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與豪格的權力之爭,豪橫的真的是多爾袞嗎?

2020-12-19 肆草堂主人

黃臺吉死後,戰功彪炳的皇長子豪格沒有繼位,反而只有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做了皇帝。

此事,我們很多人按照漢人的習慣,想當然的認為是因為,多爾袞想要奪權繼位,阻止了豪格的繼位,最後兩派相持不下,所以找了一個六歲小孩繼位。而,事後多爾袞成為叔父攝政王,後又成為皇父攝政王,大權獨攬,充分體現了多爾袞的霸道,只不過因為兩黃旗的拼死阻止才沒當皇帝。

但,實際上,在黃臺吉死後,真正霸道想要奪權的是豪格,年僅六歲的福臨才是黃太吉的嫡長子繼承人。反而多爾袞才是正義的,是王公貴族們推出來反抗豪格,保護福臨的。

建州女真和漢人的規矩不同,除了正妻大福晉所生的孩子,地位尊貴的側福晉所生的孩子也是嫡子!福臨是黃臺吉五大福晉之一的莊妃所出,是嫡子,福臨上面的八個哥哥,除去皇八子之外都是庶出,而皇八子一歲多還沒來得及起名字就夭折了。

黃臺吉原配早死,烏拉那拉氏繼為大福晉,產長子豪格。所以,實際上豪格也是嫡長子,至少曾經是。

但是,因為烏拉那拉氏怠慢努爾哈赤和阿濟格,也就是烏拉那拉氏出門遇到公公和小叔子,沒有下轎行禮,引起努爾哈赤的不滿,所以黃臺吉休棄烏拉那拉氏。

烏拉那拉氏因為無禮被休棄,當然是一個藉口,當時清朝還沒有入關,甚至努爾哈赤還沒有正式起兵反明建立後金,哪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 大貝勒代善有一個嗜好,就是喜歡綠他老子努爾哈赤,連續和兩任繼母富察氏、阿巴亥,都關係曖昧。這要按照漢人的禮法規矩,至少該廢為庶民,但是代善依舊坐穩了大貝勒。

黃臺吉休棄烏拉那拉氏的真正原因有二,第一是為了給哲哲騰位置。黃臺吉迎娶哲哲是因為努爾哈赤為了鞏固滿蒙聯姻,當時建州女真實力還不是特別強大。而黃臺吉本人只是諸貝勒之一,四大貝勒排行最後,只有黃臺吉正妻的位置配的上蒙古科爾沁的嫡女哲哲。

第二,烏拉那拉氏的娘家,海西女真烏拉部被建州女真滅了。

所以,黃臺吉實際上是陳世美。

正因為豪格的身世比較曲折離奇,所以黃臺吉在繼位做大汗以及皇帝之後,格外器重豪格,讓豪格做了正藍旗旗主貝勒,後又晉封為肅親王。

豪格是沒有任何資格繼位當皇帝的,首先當然是因為他的身世,但其實還有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黃臺吉的汗位和皇位並不是繼承來的而是諸王貝勒推舉來的。

努爾哈赤臨死前的本意是想要讓幼子多鐸繼位當大汗的,這裡沒有寫錯就是多鐸不是多爾袞。但是,因為多鐸年幼不能繼位,所以就搞出了四大貝勒秉政,等到多鐸成年之後再繼位的。努爾哈赤確實是想要以黃臺吉做四大貝勒的主心骨的,因為黃臺吉最優秀。

只不過,黃臺吉優秀過了頭,不僅做了四大貝勒的主心骨,最後還被推舉為了大汗。

黃臺吉之前的三大貝勒,代善雖然是大貝勒但是被努爾哈赤廢除了繼承人的位置,出局;二貝勒阿敏是黃臺吉的侄子,出局;三貝勒莽古爾泰就有意思了,各方面與黃臺吉比較,都比黃臺吉強,他出局的原因就在於,他母親富察氏和阿巴泰一樣和代善關係曖昧,得罪了努爾哈赤,被努爾哈赤以盜竊財物為由,休棄回家。

而莽古爾泰為了邀寵父汗就弒殺了親媽富察氏,事實上也確實得到了努爾哈赤的寵幸做了三貝勒。但是,這事在推舉大汗的時候,就變成了殘暴了。諸王貝勒不好明說富察氏和代善關係曖昧,也不好明說莽古爾泰弒母,只能模糊的說富察氏得罪太祖,所以莽古爾泰不能做大汗……

