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曉/攝
許多到湘潭的遊客和居住者,聽到湘潭人津津樂道地說「總」,往往一頭霧水,就是40歲以下的湘潭人,對「總」的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今天,我輕輕掀起「總」的蓋頭,把她的故事淡淡地說來,如果你記住了她,你就是「老湘潭」了。
■ 嘉慶《湘潭城總全圖》
總,是湘潭城市的特色,即沿江街道。早在宋代,這裡的街市沿江而建,長達10餘裡。到了明朝時期,便有了總的劃分。所謂「總」,其本意是街區之間的名稱。展開嘉慶丁丑歲(1817年)《湘潭縣誌》所附「城總全圖」,可見各總之間均設有門樓,上標有各總之名。
過去,每個總設有「值年」或「首司」,這個稱謂就像現在派出所的警員。各總的首尾設柵為衛,入夜關柵,天明則啟。總的另一種說法是更夫敲更範圍的劃分,每一個總,也就是每個區域都有一個專門的更夫。每晚子時,更聲響起,黎明將至更聲停歇,那種清脆的聲音,既報平安也能催眠。
總的寬度足有4裡之多,河街、正街、后街均勻分布其間,如同三姊妹肩並肩,手拉手從三總走到十八總。古時,三條街道由麻石鋪就而成,兩旁便是鱗次櫛比的商家店鋪與民居了。商鋪與民居多為磚木結構,也有竹木結構的,最高的只有三層,建築風格寫滿明清的情韻。河街緊靠湘江,許多吊腳樓立於江岸,一道最好看的景致把總的味道調得濃濃的甜甜的。
舊時,官宦之家住城,商家住總,這個規矩是如何形成的,是誰提倡的,文字的記載沒有蛛絲馬跡。所謂城,就是衙門之地。四面有高高的城牆,東西南北的城門和守衛顯示著官府的威嚴。然而,城外明明白白只有九個總,那麼「十八總」中其餘的九個總去了哪裡?清《嘉慶縣誌》記載得明白:「明時自縣東宋家橋起,直抵小東門為一、二總;入城歷宣化街、大街、攀龍街、新街為四、五、六、七總,出生湘門為八總,九總以上至十八總迄今如舊。」
■ 江中眺萬樓(1952年攝)
宋家橋就是湘潭名樓「萬樓」的所在地。因為一總與二總地處郊野,少有人居住,淡出人們的視野實屬自然。四總至八總被城的縱橫交錯的街坊所掩蓋,也自然而然被人忘卻了。餘下的那長長的三街九總,就像三姊妹的衣裙,飄漾著無窮的魅力。
掀開了總的蓋頭,我們就從九總開始去領略她的風採。先說九總。古人喜「九」數,「九」即陽,大數,代表永恆吉祥的意思,《易經》的乾卦可以佐證。
■ 建設中的十八總
九總有兩個特色:一是大埠橋,該橋僅為一拱,麻石結構,長約十米,寬約五米,建於明代,是雨湖通往湘江的出口。上小學的時候,我和同學曾經在橋下捉過魚蝦,那個橋拱像一位老爺爺,笑眯眯地看著我們的嬉戲。
遺憾的是,大埠橋於1993年在修築堤壩時而被拆除了;這裡刷把和瓜瓢很出名,民間的順口溜曰:「九總有個大埠橋,又賣刷把又賣瓜瓢。」意思是說,九總是瓜瓢刷把生產買賣的集中地。瓜瓢是舊時舀水的主要用具,自來水出現後,它才退出歷史舞臺。刷把有兩種,一種是馬桶刷把,一種為廚用刷把。馬桶刷把早已消失,廚用的如今還依稀沿用著。九總緊臨觀湘門,兩者之間有一碼頭,是砂石、竹木的集散地。
■ 《潭城古韻》局部畫面 陳文杰/畫
十總至十二總,鐵匠鋪、檳榔鋪居多,美麗的雨湖便在其身後。鐵匠鋪主要生產農業工具,如鋤頭、犁頭、耙頭、鐮刀等,當然也生產榔頭斧子、菜刀鍋鏟之類的工具。據老人們說,通紅的爐火像一個個小太陽,叮叮噹噹的打鐵聲鏗鏘嘹亮,好像太陽的歌唱。檳榔是湘潭的特產食品,它的歷史比總的歷史還久。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湘潭出現一場以腹瀉為主的大瘟疫,其景象正如毛澤東的詩云:「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矢者,通假字,屎也!一郎中猛然想起檳榔可以去邪毒溼熱,於是將其輔以少許黃連熬成湯藥給全城人喝,瘟疫很快消失。自此,湘潭人深深喜歡上了檳榔,也感恩於它,將其做成食品,放在口裡嚼來嚼去,既防腹瀉也韻口味。
十三總是個很重要的碼頭,藥材、糧食、瓷器、副食品等都從這裡進出,也是糶米糴米的集散處。它還有一個名稱:曹家碼頭。「曹」取「糟」的諧音,是低級妓女雲集之地。十三總后街靠西有一妓院,曰:楊家苑。那裡的風塵女子個個貌若鮮花,琴棋書畫唱樣樣精通,一般的客人是難以企及的。當然,這是古時的事情。
十四總是客船碼頭,為舊時主要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人們都得從此上岸下船,在沒有公路鐵路的年代,這裡的喧囂可想而知。著名的百年飯店「洞庭春」坐落於正街,雜燴與原醬炒回鍋肉是它的招牌菜,輕輕一運神,口水就出來了。
