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文化「亮」了 文物「活」了——積石山縣...

2020-12-15 每日甘肅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文化「亮」了 文物「活」了

——積石山縣旅遊經濟發展觀察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雲祥 葛學忠

積石山縣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推進綠色發展之時,將現代化新興市場與區域綠色資源相結合,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一個個綠色田園、綠色農莊、綠色食品基地應運而生、快速崛起,為縣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挖掘歷史文化,撬動綠色經濟

9月16日,積石山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韓彥青前往北京,推介全縣旅遊開發項目。

韓彥青告訴記者:「積石山縣旅遊資源很豐富,境內有臨津古渡、魯班石等眾多的歷史遺蹟和石海、大山莊峽、大墩峽、黃草坪、吊水峽等自然景觀。」早在1950年,一件國寶級文物——彩陶甕的發掘出土,讓這裡享有了我國「彩陶王故鄉」的美稱。這裡還有七座歷史古城,讓積石山縣悠久的歷史文化熠熠生輝。

黃河穿越大河家、關家川、安集等6個鄉鎮,在積石山縣境內流經長達42公裡,形成了一條寬闊的綠色屏障。高聳的山脈、壯闊的黃河,構成了一道獨特的山水景觀。

近年來,積石山縣打造「文化旅遊+體育」「文化旅遊+養生」「文化旅遊+網際網路」和「文化旅遊+」新模式,隨著新模式的深入推進,全縣形成了歷史文化和山水景觀旅遊「一盤棋」布局,實現了文旅景觀全域提升、服務供給全域配套、市場治理全域覆蓋。資源變資產,綠色變經濟,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迎來了轉型升級。

韓彥青介紹,積石山縣旅遊業實現了由「大」到「強」的跨越,其優勢不僅在於秀美的自然風光,還在於意蘊深厚的歷史人文,更在於人文優勢與旅遊資源的緊密結合,提升了積石旅遊的獨特魅力和韻味。

打造大旅遊產業成為積石山縣的一項新成就,全縣將優美的自然風光與文化旅遊相融合,實現了從淺層「到此一遊」向深度文化體驗遊轉變,全縣旅遊文化附加值和旅遊品質逐步提升。隨著全縣打造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步伐的加快,文化「亮」起來了,文物古蹟「活」起來了,節會活動「燃」起來了,創意產品「熱」起來了。

發揮資源優勢,打造金山銀山

青山翠綠,林海莽莽。走進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積石雄關呈現在眼前,著名的大墩峽景區就在這裡。大墩峽景區海拔在1800—3300米之間,景區面積達4.7萬畝,自然風光秀美,地域文化濃鬱。

「景區以打造保安族文化、大禹文化等地方文化為特色,大力開展項目建設,為遊客提供舒適的觀賞環境和吃住服務。」積石山縣大墩峽保安族生態文化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學明說,大墩峽景區離蘭州和西寧都很近,青海的高速公路通到景區附近,為遊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為了挖掘保安族文化,實現與大墩峽景區的一體化發展,積石山縣正在實施總投資1254萬元的大墩峽景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發大墩村保安族特色村寨鄉村旅遊文化元素。截至目前,隨著沿山旅遊扶貧通道、高速公路燈帶等主要交通設施的建成開通,大墩峽景區、積石雄關的一體化融合發展已具雛形。

「保安族文化是積石山縣獨有的一種文化形態,遊客對這種特色文化興趣很大。目前,我們借鑑臨夏市八坊十三巷景區的成功經驗,把大墩村建設成充分展示保安族文化元素的特色村寨。」馬學明說,結合新農村建設和扶貧工作,通過挖掘、整合、復原保安族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建設以反映、展現保安族產生、變遷、融合的歷史文化大觀園。