正因為如此,莽古爾泰的母親的罪名表面上看和豪格的母親是一樣的,都是得罪太祖。

如果說,豪格繼位了,那麼當初為什麼不能推選莽古爾泰? 當初推選錯了?沒這個道理啊!既然當初沒錯,那麼現在豪格也不能繼位。

但,豪格沒有資格,不代表沒有實力。黃臺吉是英主,所以上三旗的實力最強,在其死後,上三旗的代表人物就是豪格。

黃臺吉五個大福晉,都是出身蒙古的。之所以這樣,就是為了鞏固滿蒙聯姻,滿蒙一家,確保黃臺吉死後,蒙古諸部的外孫外甥繼位做大清皇帝。

黃臺吉的第八子出生時,黃臺吉以太子降生的規格慶祝,固然有黃臺吉寵愛海蘭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為昭告蒙古,將來一定是蒙古的外孫外甥繼位。可惜皇八子很快就夭折了,八子沒了,當然就是九子福臨當太子嘍,滿蒙一家是不會變的,福臨的母親也是科爾沁的公主。這都是,八旗上下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只不過可能是害怕福臨也夭折,黃臺吉就沒有明確福臨是太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黃臺吉駕崩之後,鰲拜帶領兩黃旗諸將,持劍上殿說,必擇先帝諸子立之,不然血濺殿上。

這是幹什麼? 上三旗實力最強,不立黃臺吉兒子立誰? 雖然多鐸是正統皇位繼承人,但是沒這個實力啊!

所以,所謂的「諸子」其實是特指長子豪格!但是,多爾袞代善等人以福臨也是先帝子為由堅持,最終兩黃旗大臣也動搖了,接受了福臨繼位。

如果多爾袞真的豪橫霸道,應該是把多鐸推出來,說多鐸應該按照太祖遺願繼位。可是並沒有。

真正多爾袞豪橫的時候,是在多爾袞打敗李自成,定鼎北京之後,尤其是多鐸攻滅南明之後。在此之前,多爾袞想豪橫,也沒有豪橫的實力……

豪格因為奪權失敗,下場當然是非常慘嘍!

