯和非常非常長的公共走廊,連接著諸如前山東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教師劉饒民這樣一些老住戶。推開門進去,再拉開房間的日本木門,南面的陽光撲面而來。
通常的惡作劇,是不加選擇地亂敲一扇門,然後呼呼啦啦一陣狂奔,氣喘籲籲地躲在遠處看反應。一個頭探出來,左右瞧瞧,操各種口音嘟囔一番,就縮回去了。遺憾的是「迷糊大樓」現在已不復存在。
松江路
三江路一帶,分布有十餘棟獨院老建築,包括德式、日式等不同風格,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地域風貌。這些老建築有文獻檔案記載的有國立山東大學公舍、興龍莊公寓、朝鮮長老會禮拜堂等。
曾經的居住者既有外國僑民,又有山大公舍的教授、學者們,他們與周圍的工商業者及大量住民,共同為這個地域累積起豐厚的文脈與商脈底蘊。
嫩江路
嫩江路上最有名的老院當屬中紡宿舍,這裡原是一大片日本建築,日本人投降後成了美國兵營,1949年前又成了紡織局的文職人員宿舍。它的馬路對面是戰亂時,炸毀的一片高樓廢墟。
後來山東海洋學院闢出了一小塊地,建了一棟三層宿舍樓,也沒住幾戶人家。大部分地方還是廢墟一片。後來在丹東路跟嫩江路交叉口建了一座糧店,在徹底改造清理這片廢墟時,還發現一座很大的地下防空洞,聽說幾乎佔據整條嫩江路。
嫩江路是一條西北東南向道路,橫跨松江路、丹東路、遼北路。嫩江路1號、嫩江路3號曾是中紡宿舍,俗稱中紡大院,始建於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號稱為一村,3號稱為二村。抗戰勝利後為青島紡織行業的高級職員居住。
一村是6座樣式相同的兩層小樓,裡面住著職位高的工程師和科級以上的高級職員。每座樓前都有一個小院子,有兩處臺階是與二村相通的。這裡地勢高,可圍牆不高,矮牆下是兩層兩三米寬的土牆(用石塊砌的邊),既安全又便於綠化,春天櫻花盛開,綠草翠綠。
二村是一座拐角式三層樓房,裡面住著一般的技術人員和普通職員。這座宿舍共有3個大門,每個大門分別通往3個樓層。從丹東路大門進來時一樓,嫩江路大門進來時是二樓,遼北路大門進來上幾級石階後就是三樓。最早大院裡設有澡塘、茶爐,還安有兩處電鈴,每天早上六點半響一次,催促人們起床洗漱,七點半又響一次,提醒人們要發班車了。
高級職員家裡的家具都是公司配備的,科級以上的有沙發等。那時候,一個家庭只有男主人一個人出去工作。孩子多的,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也不寬裕。生活好的,家裡有鋼琴,有保姆,一頓飯好幾個菜,飯後吃水果。孩子有時打架,大人們卻和睦相處。
這個大院可謂是群星薈萃,走出過很多黨政領導、著名學者,還有文化藝術界、體育界的人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紡大院發生了變化,二村開始拆遷改造。
2006年市北區將二村作為老街舊庭首批改造試點,對庭院進行了整修對每座樓的立面用防水塗料重新粉刷,牆角還作了景觀處理,主樓道重新鋪設,屋頂作了防雨處理。
遼北路
遼北路是一條南北向道路,與丹東路、登州路平行。遼北路5號曾是一座日本小樓,抗戰勝利後這座小樓被國民政府以敵產的名義沒收,成為青島紡織行業的高級職員居住,稱之為三村。
— End —
(原創圖片未經授權請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