優化服務職能,開發旅遊產品

積石山縣保安族人口達1.5萬人左右,保安族的居住、服飾、婚俗、小吃、腰刀工藝品、民族文化等,風情別致、獨具魅力,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積石山縣勞務辦主任李有群介紹,縣上近三年培訓了15000人,除了勞動技能培訓外,主要是緊跟旅遊大格局建設步驟,培訓食品及旅遊產品的加工者和開拓者。「我們要讓每個參與培訓的農民會做八九個涼菜和十道以上的熱菜,為全縣發展餐飲經濟創造良好條件。」李有群說。

行走在積石山縣,到處可見興起的產業。在新近落成的積石山縣保安腰刀鍛制技藝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內,記者看到,50多名保安腰刀傳承人和鍛造者正在忙碌著。

「小時候父親打造保安腰刀,耳濡目染,我從小就對保安腰刀具有濃厚的感情,也學會了製作腰刀的要領,16歲時便可以獨立完成腰刀製作的所有工序,一直跟隨父親在家中刀坊做保安腰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安腰刀鍛制技藝傳承人冶灑力海說,在全縣旅遊業快速發展之時,保安腰刀作為獨特的旅遊產品,在傳承工藝、提高旅遊品質和增加群眾收入等方面潛能很大。在他的倡導下,成立了積石山縣冶家折花工藝品有限公司,「將保安腰刀的製作手藝傳承下去,是我的職責和義務。」

