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一起報了個班學習網際網路運營和營銷知識,課程快結束的時候,我們一起討論了一下這個課程。
朋友說這個課程的費用花得真值,學到了不少東西,對自己很有幫助,無論是內容質量、講課方式都值得他去推薦。
聽他這樣說,我慌了。因為我覺得這課程一般,講的知識我平時在書本就看過了,對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根本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你覺得這個培訓很有用,他覺得一點用都沒有;你覺得讀這本書很受啟發,可他卻覺得這本書什麼也學不到,為什麼會這樣呢?同樣的東西,同樣的知識對於他有用,對於自己卻沒起到作用呢?
有位作者曾經講過:不是知識沒有用,是你自己不會用。
那怎麼才能把知識變成自己所用呢?
①正確認識知識。
在《認知突圍》這本書裡,作者講到知識分為四個層次:信息知識、加工知識、體系知識、智慧
信息知識:指的就是從書本、從作者口中直接獲取到的知識。比如,作者在書本講到的知識的含義:知識是客觀的、能被驗證的、相對正確的。
這就是直接獲取的信息知識,就像一盤菜放在桌面上,你一下子知道了這個菜式是什麼。
加工知識:在《文心》這本書裡,作者就曾經講過,讀書需要有觸發的功夫。觸發的意思是能夠把書本的知識聯繫自己的經驗知識或者熟悉的事物,能夠產生影響的。比如:知識是客觀的、能被驗證的、相對正確的,是信息知識,把它變成加工知識是這樣的:客觀的,就是不以人類的意識為轉移的、能夠被現實驗證的,符合現實規律的,在一定條件下是正確的。
體系知識:這個就比較複雜一點,就像一道工具流程一樣,能夠適用於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有些人讀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讀書體系方法,如何選書、如何做筆記、如何快速讀書、如何應用書本知識。這個讀書體系,是可以用在於他選任何領域的書的。這樣的讀書選擇在一定意義上也符合營銷思維的模式
智慧:關於智慧這個,指的就是已經超越書本的知識,把它變成了一種生活態度或者方式,並且做對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
小時候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盲人去親戚家拜訪,走的時候,親戚讓他拿一個燈籠照明。盲人說,雖然燈籠可以照亮道路,但對於看不見的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親戚跟他說,你看不見別人,別人能夠看見你,就不會撞到你了。
大家都知道燈籠能夠照明,盲人看不見東西,智慧就是把這些知道的東西為自己所用並且方便自己與他人。
②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像是一座地基一樣,只有把地基打好了,才能建立高樓大廈。
首先是要完善自己的「元知識」。把知識比如一道菜,這個元知識就是菜譜。有了菜譜,做出來的東西才能色香味俱全。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先學習菜譜,知道菜是怎麼樣的特性,怎麼組合、怎麼烹飪,然後再根據這樣方法去慢慢打造一美味的菜。
其次是分享學到的知識,發現問題並加以改正。
有人說,輸出倒逼輸入。分享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在分享的過程中才能發現知識是否正確,自己的理解是否有誤,分享的同時也能夠加強自己對知識的記憶。分享知識也相當於去做菜的這個過程,無論把菜譜背得多透,只有真正去做了,才知道菜譜寫的知識是否有用,能夠讓自己記住做菜的每一個步驟。
在《創意的產生》這本書裡,作者講到,創意就是每個元素的重新組合。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運用知識的時候就能夠順手拈來,隨意組合。
③持續學習,把知識變現
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於健康,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不去鍛鍊呢?知識也是一樣,大家都知道知識有用,那為什麼不去學或者感覺不到它的用處呢?
其實,是因為它產生的效果是滯後的,沒有立馬實現的。
首先,是打造學習的動力,讓收益可見
學習是一件枯燥的事,它不像出去玩能夠立馬刺激神經,產生多巴胺讓人感覺愉悅;也不像美食一樣,讓人眼睛、鼻子、嘴巴、腸胃,各個器官都受刺激,產生滿足感。
打造學習的動力,得讓自己的大腦和身體感知、接受知識的好處。比如,我學了物理降溫的知識,在我發燒的時候能夠給予我幫助,讓我感到舒服。這就是知識的用處
再比如,我學習了知識,可以允許自己得到獎勵,給自己買喜歡的東西,做喜歡的事。
其次,學會計算價值。
知識是有價值的,可這個價值誰也無法估算。學會計算價值,先把自己的知識預估個價,並且讓自己大腦接受這個假設,比如,我學習營銷知識,預估價值是在5年能夠產生100萬。我把這個100萬分到5年裡計算,這樣告訴自己,每天學習的價值是指5000左右。相比現在一個月才能賺5000,這動力就變大了
最後,是要把知識變現。
這裡的表現,包括變成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能夠產生利益。
知識只有能夠解決問題才是知識,不然學了也沒有用。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我會覺得這個營銷課程學習對我來說沒有用,因為它沒有幫我解決實際問題,也沒有帶來實際收益。而我的朋友,因為學了營銷思維,他是幹銷售的,當個月的業績直線飄升,拿了公司第一,所以他覺得這個課程是十分有用的。
知識變現,還可以直接變現。比如,現在網上賣的網課,作者把知識寫成了書出售等
知識是一樣的,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又是不一樣的。曾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天美術老師拿了一個楊桃過來讓大家畫畫。很多人畫出來的是楊桃那個有模有菱的樣子,有一個學生畫了一個五角星樣。正當大家疑惑時,老師說這也是楊桃,只不過是楊桃切開後的樣子。
同是一個楊桃,就有不同的圖案,同樣的知識也會有不同的運用,所以知識是一樣的但又不一樣,關鍵在於自己是否能夠掌握它並且運用到實踐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