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首創一成語,揭露當年事實真相,為滅蜀名將平凡昭雪

2021-01-09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鄧艾傳》,時間是在西晉泰始三年(公元267年),主要人物有兩個,一個是議郎段灼,一個是早已被殺的曹魏名將鄧艾。原文如下:

鍾會忌艾威名,構成其事。忠而受誅,信而見疑,頭縣馬巿,諸子並斬,見之者垂泣,聞之者嘆息。陛下龍興,闡弘大度,釋諸嫌忌,受誅之家,不拘敘用。昔秦民憐白起之無罪,吳人傷子胥之冤酷,皆為立祠。今天下民人為艾悼心痛恨,亦猶是也。

臣以為艾身首分離,捐棄草土,宜收屍喪,還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紹封其孫,使闔棺定諡,死無餘恨。赦冤魂於黃泉,收信義於後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歸其義,所為者寡而悅者眾矣。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鍾會妒忌鄧艾的威名,捏造罪名,致使忠心耿耿的鄧艾受到殺害,誠信也遭受懷疑,首級被懸掛於馬市,兒子受到株連,目睹此情的人紛紛流淚,耳聞此事的人為之嘆息。陛下繼位,寬宏大量,捐棄前嫌,被殺害的人家,也應該予以錄用。從前,秦國百姓同情白起無罪被殺,吳用人傷悼伍子胥蒙冤而死,都為他們立了祠廟。現在天下百姓都在為鄧艾的冤死痛心疾首。

微臣認為,鄧艾身首異處,被拋屍田野,官府應該為他收屍,歸還他的田產住宅。鄧艾有平定巴蜀的功業,應該封賞他的子孫,同時還要為他的事情下個結論,讓死者無所遺恨,這樣使九泉之下的冤魂得到赦免,後人也會認為朝廷有信有義。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段灼所說的「闔棺定諡」,意為對已逝去的人物下個結論。這也是段灼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鄧艾,是三國後期曹魏帝國的一員名將,不但創造了陰平小道的奇蹟,還以數千兵馬迫使蜀漢帝國俯首稱臣的突出戰功,他的死,完全是一樁冤案。故此,在鄧艾死後,朝中有不少大臣覺得非常惋惜。但由於此事是司馬昭指使,故此無人敢替鄧艾伸冤。

