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虜有什麼用?有人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實際上,俘虜的作用可大了去了。
教育改造,補充兵源
眾所周知,我國的一向貫徹優待俘虜的政策。注意,這裡的優待並不是像大爺一樣供著他們,而是讓敵人真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教育感化敵人。
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對待俘虜軍官,一向是本著「化敵為友」的原則,讓從不刺激也不辱罵。
而隨著戰爭的白熱化,我軍兵力面臨著一個很大的缺口。雖然戰爭形勢已經明朗,但沒兵還是打不下來。
對此,我軍想到了一招,「必須利用大量俘虜」,而我軍的新兵源有許多都是「被解放的戰士」。這讓羈押在我軍的數十萬戰俘有了去向,同時也做到了瓦解敵軍以及補充兵源的作用。
從1946年至1949年,俘虜達450萬,其中280萬成了解放軍戰士。
瓦解敵軍鬥志
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又實行了「隨虜隨放」的政策,從沒有美軍宣傳的虐待俘虜或是殺害俘虜的現象。
這些被釋放的俘虜回去以親身經歷,宣傳了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這也讓敵軍的欺騙戰術徹底破產。
由此,許多美國士兵在打不過後直接投降,以上很好地瓦解了敵軍的鬥志。
提供大量勞動力
這一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蘇聯。
蘇聯在二戰結束後,俘虜了近60萬名日本戰俘(其中512322人最後被遣返)。
眾所周知,蘇聯在二戰後面臨著極大的勞動力缺口,而起嚴寒天氣又令許多勞動者望而生畏。於是,蘇聯當局想到了利用日本戰俘。
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蘇聯還在戰俘的飲食方面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80%完成率:麵包250克,大米350克,蔬菜:600克;
81%-100%完成率:麵包330克,大米450克,蔬菜700克;
101%-125%完成率:麵包350克,大米500克,蔬菜800克;
125%以上完成率:麵包450克,大米550克,蔬菜1000克。
不過,高強度的勞動以及無衣無房的處境,讓很多日本戰俘很難熬過第一個冬天。
而蘇聯當局才不管日本戰俘的死活,仍讓其拼命勞動,所以在1945年-1946年冬天,日本戰俘就死去了55000人。在1945年-1948年,蘇聯當局共遣返了40多萬人,不然死亡的人數更多(後推算總死亡人數有62068人)。
雖然日本戰俘傷亡慘重,但在事實上,日本的大量勞動以及先進技術確實補上了勞動力缺口。而日本戰俘也不能反抗蘇聯人對他們安排,所以即使是最荒涼、最惡劣的地方,日本戰俘也得迅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