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內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時,我國房價和物價也在不斷增長。面對高達萬元一平方的房價,許多百姓只能望而不及,並將主要原因歸為個人收入過低。
最近,國務院扶貧辦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6年~2020年,我國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增加了1000多萬人。外出務工涉及到2/3的貧困家庭,這些家庭2/3左右的收入都來自外出務工。
的確,現在北上廣深月入三五萬元的打工人也比比皆是,相對於中小城市人均收入僅三五千元,但是房價已飆升至萬元左右,很多人自感收入較少也是情理之中,更不能跟歐美日韓人的收入相比。
而擔任美國橋水投資公司Chairman董事長的瑞.達利歐,卻並不認同中國國民收入低這一說法。
今年6月份,達利歐提到,自己在因公來到中國的35年間見證了國民人均工資收入的增長變化,中國現今和35年前相比,國民人均收入水平顯而易見增速達到22倍,同時中國GDP也在35年間從原來世界比重中的2%增長為22%,增長幅度達到20%,是非常亮眼的。
IMF在其《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披露,根據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的GDP已經超過了美國。根據這份報告,中國現在的GDP為24.2萬億美元,而美國是20.8萬億美元。這使得中國的經濟規模比美國高出了六分之一。
根據有關機構公布的統計數據,35年前國內工資剛步入改革階段,我國人均GDP約等於300美元;而在2019年年底,國民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約等於7.1萬元,如果劃分到每個月,相當於平均每人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展望過去的35年間,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是呈現成倍增長的趨勢,其中國民人均GDP更是翻了翻30倍以上。
對此相信很多人會疑惑,自己月收入不足6000元或月收入遠超600元,這個6000元是從何定義的呢?
算是普通收入,還是中低收入,還是高收入水平呢?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年底,我國居民人均可供支配的收入金額為30733元。換言之,每個月國民人均可供支配的金額約2560元。針對此數據,不少人認同,並表示這個數據才能代表我國國民月收入平均水平。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國民中等偏上收入群體,人均可支配金額為39230元,國民可支配金額月均為3269元;中等收入群體則為25035元,國民可支配金額月均為2086元。
大眾關注的高收入群體,人均可支配金額約46401元,每月平均下來金額為6367元。
除此以外,更有其它相關數據統計,目前中國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口佔據總人口的90%份額,其中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人口就達到6億人,而剩下的10%,則是大眾口中的高收入群體,這類群體可能每月都能收入上萬甚至百萬。
以這份數據可見,如果你每月收入平均超過5000元,那麼相當於你已經超過全國90%人口收入水平。
與此同時,國家個人所得稅起徵點也在2019年進行調整,調至5000元。在總人口中,徵稅人口份額僅僅佔據4.6%。由此看來,倘若月收入能超過5000元已經算是邁入高收入群體。
不過,上文所提的數據都是平均計算下來的。因此,針對不同的城市,實際情況也會有較大差別。
以「北上廣」這類一線城市舉例,在這類城市中平均月收入超過8000元都可能不算高收入群體,但在三四線小城市中,月收入超過5000元確實是算高收入群體。
事實上,每月收入多少才能算得上高收入,和生活物價等都息息相關。
結尾
其實很多人看來,如今面對高消費時代,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開支數額巨大。如果每月除開日常消費後,還能有筆錢儲蓄,便能屬於高收入群體了。
對此,你怎麼看呢?現在在三四線城市月薪四五千元,是不是也會被認定是低收入人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