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批覆同意南平市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以原建陽市的行政區域為建陽區的行政區域;南平市政府駐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號遷至南平市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今日要訊》
新華網福州5月27日電(記者 謝丹)記者今日從福建省政府辦公廳獲悉,國務院批覆同意南平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同意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以原建陽市的行政區域為建陽區的行政區域;南平市政府駐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號遷至南平市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
南平概況:
南平市地處福建北部,與浙江、江西交界,俗稱「閩北」,是閩江源頭、朱熹宋慈故裡、中國林海竹鄉、「雙世遺」之地、「印象大紅袍」之都、齊天大聖發源之處、山水生態之城。區域面積2.63萬平方公裡(佔全省1/5強),森林覆蓋率70%以上,林木蓄積量佔全省1/3,毛竹面積佔全國1/10,茶葉面積佔全省1/5,所轄的1區4市5縣的建縣歷史均在千年以上,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武夷山,集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國家森林公園於一體。南平還是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當前,中央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南平和武夷新區發展,京福高鐵和一批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正在快速推進,特別是「武夷新區」正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南平的政策、生態、空間、資源等後發優勢更加凸顯,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建陽概況:
建陽市位於武夷山南麓,另稱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歷史上,特別是宋代曾以「圖書之府」和「理學名邦」聞名於世。東鄰松溪、政和,南接建甌、順昌,西連邵武、光澤,北界武夷山、浦城,以「閩北糧倉」、「茶果基地」、「林海竹鄉」著稱於省。遠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繁衍、生息。東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建平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更名為建陽縣。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唐石裡(今黃坑鎮)產嘉禾一本15穗,詔改建陽為嘉禾縣。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復名建陽縣,歷明、清及民國。民國時期,建陽為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曾設於縣城。革命老區分布於9個鄉鎮77個行政村。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建陽兩度為地區行署所在地,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下轄10個鎮、3個鄉、190個自治村、14個居委會及3個國營農場。總人口33.77萬人,面積3383平方公裡。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佔人口1.5%的畲、滿、回、苗、壯、蒙、侗等21個少數民族,約5600多人。
建陽為閩北交通樞紐、通訊電訊以及電力輻射中心。南武旅遊文明路、205國道、水杉線、橫南鐵路從市區橫穿而過,離武夷山機場僅40餘公裡。福(杭)貴成、滬金南穗兩條國家一級通訊幹線經過該市。建陽和南平各縣市以及所屬鄉鎮均實行通訊光纜化,設在童遊的省網22萬伏變電站與該市11萬伏輸變電聯網使建陽成為閩北電力輻射中心。
建陽市是一個農業縣級市,農業比重大,農業人口佔全市總人口的75%,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外調糧總量和人均售糧均列全省之冠。目前農業結構仍以傳統的種養為主,主要有糧食、筍竹營林、養殖、茶果、經作、食用菌等六大產業。建陽工業在「小三線」時期曾創造過輝煌,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工業結構不合理矛盾越來越突出,目前仍以林產工業、食品工業、機械電子工業、化工建材工業、電力、礦產開發業、輕紡工業為主,其中以味精廠為龍頭的食品工業比較發達。重點企業有味精廠、製藥廠、中纖板廠、水泥廠、酒廠、造紙廠、壓縮機廠、化工總廠、汽車半軸廠、皮革廠、膠合板廠等。主要特色產品有大米、木材、筍、竹、鴨蛋、茶果(尤以漳墩白茶、建陽桔柚著稱)、淮山、蓮子(建陽通心白蓮粒大、圓潤、汁甜,曾在清代為貢蓮)、竹蓀、香菇等各種農副產品以及味精、人造板、啤酒、白酒、皮鞋、機製紙、氣體空壓機、水泥、松香、樟腦、肥皂、磨床、石板材等工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