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摸一棵樹,
感受年輪記錄的悠久歷史;
閱讀一棵樹,
追尋一段難忘的綠色記憶。
浙江普陀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在它的佛頂山上,生存著世界上僅此一株的普陀鵝耳櫪。這棵樹高 13.5 米,樹齡超過兩百年,樹幹底部被土層掩埋,兩個分枝露出地面,外表看起來樸實無華、貌不驚人,但在植物學界,這棵樹卻是一個傳奇。普陀山園林管理處林業工程師歐丹燕稱:1930 年 5 月林學家鍾觀光教授發現了這個樹種,1932 年,鄭萬鈞教授把它鑑定為新種,命名「普陀鵝耳櫪」。
鵝耳櫪屬樺木科,全世界共有 40 多種,中國有近 30 種,分布廣泛。但這株鵝耳櫪發現時,植物學家在中國範圍內都沒有找到與之特性完全相同的樹種,於是被單獨命名為「普陀鵝耳櫪」。由於全中國獨此一棵,在發現後不久,它就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植物。
隨著普陀鵝耳櫪的發現,它的來歷成為了焦點。普陀山當地傳說這棵古樹是在清朝嘉慶年間,一位緬甸僧人受到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吸引,遠道而來,進香求法。為了表達對觀音菩薩的虔敬,他還特地帶來家鄉的樹種,種在了佛頂山慧濟寺的門外,於是就有了這棵普陀鵝耳櫪。種樹愛樹,自古就是佛教的傳統,因為佛的誕生、成道、涅槃都在樹下,而且樹在佛教中,代表著智慧。這是普陀開山供佛之始,此後,普陀山名聲漸起,香火日盛,全國各地甚至亞洲各國的僧人和香客頻頻造訪。
普陀鵝耳櫪發現後,人們按照傳說的指引前往緬甸和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尋找這個樹種,結果一無所獲。植物學家分析發現,普陀鵝耳櫪之所以蹤跡難尋,是因為它的自然繁殖能力非常弱。雖然是一種雌雄同株的植物,但是它的雄花和雌花開放時間不同,雄花 4 月上中旬開放,雌花 4 月下旬才開放,花期重疊的時間僅有短短幾天,所以授粉困難。
此外,普陀山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鵝耳櫪果實成熟的季節,雨多風大,果實還沒有成熟就被吹落,所以母樹下面從來沒有發現過自然繁育的幼苗。
兩百多年間,這棵普陀鵝耳櫪如同一個孤獨王者,屹立於佛頂山上,它不僅見證了普陀山四季晨昏,風霜雨雪,也在寺院的晨鐘暮鼓、魚磬梵唱中盡享佛緣。過去,普陀山以「普陀三寶」聞名,分別是元代古塔多寶塔、摹刻了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觀音大士像的楊枝觀音碑、以明代皇宮琉璃瓦和九龍藻井拆建而成的九龍殿,現在,因為普陀鵝耳櫪的發現,「普陀三寶」變成了「普陀四寶」。
鑑於它的文化意義和植物學價值,從上世紀 80 年代初,林業工作者就開始進行普陀鵝耳櫪的人工繁育實驗,這個過程可以說困難重重,僅從尋找樹種這一項工作就可見一斑。據舟山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俞慈英稱:100 粒種子只有 2 粒到 4 粒才是飽滿的,其餘 90 多粒是空殼。所以它飽滿的程度就只有 2% 到 4%。飽滿的種子我們再經過處理,給它播種、育苗以後,它發芽率就只有 20%。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人們終於掌握了新苗的多種繁育方法。目前,人工培育的普陀鵝耳櫪種苗已經超過上萬株。在佛頂山的山頂,也栽植了 79 株第一代子樹,樹齡已經超過 30 年。在母樹的周圍又擴大了一些數量,稱之自然回歸,以此儘量創造跟它母樹同樣的生態環境,更有利於保存遺傳基因。
2011年 9 月 29 日,中國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升空。在這次「太空旅行」中,普陀鵝耳櫪的種子也被帶入太空,科學家們希望通過太空特殊環境的誘變作用,使樹種發生「變異」,從而提高植物的繁育能力。
無論是太空育種試驗,還是人們業已完成的科學攻關,都是為了挽救普陀鵝耳櫪這一瀕危物種,讓它繼續留存在地球上。但是,真正幫助一個物種脫離瀕危的狀態,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歷經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唯一的野生母樹,這株普陀鵝耳櫪還要耐心地等下去,值得欣慰的是,它已經不再孤獨。
編 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出 版:江西美術出版社
版 次:2020年8月第1版
書 號:ISBN 978-7-5480-7678-0
定 價:68.00元
7 hihi:/啊QM3JXO2N6qQ! 中國古樹·綠色文物的傳奇故事-古樹 歷史 文化 綠色文物 自然界
4.0 hihi:/✔r231X9pVkYR₤ 江西美術出版社旗艦店
分享、點讚、在看,至少我要擁有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