噠噠噠、噠噠噠,冶灑力海和他的夥伴們揮舞著手中的鐵錘,捶向火紅色的鐵棒,火花四起,製作精美的保安腰刀從這裡走向市場……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
    央廣網銀川7月27日消息(記者郭長江 費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文化小康助力脫貧富民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從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到文化大院,從村民示範性文化室到民間文藝團隊,寧夏從各個層面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7日推出《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在寧夏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活躍著一支農民合唱團。目前合唱團成員有80多人,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圓滿結束
    2020年8月2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來到正定縣參觀採訪。這是採訪團一行來到正定博物館採訪正定縣文物保護工作情況。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影報導2020年8月2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來到正定縣參觀採訪。這是採訪團一行來到正定博物館採訪正定縣文物保護工作情況。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整治背街小巷 讓城市「裡子」亮起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整治背街小巷 讓城市「裡子」亮起來 2020-08-24 17: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雅莉的幸福生活
    >【晉源區羅城街道寺底村村民王雅莉 】(位於晉陽之西的蒙山大佛 就曾經經歷過隋唐盛世 現在呢我們就一同來參觀一下咱們從這往前走) 眼前這位導遊員就是王雅莉,每次面對各地來這兒的遊客,她都會很興奮,總是想把景區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蹟「和盤託出」,給大家的講解也是如數家珍,字裡行間映射著她對這個地方的熱愛。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靜樂:藜麥香 日子旺
    開欄語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責任擔當,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我們從今日起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貼近火熱生活、走進群眾心坎,在充滿溫度與感動的小康故事裡,感受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鳳堰古梯田「爆棚」啦
    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 「『大姐,能給我們做頓飯吃嗎?』這是當年第一撥來到我們這裡的一名遊客向我提的要求。得知他們是來玩的,我很好奇,也很吃驚,因為多少年我們這裡沒有外地人來過。」熊哲貴回憶,「他們觸動了我,後來我就開始做起了農家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崇明島上的太陽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8日走進《崇明島上的太陽村》。2020-08-0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已經退休的瀛東村老支書陸文忠,會經常來到村史館,向遊客講述艱難的創業史。陸文忠:原來是崇明68個窮村之一,農民要發展,關鍵要土地。那時候的主要思想就是帶領老百姓來圍墾,向大海要土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龍潭村的復興之路
    央廣網北京8月14日消息(記者彭建軍 福建臺記者劉學)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福建屏南縣龍潭村依託傳統古舊村落,通過文創賦能,大力發展農村新經濟業態,把日漸荒廢的「空心」村建設成「村活、人來、業興、文盛」的美麗小康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市民羨慕「島民」 這裡是遂寧聖蓮島
    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出行交通十分不便。另外,生產方式粗放,直排式作坊多且零亂。聖蓮島風光為了改善環境,恢復生態,2009年遂寧市啟動了該島的徵地拆遷和防洪堤建設;2013年底,啟動了觀音湖下穿隧道的建設。2014年起,全面推進了環境恢復、生態治理、保護性開發。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十八站林業局永慶管護區:「小散活」式經營...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十八站林業局永慶管護區:「小散活」式經營 「滾雪球」式發展 2020-10-19 1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群眾的幸福新...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河社區群眾的幸福新生活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曹立萍一棟棟兩層「小洋樓」整齊排列,一條條巷道乾淨寬敞,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曬著太陽閒聊8月19日,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感受美麗新農村建設帶給當地村民滿滿的幸福。「現在生活很滿足了!」小河社區村民楊琳琳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彩丹霞映新村
    七彩丹霞的美景陶醉著遊客的身心,也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月19日,記者隨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張掖市,傾聽丹霞旁的一個貧困山村的脫貧故事。起初,在丹霞邊土生土長的青年喬帥眼裡,丹霞「就是不長草的山,顏色比較獨特。根本沒想到會靠山吃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臨洮縣衙下集鎮中河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河路「變形」記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通訊員 王亞海 趙彥雷「「碼上監督」推行以來,有群眾在「碼上監督」留言反映,邊海公路通向衙下集鎮中川村肖家河社的中河路,到處坑坑窪窪,影響通行,給附近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臨洮縣紀委監委接到反映問題線索後,立即派第五紀檢監察室工作人員趕赴中川村了解情況。通過實地走訪,發現中河路有一些碾起的泥土和塌陷的坑窪,無論行車還是步行,的確不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靈臺:培育文化團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靈臺:培育文化團隊 助力文化惠民 2020-12-16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徵文」歲歲年年人不同
    無數辛勞的雙手,撐起一片幸福的小康社會。犁耙已廢千秋時,坐駕農車耕萬春在新中國建立之始,辛勤的農人背著犁耙,遊走在田間,流下的汗水滋潤著貧瘠的土地,用一日的勞作換來全家的溫飽,生活甚是艱難。如今的農耕已走向機械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路上,風景如畫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正在進行中。農民日報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各地,在傾聽小康故事之餘,也用鏡頭記錄下了各地獨具特色的美景。而靠著家鄉秀美的景色,很多群眾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作為郭爾羅斯草原上最耀眼的明珠,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遼金文化、滿蒙文化、漁獵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等在查幹湖交融共生,「春捺缽、夏賞荷、秋觀鳥、冬漁獵」的四季旅遊發展格局初具雛形,特別是查幹湖冬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森林管護員:森林生態的守護者
    東北網7月11日訊(記者 楊帆)8日上午,記者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龍江森工綏稜林業局有限公司張家灣林場,盛夏的林區,滿眼翠綠,空氣中瀰漫著松木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們不是簡單在山裡走,負責檢查巡護區域的各項火災隱患,還要對進山人員進行入山通行證的查驗,及時制止亂捕亂獵、亂砍濫伐、亂挖亂採等行為,還要關注森林病蟲害的情況。」牛東彬說。「現在在淺山區,我們也經常能看到狍子、野雞、野兔等野生動物,原來這些動物多生活在深山區,如今,野生動物活動區域也更大了。」近年來,森林火災、病蟲害發生率大幅度降低,森林資源越來越豐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千年古鎮的青春身影
    央廣網福州8月15日消息(記者萬存靈)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嵩口古鎮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曾經是一個街上看不到年輕人的破敗小鎮。如今,這裡成為青山綠水、千年古韻的網紅名鎮,是什麼力量改變了古鎮?《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5日推出《千年古鎮的青春身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瑞金華屋村「華嬤嬤」:小康生活「泡」出來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我們從未停止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東方女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透過平凡生活的溫度與感動,一個又一個的小康故事,生動體現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