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靜樂:藜麥香 日子旺

2020-12-21 忻州隨手拍

開欄語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責任擔當,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我們從今日起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貼近火熱生活、走進群眾心坎,在充滿溫度與感動的小康故事裡,感受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100斤藜麥,王興俊彎腰抓住袋口,一鉚勁,扔到一米高的卡口上。篩選機轟鳴。10分鐘,脫了皮的藜麥就全部落到簍筐裡。平板電腦上選好顏色,輕觸啟動鍵,色選機的LED亮起來。15分鐘,草粒和雜色粒甩出去,剩下的藜麥清一色黃橙橙的。紅色數字跳躍,按鍵調好參數,麥粒一斤裝一袋。15分鐘。封口、貼標,4袋一提入大箱。50分鐘。

100斤藜麥,90分鐘加工精包裝,刨除水電等費用,純利潤700元左右。這錢可不是王興俊一個人掙了。王興俊是忻州市靜樂縣娑婆鄉村委會主任。這錢,村裡貧困戶都有份。

藜麥是個好東西。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數據,藜麥含蛋白質14.12%,其必需胺基酸構成與乳類相當,其中賴氨酸(限制胺基酸)是小麥、玉米的兩倍以上。藜麥膳食纖維含量為7%,高於一般穀物。藜麥還富含酚類、黃酮類、皂苷類、膽鹼及植物甾醇等植物活性物質,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確認的唯一能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要的單體穀物,也被推薦為人類的「全營養食品」。據說太空人們在天上就是吃藜麥。

王興俊加工的這個藜麥,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

2018年一年,大會村合作社發往全國各地的藜麥,高達20噸,實現利潤40餘萬元。這在2018年之前,是村委會主任王興俊想也不敢想的事。

藜麥原產地南美洲,2011年在靜樂縣娑婆鄉試種成功後,產量逐年攀升。靜樂縣2013年獲評「中國藜麥之鄉」的稱號。王興俊看好這個機會,帶領村裡人搞起了藜麥加工。藜麥加工投資較大,除了銷售渠道,首要是加工。一臺設備,動輒十來萬,這對於大會村這個貧困村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

藜麥收穫後,普遍有草籽,為把草籽篩選出去,需要人工篩選。同時藜麥有紅、黃、白、黑多種顏色,有的客戶對顏色有要求,也要篩選。這需要很大的人工。效率低下。

2017年下半年,為推動全縣特色產業發展,靜樂縣實施「一村一品」的政策,針對評估合格的合作社或個人,提供10萬元資金支持,「幫3帶5」,幫助3戶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增收,帶動5戶貧困戶就業。大會村的合作社,入選了。

6萬多的色選機安裝完成,合作社的加工能力成倍提高。孫三懷等5戶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帶動王三三等3個貧困戶每年分紅3000元。合作社也轉型為「靜樂縣麗平雜糧加工有限公司」,對接全國市場。

政策的東風,給貧困戶種植藜麥注入了極大動力。2020年,靜樂縣藜麥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左右。平均畝產在300斤以上,畝收入較其他農作物增收650元以上。

「一村一品」只是靜樂縣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的政策之一。靜樂縣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培育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龍頭企業65家,組建各類合作社1618個,帶動9185戶貧困戶增收。

以藜麥為例,靜樂縣共有較大規模藜麥加工企業6家,加工轉化能力達1500萬斤,以生產藜麥精米為主。2018年以來,華青、忻靜等藜麥公司開始推出藜麥酒、藜麥露露、藜麥無糖月餅、「藜舒康」系列衝飲粉等功能型深加工食品,市場反響較好,藜麥產業逐步向全產業鏈方向發展。

記者跟隨第三方評估抽查組在娑婆鄉採訪的時候,特意跟著「藜麥種植第一人」胡海志到藜麥地裡看了看。剛剛下過雨,已經十幾釐米高的秧苗,像極了灰灰菜。葉子綠瑩瑩的,充滿了希望。

