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有很多地方當年都曾在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輝煌的過往,繁榮的街市,被人們稱為雲南的「小香港」都有哪些呢?快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小香港」個舊蠻耗
蠻耗,傣語,意為河谷,原為蒙自縣管轄,叫蠻耗,1977年劃屬個舊後改稱蔓耗。蔓耗經濟始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26年),蔓耗古渡口航運開始有歷史記載。由於蔓耗是蒙自至越南保勝(今老街)必經之地和紅河航道的起點港,蒙自海關同時在蔓耗設立與關口岸和滇南水陸聯運的中樞。1897年6月蔓耗辦理的海關關稅改在河口辦理,但蔓耗仍作為中心碼頭一直延續到1910年。當時每天碼頭吞吐量數千噸,高時逾萬噸。航運外聯香港和越南,陸路內通蒙自、個舊、昆明,同時也使他本身很快發展成為雲南少有的外來流動人口達萬餘人的繁華城鎮。
【曾經的大碼頭已是一片荒草】
【「抗美援越」時修築的橋梁遺蹟】
從1889年開關到1910年滇越鐵路開通前的22年,蠻耗進出口總額達到1億多關平兩,佔全省貿易總額的80%以上,遠遠超過思茅和騰衝。在鐵路沒有修通前,主要靠馬幫和木船運輸,從昆明至蒙自,馬幫馱運,9天;蒙自到蠻耗,馬幫馱運,2天;蠻耗至河內,木船運輸,下行12天,上行19天;到河內就可以換乘海輪。經蠻耗關進口的商品多達百餘種,主要有棉花、棉布、煤油、五金機械、糧食、菸草、染料、軍火等十種。80%的進口商品由蠻耗轉銷雲南內地和貴州、四川的部分地區。
雲南生產的有色金屬錫、銅、鉛、鋅及絲綢、白藥等名特產品經此道出口,歐洲出品的部分日用品如當時稀罕的洋火柴、洋燭、洋鐵桶、洋灰(水泥)、洋傘、馬燈等之類亦由此道進口。
蠻耗是一個古老的渡口,個蠻古道是個建古道、個開古道、個蒙古道、個元古道等六條古道中最重要也是最閃光的一條古道。
這條古道屬中越古道中的陸路段。據1853年蠻耗殘碑記載,當時蔓耗渡口僅有「水夫」16家。但蠻耗開關後,商貿發展迅速。緊接著清政府的海關稅務司,法、意、德、美、日五國的領事館以及商號、洋行、餐館、酒吧、醫院、劇院相繼在蔓耗建立。蔓耗一時間人聲鼎沸、街道繁華、燈紅酒綠,房屋鱗次櫛比,號稱雲南「小香港」。
2、小香港「河口」
這裡被稱為「一城兩國」,由於與越南一河之隔,這裡充滿了越南的「味道」。
每天晚上這裡五步一歌,十步一舞,上百人會這裡自彈自唱,載歌載舞,再加上越南街上的風情萬種,河口縣這裡被稱為「小香港」,這裡的夜晚五光十色,完全不像是一個小縣城,也與河對面的越南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河口,又被譽為滇南明珠,位於雲南省的南端,在紅河,南溪河主航邊,而座落在中越交界處,國境線長193公裡,與越南老街市、谷柳市隔河相望,中越三縣市鼎立,形成紅河「三角洲」共同發展經濟的態勢。
3、「小香港」易門綠汁(銅都)
這裡因綠汁江得名,大家親切的叫她小綠汁,隸屬於玉溪易門縣,縣誌裡關於此地的記載有這樣的描述:兩山壁立懸崖陡壁……峻谷奇險如畫……
這裡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包含了六種氣候帶,所以出現了很多山石地貌和險灘峽谷,綠汁江兩岸高山對峙,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變得生動形象,江中石頭色彩斑斕,仿佛在訴說著綠汁故事。
差點忘記說,這裡還有一絕,小綠汁的山路108道彎,踩剎車踩到腳軟,專治「不暈車」,把你甩到吐。
綠汁,這座曾經的銅都,它不像其他小鎮那樣繁鬧,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它讓人忍不住想去靜靜感受。
4、「小香港」通海
721平方公裡的小縣。有山有水有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大多數通海和通海以外的人,記憶最深的是六七十年代,我只記得在小鎮上,有座屬於雲南四大名山之一的秀山,坐落在小鎮南部環境清幽鍾靈毓秀,匾山聯海花樁百樣殊省內外聞名。遊人如織車來車往,鎮北有湖叫杞麓湖高原的明珠,通海人民的「母親湖」。
清澈見底碧波蕩漾,漁舟唱晚沿湖稻花香兩岸,小鎮傳統的輕手工業興盛發達。
