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不近人情,舉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世俱夢境」的文化內涵

2020-12-25 文化過客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活一輩子說短不短,說長不長。說長吧,晚上脫的鞋子不一定隔天穿的起,也就是睜眼、閉眼的事情,一了百了,不受活罪就好。說短吧,世事艱辛處,有悲苦也有愉悅;生兒育女時,含辛茹苦期盼望子成龍;養家餬口日,背井離鄉討生活;春種夏收季,風霜雪雨年月往復。活著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讀《青青陵上柏》,詩人說「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對於天地萬物來說,人真的就如匆匆的過客一般,即不會彼此招呼挽留,也不可能有情愫的產生。雖有「人物」一說,但人是人物是物,各安本分,絕不會「鬥酒相娛樂,聊厚不聊薄。」聊厚是友情,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聊薄是尖酸,是內心深處的嫉妒怨恨,亦是不近人情的癥結。

一、不近人情的結果就是舉世皆畏途。

不符合大眾主觀認知上的人之常情,是為不近人情。我們身處的是一個世俗社會,人與人之間比鄰相居,和睦相處,其樂融融。風俗習慣和人情來往相差無幾,社會生活中互幫互助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倘使某一個人言語刻薄,行為迥異,特別是道德認知上反其道而行之,明明是真善美,特立獨行非說是假惡醜,胡攪蠻纏且不近道理,法制社會對這種悖理違反常情的事情又奈何不得,眾人只有敬而遠之了。

不符合法制社會倫理道德的行為亦是不近人情。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人倫道德方面的約束和標準,儒釋道三教,教條各異,但對倫理道德的規矩和宗旨是一樣的,從高大上的「天地君親師」,到事無巨細的「送人玫瑰,手留餘香」都有顧及。

社會生活中的家庭倫理道德包含孝敬父母、夫妻恩愛、兄弟團結、鄰裡和睦、與人為善等等,農村村落有專門調節家庭矛盾和鄰裡關係的「和事佬」角色,一般都是由年高德望之人擔任。一旦「和事佬」擺手搖頭,拒絕居中調和,那麼其中一方必是「不近人情」之人。

主觀上的不近人情一般指一個人的性情怪異,言語行為與常人大相逕庭,截然不同。

客觀上的不近人情是以大部分人的思維邏輯來判斷的,從眾者被認定符合道德價值觀,逆行者被界定有悖於大眾認知的價值意象。

行為人內心活動跡象難為外人窺知,但其語言行為所表露的一切常常跟生活中的瑣事有關聯,比如嫉妒衍生出來的攀比、恨富,再加上爭強好勝的本性,怨恨和矛盾就使一個人漸漸地獨立於大眾生活圈之外了。

人生在世總要參與各種事務的,不近人情就意味著得罪了很多人。農村諺語說「得罪一個人,就打下一堵牆」。雖說男兒有志在四方,四方都是牆,那條路都走不通,這就是該問題提問的文化內涵:「舉世皆畏途,寸步難趨行。」

由此可見,不近人情是因,舉世皆畏途就是果。因果關係才是該問題「文化內涵」的核心。

二、不查物情一生如夢境

人有人的生活規律,宇宙萬物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人類從認識宇宙開始,觀察並思考萬物之間的關係,從中理解自然規律的奧妙,從而加以利用學到的自然規律知識,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農耕文明的發展,依靠對物情的觀察指導農業生產。我國廣大的勞動人民依靠對物情的觀察,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曆法。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即使在現代文明的幾天,我國的農事活動依然依照二十四節氣有條不紊的展開。

通過對動物和植物的觀察產生的時令節氣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驚蟄的典型物候特徵是這一天可以聽到第一聲蛙鳴,可以看到零星的幾朵桃花。

通過對溫度高低的對比和感受形成的節令有三暑兩寒。反映天氣變化的是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大小雪。表現出四季有明顯變化的,春夏秋冬各有兩個。

春種夏收,暑熱寒冷,實實在在的一年四季,不存在有什麼春秋大夢,這都是通過對物情的觀察來實現的,反之肯定是一塌糊塗的過日子。

科學的發展助力人類的視界越來越寬闊。隨著近代以來,科學發展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自然謎底被揭開,只要一個人的文化水平不是文盲的級別,就不難理解和接受。自然災害不再是鬼神邪靈的惡作劇,而是自然規律運動中不可避免的無妄之災。

