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像住在一個壁櫥裡裝著怪物的房子裡。」
「你必須一直踮著腳尖,以防吵醒怪物,然後一整天都毀了。」
一位母親嘆了口氣無奈的說道
家有被診斷為ADHD兒童的父母們經常會因為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爆發而感到非常苦惱,有時候,小孩子可以很體貼。而有時候,最微小的事情就能惹怒他。最難的是無法預測孩子接下來的行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會喚醒怪物。有些父母試圖保持平靜,小心翼翼以免吵醒那個怪物。孩子可能發脾氣、當眾崩潰、喜怒無常,為了避免這一切的發生,很多父母經常感嘆,要能夠預測孩子的行為就好了。如今通過本篇這個關於兒童、診斷以及如何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超能力的統一理論,我們將有極大的機率可以預測孩子的狀態。
養育一個被診斷出非典型性發育的孩子真的很難,因為普通的育兒方式可能對這些父母來說都不適用,對其他孩子有效的方法可能對我們的孩子無效。大多數育兒書籍關注的是如何診斷孩子是否發育正常,但卻很少真正關注如何培養非典型性發育孩子的自我。
對於擁有這些孩子的家庭而言,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的行為更容易預測,這樣整個家庭就能正常運轉。第一步是創建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行為,以及如何做出反應。第二步,我們使用前因分析來幫助我們理解與分析什麼是讓孩子爆發的「喚醒怪物」。簡而言之,前因是發生在行為之前的事件,它為行為的發生奠定了基礎。例如,一起車禍事故,它的前因有可能是:結冰的道路、雨夾雪和能見度低等。
我們相信,父母可以比行為分析師更廣泛地看待前因後果。任何引發行為的因素都是前因,包括孩子的神經發育特點、氣質風格、此刻的情緒,甚至他的想法。
無論診斷結果如何,我們都要相信,這些被確診的孩子都是隱藏的超級英雄。作為他們的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科學的理論依據,幫助他們利用自己的超能力。
TARGET是我們完成這個任務所需要的建立的理論步驟的縮寫。在這兒我們將詳細講述第一個「T」。
「T」代表我們一切行為的理論基礎。如何建立這個理論基礎呢?
首先,請假設一個確診的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這時,我們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我是否應該以善意和理解來對待這種行為?我設置了嚴格的限制嗎?當其他孩子抱怨我不公平時,我該如何處理?當我的育兒方法被其他家庭成員批評時,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跟學校說?
在思考的同時結合日常的行為,我們會發現自己不同時刻的反應出乎我們的意料。或許今天我們是理解和寬容的,明天我們可能就會設置苛刻的規則。今天當我們被問及孩子的事時,我們立場堅定,第二天我們就開始懷疑自己。
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為自己建立一個完整的,統一的理論。
在這時,我們就需要的是一個關於兒童、診斷以及如何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超能力的統一理論。一旦我們的行為基於一個理論,我們就更容易保持一致,更容易向他人解釋為什麼自己要堅持這一立場,也更容易避免父母自我懷疑綜合症。關於父母行為培訓的研究表明,所有有效的父母行為培訓項目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強調父母的行為要保持一致。而一個統一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對孩子做出一致的反應。
說到這兒,很多家長可能要說:關於育兒理論,我們已經討論得夠多了,然而,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怎麼做。不用告訴我們10種不同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ADHD兒童在課堂上很難——當ADHD兒童在課堂上吵鬧不休,不聽招呼時,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也不想知道孩子是怎樣發展成強迫症的,我們只需要知道他拒絕配合醫生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但往往這種時候,我們恰恰忽略了理論在指導我們行為當中最重要的意義。
理論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我們要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理論,我們就不能把正在學習的東西變成我們自己的,我們也不能靈活地運用它。
這是知道食譜和懂得烹飪的區別。你知道一個食譜,那很棒。知道用什麼原料,按照步驟,只要不出意外,一頓大餐將橫空出世! 但如果你懂得如何烹飪,你就知道食譜中每種成分的作用。你知道哪些原料是必要的,哪些可以酌情替換。例如,如果你知道涼拌捲心菜中檸檬汁的作用是作為一種酸,如果你沒有檸檬汁了,你可以用另一種酸來代替,比如醋。恭喜你,你懂得怎麼烹飪,而不只是按照菜譜亦步亦趨地做。
真正的大廚知道怎樣靈活應用食譜,而不是完全照搬,這對育兒來說也是一個道理。父母要知道他們所使用的育兒方式的作用,這樣他們才會知道哪些方面是最重要的,哪些可以根據環境改變而做一些修改。
如果我們有一個理論來幫助我們了解:
孩子的超能力是什麼?
孩子缺乏哪些技能?
