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溫州7月25日電 近40人死亡,約200人受傷7月23日,這是令中國鐵路人心中悸痛的一個日子,也是中國鐵路史上讓人悲傷的一天。
追尾!這本應局限於汽車行駛中較為常見的事故,但竟然不可思議地在身形龐大、技術先進的兩列動車上發生了。
那麼,這起「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乘客生命不能白白消失,人們衷心希望,事故原因能早日查明,引以為戒。
追問一:行車安全系統為何失效?「我是對中國動車安全有信心的,但這次追尾事故卻令我疑惑不解!」D301次列車乘客李妍婷說。
40歲的李研婷是天津人,7月23日早上8點10分許,打算去溫州雁蕩山遊玩的她們一家五口從天津上了車。一路有雨,不過列車行駛還算平穩,但卻時常走走停停。
進入溫州永嘉站前,雨越來越大,閃電頻繁,李妍婷隱約有些擔心,感覺車速有些慢了。「時速大約不到100公裡,列車當時已晚點25分鐘左右。」
D301次動車在永嘉站本不停靠,但這趟列車卻在此停留了幾分鐘。20時24分許,得到出發信號後,列車重新啟動,車速明顯快了不少。「早是這樣的速度,列車就不會晚點了。」李妍婷當時這樣對家人說。
此時此刻,另一輛D3115次動車正在前方不遠處行駛,且車速明顯慢於D301次。兩車距離在危險地縮短,但沒有人意識到無論是乘客,還是動車司機,乃至後方列車控制指揮中心……
乘客網友「希希宋」當時坐在D3115次動車15車廂。她微博回憶說,「大致當晚7時50多分列車停站在永嘉站,車廂內列車員告訴大家是因為天氣關係,須停車等候。」20時15分許,列車駛出永嘉站,但車速較慢。
20時38分,在溫州市鹿城區黃龍街道雙坳村下岙處的甌江大橋上,D301次列車高速追上前車。發現險情的D301次列車司機潘一恆,緊急採取制動措施,但為時已晚,兩車不可避免地追尾相撞。當武警撬開嚴重變形的司機室,潘一恆已經犧牲,他的胸口被閘把穿透……
後車D301次動車緊急剎車時,乘客李妍婷感覺車不停地抖動,並發出「咣、咣」減速聲響,隨著最後一聲相撞巨響,她們一家五口全部摔倒在地。
前車D3115次乘客網友「希希宋」感覺車廂一下快速向前衝行,大致滑行五六分鐘,後整個車廂一片漆黑,車廂也往左傾斜。
劇烈追尾撞擊,令D3115次動車組列車第13至16節車廂脫軌,D301次動車組列車第1至5節車廂脫軌,四節墜落橋下,其中1節車廂懸空,一頭擔在高橋上,另一頭插在地下,猶如一個巨大驚嘆號!到25日15時,事故已造成35人死亡、192人受傷。
按照列車運行常識,無論是一般電力機車,還是高端動車,都裝載有防止相撞和追尾的安全閉塞系統。這套系統可以有效測定列車速度,對位置進行定位。但是這套至關重要的行車安全系統卻在最關鍵時刻失效了,這是為何?