我國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嚮往終極樂園的神仙崇拜,奇人異士具有未卜先知的神通等等,都是我們寶貴的民族精神財富,它們在今天看來都是虛幻縹緲的,現實中不存在的產物,但它們具有美好的象徵意義,也是我們對古代文化學習研究的精神食糧。

對已知的自然規律現象仍然冠以神秘的色彩,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唯利是圖。對任何的物情觀察和判斷,除了具有一雙慧眼,我們尚需要勤於思考,不察物情的結果,真的就如提問中的結論是一樣的了,一時的夢境也就罷了,一生如夢境只有用悲哀來形容了。

結束語:《楚辭·漁父》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人家是誇讚一個人有一枝獨秀的人格魅力。倘若舉世皆清你獨濁,眾人皆醒你獨醉,那你必然不近人情已經入木三分了,利群獨居,孑然一身處世混生活,誰也不敢說自己不需要別人的幫襯。所以一個人到了處處碰壁,舉世畏艱的時候一定要從自身找原因。所謂「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很短」即是處世良言。

現今世事,崇尚自由。各種思想論調百花爭豔,自然人作為獨立的分子個體參與其中,難免不受耳渲目染的影響,這時候明辨是非,細察物情的來龍去脈就很重要了,除了堅持真善美的普世價值觀外,還應秉持公平、公正的社會公序良俗健康發展,且不可假裝處身事外,做出掩耳盜鈴的姿態,惹人貽笑大方