直到西晉帝國建立後,議郎段灼終於仗義執言,上書晉武帝司馬炎,要求為鄧艾平凡昭雪,故此才有了本文「闔棺定諡」這句成語的出現。不過,儘管此時鄧艾事件已經是真相大白,但是司馬炎仍然以矜功失節為由不予平反。直到泰始九年(公元273年),司馬炎才下令為鄧艾昭雪,此時離鄧艾被殺已經足足過去了十年。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此人首創一成語,常年奮戰邊陲,完成諸葛亮未竟的任務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嶷傳》注引《益部耆舊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主人公是蜀漢名將張嶷。原文如下:嶷別督數營在先,至他裡。邑所在高峻,嶷隨山立上四五裡。
  • 此人首創一成語,實現諸葛亮戰略構想,令劉備達到事業巔峰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法正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故事的主人公是法正。原文如下: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西晉卻為何先滅蜀後滅吳?
    強國進行統一,往往是先易後難,先打掉實力較弱的蜀漢,西晉(含實際控制曹魏時期)實力更在吳之上,這為後來滅吳奠定物質基礎。 晉滅掉相對弱勢的蜀,就擁有了長江之利,可以大造艦船。晉朝名將王濬在益州當刺史,就在為滅吳做準備,開始打造艦船七年。晉軍從長江攻吳,順而易。
  • 此人首創一成語,用來勸諫曹操,卻不料結局異常悲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說的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荀彧傳》。原本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臣與董昭之間的一番談話。不過,令荀彧沒有想到的是,這是這個成語,導致了自己最終的悲劇。這個成語名叫「愛人以德」,最早的出處是西漢人戴聖所撰的《禮記》,原文為「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到了三國時期,荀彧又將這句話進行精煉,變成了「愛人以德」這個成語。這段記載的原文如下: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滅蜀大功,司馬昭自然高興不已,要重賞鄧艾。在詔書中,司馬昭稱白起破楚、韓信克趙、吳漢平公孫述、周亞夫定七國之亂都無法與鄧艾滅蜀之功相比。到底能不能比見仁見智,但封賞是真的豐厚:封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兩個兒子為亭侯,封邑各一千戶。鍾會則封為司徒,食邑一萬戶,同樣兩個兒子為亭侯、封邑千戶。
  • 三國成語故事:以肉餵虎
    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時當職吏以蒙年小輕之,曰:「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餵虎耳。」他日與蒙會,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殺吏,出走,逃邑子鄭長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閒為言,策召見奇之,引置左右。
  • 此人首創一成語,深得曹操欣賞,卻死於曹丕之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曹彰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年間,主人公是曹操的兒子曹彰。原文如下: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彰曰:「好為將。」太祖曰:「為將柰何?」對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太祖大笑。這段記載的大意是: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年輕時候就擅長騎馬射箭,氣力過人,曾徒手與猛獸搏鬥,不懼危險。後來,曹操多次從軍徵討,意氣風發,氣概昂揚。
  • 此人首創一成語,點醒了曹操,奉天子戰略因此變成現實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董昭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主人公是董昭。因此,將軍您獨自前來就被封為鎮東將軍、費亭侯,這些都是楊奉所促成的。現在又看到他在書信中表明的立場,證明他是非常相信您的。您只要派遣使者攜帶厚禮答謝他,足以安定他的心意。你告訴他:『京城洛陽沒有糧食,因此想保護天子去魯陽。魯陽臨近許昌,運輸比較容易,可以減除糧食匱乏的困境。』楊奉為人勇猛而缺少思慮,一定不會懷疑。等到使者返回後,就有足夠的時間定下計策,楊奉還能製造什麼麻煩呢?」曹操說:「好!」
  • 鄧艾滅掉蜀國功高蓋世,堪稱一代名將,為何卻身死族滅?
    鄧艾一生北化匈奴,南敗文欽,偷渡陰平,滅蜀挫吳,可以說是魏國後期最閃亮的將星。但他最終卻被人陷害而死,家族也遭受連累,為何一代名將會慘遭毒手?鄧艾出身寒門,父母都是屯田的農民,家境十分一般,出身的貧寒不妨礙鄧艾志向的遠大,他少有才學,擔任典農吏兢兢業業,卻因為口吃而得不到升遷。
  • 此人首創一成語,暗助曹操擊敗袁紹,還將荊州攪得天翻地覆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桓階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主人公為桓階。原文如下:後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悅。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後來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劉表率領整個荊州聲援袁紹。桓階勸長沙太守張羨說:「行事不以道義為依據,是註定要失敗的。所以齊桓公率領諸侯尊奉周王室,晉文公驅逐叔帶而護送周王返回王城。現在袁氏卻與之相反,而劉表聲援他,這是自取禍患的做法。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發憤忘食,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這個成語形容勤奮好學,忘我工作。相關成語:發憤忘餐 廢寢忘食 好吃懶做 委靡不振 遊手好閒2. 百步穿楊 [bǎi bù chuān yáng]基本釋義: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 三國後期為曹魏陣營,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名將,你可知是誰?
    還是歷史上創作出了一個成語叫做眾寡不敵,講的就是這個故事。郭淮他還有一次和劉備軍隊的戰役就是在漢中的時候,跟著曹操,不過曹操手下能人輩出,他並不出彩,而且很少有機會給他表現,也沒有什麼很大的軍功,主要是沒有機會啊。等到曹操的兒子曹丕繼位成為皇帝,郭淮就被封侯,去鎮守邊疆,而郭淮在邊疆平定了胡人的各個部落,而且還在當地很有威望,因此被當地百姓視為神明。
  • 此人以區區三千騎兵攻滅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李世民倚之為長城
    唐朝初年可以說是名將雲集。剛剛經歷過隋朝末年的動亂殺伐,這些名將幾乎都是從腥風血雨中崛起的,一將終成萬古枯,他們無論是排兵布陣能力還是攻城拔寨的攻堅能力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現象級的。而在這群名將裡面,有一位將領,他的能力尤為出色,南徵北戰,滅國無數,連李勣、蘇定方、侯君集這些名將和同為凌煙閣功臣的人都是他的徒弟,可以說他是大唐帝國當之無愧的教父級人物。
  • 三國中徐姓大將:一位破曹,一位滅蜀,一位敗魏!
    在那個時期,有一戶大姓人家,出來的人才都有著不俗的戰績。那就是三位徐姓大將,一位破曹,一位滅蜀,一位敗魏。首先出場的是一位破曹的徐姓大將,名叫徐榮。很多人或許對這個名字不是很熟悉,因為他出場的時期比較的早。
  •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2019-10-22 16
  • 品三國之曹魏為何改變策略先滅蜀後滅吳?
    看過三國的人可能都知道,曹操自從「赤壁之戰」大敗而回之後,一直想一雪前恥,很多次發兵攻打東吳,後來曹操死了兒子曹丕當了魏王還稱帝了,沒過兩年也發兵攻打東吳,可以說兩父子是老打東吳,對於蜀漢是不理會的,後來諸葛亮掌權後,諸葛亮是老打曹魏,是不是都挺奇怪的,最後曹魏調整策略先滅蜀,是不是因為被諸葛亮和姜維給打煩了
  • 張郃如何令諸葛亮功虧一簣的,這則成語故事道出事實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郃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主人公是張郃。原文如下:諸葛亮出祁山。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曹睿在詔書中所提到的「所向克定」,意為所到之處戰無不勝。這也是曹睿所首創的一句成語。本文所介紹的這場戰爭,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便是諸葛亮一出祁山期間的街亭之戰。就戰爭的準備和進程來看,諸葛亮無疑佔有巨大優勢。
  • 為保住性命,劉禪採用特別方式投降,一成語道盡醜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鄧艾傳》,時間是在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故事的主人公是後主劉禪。原文如下: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輒依鄧禹故事,承制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禪派人捧著皇帝的印璽,寫信給鄧艾請降。
  • 袁術首創一成語,做了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卻成天下公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袁術傳》,時間是在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主人公是袁術。原文如下:興平二年冬,天子敗於曹陽。用河內張炯之符命,遂僭號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冬,漢獻帝兵敗曹陽。袁術召集手下說:「如今劉氏的天下衰微,天下大亂我們袁家四代都是三公重臣,百姓們都願意依附我。我想秉承天意,順應民心,不知道各位意下如何?」
  • 魏,蜀,吳三國被滅後,末代後主結局如何?
    一、 魏 曹髦聰穎好學,擅長書畫,人稱他「才同陳思(曹植),武類太祖(曹操)」。然而,他生不逢時,即位時已是受制於人,大權榜落。 二、蜀 蜀後主的末路荒唐可笑,令人啼笑皆非。蜀後主,劉禪,字公嗣,小字阿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