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去看它的菜市場-虎嗅網

2020-12-16 虎嗅APP


陳曉卿說過:「我們去一個城市,一般就會去名勝古蹟、所謂的地標建築。其實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用我的話,和這個城市才有了肌膚之親。名勝古蹟都是『西裝革履的』,裝扮得很好。但是菜市場裝不了,它想裝都裝不了。」


很多人喜歡去菜市尋尋覓覓,只為那一口滋味。也有人起個大早趕個早市,就喜歡那股子最新鮮的「朝氣」。孤獨的時候去菜市逛逛,還能感受到久違的人情味兒。


菜市場裡的廣告語,細品總是有些耐人尋味


在外賣、網購、生鮮電商發達的今天,菜市似乎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為什麼總有人熱衷於逛菜市場?從菜市場裡,我們又感知到了這座城市的什麼?那些「煙火氣」,又是從何而來呢?


一、菜市場裡才有「意外」


一個城市最有朝氣的地方,可能就是早晨的菜市了。從蔬菜到海鮮,這裡的貨品往往最新鮮、最日常也最豐富,買賣雙方的亢奮和愉快都溢於言表。


要想快速了解一個城市的胃口,就得來這裡。比如雲南的菜市上就有很多鮮花和菌子,在廣州的菜市裡很容易看到各種生猛海鮮,成都的菜市裡往往有一個專門賣各類火鍋調料的窗口。



梁文道在《圓桌派》裡回憶,他曾在秘魯利馬的一個市場上,看到一整條街都在賣各種不同的土豆:


「真是太讓人震驚了,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種土豆,讓你對世界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認知。」


除了特別精品的超市,在主流的超市裡其實可供選擇的餘地很少。現代超市講究成本效率,從價格、貨品、供應鏈到物流,背後是一套完整的核算系統。超市看似全面,挑選的卻往往是穩定而大量的單一品種。


魚腥草(折耳根)


而在菜市裡,總能遭遇到很多產量不高、也不算大眾需求的品種。這還不只是單純種類多少的問題,在《圓桌派》第四季裡,陳曉卿和竇文濤曾討論說,一個能賣七種姜的市場,比如有高良姜、南姜、沙姜的,跟只賣五種姜的市場相比,所帶來的幸福感是完全不一樣的。


別看只差了一兩種姜,生活幸福的人,才會分出這麼多細緻的味道出來。


更特別的出現在朝露一般的早市裡——多半只在早上7~10點開啟,會隨機出現一些「流動攤販」:他們往往是附近的鄉鎮居民,隨著時令不同,帶著各色農副產品進城售賣。有新採的野菜,比如南方的扣子菜、菊花菜;自家院裡,樹上開的槐花、榆錢;或是自給自足,稍有富裕的口糧……


早市上賣香草的爺爺,有紫蘇、薄荷等


它們可遇不可求,多半得靠碰運氣。這便是菜市場帶來的樂趣,用梁文道的話說,


「去超市是有目的地『尋』東西,而去菜市場則是『遭遇』,原來還能有這些。」這些特殊的食材,也往往是最讓人念念不忘的,廣東話裡便叫做「食過返尋味」。


隨著季節流轉,菜市場總有小小的食材變化,只要這個城市地區具有活力,居民有所需要,這些變化就會在這裡永遠延續下去。給這個商品高度同質化和工業化的時代裡,帶來一點差異和驚喜。


二、每個菜販,都可能是一位隱藏大廚


去菜市場總會感到很「方便」和「快捷」,攤主們往往會幫你把食材處理了,賣海鮮的,殺魚和開貝殼不在話下;而賣肉的,不管是切片、切丁還是切絲,他們刀工嫻熟,刷刷兩下就切好了。


在《圓桌派》裡,梁文道說到,「什麼人懂食物?什麼人懂吃?我們一般都覺得是廚師和美食家。其實我們還忽略了菜販,那些賣菜賣肉給你的人。」


如果對某種食材感到疑惑,去問菜販準沒錯。這個東西怎麼做好吃?他們往往都能說出個七七八八來,有些熱心腸的,還會給你分享詳細的烹飪秘訣。譬如我們可能覺得板筋是燒烤用的,但賣牛肉的攤主會介紹說,帶板筋的部分,燉起來要更好吃。