「按照正常的情況,列車不應該發生這樣的追尾,但它就是發生了……」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痛心地說:「國務院已經組織事故調查組,將會認真地、嚴肅地、細緻地把事故原因查清楚,鐵道部會積極地配合事故調查。」
追問二:列車調度管理是否到位?在安全生產專家和鐵路人士看來,列車追尾是很荒唐的事,其中人為、管理因素不容忽視。
「即使列車信號失靈了,電話總能溝通吧?咋能撞上呢?」不少乘客這樣發問。
列車體積大、速度快,剎車距離至少以數公裡計,高速行進的動車距離則更長,防止列車追尾不可能憑司機目測。列車行進中,不僅有一套行車控制系統,更重要的是還要聽從調度中心指令。
「管理責任不容懈怠,任何一起事故必定破壞了種種制約原則才導致而成。」清華大學教授、管理學家陳國權這樣強調管理的重要性。
2008年4月28日發生的膠濟鐵路特別重大交通事故中,兩列火車相撞的原因正是源於內部管理混亂,是一起典型的責任事故。
「海恩法則」是安全生產管理上一條著名原理,它核心要義提醒人們:事故背後有徵兆,徵兆背後有苗頭。
事故發生的甬溫線調度管理歸上海鐵路局管控,而從北京南開往福州的D301次列車是7月1日鐵路調圖後剛剛開通,其在京滬段走京滬高鐵鐵路線。「開通不到一個月就出事,這著實令人嘆息!」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鐵路業內人士說:「其實近來頻頻雷擊事件導致列車晚點,本就應該引起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像防止追尾,別說是動車,就算是普通列車,也會有極為嚴格的安全操作、調度指揮規範。即使雷擊導致信號失靈,但列車終究是歸人來管理,「車是死的,人是活的」。
據兩車乘客回憶,撞擊時,前車D3115次動車時速度大約20公裡,而後車D301次動車時速則在100公裡上下。如果調度正確,且兩車駛出永嘉站時間相差約10分鐘,後面車應有充分時間停車,這起事故應涉及信號系統和調度管理系統等方面問題。
「這絕不是天災!事前一點徵兆也沒有,應有調度失控原因,沒有協調好。」D301次動車乘客劉義鑫說。
7月24日晚,鐵道部黨組決定對發生「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的上海鐵路局局長龍京、黨委書記李嘉、分管工務電務的副局長何勝利予以免職,並進行調查。
「作為上級主管部門,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事故發生,都應當負有領導責任。」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在接受記者提問時說。他還表示,動車的「黑匣子」已經找到。「黑匣子」是列車運行的監控系統,它用於分析事故,提供原始數據。目前對黑匣子的數據調查正在進行中。
追問三:平安能否不用鮮血來換?慘劇令人痛心,事故令人警醒。
「還是對中國動車很有信心,但是我們衷心希望有關部門能吸取這次事故的沉痛教訓,加強安全管理,既讓動車跑得快,也要行得穩,讓百姓放心!」D301次乘客高士莉說。
24日,前來溫州指導這起事故救援、善後處理和事故調查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宣布成立國務院事故調查組。他說,事故調查組要以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態度,開展事故調查工作,查明事故原因,總結事故教訓,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員。
鐵道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起事故性質十分嚴重。對這起事故,鐵路部門將深入調查分析,查明原因,深刻吸取教訓,堅決杜絕類似事故的再次發生。
不少乘客反映說,這起事故暴露出的其他一些細節問題應引起重視。比如,目前動車座位沒有安全帶,一些乘客導致碰撞外傷;事故發生後,動車包廂門打不開,玻璃敲不碎;車廂內也缺少救生錘;乘客逃離列車後,高架橋軌道兩側本可作為逃生通道,但失修嚴重,增加了逃離難度……
乘客劉義鑫說,列車出事後,好不容易找到救生錘,但是三個人輪流砸玻璃,但還是砸不開。「後來聽人說,砸窗有很多注意事項和技巧,但當時慌亂一團,誰會去琢磨?」
D301次車15號車廂乘客孫女士則說,動車是不是應該像飛機一樣,乘務員一上車先對乘客進行安全培訓,可我們動車上,不少乘務員還是延續著舊時列車的習慣,忙著賣飲料、撲克、書賺錢。
溫州康寧醫院參與救護的醫務人員說,如果動車有安全帶,傷亡可以減少一大半,因為很多受害者都是被甩離座位撞到硬物後,頭部、胸部、腰部受傷所致。
這是一起不該發生的事故,遇難乘客的血不能白流,這令人痛心,更令人警醒。
鐵道部部長盛光祖表示,將調查分析事故原因,認真吸取事故教訓,迅速行動,振奮精神,採取堅決有力措施,認真開展安全大檢查活動,全面排查和消除安全隱患,堅決防止發生新的嚴重事故,迅速穩定運輸安全局面。(記者張旭東、朱立毅、齊中熙、李亞彪、嶽德亮)
(責任編輯:UN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