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和小夥伴約定一些事情,怕對方反悔就會拉勾,口裡說著: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這是非常廣泛許諾的一種方式,表示這個諾言的真實性!兩個人小手指相互勾著,大拇指相對。這樣許下的諾言是最可信的。可是為什麼拉勾以後就上吊呢?「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的來源是什麼?
很多人誤以為就是指對於違背諾言的一種懲罰,其實並不是這樣,這裡的「上吊」指的而是古代吊起來的銅錢。
原來古代人民的生活流通的貨幣基本上都是銅錢,黃金白銀之類的貴重金屬大多在官商之中流通,尋常百姓一般用的都是銅錢和鐵錢。古代的銅錢的制式一般都是圓形方孔,後來也被人稱為「孔方兄」,銅錢體積較小,容易丟失,因此在古代,人們往往會在賺到1000枚銅錢的時候,將銅錢用麻繩穿起來,吊在牆壁上,稱為一吊錢,折合成銀子為1兩銀子。
後來人們就將「上吊」來引申為把某件事說定了,不再更改的意思,因此流傳下來的「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的俗語童謠。即使是到了近現代,我們使用的貨幣已經不再是圓形方孔,我們依然流傳著這樣的經典俗語,中華文化綿延至今,未曾斷絕,也和一代代人們口耳相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