赫爾辛基碼頭的早市,售賣馴鹿肉(reindeer)和駝鹿肉(moose)的小攤


混了駝鹿肉的 brunch,在國外,逛早市往往也是很多人的休閒方式


這都是常年與食物打交道積累下的熟知。有些菜販開始只是做加工,慢慢地也做成了廚師,他們對某種食材的理解力,甚至不輸給真正的大廚。


比如著名的築地市場,原本是批發水產的東京都公立批發市場。早在江戶時期,這裡就是水產交易的地方,挑著扁擔的貨郎們在這裡賣壽司和天婦羅。築地市場有著東京最新鮮的水產,慢慢積累了很多刀功極佳的師傅。


隨著名氣愈來愈大,許多專門做壽司和刺身的餐館都開始在周邊營業,還有海鮮燒烤餐廳等等。要去築地吃海鮮,往往得趕個大早,6、7點再往後,最新鮮的一批貨大都不剩什麼了。


來源:《築地仙境》


在築地做了幾十年水產批發生意的伊藤宏之看來:


「一直以來我們都直接和魚、和人打交道,面對面的真實感是面對電腦做買賣永遠無法企及的。


沒有交流哪裡來的信任。雖然新事物的滲透誰都無法拒絕,但這並不代表可以摒棄傳統的面對面買賣,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而應該更加重視這種傳統。」


即便不是這樣著名的旅遊景點,普通的菜市場裡也總是埋伏著很多好吃的東西。這裡離新鮮食材近,人流密集,藏著很多不起眼的熟食和小吃,也往往能尋覓到一個城市最地道的美味。


東山肉菜市場門口的豬紅(豬血)湯,加了許多胡椒,入口辛辣又有點暢快。這個店鋪只有兩面開的窗口,並沒有桌椅。街坊們就在站立或蹲在一旁的花壇邊上,這樣捧著吃完


比如位於廣州市老城區的「東山肉菜市場」,常常登上老廣美食榜單。在這裡,花30元就能吃到撐得扶牆,2元一碗的豬紅湯、3元一塊的幹蒸燒賣,還有蘿蔔糕、馬蹄糕、水牛奶等等。作為一個肉菜市場,還少不了叉燒、醬油雞、燒排骨這樣的粵味燒臘。


光顧的也大都是附近的老街坊,在口味挑剔而競爭激烈的廣州,只有這樣的物美價廉的店鋪,才能存活下來。


廣西柳州谷埠街菜市,現在,這裡還有傳統的煮螺售賣


而柳州螺螄粉,據比較公認的傳說,也是從菜市裡發源的。在上世紀80年代,谷埠街是柳州最大的田螺交易市場。當時夜晚流行吃用骨湯打底的酸筍煮螺,柳州人愛吃米粉,故螺螄攤上也常常經營米粉。有人要求在米粉裡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螄湯一同食用,慢慢就形成了螺螄粉的雛形。


如果在三四線城市,還能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小吃店做大後,出於更多人流量的考慮,會從菜市裡搬出來,但仍會打著「xxx市場老店」的名號。這正是菜市場所帶來的底氣吧。


三、「沒有人會在菜場裡自殺」


古龍曾在《多情劍客無情劍》裡寫,絕對沒有人會在菜場裡自殺的,「因為,這些氣味,這些聲音,都是鮮明而生動的。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比如早晨走在大城市的路上,上班通勤的人神情往往是緊張的,路上有很多信息,但除了看時間和注意車輛安全,感官往往是關閉的。


而在菜市裡的感覺全然不同,人們往往有一張比較鬆弛的面孔,未必要和別人交談。只有在安全、不緊張和鬆弛下來時,我們才很願意去捕捉信息。



那些對談和吆喝聲,還有魚腥味,混合著泥土的青菜氣味,雞鴨身上那種說不清的羽毛味道,滋滋作響的油煙……很多信息,有用的和沒用的,有趣的和沒趣的,能進入我們的感官。這種熱鬧繁雜,便是我們常說的「煙火氣」了。