銀飾製品手工布傘勞保用品彩印包裝,糕點食品豆沫糖綠豆糕,名特小吃甜白酒木瓜涼水蔥花餅,樣樣都是聲名遠揚傳四海,「小上海」「小香港」「小昆明」說的都是通海的繁榮和昌盛,家家戶戶都有小庭院。
5、蒙自碧色寨
碧色寨,地處雲南省蒙自縣草壩鎮南邊,碧色寨車站是鴉片戰爭後修建的,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的火車站之一。
這個比鄰火車站的小村莊原名叫「坡心」,一個法國駐蒙自的官員發現這裡依山面海的美景,為火車站取名「碧色寨」,小村莊便因火車站而得名,並與之同名。
火車經這裡北上可以到達昆明,南下可以直達越南。因軌距比現在國內通行的標準軌窄43.5釐米還要窄,所以稱「米軌鐵路」。
從1910起的30多年時間,碧色寨一直扮演滇越鐵路沿線第一大站的角色。等待運輸出國的大錫、皮毛和大米裝滿了倉庫,火車的汽笛聲,搬運工的號子聲晝夜不停,法、英、美、德、日本和希臘人接踵而至,紛紛在這裡開設洋行、酒樓、百貨公司、郵政局。
每天有四十餘對列車在此經停,拉人裝貨,洗車加水,熱鬧非凡;美女富商,洋酒咖啡,錯落雜陳。其開放和繁華程度,在滇南一帶無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豔羨地將其稱作「小巴黎」、「小香港」。
沿著「米軌」行走,欣賞著兩旁中式和法式風格迥異的建築群,感受著當年這個邊陲小寨的繁華。
紅瓦黃牆依舊在招搖過市,到處渲染著法式浪漫的氣息,一直在不卑不亢的訴說整個滇南的故事。法國式的磚木結構建築,加上古老文明的中國習俗,一樓一底處處洋溢著超凡脫俗的文化氣息,仍舊充滿時間魅力。
遠去的鐵路,寂寞的站臺,高高的水塔,斑駁的牆壁,失明的信號燈杆,就像一幅斑駁的油畫。
馮小剛導演執導電影《芳華》曾在這裡取景,于堅老師也在這裡拍攝過紀錄片《碧色車站》這裡有歷史,可是不像圓明園一樣被大家熟知,這有一種落寞悽涼。
6、祥云云南驛機場
這個地方是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雲南驛古驛道,因為雲南驛機場的建成,一時間這裡熱鬧非凡,出現很多像醫院、咖啡館、茶室、酒吧這樣的設施,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在那個時候這裡也成為了中外聞名的小紐約、小香港。
當時,在雲南驛,不僅駐有金髮碧眼的美國、英國、印度三個國家的援華軍人,還雲集了操著我國四面八方口音的軍人、商人和勞工等。
緊接著,國民政府空軍第38站和祥雲縣地方政府配合「飛虎隊」,成立了一些相應的機構,完善和擴建了一大批設施。
美國人還在雲南驛設立了一家規模較大的空軍醫院,雲南驛開起不少餐飲店、招待所、商鋪等。
在雲南驛小街上有咖啡廳、北方水餃店,還有像是廣東人的早茶店等等,各種膚色不同的人在雲南驛都可以見得到。
抗戰期間,祥雲境內駐軍、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外地勞工、商人達10多萬人,當時,在水資源以及糧食、蔬菜、肉類等食品較為短缺的情況下,祥雲縣向盟軍和中國軍隊供應糧食達二百萬斤,蔬菜幾十萬斤,禽蛋、肉類十多萬斤,供應柴、煤上百萬斤。
7、中緬邊境名鎮——畹町
畹町"系傣語,意為"太陽當頂",所以人們喜歡把畹町叫做"太陽當頂的地方"。
畹町人口二萬多,市區僅五千多人,是全中國最小的城市之一,是雲南的三個邊境開放城市之一。
最為出名的應該是畹町橋,這是中國西南之門戶,320國道之終點,滇緬公路之鎖鑰,從這裡前往緬甸邊城南坎、九穀、木姐和臘戍。
畹町亦有邊境"袖珍城市"之稱,但他卻是西南陸路通往緬甸和東南亞國家的主要通道,曾經被稱之小香港,是中國率先進入小康的城市在畹町出去的瑞麗江上泛舟漂江,是非常讓人神往的一件事。
8、東方珠寶城、國家試驗區——瑞麗
瑞麗,這個以風靡全國的雜誌《瑞麗》同名的城市,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毗鄰緬甸國家級口岸城市木姐。
是中國唯一按照"境內關外"模式實行特殊管理的邊境貿易區,是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中緬貿易60%進出口業務是從瑞麗口岸進入的。
在瑞麗,你可以隨處見到做珠寶生意的商人,這裡是中國重要的珠寶集散中心,也被稱為「東方珠寶城」,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也是中緬油氣管道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