PS: 鰲拜後來被康熙下獄,原因之一就是帶頭擁立豪格……

相關焦點

  • 豪格為何不與多爾袞爭奪攝政王:不是豪格不想爭,而是真的爭不過
    由於豪格和多爾袞在實力上是勢均力敵,並且都對皇位有著強烈的覬覦之心,這兩人誰都不肯退讓,皇位爭奪就此陷入到僵局之中。由皇太極統領的兩黃旗支持豪格,其目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要知道,滿洲人歷來以黃色為尊,這便是皇太極當年登上汗位之後,立馬就要進行「黃白對調」的原因所在。而如果真的是多爾袞繼承皇位的話,必然也會再來一次「黃白對調」,這樣一來,兩黃旗將領以及部眾,將失去現在的地位,這是他們所不希望看到的。
  • 皇太極死後,身為皇長子的豪格為什麼鬥不過多爾袞?
    但是從多爾袞個人角度來說,他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永遠失去了帝位。 從這點來說,其實是豪格鬥倒了多爾袞,只不過豪格後來被多爾袞整治而死,大家才覺得是豪格被多爾袞給鬥倒了。
  • 多爾袞與豪格的叔侄鬥法,卻順水推舟幫助順治帝登上皇位
    這與當時同樣軍功顯赫的多爾袞形成了權力的水火不容之勢。兩方勢力都在暗中較勁。本來皇位之選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在宣布正式的皇位繼承人之前,皇太極突然病逝歸天,這讓皇位的爭奪成了叔侄兩人鬥法的開始。在當時,民間有傳言說清太祖努爾哈赤真正屬意的皇位繼承人選是多爾袞,但是後來被皇太極以長子的身份被搶了,所以皇太極現在死了,應該把皇位還給多爾袞。正是民間的這種類似於"正義之師"的風聲,讓多爾袞的皇位爭奪戰名正言順。
  • 多爾袞和豪格在進行皇位之爭時,為何多爾袞主動放棄爭奪?
    在皇室子弟中,擁護者最多也是最有可能繼位的人選最終落在了豪格和多爾袞身上。他們一個是肅清王一個是睿親王,兩人也擁有各自的支持者,為人的能力也各有千秋。但是當時清朝最看重的就是八旗,於是乎最終決定兩人之中哪一位登上皇位,就要看他們各自能得到八旗中有多少旗的支持。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但是卻不是嫡子,母親還被努爾哈赤勒令皇太極休妻過,掌管著正藍旗。
  •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與豪格實力強大,為何卻讓順治成為皇帝?
    皇太極繼承汗位後,為了集中權力,多次打擊原有的貴族,比如代善、阿敏等人,但對多爾袞整體比較優待,不斷地給他加官晉爵。崇德年間,皇太極以天子之尊君臨八旗,卻在權力達到頂峰時頒布詔書: 「朕素於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一切家事俱不預聞——《清太宗實錄》」 即承認八旗諸王貝勒對所屬人員擁有相對獨立的管轄權,不受皇權幹涉。這種妥協,由此也帶來一個問題,幾位大佬尤其是多爾袞的力量可以制衡皇太極的子孫,這就會在權力交接時產生麻煩。
  • 揭秘:「孝莊」和「多爾袞」真實關係,多爾袞是真的愛孝莊嗎?
    多爾袞的陪伴,使得兩人未完的感情繼續。 皇太極去世之後,孝莊和兒子福臨,在多爾袞的幫助下登上皇位。多爾袞因為深愛孝莊,所以甘願放棄皇位,甚至將福臨當作親子培養輔佐。 順治因為知道自己的母親和多爾袞之間的私情,因此與多爾袞和孝莊產生矛盾。
  • 多爾袞擁立順治繼位,除掉豪格、建立大清,死後為何被挖墳鞭屍?
    按理來說,多爾袞是功臣,但在他死後,順治帝為什麼還要將他的墓給挖出來,對其鞭屍,有什麼深仇大恨嗎?皇太極的死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皇太極的弟弟,他的母親是阿巴亥,多爾袞從小就非常聰穎,習得一身武藝,極具軍事才華。
  • 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當皇帝?不是他不想,而是實力不夠
    比如天命元年的朝賀典禮上,在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有弟弟多鐸的位置,卻沒有多爾袞的位置。而努爾哈赤去世之時,多鐸已經是一旗之主,而多爾袞卻連旗主都沒混上。 當然,也有傳聞稱,努爾哈赤在臨終前想要傳位於多爾袞,並且考慮到當時多爾袞年幼,所以準備讓代善攝政。但考慮到當時多爾袞的處境,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 皇太極突然去世,為何豪格、多爾袞均未上位而年幼順治成功繼位?
    1643年,年僅52歲的皇太極正是躊躇滿志之時,卻突發暴病而亡,頓因皇位之爭而生內亂。應該說,當時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是豪格和多爾袞。皇太極去世時,多爾袞年齡比豪格還小三歲。他14歲封貝勒,17歲掌管正白旗,25歲封親王。在長期的徵戰中早已成為皇太極的得力幹將,智勇雙全能力超群。在繼承皇位上得到自己的兄弟、正白旗旗主多鐸的大力支持,其實力能力與豪格相比並不遜色。
  • 豪格沒能獲得皇位,為什麼還會支持多爾袞攝政,他是怎麼想的
    當時他的意見也是「帝之長子,當繼大統」。如此算來,八旗中,就有一大半的人支持他,所以說他獲得的支持是非常大的。其三,豪格是唯一的成年皇子。皇太極一生的兒子不少,多達11個。不過,真正成年的皇子也就是豪格一個。除了豪格以外,最大的一個皇子當時也才16歲,而豪格當時是34歲。
  • 福臨才6歲,多爾袞為何不直接取而代之?學者:他有個強大的對手
    皇太極猝死引發皇位之爭無奈,在還沒有開始做這件事之前,皇太極卻突然猝死,由於死得太突然,象徵著最高權力的皇位也突然騰空,使得八旗內部的權力爭鬥提前到來。豪格與多爾袞之爭經過一番篩選,當時最有資格繼承皇位有兩人,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另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
