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網絡上恐怖靈異小說漸成氣候,廣東成第一創作大省,Tina、一枚糖果、謝飛、紅娘子、老家閣樓等寫手都在廣東。「鬼文學盛行,這到底是一種社會思潮還是文化思潮?」當代文學批評家黃偉宗認為,過去的鬼怪故事承載更多的是對舊社會的控訴批判,今天興起的恐怖靈異文學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思潮。
中國文學進入「裝神弄鬼」時代?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去年以過千萬的點擊率在網絡上紅極一時,並先後出版了兩本書。
「去年能超過我的,大概也就是《鬼吹燈》了。」「當年明月」說。
《鬼吹燈》是一部恐怖靈異小說,眼下紅極一時,迷倒無數少男少女,尤其是少女。
同時,由恐怖小說《三岔口》改編的電影《門》剛剛首映,恐怖電影《心中有鬼》在公映之前便已經委託網絡寫手將劇本改編成小說。放眼網絡,時下各個「恐怖」、「靈異」論壇的點擊率驚人,原創作品如雨後春筍,「鬼古」、「粉絲」守得如痴如醉。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神怪類作品向來力量「單薄」。如今藉助網絡的力量,恐怖靈異文學以一種洶洶來勢撼動著主流文壇,它被認為正在成型,並「叫板」武俠、言情等小說類型。廣東省文聯專家認為,網絡讓大眾進入一種「片段閱讀時代」,繼惡搞文化後,日漸成型的恐怖靈異文學潮值得注意和加以研究。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陶東風則認為,裝神弄鬼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一個怪象,不獨玄幻文學是如此。它所表徵的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藝術想像力的極度貧乏和受挫。
「這是一種社會思潮,還是一種文學思潮?」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這樣問。在恐怖靈異小說走紅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文化心理支撐?哪些人在寫?又是哪些人在看?中國文學是不是真的進入了「裝神弄鬼」的時代?
廣州女生成校園恐怖小說第一人
25歲的Tina身形瘦削,內向不多話。在現實中,這個來自粵北的女孩每天朝九晚五穿梭在廣州的樓群之間,過著有規律的公務員生活;在網絡上,她文採飛揚,分分鐘可以寫出洋洋灑灑數千言並得到數以萬計的點擊率,而且擁有著恐怖靈異小說圈子裡最資深的粉絲「納米」,人數以千計。
時間倒回2000年,她還是廣州一所師範大學的大一學生,學習中文和法律,空閒時寫寫科幻小說,逛逛逸仙時空和水木清華。「之前我一直是寫科幻的,但是發表到網上之後回應者寥寥。當時正好對《聊齋志異》發生了興趣,於是產生了寫作靈異小說的想法。」在這個「偶然」的驅動下,一部以中山大學為原型的校園恐怖小說就此誕生。「我選擇中大為原型的原因是因為剛好冤鬼路的靈感和故事原型都在中大。而且我覺得中大的校園氣氛有比較濃鬱的書香氣息,更符合小說中的意境。」
大一女生寫就《冤鬼路》
《冤鬼路》在逸仙時空率先流行起來,並在各大論壇迅速走紅。至今,文中提到的地名或者典故在許多人心中已經演繹成為現實。《冤鬼路四步曲之二櫻花厲魂》中有條櫻花路,於是武漢、南京等地的櫻花路都在「納米」的眼裡有了靈異色彩。天涯網友「櫻花戀靈」說:「南京有個中山學院,通往中山學院有條路也叫櫻花路,還有個櫻花小區。有天半夜,路過那條路看到『櫻花』兩個字嚇得我沒敢往前走,調頭就往家跑。」
武漢大學一向以櫻花聞名,同樣有一條櫻花路,這點使得許多人誤以為小說第二部的原型是武大。Tina說這是個連她也不敢相信的巧合,「我寫櫻花純粹只是因為我喜歡這種花,認為這種花代表著悽美,在武大的『納米』告訴我之前,我還真不知道武大有櫻花路。這也難怪很多人認為第二部寫的不是中大,是武大。」蓮蓬鬼話版版主蓮蓬說:「後來出現的很多有影響的以校園為背景的懸疑恐怖作品,多多少少都帶有《冤鬼路》的影子。」
寫恐怖的人往往先要體驗恐怖的感覺。對於這點,Tina說,這幾年下來,她的膽子沒練大,倒越練越小了。「恐怖並不是我刻意追求的元素,但是為了讓小說逼真,我的確有讓自己沉浸於恐怖的氛圍當中,直到心裡發毛才開始提筆寫作。」雖然寫鬼怪,但是Tina自己並不是很相信,而是更多地以鬼怪作為一種手段,而她想要達到的目標是震撼人心、勸人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