相關焦點

  • 老子,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
    諸位道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二十章,不好意思,這幾天沒有更新,前一講,老子講了如何治理國家,而這一講,他著重講了道之用,以及殺身成仁般的,啟發世人去實踐道,為什麼,不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修養自己,各位,不是讓我們看一看就完了,為人處世,就這四個字,乃老子一書,貫徹始終的終止
  •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而年輕人呢,對粽子這種食品似乎有些不屑,更有人甚至不知端午節為何節,它的由來是什麼更不得而知,其實這種現象標誌著傳統文化的缺失。須知,節日承載的文化內涵要超過節日本身。 2008年開始,國家把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進行休假規定,其用意不言而喻。這是對這些傳統節日的重視與保護,不僅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凸顯,更讓人體會到傳統文化回歸的意蘊。除了吃粽子,端午節詮釋最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元素。
  • 傅抱石名畫: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屈原:眾人皆我醉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我醉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此品格就是前無古人人,後無來者。歷數各個朝代,有多少能人志士,有多少人能做到,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很多時候,我們哪一個不是見風使舵,趨利避害。很多時候,我們的思想不是淹沒在無形的牢籠裡?作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內心是極度的痛苦,很多的思想被掩殺想法不,很多想法不能實現,沒有人能理解,所以他只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內心的塊壘。
  • 「詩和遠方」的巴西,不再是畏途
    籤證手續的大幅簡化,讓幾乎與中國處於對蹠點的巴西不再是畏途,中國遊客也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人民日報駐巴西記者  陳效衛巴西國土面積850多萬平方千米,是全球自然景觀最壯麗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4月公布的全球第八大文化資源旅遊目的地(中國居第15位)。巴西目前共有21項世界遺產,位居全球第12位。
  • 舉世皆濁唯他獨清
    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早,輒上聞。這是《明史》中關于于謙為官清廉的一段記載。而在路途中,王振又出了一個餿主意,王振少年時入宮,現在功成名就,哪能不回自己家鄉看看。古人說:「富貴不歸鄉,如錦繡夜行,誰知之者 。」因為行軍路線距離王振老家很近,他去往朱祁鎮身邊進言,朱祁鎮竟然為了一個太監,擅自改變行軍路線。朱祁鎮擅改行軍路線,打亂了兵部所有的計劃,瓦剌的探子也得知了這個消息。
  • 舉世罕見的非洲原始部落,男女皆以穿衣為恥,從出生起便不穿衣服
    舉世罕見的非洲原始部落,男女皆以穿衣為恥,從出生起便不穿衣服說起非洲,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貧窮,落後,甚至是原始的,在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的確還保留著原始人野蠻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像我們這種現代人的生活,反而是他們理解不了的,他們甚至至今為止都還保留著古老的酋長制度,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而其中一個名為庫索阿的部落,他們不管男女老少,都有著一項在我們看來不可理喻的習俗,那就是不穿衣服。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獨一無二的方塊漢字,是古老悠久的華夏文明作為世界文明體系中唯一沒有間斷且延續至今的原因之一,是有著鮮活生命力和創新力的文化內核。每一個漢字都蘊藏著豐富的信息、美感和情韻,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魅力。基於漢字本身而產生的書法藝術和文化表達,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體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 跟著丙察察去流浪之丙中洛
    在西部,滇藏線、川藏線、青藏線,在所有進藏的道路中,丙察察是最神秘刺激最驚豔的。丙中洛、察瓦龍、察隅,就是所謂的丙察察。夢境很美,也很想抓住它,可手一伸,天亮了,夢也消失了。很多人把西藏當作一生中必去的地方,行程做了一次又一次,可臨到出發前,又退縮了,西藏始終只是藏在心裡的一個夢。其實說到底,是心存畏懼。究竟畏懼什麼,自己也說不清楚。
  • 「西部地理」康縣望關鎮《察院明文》殘碑見證茶馬古道的流金歲月
    康縣茶馬古道的存在,也使得康縣的茶業種植歷史變得有跡可循,並為康縣的茶文化注入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一個望子關,望不盡四散飄零的隴南遊子2018年年底,記者從隴南市沿平綿高速到康縣望關,已是凌晨。而這個意象也與一條途經望關的故道有關,康縣因此被命名為「中國茶馬古道文化之鄉」。由此我想到8年前去過的石貓梁,它就在離鎮政府不遠處,在山梁上有一段直接在青石上鑿出的石階,大約二十級,每級寬約一米,由於年代久遠,這段黑黝黝的臺階要仔細看才能發現它是人工開鑿而成。
  • 國學經典——《菜根譚》第一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本書雖然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但其中卻包含了我國傳統文化數千年來的智慧。其中不乏儒家、道家及佛家的處世智慧,教你如何處世又教你如何出世。這就是——《菜根譚》。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悽涼萬古。
  • 舉世皆濁我獨清——屈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他就和楚懷王說屈原的壞話:「大王您讓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每頒布一條法令,屈原就自誇其功,說是『除了我之外,誰也做不出來』。"懷王聽了之後非常生氣,因此就對屈原疏遠了。
  • 察院弄 深居老城的文化古巷
    它厚重的文化底色上,多出了一道風採。 察院弄所傳承的文化根脈可謂久遠,就在兩個多月前,一塊歷史地名保護標誌碑在此豎立起來,將地名和記憶「固」了下來。 這塊漢白玉制的標誌碑臨靠在人民公園南河外的察院弄機關宿舍大門邊,不難找到。背面碑文介紹了「察院弄」地名的來歷。其名源於古代靖江建縣後所設的察院公署,時間點可追溯到明成化九年,即1473年。
  • 文貴質實,豈可不察
    文風不是簡單的遣詞造句,更不是消遣的舞文弄墨,而是反映工作本領和工作態度的一扇窗口,豈可不察?  明代清官況鍾曾留下過這樣一則趣事:宣德年間,朝廷鼓壞,禮部擬行文至淮安要求重造,發函中需將選鼓的要求寫明,既要簡潔,又要明了。禮部請了幾個官員起草,皆不理想。於是,有人想到了任儀制司郎中的況鍾,他稍加思索,即提筆寫下八個大字:緊繃密釘,晴雨同聲。
  • 穿越丙察察,探訪獨龍江秘境,獨闖德貢公路
    (是便道上走汽車,因此舊路不在公路等級)。浮世清歡,細水長流,俱在路上體現。臨走記得收拾好所有東西帶走,我們都要做一個愛護自然的「不塑之客」。由於特殊地理位置,進去旅遊的人很少,而那裡的秀麗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文化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誘惑。
  • 活得太「清醒」的2大星座: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得不為了生活而做出妥協,哪怕不情願卻又無可奈何,甚至做出一些違背自己良心與原則的事情。但也有一些人他們敢於活出自己的人生,更明白自己憧憬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下活得最清醒的星座們。水瓶座: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