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絲·格麗克
「冷門!這個結果我覺得還是比較意外的……」北京時間10月8日晚7點,萬眾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如約揭曉:來自美國的77歲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成了今年那個讓人驚訝的名字。這個「驚訝」不光有驚喜的成分在裡面,還包含著意外+冷門。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名詩人李元勝在獲知結果後,坦言後面一種感覺就要多一點。
「從人氣看,格麗克確實不在近幾年國內詩人比較關注之列;但從作品說,她拿諾獎我覺得毫無爭議。」8日晚,李元勝接受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感慨,露易絲·格麗克的詩作即便放到比她更早獲得諾獎的女詩人中進行對比,也毫不遜色甚至還有超越。
12部詩集中11部都有了中文版
《月光的合金》
截至目前,中國讀者在市面上買得到的簡體中文版格麗克詩集一共就兩本:《月光的合金》和書名頗具哲學意味的《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但這已經囊括了格麗克已經出版的12部詩集中的11部。
其中,《月光的合金》收錄了格麗克的四本詩集,《野鳶尾》(普利茲詩歌獎)、《草場》、《新生》(《紐約客》詩歌圖書獎)、《七個時期》(普利茲詩歌獎短名單),均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
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則完整收錄了格麗克的《阿弗爾諾》(獲新英格蘭筆會獎)和《村居生活》(入選了格林芬詩歌獎短名單)兩本詩集;此外還有早期五本詩集的精選,涉及的詩集為她的處女詩集《頭生子》(獲美國詩歌學會詩人獎)、《沼澤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裡斯的勝利》(獲美國全國書評界獎)、《阿勒山》(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麗貝卡·博比特全國詩歌獎)。
據柳向陽回憶,自己2007年時就曾聯繫格麗克希望出版她的中文版詩選,但她不同意出詩選,而是希望完整地翻譯每一本詩集的中文版。柳向陽介紹,目前已經出版的兩本書包括的11本詩集中,前5本詩集是選譯,後6本詩集是全譯。
「生死」是她詩作的永恆主題
用簡單的詞彙來形容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的作品,她詩作的中文譯者柳向陽提到過的兩個關鍵詞可以作為參考。首先是「震驚」,在格麗克詩集中文版《月光的合金》序言裡,柳向陽第一句話就是「最初讀到格麗克,是震驚!僅僅兩行,已經讓我震驚——震驚於她的疼痛」。
柳向陽說的「疼痛」和格麗克詩作的一大特色息息相關,那就是生死是她筆下永恆的主題。接受記者採訪時,詩人李元勝也提到了這一點:「她的作品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從生與死的角度來寫的,關於生命意存在意義的思考和探討,是極為獨特的。」
柳向陽甚至直言:「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從她的第一本詩集開始,死亡就反覆出現。」
對詩歌近乎決絕的「純粹」
在已有的公開資料中,露易絲·格麗克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敬慕智力成就的家庭中。父親雖然後來生意做得相當不錯,但最初是想當作家的。格麗克記憶中,「父親最拿手的是給我講貞德的故事。」母親也對兩個女兒有天賦的事情也很支持。
不過,格麗克的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其中經歷的坎坷,似乎又從某種程度上對她的創作有著特殊的促進作用——除了因為厭食症從中學退學,格麗克在高中臨近畢業時又開始看心理分析師。格麗克曾回憶說:「心理分析教會我思考。教會我用我的思想傾向去反對我的想法中清晰表達出來的部分,教我使用懷疑去檢查我自己的話,發現躲避和刪除。」
長久以來,格麗克還形成了一個習慣,出版詩集也有意地、儘可能抹去詩歌作品以外的東西,抹去現實生活中的作者對讀者閱讀作品時可能的影響。柳向陽說,「而且愈來愈決絕。」
他舉例說,比如除了1995年早期四本詩集合訂出版時她寫過一頁簡短的「作者說明」外,她的詩集都是只有詩作,沒有前言、後記。2016年出簡體中文版時,格麗克對「作者說明」特意提出不要收入。「譯者曾希望她為中文讀者寫幾句話,也被謝絕了;她說她對這本書的唯一貢獻,就是她的詩作。此外,讓她的照片和籤名出現在這本詩選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時,大家目前看到的格麗克詩集中文版「幾乎全部譯詩,都經版權代理轉給她過目;她在耶魯有一位中國學生幫助她;但實際上,就連「詩人簡介」也是她提供的。譯者遇有不確定之處,則向她請教,後來又將她的部分回復譯出,作為譯註,並標明『作者解釋』。」。
諾獎堅持了傳統和文學價值
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獲悉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結果後,著名詩人李元勝的第一反應是「冷門和小眾」。但他隨即又表示,「她的詩歌很棒。從作品看,我個人覺得是最接近上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女詩人辛波斯卡(1996年獲獎)的,也可以說是美國女詩人中唯一一位可以比肩辛波斯卡的。」
李元勝印象中,自己身邊詩人圈子裡掀起較為集中的閱讀、討論格麗克詩作應該就是在她最新一版中文版詩集出版時(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覺得,辛波斯卡是很自我、冷靜地思辨,作品展現了完美的詩意和邏輯性;而格麗克的作品不同在於,她更多是基於自己的個人經驗中,在女性非常私人化的經驗中去探尋她對世界的理解。」
格麗克的作品給李元勝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非常具象,非常宏大的命題在她筆下都有非常個性的解讀。」在他看來,這位今年已經77歲的女詩人更像一位優秀的長跑選手,數十年來一直在出產好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對生死、生命意義的解讀是最為獨特的。有個人的感覺、觸覺發現的東西,又有非常詩意的抒寫,而不是理性歸納。」
李元勝同時表示,格麗克確實「有點小眾」,「雖然她獲得過『美國桂冠詩人』的榮譽,但放在世界範圍內,也算不上諾獎的熱門人選。」不過,他也覺得諾獎評委會的最終決定是毫無爭議的,「這可以說是延續了諾獎的眼光。格麗克的作品可能傳閱、討論的範圍很小,但認真讀過的人給出的評價都非常高。」李元勝說,這也證明了諾獎評審對文學價值的堅持。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