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臺灣「考證」為夷洲 為割裂中國琉球關係

2020-12-15 中國網

  衝繩舉行琉球王國奉迎中國來使儀式

當心那些來自日本的「考證」

曹子珏

日本方面不僅在國內宣揚錯誤的歷史觀,而且還非常善於通過所謂對歷史的「考證」誤導別國。例如,關於中國古代典籍裡所記載的夷洲究竟是指哪裡的問題有進行再考證的必要。目前國內的教材、資料和文件等都採納了夷洲是專指臺灣的觀點。

夷洲在中國古代是個籠統的稱呼,通常指東方海上距離較遠、情況不詳的島嶼。而臺灣離大陸很近,面積較大,即使在三國、魏晉時期也是很容易發現和到達的,不應屬情況不詳之列。但是誰考證出夷洲是專指臺灣呢?令人吃驚的是這一觀點竟來自於一向鼓動「臺獨」的日本學者。更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些觀點出籠的時間,在日本侵佔臺灣的1895年以後。長期以來,人們在引用這些觀點時,往往很少思考這些觀點是如何出現的?這些廣泛傳播的學術觀點背後到底有哪些論據「支撐」?日本人的原始論據來自哪裡?他們又是如何解釋和使用這些原始論據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日本軍國主義擴張最瘋狂的時期。現在看來,日本學者拋出這個觀點有深刻的政治戰略考慮在裡面,正符合了其「欲先滅其國,必先滅其史」的一貫做法。將夷洲的範圍縮小為單指臺灣,在當時的背景下至少包含兩個目的:

一、日本於1870年代剛佔據琉球群島,琉球地位未定,急需從歷史上割裂中國古代與琉球群島的長期密切關係,為當時侵佔和滅亡琉球做文化上的準備。二、通過「認定」夷洲是臺灣,可以渲染臺灣島離中國大陸很遠,很難到達的假象,進而製造出中國古代對臺灣鞭長莫及,幾乎沒有實施過有效統治的印象,就更不用說距離遠上多倍的琉球群島了。

日本殖民臺灣後,派遣了相當多的學者、文化人員,一方面搜集掌握當地人文、環境、地理、氣候、風俗等資料,為加強殖民統治做準備;一方面為割裂、歪曲中國古代與琉球、臺灣的關係,為日本霸佔兩地編造歷史和文化「依據」。尤其是後來所謂「臺獨」理論關於國家、民族、有效統治的定義、範圍、認同等依據與日本的文化侵略有深刻關係。當年日本學者編寫了《臺灣文化志》,在該書中引用了中國古代典籍,「認定」夷洲只是指臺灣。這一結論影響廣泛。

我們使用一些似乎「已成定論」的考據時,要特別注意是誰提出這些「證據」,考證過程是怎樣的。歷史的看問題的要害就在這裡。(作者是國防大學副研究館員)

