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造假,猶如被推到的多米諾股牌,接連爆出的醜聞將日本製造業幾十年經營的口碑,化為泡影。就在神戶制鋼、三菱的造假醜聞之後,上個月末,材料廠商東麗株式會社,也曝出了汽車業務的造假歷史。
8年間,東麗篡改了149項,不符合產品規格標準的數據,受害企業足有13家。剛聽到新聞時,作為汽車小白還覺得不過是日系造假的有一件新聞而已,但是,再仔細一看,東麗株式會社實在是一個太過耳熟的名字。
東麗,不正是那個優衣庫頻頻誇讚的「黑科技」背後的緊密夥伴嗎?
柳井正:東麗與優衣庫是「一家公司」
作為優衣庫的保暖系列HEATTECH的發明、製造者,從2003年開始,東麗和優衣庫就保持著極為密切的合作關係。從HEATTECH,到ULD高級輕型羽絨服系列、AIRISM呼吸面料、Dry-EX快乾麵料。十五年來,被人稱讚的優衣庫的「黑科技」系列,大多都是優衣庫與東麗合作的產物。
不同於歐洲的H&M、ZARA,同樣作為快時尚的一員,優衣庫之所以能眾多變化不大的基本款中脫穎而出,不被迅速動作的其他廉價品牌淘汰,依靠的正是源源不斷的「技術優勢」。
過去的幾年中,優衣庫,一直與科技企業們一起,頻頻登上波士頓諮詢發布的「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成為其中唯一的服裝零售企業。東麗株式會社,則一直是這些成績背後的推手。
今年10月,優衣庫與東麗還在合作15周年之際,舉辦了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與東麗總裁日覺昭廣共同出席,為雙方的「服適人生藝術與科技展」揭幕。柳井正在致辭中多次提到,優衣庫與東麗是「一個公司」的緊密合作關係,並提出了未來10-20年的合作計劃。
去年,優衣庫的銷售額達到170億美元,東麗更是高達180億美元。
然而,東麗突然在上個月末曝出的造假醜聞,雖然隨後的調查中,東麗表示造假的數據並沒有涉及到優衣庫。但是,依然影響著兩家合作如此緊密的品牌的聲譽。
信任不再 日系製造還能回到從前嗎?
日系的造假門與那些彎腰低頭的會長們一起,不斷地出現在新聞中,不僅讓造假二字為日本的製造業貼上了毀滅性的標籤,那一聲聲道歉也顯得越來越沒有說服力。
這不僅是三家消費品牌背後的製造業鏈條上的問題,更可怕的是,十幾年來,那些理應為自己的成品負最後的質檢責任的企業們,也在這些性命攸關的質量問題上,集體失聲。
不論是神戶制鋼、三菱還是東麗,作為製造材料的提供者,他們當然對偽造數據負有在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材料的質量,究竟是否符合品牌要求,從來都是品牌在接收時需要檢驗的地方。在任何的一個標準生產流程中,當一件產品被貼上品牌的名字,並最終銷售給市場上的消費者時,他們都必須為整個產品負責。
不論是尼桑、斯巴魯還是其他的幾十家受到牽連的企業,卻完全沒有察覺,就這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產品帶著這些有缺陷的原材料,被銷往市場。整個製造行業,從上遊到下遊企業,全部在這場造假醜聞裡中招。
享有良好聲譽的製造企業為什麼要造假,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越來越激烈的全球競爭之下,經濟一直不算景氣的日本製造業,走上了一條外路。
而除了錢之外,嚴格的社會等級、對公司上級的絕對忠誠,也是讓日系造假問題十幾年不曾爆發、持續發酵的重要原因。長時間、大規模的造假,絕不可能是一人、一時的所為,在偌大的製造企業中,要想長期完成這項「使命」,這必然是一個不能言說的秘密。
鞠躬、道歉,並不能挽回日系製造業毀掉的信任,要想改變整個行業的問題,他們需要的是如同好萊塢對待性醜聞的強硬態度。
同時,他們需要改變整個檢驗流程,讓原本的形式主義的檢驗規則真的獲得實踐。
當然,要修改一次失誤容易,要改變一個企業、民族的文化,實在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