  • 多爾袞,豪格,多鐸都是什麼關係?為何最後是順治當上了皇帝
    愛新覺羅·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十七歲的時候就跟隨皇太極出徵,不僅降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而且還獲得了傳國玉璽,多年的東徵西戰讓多爾袞戰功赫赫,名揚天下。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還有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兒子肅親王豪格。愛新覺羅·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早年就跟隨其父皇太極徵討蒙古童夔,查爾哈,鄂爾多斯等部,幾場仗下來都有戰功,被祖父努爾哈赤封為貝勒,豪格相貌不凡,久經沙場,屢建軍功,是多爾袞最有力的競爭者。
  • 多爾袞為什麼2次都錯失皇(汗)位?
    天聰十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為受封諸王第三位並掌管六部之首的吏部。在管理吏部的過程中,多爾袞也鍛鍊了自己的理政能力,為後來攝政奠定了基礎。所以最終的皇位爭奪者只有豪格和多爾袞。豪格有兩黃旗大臣的支持,此外還有正藍旗的支持,實力不容小覷;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還有其他幾個旗部分宗室將領的支持,也是有很大可能繼位的。兩黃旗和正藍旗支持肅親王豪格,兩白旗支持睿親王多爾袞,兩紅旗和鑲藍旗暫時中立,多爾袞繼位的條件不成熟。
  •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為何最後順治衝齡稱帝?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為何最後順治衝齡稱帝?睿親王多爾袞如果按照漢族的習慣,在皇太極去世後,繼承皇位的當然是豪格,皇太極一共有十一個兒子,豪格年齡是最大的,在皇太極稱帝之後,他就被晉封為了和碩肅親王,與他幾個能力極強的叔叔多爾袞
  • 為何福臨能順利登位,而極具競爭力的多爾袞與豪格只能靠邊站?
    選擇福臨,是坐擁兩白旗的多爾袞,與坐擁兩黃旗、正藍旗的豪格博弈的結果。皇太極死因1643年(崇德八年),《清史稿》記載:「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無疾,恐怕不是事實。
  • 多爾袞本有三次機會登上最高統治者寶座,為何他都選擇了放棄?
    至於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這三兄弟,在整個皇太極在位期間是南徵北戰,屢立戰功,盡心盡力的輔佐皇太極。而皇太極也給予了兄弟三人極高的地位與尊榮,尤其是多爾袞,更是在皇太極改元稱帝後,獲封為「和碩睿親王」,成為「四大親王」之一,可以說絲毫看不出他們之間有著「殺母之仇」與「奪位之恨」。
  • 皇太極駕崩後,如果多爾袞不讓出皇位會怎樣?結果會很慘!
    但是清朝沒入關之前,受漢文化影響比較小,還沒有嫡長子繼承制,再加上清朝前期權力都掌握在八旗旗主手裡,這樣就給皇位歸屬問題帶來了很多變數。當時八旗有權力說話的有,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鄭親王濟爾哈朗、英郡王阿濟格、豫君王多鐸。
  • 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身份尊貴,為何會輸給多爾袞?
    大清建國後,年僅二十六歲的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任吏部尚書一職,文武百官的升遷降職都要經過多爾袞的審批,此時的多爾袞可謂權傾朝野。隨著多爾袞在朝中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隨之膨脹起來。於是乎,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便成為了多爾袞的上位之路的絆腳石。
  • 多爾袞為何不當皇帝?甘心讓給個6歲的娃娃,其中緣由竟是這樣
    多爾袞為何不當皇帝?甘心讓給個6歲的娃娃,其中緣由竟是這樣在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多爾袞是最出名的人物之一。原來在皇太極駕崩之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肅親王)與其相爭,而支持豪格的勢力也不亞於多爾袞,在兩派勢力一度劍拔弩張,雙方相爭不下,認為此時時機並不成熟的多爾袞,便擁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即帝位,既順治皇帝,自己則成為了攝政王。
  • 多爾袞死後為何被掘墳鞭屍?順治為何如此恨成就自己的皇叔?
    要問自古以來封建王朝權力最大的人是誰,所有人都會認為是皇帝。畢竟封建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歷史上卻出現過權力大過皇帝的臣子,這位便是我們下邊要介紹的大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十六歲開始徵戰沙場,在沙場上更是出了名的不要命,在與明朝對抗之時,明朝從海外引進的紅衣大炮讓清軍遭受巨大損失,而多爾袞率領的清兵白旗衝在最前邊,作為當時最高將領能夠衝在最前邊極大地鼓舞了士兵的士氣,在攻城野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