煙火往往和一個詞分不開,人間。「在很多地方的菜市,我能碰到這個社會所有階層的人」梁文道曾經這樣感嘆。


在成都,菜市裡隨便找個角落,都能支起來一張麻將桌。在拍攝時,他們笑著說道「還打麻將呀,看人家來抓你了」


在菜市場總能觀察到各樣形形色色的人,但最讓人感嘆的往往還是攤販。攤販們多是夫妻店,需要在凌晨2~3點就起床,到幾十公裡外的批發市場進貨,而後開啟一整天的備菜和售賣,兩人中間輪流抽空休息一會兒。問起他們一天的生活,「掙的都是辛苦錢」幾乎是每個人都會說的話。


但在平時,他們不會主動對人說這些,也很少有抱怨和不耐。知足常樂和隨遇而安,是在攤販們身上看到得最多的神情。


與其說,菜市上的每個攤位是每一個個體生意,倒不如說是每個小人物的活法。


他們藉此在這裡存活下來,當小菜攤越來越有特色,就不僅養活了自己,也豐富了這一整片地區。


經營小籠包早餐店的兩夫妻


剛到香港時,舉目無親的竇文濤,就經常一個人到菜市場裡待著。


「實際我什麼都不買,就走來走去,看著這些鮮豔的蔬菜的顏色,紅紅黃黃綠綠白白,紅罩子裡的燈光。雖然沒人搭理我,但就有一種人情,撫慰了我的孤獨」,「超市你看的是貨架,看的是冰櫃,但是你在菜市場呢,看的是人」。


這種人情味,或許就是我們留戀菜市場的原因。




鄭也夫在《城市社會學》裡寫,人有一種本性,叫作人往人處走,哪兒人越多,越會吸引別的人來,人們很願意在一個空間裡看別人在做些什麼,哪怕是消極的觀察,哪怕不跟他們在一塊兒玩。


當然不排斥有些人更願意一個人獨處。但從更大的普遍性來說,還是人往人處走。比如公園甬道上的椅子,通常都是朝著甬道的,沒有背著甬道的。


用通俗的詞來說就叫做「人氣」,開發商業區和開餐館的,都會說人氣越足才越吸引人。人有一種看他人行為活動的願望,這是公共空間之所以被需求的心理基礎。


自從冰箱發明,大型超市建立以及近日生鮮電商的崛起,菜市場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遠不如以往重要。即使拋開價格優勢、便利等因素,菜市場還都不會這麼快被取代。


它已經不僅是城市與鄉村的食物交易連接地,對我們來說,這是一種常見的生活場景,更是能夠提供健康的信息刺激的公共空間。


嘈雜的菜市一隅,安靜地煎蛋餃。菜市場裡經常隱藏著這樣的美味


「公共空間項目」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戴維斯團隊研究發現,許多被稱為美食沙漠的地方,常常也是缺乏好的公共空間的地方。因此他們提議,也許重新將菜市場放入城市裡,可以幫助創造好的社區公共空間,讓一個無聊的社區重新變得有活力。


