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登高眺遠,背倚百萬夜景燈紅柳綠,獨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是很好的。
山頂的風吹得人頭疼,沒多久布朗寧便提議下山,於是我們便坐上新巴15號。下山路上也有一番曲折,巴士末排座位附近的玻璃先是咚地一聲巨響,接著如蛛絲般的裂紋遍布窗面,所幸它仍保持形狀,未碎開散落四周,坐在周圍的乘客淡定地移動到車廂前排的空座。
當時我們坐在第一排,後排的阿姐很是興奮,先是採訪了移位到她身後排的乘客,再特登跑去拍照並與前排的我們分享;其後又拉著她丈夫與我們探討為什麼玻璃會裂開。你不得不承認,香港市民是有做記者的天賦的。
聽到我們講普通話,她誤認我們是初來乍到的遊客,又熱情地告(安)訴(利)我們她的跨年行程:先在利東街拍照,之後去到置地廣場或者IFC吃飯(今年就不行了),吃完飯可以去海濱長廊(中環碼頭)散步,再從起始點坐這大巴上山頂,最後再去到時代廣場跨年倒計時——「我每年都系咁嘅」。
司機停車上來查看後叮囑大家莫靠近,她第一個應允並催促司機開車。待巴士行至皇后大道附近時,她更是哼起了那句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東轉皇后大道中」
聲音不算大,但我們都被她一路上的娛樂精神所感染到,難得添了幾分跨年的興致。
阿姐一定是巴士氣氛組的,我想。
然而重啟後不到十分鐘,玻璃窗終還是沒堅持住,碎了一地。
阿姐又如戰地記者般,敏捷地起身跨過丈夫(是的她坐車窗位),「咔嚓咔嚓」地拍了幾張照片,傳回車廂前線。
返回後阿姐從座位間隙探過頭來問我們知不知道她剛剛唱的這首歌,我們笑著答知道。她又問我們是否知道皇后大道的故事,我們如實答不甚清楚。於是她照例聲明「啊皇后大道這個名現在還這麼稱呼,不是因為政治立場,純粹是歷史來的」——香港人跟內地人交流政治或摻雜政治的議題,總帶點錯位的小心,而這種感覺在這首歌裡也可以窺見一斑。扯遠了,她剛想跟我們科普皇后大道的前世今生之時,車長上來說因為玻璃爆裂,擔心傷到乘客,指揮中心派了另一輛大巴稍後接應。此時的布朗寧已經被這崎嶇的山路晃暈,遂提議不等下一班直接從肇輝臺走去利東街。
我們未能有幸聽阿姐講那皇后大道的故事。
故事雖然沒聽到,但皇后大道的資料網上比比皆是,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條貫穿整個香港歷史的街道吧。
皇后大道·由來
皇后大道(Queen's Road)是1841年開埠初期,香港政府著手基建所建造的第一條馬路(但荷李活道是第一條完工的馬路)。
最初皇后大道沿海傍落成,不久後向東西兩邊延伸:原段稱為皇后大道中,水坑口街以西延伸段稱為皇后大道西,金鐘、灣仔方向延伸段則稱為皇后大道東。皇后大道完整版即是由堅尼地城至灣仔的摩利臣山道。
該路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皇,取名為「Queen's Road」,本應譯為女皇大道,但當時的華人師爺(幕客/參謀)誤把Queen譯為中國的「皇后」(近代中國並不接受女皇帝,將皇帝的妻子叫皇后,並無實權;而Queen與King是同等君主頭銜),所以得名「皇后大道」。港英政府雖於1890年澄清(花了50年才搞明白嗎),但由於已沿用幾十年,因此並未更改其中文譯名。
△維多利亞女皇
香港日佔時期(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投降,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期間皇后大道東與皇后大道中及西被命名為「明治通」。
1968年,因政府收回海軍船塢,又大型修築道路,以改善交通,皇后大道中至軒尼詩道的一段皇后大道東改名為「金鐘道」,英文名稱亦改有「皇后大道」之義的「Queensway」。皇后大道東及皇后大道中也從此不再連接。
△1889年城市規劃圖中的皇后大道(淺紅色東西走向)
皇后大道·歷史影像
皇后大道,原是中環海旁通道。一九五八年,皇后戲院拆卸改建的時候,在地底掘出前清炮臺,反映該處不僅地處海濱,更是海軍布防之處。開埠至今,皇后大道中的變化極大,該處曾設有首個現代化商場柏拱行,戲院茶樓林立,直至戰後至九十年代,這些建築逐一退場,全面被商業大廈所取代。
△19世紀的皇后大道中近德己立街口一段。照片中央是香港大藥房(屈臣氏藥房前身),此藥房是早期華人經常惠顧的藥房之一。
△20世紀初期拍攝的德國會所,會址位於皇后大道東。會所於1859年11月成立, 1860年3月,德國會所租用位於德國領使館對面的下雲鹹街會址。隨著會員數目增加,會所不敷應用,1899年,德國會所決定興建新會所。位于堅尼地道的會址於1902年12月31日開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會所因屬交戰敵國所有而被封。1918年聖若瑟書院從羅便臣道遷入,租用作校舍。這座建築物在1961年拆卸改建。