■ 十五總海會寺
十五總有個美麗的傳說。古時,正街有一家很大的銅鑼鋪,其鑄造的銅鑼聲音清脆響亮,聲名遠播,外地商人紛至沓來購買,生意好不熱鬧。於是,一些銅鑼商人就在十四總和十六總傍著這家鋪子開起了銅鑼店,想發銅鑼的財。誰知,他們製造的銅鑼聲音沙啞沉悶,沒人來買。一籌莫展之時,幾個銅鑼老闆麻著膽子來到十五總的銅鑼鋪討教。十五總的老闆很開明,將秘密說了出來:用十五總的河水淬火,保準音質脆亮!幾個銅鑼老闆將信將疑地說:十五總的水不是十六總流來的麼,十四總的水不是十五總流來的麼,這是技術的關鍵?十五總的老闆說:我曾經用過十六總和十四總的水,試驗的結論告訴我,只有十五總的水淬火最好。這幾個老闆回家一試,果然如此。這是什麼原因呢?誰也不知道。我想可能與河床的礦物質有關吧。
■ 網友手繪:十六總——十八總
十六總也有個碼頭,是竹木排停靠和轉運之地。著名的老商鋪「九如齋」在正街北面,正對碼頭口。湘潭的名產燈芯糕、紫油姜、龍牌醬油是店裡的俏貨。十六總也叫「倉門前」,是古時死刑犯行刑的地方,俗稱「砍腦殼鬼之地」。如是就有了如同《聊齋志異》的怪異傳說,譬如夜半三更賣餛飩的老倌子遇「鬼客」收冥幣,譬如魂魄夜遊街口,譬如腦殼落地的聲響等等。世上有沒有鬼?黃帝的造字官倉頡在造「鬼」字之時,地在顫慄、天在哭泣,多麼奇異。東漢許慎對「鬼」字的解釋是:人所歸為鬼。「鬼」,甲骨文的書寫是:上面田字加一撇,為怪頭怪臉。下面的是個「人」,人字裡面的三角形字是「厶」字,即鬼勾魂之意。你看,多麼怪異!「九如齋」的店鋪如今已經沒有,但古舊的房子還在,「九如齋」幾個字模糊可見。碼頭還是碼頭,比以前大了好多好多,只不過運送的不是竹木而是其他了。說來也巧,那個「砍腦殼鬼」的地方,也就是總的當口成了賣墓碑的集中地。
■ 十七總觀音閣
舊時,十七總的河街、正街做豆腐的店鋪很多,后街是中醫藥號較多的地方,清末民初湖湘著名的中醫大師朱卓夫就在這裡行醫。離后街不遠的是秀美的白馬湖,那個天然的漁港上世紀末紅顏隕落了。后街還有著名的吳元泰、吳恆泰醬園,它們是浙江吳子楚兩兄弟於清代創建的,龍牌醬油即誕生於此。1915年,龍牌醬油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獎。
■ 龍牌醬油醬園 龍琳/攝
今天,這個牌子的醬油還在延續。河街有一劉姓職業潛水老倌,他可以一口氣在河裡潛水近十分鐘。每年,他在河裡救起的溺水者很多,當然,他的收入也不少。他一生救了多少人,有時他摸摸自己長長的白鬍子,算是回答。正街與后街之間的那條小巷子裡,還有一個張瘸子,是名震瀟湘的棋手。下圍棋和象棋,他可以一對五,走盲棋是他的拿手好戲。一日,外地一位圍棋高手前來挑戰,棋局一開,他就知道對手不是等閒之輩。於是,他拿來一壺酒,邊喝邊下,從午時下到亥時,才險勝對手。後來,他對人們講,要是那天沒有喝酒,可能輸了棋。因為喝酒,他膽子大,走棋縝密,這也是他的長處。這兩個湘潭總裡的名人,也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劉姓潛水師的住處如今被堤壩代替了,倒是張瘸子的房子還在,不過已經年老體衰。
十八總是舊時最大的商埠,叫大碼頭,是煤炭、茶葉、竹木、藥材、大米、布匹等物資的交易中心。正街多為布店,河街多為魚鋪,秋瑾和夫君王子芳的故居位於正街的「由義巷」。總尾連接壺山、唐興寺、唐興橋和富豪居住地——「燕窩裡」。可以想像,那個時期的十八總一定熱鬧非凡。大碼頭有一渡口,古時叫「津」,河東河西的人過河往來就從這裡坐「划子」,所謂「划子」即小舟或者叫細船。
十八總有一「船駕佬」,是當地的船老大,凡外地經過湘潭的竹木排都必須到此交「過路費」。一外地「排拐仔」不信邪,往往不交。這引起老大的不滿,於是雙方交手,結果兩敗俱傷。這兩個人法術很大,均用「點打」「神打」出手。船老大中了「五毒梅花掌」,排拐仔中了「五雷霹靂功」,雙方歸西之時才有和好之意,可惜為時已晚。當然,這是傳說。傳說其實也是文化,儘管神奇卻也動人。這個故事在我的心裡揮之不去,在老一輩人的心頭也是。
掀起了「總」的蓋頭,它的俊秀是我個人描繪的嗎?顯然不是!它是湘潭歷史文化賜予我的情感,給予我的感動,賦予我的使命。我寫下了這些文字,這些敘說是從歷史裡來的,是史學家告訴我的。當然,民間也告訴了我,傳說也告訴了我。親親我吧,故鄉!
故鄉,你的獨具特質的「總」,今天的輪廓還在,那明清的古韻依稀可見,只是河街被河堤取代了。剩餘的正街后街也只有幾個總在掀起細小的喧囂。「總」,你時時能勾起湘潭人無盡的眷戀和回想;你的遺存,是歷史幸運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