相關焦點

  • 日本將臺灣「考證」為夷洲 為割裂中國琉球關係
    衝繩舉行琉球王國奉迎中國來使儀式當心那些來自日本的「考證」曹子珏例如,關於中國古代典籍裡所記載的夷洲究竟是指哪裡的問題有進行再考證的必要。目前國內的教材、資料和文件等都採納了夷洲是專指臺灣的觀點。夷洲在中國古代是個籠統的稱呼,通常指東方海上距離較遠、情況不詳的島嶼。而臺灣離大陸很近,面積較大,即使在三國、魏晉時期也是很容易發現和到達的,不應屬情況不詳之列。但是誰考證出夷洲是專指臺灣呢?令人吃驚的是這一觀點竟來自於一向鼓動「臺獨」的日本學者。
  • 琉球和臺灣關係:大琉球是臺灣 小琉球是琉球群島
    這其中說的是「群弟」,那琉球是不是臺灣呢?  在日本的衝繩博物館,有一個「萬國津梁鍾」,上面用漢文記載了關於琉球國的信息:「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  隨之而來的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就是這個神秘的古鐘為什麼會掛在日本衝繩縣的博物館裡呢?琉球是否也跟日本衝繩有關係?
  • 琉球王宮被燒毀,為何中國人更該心痛?
    近代很多文章,甚至我們的官方文件、教科書將夷洲指為臺灣,是不準確的,這主要是受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臺灣的隨軍學者有意曲解中國典籍的誤導(關於夷洲是琉球群島的觀點,已有長文論證)。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西方國家和日本在侵略別國時,都會帶上各種專業的學者,這麼做恐怕不只是為了學術研究。
  • 琉球和臺灣關係:大琉球是臺灣 小琉球是琉球群島
    這其中說的是「群弟」,那琉球是不是臺灣呢?  在日本的衝繩博物館,有一個「萬國津梁鍾」,上面用漢文記載了關於琉球國的信息:「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  隨之而來的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就是這個神秘的古鐘為什麼會掛在日本衝繩縣的博物館裡呢?琉球是否也跟日本衝繩有關係?
  • 琉球王宮被燒毀,為何中國人更該心痛?
    近代很多文章,甚至我們的官方文件、教科書將夷洲指為臺灣,是不準確的,這主要是受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臺灣的隨軍學者有意曲解中國典籍的誤導(關於夷洲是琉球群島的觀點,已有長文論證)。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西方國家和日本在侵略別國時,都會帶上各種專業的學者,這麼做恐怕不只是為了學術研究。
  • 關於琉球群島及釣魚島的歷史考證
    1416年~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徵服北山、南山,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即第一尚氏王朝,據考證,琉球王國的尚姓也是中國皇帝御賜的),以後的每一代國王都由中央政府冊封任命,採用中國年號。  1853年5月,美國海軍準將培利(Perry)的艦隊到達琉球。1854年3月,培利與日本籤訂《神奈川條約》,培利誤以為琉球是日本的領土,所以要求日本開放包括琉球那霸在內的五個港口。
  • 「琉球」是如何一步步為日本所控制的?
    文|殷九洲衝繩,古稱「琉球」,由琉球諸島、宮古列島、八重山列島、大東諸島等60多衝繩個島組成,有「日本的夏威夷」之稱,是度假休閒的旅遊勝地。就地理位置來看,其位於臺灣與日本九州島之間,眾多大小島嶼沿中國大陸形成一個弧形。
  • 《衛溫傳》:臺灣從前叫夷洲,自古以來屬中國!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跟今天講的這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衛溫,字不詳,與諸葛直發現了寶島臺灣。 話還得從229年孫權稱帝那年開始,孫權在武昌稱帝後,便開始了鞏固與發展的道路,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土,孫權為此開始尋找方向。
  • 解放軍少將:琉球群島為中國屬地日本應退出
    對此中國外交部表示嚴重關切和堅決反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7月10日表示,二戰後美日拿中國領土釣魚島私相授受是非法和無效的。此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中國「七·七事變」紀念日當天宣稱,日本政府正就購買釣魚島並實現「國有化」進行綜合研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7日就此事嚴正表態:「中國的神聖領土決不允許任何人拿來買賣。」那麼,日本政府宣稱要將釣魚島「國有化」的戰略意圖是什麼?
  • 關於琉球群島及釣魚島的歷史考證
    1416年~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徵服北山、南山,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即第一尚氏王朝,據考證,琉球王國的尚姓也是中國皇帝御賜的),以後的每一代國王都由中央政府冊封任命,採用中國年號。  1853年5月,美國海軍準將培利(Perry)的艦隊到達琉球。1854年3月,培利與日本籤訂《神奈川條約》,培利誤以為琉球是日本的領土,所以要求日本開放包括琉球那霸在內的五個港口。
  • 「琉球」是如何一步步為日本所控制的?