△約攝於戰後初期。香港開埠初期,港英政府採用華洋分治方式統治,中環至半山一帶為外國人的居住區,皇后大道中一帶則為香港的政治及金融中心。
△30年代皇后大道中的華人行。
△1950年代的皇后大道中由西向東拍攝, 右邊的酒家是龍記酒家, 遠處的圓拱頂是娛樂戲院, 而章記則是當時中環有名的茶葉莊。
△攝於1953年的中環陳廣記珠寶行。該店位於皇后大道中一九八號,在戰前三十年代已開設,照片乃喬遷時所拍,此老字號今天仍在中區營業。
△5、60年代
△約50年代的皇后大道中。左邊是1932年落成的中華百貨公司,後為連卡佛,今為ZARA。昔日,先施、永安、大新、中華,號稱四大百貨公司。
△60年代的皇后大道中。左邊是中環街市。
△圖片拍攝於70年代,右邊為皇后戲院,2007年結業。
△70年代位於上環皇后大道中與水坑口街交界的一間舊式茶居,現址為福升閣。
△80年代皇后大道中及遮打道交界的聖誕裝飾。
△皇后大道中與雪廠街交接對比(上圖攝於70年代)。
△皇后大道中德雲大茶樓(上圖攝於8、90年代)。
△皇后大道西近新雀仔橋新舊對比(上圖攝於1932年)。
△無論何時都很堵的現長江中心附近。
皇后大道·歷史建築
說起皇后大道東就不得不提起這個地方——皇后大道東387-397號,在跑馬地黃泥湧道交界的東面盡頭,現在是香港灣仔帝盛酒店(前稱香港麗都酒店),21年前是大名鼎鼎的新華社香港分社舊址。1997年前是中共在香港的最高代表。其中「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大新華)主理外交業務,「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總編輯室」(小新華)才是新聞機構。1997年香港回歸,2000年大新華更名為香港中聯辦,遷至西營盤;小新華則更名為新華通訊社香港特別行政區分社有限公司,搬到附近的華景樓,繼續從事新聞業務。
皇后大道東221號的舊灣仔郵政局,前身為「三號差館」。「三號差館」於1905年停用,其後被拆卸,1912至1913年建成郵政局。郵政局曲尺形的金字頂、山牆及灰塑別具特色。郵政局於1915至1922年間使用,現已改為環境保護署的環境資源中心(又稱環保軒)。舊灣仔郵政局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郵政局建築,屬香港法定古蹟。
皇后大道東186-190號是現時少見的3幢相連陽臺長廊式唐樓。附近就是上文阿姐介紹的利東街。
皇后大道東129號的洪聖古廟約於1847至1852年間建成,是香港的一級歷史建築。該廟宇原本座落在海邊,後因灣仔海傍填海,現處灣仔內陸位置。由於受地理位置影響,洪聖古廟僅為一進式設計,即庭院式,經門廳進去便是廳堂,面積細小。該廟宇比一般傳統廟宇設計簡單,僅以較少的泥塑雕像裝飾,如屋脊的雙龍、人偶設計、兩隻口含紅珠的石獸。洪聖古廟前的石欄石級亦達數百年歷史。廟宇已於2015年進行百年來首次整修,以保其貌。大眾現時可於開放時間入內參拜。
皇后大道西1號是香港上環的一座唐樓,2010年1月22日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位於皇后大道西與文鹹東街交界,面向水坑口街,樓高四層,建於1926年或之前。原業主陳啟明開辦了有名的燒味店「有記合腊味店」(1970年結業),因此其中兩面外牆刻有「有記合」、「⾦豬」及「腊味」之紅字。皇后大道西1號是香港僅存6幢的直角轉角唐樓之一,外貌因業主出資維修所以在眾轉角唐樓中保養較良好。
尾聲
在開年的第一篇講香港的街道歷史,由開篇的阿姐觸發,到查資料落筆寫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也確實是有我的私心在的。目前內地關於香港過去的了解途徑依然比較有限,希望通過這個題材能幫助大家更好了解她。然而囿於版面和形式,亦是我能力時間有限,撰述和說明文字無法更進一步闡述,所談內容可能不夠深入細緻、也算不上完整,許多照片仍要靠各位讀者對環境的熟悉來理解。如果各位有什麼好的建議想法,歡迎在留言裡告訴我^^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還請多多點文末的
「在看」支持呀。
你也許還對這些文章感興趣:
香港遊記 | 新手友好的行山路線
香港探店 | DON DON DONKI激安殿堂新奇探店之旅!
香港遊記 | 南丫島兩天一晚海邊露營攻略
硬核!無推廣!超實用!港漂雙十一家居生活類購物清單(含騙錢三巨頭)
香港探店 | 親測不踩雷的髮型屋沙龍合集
That's girls' spirit ♥
(除特別說明外,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