來源:忻州日報

相關焦點

  • 「第三方抽查記者見聞」山西靜樂:藜麥香 日子旺
    藜麥是個好東西。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數據,藜麥含蛋白質14.12%,其必需胺基酸構成與乳類相當,其中賴氨酸(限制胺基酸)是小麥、玉米的兩倍以上。藜麥膳食纖維含量為7%,高於一般穀物。藜麥還富含酚類、黃酮類、皂苷類、膽鹼及植物甾醇等植物活性物質,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確認的唯一能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要的單體穀物,也被推薦為人類的「全營養食品」。
  • 藜麥、小米、胡麻油……靜樂好物上新,快來看看吧!
    藜麥、小米、胡麻油……靜樂好物上新,快來看看吧!同時,靜樂縣得天獨厚的特殊氣候和水土環境蘊育了豐富的農產品,藜麥、小米、胡麻油等農產品營養價值極高,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為助力靜樂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認真遴選了10種優質特色農副產品供您選購,一起來看看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元古堆村的新變化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元古堆村的新變化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朱 婕>6月10日一早,我們剛進村,就遇到一戶農家樂紅紅火火地開張。採訪中得知,老闆並不是本村人,之所以選擇來這裡開店,看中的是元古堆村越來越美的村景和越來越旺的人氣。山綠水亦清,眼下的元古堆村,因為脫貧而變美。藍天下,錯落有致的民居、遍布田野的農作物,與青山綠樹交相輝映,美如圖畫。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彩丹霞映新村
    七彩丹霞的美景陶醉著遊客的身心,也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月19日,記者隨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張掖市,傾聽丹霞旁的一個貧困山村的脫貧故事。起初,在丹霞邊土生土長的青年喬帥眼裡,丹霞「就是不長草的山,顏色比較獨特。根本沒想到會靠山吃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那些年,我們到南溫泉春遊的日子
    市民劉曉軍說:「時代在變,遊玩的地方在增多,遊玩的方式也在變,但曾經到南溫泉等地遊玩的日子,是幾代重慶人的芳華歲月和兒時記憶。」徵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等你來曬從即日起,都市熱報開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曬光陰」圖片徵集活動,聚焦個人、家庭、企業、校園、社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雅莉的幸福生活
    位於太原市晉源區蒙山腳下的寺底村,是一個近年來依託當地旅遊資源發展起來的村莊,現在,村裡很多人都做著和旅遊相關的營生,有在景區打工當保安、幹環衛、開電瓶車接送遊客的,也有開飯店、做小買賣的,王雅莉就是其中的一個,從2008年蒙山景區開園時來到這裡工作,一幹就是十幾年,用她的話說,這樣的日子她覺得很幸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徵文」歲歲年年人不同
    無數辛勞的雙手,撐起一片幸福的小康社會。犁耙已廢千秋時,坐駕農車耕萬春在新中國建立之始,辛勤的農人背著犁耙,遊走在田間,流下的汗水滋潤著貧瘠的土地,用一日的勞作換來全家的溫飽,生活甚是艱難。如今的農耕已走向機械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崇明島上的太陽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8日走進《崇明島上的太陽村》。2020-08-0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已經退休的瀛東村老支書陸文忠,會經常來到村史館,向遊客講述艱難的創業史。陸文忠:原來是崇明68個窮村之一,農民要發展,關鍵要土地。那時候的主要思想就是帶領老百姓來圍墾,向大海要土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侯紅章:莓香四溢促增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侯紅章:莓香四溢促增收 2020-12-22 21: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瑞金華屋村「華嬤嬤」:小康生活「泡」出來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我們從未停止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東方女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透過平凡生活的溫度與感動,一個又一個的小康故事,生動體現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僑港鎮——心安是歸處
    央廣網北海8月21日消息(記者王逸群 張壘)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在廣西北海市僑港鎮,這裡生活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從越南漂洋過海,回到祖國的歸僑和僑眷。除了傳統漁業,新一代僑港人用自己的方式為小康生活奮鬥著。周末下午2點多,僑港鎮港灣糖水店鋪裡的客人絡繹不絕。第二代僑民周基正在後廚忙著做糖水和炒冰。周基:以前我老爸老媽做過很多活兒,都是很勤勞的,父輩付出的心血還是很不容易的,我想堅持下來。創業難,守業更難嘛。如今,周基家的店成為了鎮上有名的糖水店,年收入至少30多萬。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丹東河口村:鴨綠江邊萬畝桃園助力村民小康...
    中國日報7月21日電(記者 張小敏 鄭伊然 吳勇)日前,記者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進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採訪當地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助力村民奔小康情況。依託自身優勢,河口村積極發展萬畝桃園和農家樂,村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攝影 劉海東)當被問及「你認為的小康生活是怎麼樣的」時,村民王忠武說:「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健健康康的就是最重要的。每個人心中的小康生活標準可能不一樣,但是我認為小富即安。現在政策好,只要肯出力,沒有苦日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滷水點豆腐,「點」出全家小康夢
    開欄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千百年來承載了中國人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也是譜寫新時代內蒙古更加出彩絢麗篇章的關鍵之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百香果裡的「致富經」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百香果裡的「致富經」 來源: 2020-12-25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家門口的光影世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家門口的光影世界 2020-08-26 1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
    央廣網銀川7月27日消息(記者郭長江 費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文化小康助力脫貧富民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從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到文化大院,從村民示範性文化室到民間文藝團隊,寧夏從各個層面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7日推出《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在寧夏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活躍著一支農民合唱團。目前合唱團成員有80多人,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天水市清水縣:雲端玄頭 讓小康來敲門
    這個「仙氣飄飄」的村子以前可沒有這麼脫俗,用村民們的話說,窮的讓人看不到頭,沒有一條像樣的路,祖祖輩輩被大山隔絕,過著「閉關」的日子。2013年,一條寬敞的通村水泥路打開了通向外界的一扇門。村民走出了大山,客商走進了村子,玄頭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陽光大道。
  • 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團走進桂林秀峰區
    「村裡旅遊旺,小康日子美!」 7月25日,由中宣部統一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報導廣西站活動走進桂林市秀峰區蘆笛三村,廟門前村的村民黎冬妹在家門口道出自己的幸福感言。7月25日,中宣部統一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群眾的幸福新...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河社區群眾的幸福新生活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曹立萍一棟棟兩層「小洋樓」整齊排列,一條條巷道乾淨寬敞,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曬著太陽閒聊8月19日,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感受美麗新農村建設帶給當地村民滿滿的幸福。「現在生活很滿足了!」小河社區村民楊琳琳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當上生態護林員,老趙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每個月600元護林員工資補助,解了燃眉之急。2017年,他申請了10萬元政府貼息貸款養羊,種了5畝玄參、0.7畝豬苓,今年還承包了7個木耳大棚。如今老趙不僅順利脫貧,還成了北河村致富能手、脫貧奔小康先進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