    文|殷九洲衝繩,古稱「琉球」,由琉球諸島、宮古列島、八重山列島、大東諸島等60多衝繩個島組成,有「日本的夏威夷」之稱,是度假休閒的旅遊勝地。就地理位置來看,其位於臺灣與日本九州島之間,眾多大小島嶼沿中國大陸形成一個弧形。
  • 人民日報刊文質疑日本對琉球主權 都要歸回中國
    據《人民日報》 「依照戰後處置日本的規定,不僅臺灣及其附屬諸島(包括釣魚島列嶼)、澎湖列島要回歸中國,歷史上懸而未決的琉球問題也到了可以再議的時候。」昨日,《人民日報》刊登中國社科院專家文章,題為《論〈馬關條約〉與釣魚島問題》一文,旨在釐清釣魚島問題。
  • 古代琉球和中國什麼關係,到底是不是中國的領土!
    ,位於中國東部,日本列島與臺灣島之間,由數十個島嶼組成。  琉球,也叫流求,其實在我國古代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唐朝時期琉球是指「澎湖以東」、「日本以南」散布在廣闊海洋上的一連串神秘而未知的蠻荒之島。明朝時期為區分琉球國和臺灣,將臺灣稱為「小琉球」,把琉球國稱為「大琉球」。
  • 太平洋裡的古代方國の夷洲(測點:釣魚島/大宗:臺灣島)
    寶島臺灣原住民孫權229年於古武昌鄂州稱帝,第二年便「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遠規夷州,以定大事」。三國時代,東夷已經或同化或流移或戰滅,大陸政權的海洋屬性也已極大弱化。相應地太平洋諸島夷人與大陸政權的關係也逐漸機制渙漫,疏於交互。此時孫權想到「遠規夷洲」已經帶有強烈的帝王政治色彩,缺乏了早期的道德神聖屬性。另一方面,船舶及航海技術的發展卻以犧牲原始的遠洋生存知識技術體系為代價,上古海洋地理更是幾近荒廢。一年間,衛溫、諸葛直將士減員十之八九,僅從夷洲帶回數千人(真正有意義的行為是再續明德,重結親慕),於是孫權立即以「違詔無功」斬殺二將。
  • 解放軍少將:琉球群島為中國屬地 日本應退出
    此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中國"七·七事變"紀念日當天宣稱,日本政府正就購買釣魚島並實現"國有化"進行綜合研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7日就此事嚴正表態:"中國的神聖領土決不允許任何人拿來買賣。"那麼,日本政府宣稱要將釣魚島"國有化"的戰略意圖是什麼?在釣魚島問題上中國又該採取何種應對措施?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少將為您作深入解析。
  • 太平洋裡的古代方國の夷洲(測點:釣魚島/大宗:臺灣島)
    寶島臺灣原住民孫權229年於古武昌鄂州稱帝,第二年便「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遠規夷州,以定大事」。三國時代,東夷已經或同化或流移或戰滅,大陸政權的海洋屬性也已極大弱化。相應地太平洋諸島夷人與大陸政權的關係也逐漸機制渙漫,疏於交互。此時孫權想到「遠規夷洲」已經帶有強烈的帝王政治色彩,缺乏了早期的道德神聖屬性。另一方面,船舶及航海技術的發展卻以犧牲原始的遠洋生存知識技術體系為代價,上古海洋地理更是幾近荒廢。一年間,衛溫、諸葛直將士減員十之八九,僅從夷洲帶回數千人(真正有意義的行為是再續明德,重結親慕),於是孫權立即以「違詔無功」斬殺二將。
  • 中國近代史釣魚島與琉球歸屬
    為了在戰後建設一個新中國,胡煥庸等人深感中國必須汲取東部沿海遭到侵略的歷史教訓,不但要收復臺灣,更應將與臺灣相連的琉球群島收歸中國版圖,來保證中國東部大陸有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他們努力搜集資料,彙編成冊,介紹給社會大眾,毋忘琉球,提出收復琉球的建議。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書》,中國將收復包括釣魚臺列島在內的所有失地。因美軍攻克整個琉球群島,中國需與美國交涉,來收復釣魚臺列島。
  • 路帶共同體:太平洋50國の夷洲(測點:釣魚島/大宗:臺灣島)
    寶島臺灣原住民 孫權229年於古武昌鄂州稱帝,第二年便「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遠規夷州,以定大事」。三國時代,東夷已經或同化或流移或戰滅,大陸政權的海洋屬性也已極大弱化。相應地太平洋諸島夷人與大陸政權的關係也逐漸機制渙漫,疏於交互。
  • 曾是中國附屬國的「琉球王國」,是如何一步步被日本竊取的?
    自明朝剛建立不久,琉球就是朱元璋賜封的大明藩屬國。在明朝滅亡後,琉球與中國的宗藩關係被也被剛奪得政權的清朝所繼承,在這幾百年間琉球向中國的朝貢從未有過斷過。而地屬琉球另一側的日本,一直對其虎視眈眈,在17世紀初開始,日本就曾經不斷派兵入侵琉球,俘虜其國王,並強迫琉球向其進貢,導致琉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同時成為中日兩國的藩屬國。只不過,這種藩屬關係的性質不同,在法理上,琉球是心甘情願成為中國藩屬國。而日本是在暗地裡進行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控制琉球,甚至侵吞使其變為日本的領土。只不過那時的日本還沒有實力對抗中國而作罷。
  • 古代琉球和中國什麼關係,到底是不是中國的領土!
    ,位於中國東部,日本列島與臺灣島之間,由數十個島嶼組成。  琉球,也叫流求,其實在我國古代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唐朝時期琉球是指「澎湖以東」、「日本以南」散布在廣闊海洋上的一連串神秘而未知的蠻荒之島。明朝時期為區分琉球國和臺灣,將臺灣稱為「小琉球」,把琉球國稱為「大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