新陳代謝是必然的。但老的傳統不該也不會消逝殆盡。唯其如此,才能增加社會生活中的多樣性。其他文化是這樣,公共空間也是這樣。





相關焦點

  • 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去看它的菜市場
    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陳曉卿說過:「我們去一個城市,一般就會去名勝古蹟、所謂的地標建築。其實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用我的話,和這個城市才有了肌膚之親。名勝古蹟都是『西裝革履的』,裝扮得很好。但是菜市場裝不了,它想裝都裝不了。」
  • 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去看它的菜市場
    陳曉卿說過:「我們去一個城市,一般就會去名勝古蹟、所謂的地標建築。其實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用我的話,和這個城市才有了肌膚之親。名勝古蹟都是『西裝革履的』,裝扮得很好。但是菜市場裝不了,它想裝都裝不了。」很多人喜歡去菜市尋尋覓覓,只為那一口滋味。也有人起個大早趕個早市,就喜歡那股子最新鮮的「朝氣」。孤獨的時候去菜市逛逛,還能感受到久違的人情味兒。
  • 汕頭咖啡 | 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去看看它的小店
    《看理想》曾經發過一個推文: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去看它的菜市場。能嗅到城市氣味的不僅是菜市場,那些在街頭巷裡的小咖啡館同樣能捕捉到這個城市真實的信息。如果你發現了創意咖啡裡用了本地特產做結合,那這個店主肯定熱愛這個城市的傳統味道。店裡的客人們彼此之間都很熟絡,第一次見面也不生分,那麼這個城市的生活肯定沒那麼緊繃,才讓大家願意在咖啡館停留腳步,而不是風塵僕僕、來去匆忙...
  • 成為一個城市的重要地標,荷蘭這個菜市場憑什麼?
    成為一個城市的重要地標,這個菜市場憑什麼?繽紛菜市場外觀,5字是為紀念誕生5周年而設 王靖雯 攝從荷蘭鹿特丹勞倫斯廣場向繽紛菜市場看去,一個碩大的阿拉伯數字「5」在玻璃幕牆上頗為醒目,這是為紀念這一菜市場誕生5周年而特意做的裝飾。
  • 你去北海道看雪,我去菜市場挑蔥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經說過:「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菜市場是最能接近一個城市平凡百姓生活的地方,如果真想了解一座城市,最好從藏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菜市場開始。
  • 菜市場豬肉佬一個月掙多少錢?-虎嗅網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叫:如何看待菜市場賣豬肉大叔年收入過100萬,而職場白領年收入10萬?看完他的答案除了羨慕妒忌恨,挖數越發覺得很多不起眼的行業其實都有不錯的現金流,當然個體不能代表群體,一個年入百萬的豬肉佬很可能是萬裡挑一,為了搞清豬肉佬能掙多少錢我在菜市場混了幾天,渾身都是肉腥味。
  • 奇妙博物館|認識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博物館
    近年來,以《國家寶藏》為首的一系列國寶類綜藝節目掀起了一陣國寶熱,看完這些綜藝,不得不被我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所震撼。每座博物館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每一件寶物的生命軌跡都值得世人為之嘆服。有一句話說得好,認識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當地的博物館。今天,本小川就帶著大家一起走進四川的各大寶藏博物館,來一場文化之旅吧。
  • 去菜市場的挑魚必了解常識,看了不後悔,特別是新手必收藏!
    今天準備去外婆家吃一頓飯,一大早就通知表妹去菜市場,買一條魚了,表妹說「姐,你可別叫我去挑魚噢,我除了帶魚和雄魚,其他都不怎麼認識呢,何況這魚怎麼算好,我也不清楚啊,買不好可別怪我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小掌表妹的這種情況呢?
  • 世界上最乾淨的3個菜市場,其中一個在中國,網友:看了都想去
    而且國內的大部分市場也的確是這個現象,但是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這3個菜市場,不僅被網友稱為是世界上最乾淨的3個菜市場,裡面完全看不見水漬還有一些髒亂的情況,看了之後連網友都表示很想去,其中一個還在中國,你知道在哪裡嗎?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 農貿市場改造|文旅菜市場,菜市場改造的下一個風口?
    穿梭於城市的高樓大廈,眺望著來來往往的車水馬龍,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壓抑著疲憊不堪的心靈,看著擦肩而過行色匆匆的人群,終日為了生計奔波,我們開始嚮往起「詩與遠方」,奈何俗務纏身困住了腳步。凡心所向,素履以往,既然去不了「遠方」,那便在菜市場裡感受一次心靈的洗禮。
