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文化「亮」了 文物「活」了
——積石山縣旅遊經濟發展觀察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雲祥 葛學忠
積石山縣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推進綠色發展之時,將現代化新興市場與區域綠色資源相結合,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一個個綠色田園、綠色農莊、綠色食品基地應運而生、快速崛起,為縣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挖掘歷史文化,撬動綠色經濟
9月16日,積石山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韓彥青前往北京,推介全縣旅遊開發項目。
韓彥青告訴記者:「積石山縣旅遊資源很豐富,境內有臨津古渡、魯班石等眾多的歷史遺蹟和石海、大山莊峽、大墩峽、黃草坪、吊水峽等自然景觀。」早在1950年,一件國寶級文物——彩陶甕的發掘出土,讓這裡享有了我國「彩陶王故鄉」的美稱。這裡還有七座歷史古城,讓積石山縣悠久的歷史文化熠熠生輝。
黃河穿越大河家、關家川、安集等6個鄉鎮,在積石山縣境內流經長達42公裡,形成了一條寬闊的綠色屏障。高聳的山脈、壯闊的黃河,構成了一道獨特的山水景觀。
近年來,積石山縣打造「文化旅遊+體育」「文化旅遊+養生」「文化旅遊+網際網路」和「文化旅遊+」新模式,隨著新模式的深入推進,全縣形成了歷史文化和山水景觀旅遊「一盤棋」布局,實現了文旅景觀全域提升、服務供給全域配套、市場治理全域覆蓋。資源變資產,綠色變經濟,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迎來了轉型升級。
韓彥青介紹,積石山縣旅遊業實現了由「大」到「強」的跨越,其優勢不僅在於秀美的自然風光,還在於意蘊深厚的歷史人文,更在於人文優勢與旅遊資源的緊密結合,提升了積石旅遊的獨特魅力和韻味。
打造大旅遊產業成為積石山縣的一項新成就,全縣將優美的自然風光與文化旅遊相融合,實現了從淺層「到此一遊」向深度文化體驗遊轉變,全縣旅遊文化附加值和旅遊品質逐步提升。隨著全縣打造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步伐的加快,文化「亮」起來了,文物古蹟「活」起來了,節會活動「燃」起來了,創意產品「熱」起來了。
發揮資源優勢,打造金山銀山
青山翠綠,林海莽莽。走進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積石雄關呈現在眼前,著名的大墩峽景區就在這裡。大墩峽景區海拔在1800—3300米之間,景區面積達4.7萬畝,自然風光秀美,地域文化濃鬱。
「景區以打造保安族文化、大禹文化等地方文化為特色,大力開展項目建設,為遊客提供舒適的觀賞環境和吃住服務。」積石山縣大墩峽保安族生態文化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學明說,大墩峽景區離蘭州和西寧都很近,青海的高速公路通到景區附近,為遊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為了挖掘保安族文化,實現與大墩峽景區的一體化發展,積石山縣正在實施總投資1254萬元的大墩峽景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發大墩村保安族特色村寨鄉村旅遊文化元素。截至目前,隨著沿山旅遊扶貧通道、高速公路燈帶等主要交通設施的建成開通,大墩峽景區、積石雄關的一體化融合發展已具雛形。
「保安族文化是積石山縣獨有的一種文化形態,遊客對這種特色文化興趣很大。目前,我們借鑑臨夏市八坊十三巷景區的成功經驗,把大墩村建設成充分展示保安族文化元素的特色村寨。」馬學明說,結合新農村建設和扶貧工作,通過挖掘、整合、復原保安族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建設以反映、展現保安族產生、變遷、融合的歷史文化大觀園。
優化服務職能,開發旅遊產品
積石山縣保安族人口達1.5萬人左右,保安族的居住、服飾、婚俗、小吃、腰刀工藝品、民族文化等,風情別致、獨具魅力,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積石山縣勞務辦主任李有群介紹,縣上近三年培訓了15000人,除了勞動技能培訓外,主要是緊跟旅遊大格局建設步驟,培訓食品及旅遊產品的加工者和開拓者。「我們要讓每個參與培訓的農民會做八九個涼菜和十道以上的熱菜,為全縣發展餐飲經濟創造良好條件。」李有群說。
行走在積石山縣,到處可見興起的產業。在新近落成的積石山縣保安腰刀鍛制技藝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內,記者看到,50多名保安腰刀傳承人和鍛造者正在忙碌著。
「小時候父親打造保安腰刀,耳濡目染,我從小就對保安腰刀具有濃厚的感情,也學會了製作腰刀的要領,16歲時便可以獨立完成腰刀製作的所有工序,一直跟隨父親在家中刀坊做保安腰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安腰刀鍛制技藝傳承人冶灑力海說,在全縣旅遊業快速發展之時,保安腰刀作為獨特的旅遊產品,在傳承工藝、提高旅遊品質和增加群眾收入等方面潛能很大。在他的倡導下,成立了積石山縣冶家折花工藝品有限公司,「將保安腰刀的製作手藝傳承下去,是我的職責和義務。」
噠噠噠、噠噠噠,冶灑力海和他的夥伴們揮舞著手中的鐵錘,捶向火紅色的鐵棒,火花四起,製作精美的保安腰刀從這裡走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