當被診斷出非典型性發育的孩子在學習這些技能的時候,如何處理其他關係,比如兄弟姐妹、老師和朋友……
然後我們就有了一個統一的育兒理論。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受到批評或者患上自我懷疑綜合症。我們知道為什麼要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對挑戰我們決定的內部或外部因素做出反應。
教授孩子技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父母行為培訓。這是一個基於理論的可測量的有意義的系統,並且容易通過修改以適應特定的環境。對父母行為培訓項目的薈萃分析表明,教父母如何改變行為是幫助他們成為更有效率的父母的關鍵部分。
接下來,我們需要適用於我們孩子的特定診斷類別的理論。值得慶幸的是,對每一種可能的診斷類別都有大量的研究——從多動症到社交焦慮症再到強迫症,都有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如何使用各種方式養育一個孩子。
有了這些理論,以統一一致的方式回應孩子就變得簡單了。我們知道什麼時候要友善和寬容,什麼時候要堅定和嚴厲;我們知道孩子的哪些技能是需要積極教授和要求的,哪些技能是不值得關注的。當我們對孩子的某個行為表示寬容時,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解釋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當我們有意識地做出嚴格要求孩子的決定,而孩子抗拒時,我們也不會感到崩潰。當我們確切地知道我們為什麼在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時,我們就能避免父母自我懷疑綜合症。
如果你想用一種行為方法來撫養你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而你對所有的術語都感到厭煩,不要擔心。忽略術語,只將所有誘因看作行為的前因。
接下來請根據我們的步驟與方法,一起建立一套與你孩子相關的診斷以及如何幫助你的孩子發揮自己的超能力的統一理論完整的理論體系。
側貌分析
我們必須把孩子的側貌作為前因之一。孩子的診斷是什麼?導致這種診斷的潛在問題是什麼?孩子的天性是易怒、喜怒無常、緊張還是焦慮?當父母為孩子創建一個側貌時,應從早期的性格特質開始。
Sandee McClowry博士稱孩子的性格特質是一種一致的反應風格。這是一個天生的模板,用來描述孩子在面對壓力時的反應。該模板可以作為孩子行為的前奏。
假設從1到10劃分不適程度。對於大多數人認為是「2」的情況,孩子的反應會是「10++++++」嗎?
黛博拉說:「亞歷山大和伊利之間的差異令人沮喪,我不知道如何平衡他們的需求。我告訴伊利該做作業了。他會在關手機的時候嘟囔幾句,但最後還是來到了桌前。有時候,我也會對亞歷山大說同樣的話,天哪,壁櫥裡的怪物醒了嗎?我的房子都被毀了,這可以證明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伊利和亞歷山大性格不同。當伊利聽到「關掉你的手機,開始做作業」時,他有點不舒服。從1到10,他的不適程度在2左右。所以,這對他來說很容易處理。而當亞歷山大聽到同樣的話時,他的不適程度是10++++。對他來說服從更具挑戰性。
這種內在側貌——亞歷山大的反應——是一種行為前因。當然,對於亞歷山大,我們不僅僅是在處理性格特質。他還被診斷患有多動症。他性格的某些方面——難以注意到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及較差的自我調節能力——都是這些因素的一部分。
這種方法讓我們很容易把這些孩子看成是問題兒童。畢竟,我們正在分析導致問題行為的誘因!但像亞歷山大這樣的孩子不是問題兒童,我們要做的是幫助這些孩子學習管理自身情緒所需的技能。
內環境作為前因
考慮孩子的內環境。這個孩子今天生氣嗎?因為即將發生的事情而不知所措?她是不是因為前一天發生的事而心煩意亂?孩子是餓了、累了、還是太熱了?一個孩子從學校回家後總是發脾氣。分析他這一行為的前因,原來他從學校回家後很餓,而低血糖患者並不具備很好的忍耐力。後來他一回家就吃點小點心,就不再發脾氣了。
問題行為作為數據點
為了弄清孩子行為的前因後果,你所需要的只是記錄下一些信息。記錄一天的時間裡,之前發生了什麼,之後發生了什麼。如果你對孩子的內環境有一些猜測,也要記錄下來!例如,如果他跺著腳下了公共汽車,低聲嘟囔著,那麼很有可能是在學校或公共汽車上發生了什麼事讓他生氣了!如果她看起來心事重重,不停地談論著明天的考試,我們可以推測她可能感到有些焦慮。
記錄信息,並開始對你的孩子的前因後果進行假設。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你就會開始看到一個行為模式。如果你看不到這個模式,可以尋求幫助或反饋,因為有時候,旁觀者清,他人可能更清楚客觀地看到這個模式。
這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你與孩子的挑戰行為之間的關係。不要把它看作一個問題,而是把它看作一個數據點。它只是一條信息,能夠幫助我們完善理論,理解孩子行為的前因。不要害怕孩子的問題行為,而是要從中學習!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argeted-parenting/201908/feeling-inconsistent-parent-heres-how-f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