  • 去CNN評選出的世界十大最好市場,尋找城市的靈魂
    有句話說,如果要深入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去逛它的菜市場。美食家蔡瀾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當地的菜市場,因為在那裡才能夠看到一座城市最真實的模樣。的確,菜市場是每個城市最基礎且必不可少的市井之地,這裡能夠接觸到最地道的食材,了解到當地人的口味。如果說地標景點是一座城市的門面,那麼菜市場則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 網友爆料:南門橋菜市場違規在小區圍牆上開門!
    ███南門橋菜市場陳曉卿說過:「我們去一個城市,一般就會去名勝古蹟、所謂的地標建築。其實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用我的話,和這個城市才有了肌膚之親。名勝古蹟都是『西裝革履的』,裝扮得很好。但是菜市場裝不了,它想裝都裝不了。」
  • 農貿市場改造|文旅菜市場,菜市場改造的下一個風口?
    穿梭於城市的高樓大廈,眺望著來來往往的車水馬龍,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壓抑著疲憊不堪的心靈,看著擦肩而過行色匆匆的人群,終日為了生計奔波,我們開始嚮往起「詩與遠方」,奈何俗務纏身困住了腳步。凡心所向,素履以往,既然去不了「遠方」,那便在菜市場裡感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劉克襄曾說「一趟城鎮旅行,若少了菜市場的見聞,我們難有貼近在當地生活的體驗」。
  • 一個典型的江南城市,是最有實力的縣市之一,了解它的途徑有很多
    我們有很多方法去了解一個城市,比如對於美食愛好者來說,一個城市的「味道」是他們了解它的最好方式,對於旅遊愛好者來說,一個城市的「美」就是他們所追求的足跡,對於歷史研究者來說,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地方,當然,除了這些方式,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去認識一個城市,今天作為一個典型的江南城市
  • 香港菜市場:繁華城市中的另一番景象,傳統、親民
    香港菜市場:繁華城市中的另一番景象,傳統、親民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人們也是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小康生活,與此同時也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旅遊這一個行列當中來了,相信很多的網友,在外出旅遊的時候都是對那個地方的景色非常的好奇
  • 印度的「大眾菜市場」,再看中國的「大眾菜市場」,明白差距沒?
    外出旅行經驗豐富的驢友都知道,來到一個陌生地區要想短時間了解當地的生活水平和狀態,菜市場是必去的旅遊景點。菜市場是一個深藏百姓喜怒哀樂的地方,人們的飲食習慣和日常行為還有經濟條件。我們對中國的菜市場或許已經習以為常,但優點和缺點都是通過對比出來的,如果去過印度的菜市場就知道中國菜市場有多乾淨,人們生活中對衛生的要求有多高。
  • 慢旅遊,去感受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不難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很多人會利用假期去旅行。每到節假日,我們的朋友圈中便會浮現出各種豐富的旅行記錄。秀麗的風景,誘人的美食,怎麼能讓人不心動呢?此外,隨著短視頻的不斷升溫,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別人在很多網紅城市旅行時拍的小視頻。我們對未曾去過的城市越來越了解,我們對旅行的熱愛也越來越強烈。去旅遊好像不是一件難事。
  • 在城市裡累了,就去逛逛菜市場吧
    很少利用百家號八卦跟自己有關的事,但今天,令和年號後的第一篇推送,想帶瓜友們去看家附近的市場。每次回家,總要過去溜達溜達,吸一吸熱騰騰活著的力量。新橋菜市場緊挨著板橋新村小商品市場,位於南通市崇川區。這個城市大不大,繞不了兩圈,總能找到些上一輩的交情淵源。如果在一座城市拼鬥累了,就去看看它的菜市場。這裡充滿活著的力量,像熟菜攤的香氣一般,藏也藏不住,挑逗著你的心。在這裡可以找到新鮮便宜又美味的食物。土裡土氣的菜市場版麵包房,慢悠悠地跟風山寨網紅麵包。
  • 殺死菜市場前,這群設計師給它來了次「重症治療」
    我想去看看他。」我覺得很奇怪,你去看他幹嘛?他說:「這是我們的作品啊,我們成就了他的作業。他跟我們待了三個月,他知道我所有的故事,我很想知道他的展覽是什麼樣的。」 那一個瞬間我特別感動,沒想到這些人從未踏入到這個一牆之隔的空間,而他會為了一個學生進來。
  • 去菜市場買菜,菜販道出實情,這5種食物最好不要買
    偶爾你是不是也會逛下菜市場,準備周末飽餐一頓,露露自己的手藝,但是去菜市場買菜買什麼呢?菜販道出實情,這5種食物最好不要買。豬肉應該說是我們生活中經常吃到的食物,大家對它都不陌生,價格上也比較便宜,相比其他肉類算是便宜又實惠的了。所以說也是人們的最佳選擇,豬肉做法也非常多,包餃子,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