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元古堆村的新變化

2020-12-16 每日甘肅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記者手記】

元古堆村的新變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朱 婕

6月10日一早,我們剛進村,就遇到一戶農家樂紅紅火火地開張。

採訪中得知,老闆並不是本村人,之所以選擇來這裡開店,看中的是元古堆村越來越美的村景和越來越旺的人氣。

山綠水亦清,眼下的元古堆村,因為脫貧而變美。

藍天下,錯落有致的民居、遍布田野的農作物,與青山綠樹交相輝映,美如圖畫。

村道上,不時有大群長尾巴喜鵲在踱步覓食,不怕人;

鹿場裡,溫馴的梅花鹿已習慣與遊人相處,看到手機拍照,它們還會萌萌地湊過來和遊客合張影。

一批批遊客來村史館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在元古堆村的故事,來自各地的黨員幹部通過在這裡學習調研,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

元古堆村歡聲笑語多了,日子越來越紅火。村子變美了,村民脫貧了,一種內生的力量也在蓬勃生長。

村幹部說,以前,村民對苦日子已經習慣了,覺得祖祖輩輩都這樣,沒啥可改變的。

如今的元古堆人,精氣神大不一樣。大家都主動找發展路子,從「要我脫貧」轉向「我要脫貧」。

在村裡走一圈,你會看到,不管是在種百合、養土雞、培育羊肚菌,還是開農家樂招待遊客,村民們總是笑得歡暢,個個幹勁十足。

思想轉變了,內生動力有了,心氣也足了,哪怕貧有千種、苦有百樣,只要矢志不渝、努力奮鬥,就一定會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相關焦點

  • 渭源:元古堆村又刷屏了
    「最近朋友圈、報紙上可都是我們元古堆村,家家門口通了水泥路,日子越過越紅火,看著我們美麗鄉村的新變化,最感謝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村民曾玉成自豪的說。  連日來,全媒體記者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訪貧問苦的足跡,深入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採訪調研,和鄉親們談往昔、說現在、道變化,認真搜尋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感人故事。
  • 元古堆村的新變化_時事_中國臺灣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兒子分到鄉裡當老師,兒媳婦在會川鎮務工,家裡去年買了小車,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說起家裡的情況,元古堆村村民楊樹才很開心。  甘肅省定西市元古堆村屬於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 甘肅渭源縣元古堆村:這裡的日子真紅火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村民在觀看由村民笑臉組成的「幸福笑臉牆」。一張張笑臉映襯出如今元古堆村的新面貌,也道出了元古堆村村民們的幸福生活。元古堆村民宿管理人員在招待遊客。該村打造集觀光、休閒旅遊、娛樂、農家生活體驗於一體的旅遊產業鏈,助力鄉村旅遊發展。元古堆村梅花鹿養殖基地,遊客與梅花鹿零距離接觸。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元古堆村走「特色養殖+旅遊觀光」的路子,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蘭陵代村: 「逆襲」奔小康 共描新畫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蘭陵代村: 「逆襲」奔小康 共描新畫卷 2020-08-07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
    從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到文化大院,從村民示範性文化室到民間文藝團隊,寧夏從各個層面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7日推出《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在寧夏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活躍著一支農民合唱團。目前合唱團成員有80多人,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雅莉的幸福生活
    而對於蒙山景區近年來一草一木,一點一滴的新變化,王雅莉更是歷歷在目、感慨萬千。【採訪:晉源區羅城街道寺底村王雅莉 】( 就比如說我們腳下這個木棧道 在之前都是灰塵 路邊灰塵可以當煤賣的 現在我們景區 一步一景 每次聽到遊客說好的時候 我心裡特別高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崇明島上的太陽村
    央廣網北京8月8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韓曉餘)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在萬裡長江的入海口,有著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而在崇明島的最東端,則有著一個「敢問大海要沃土」,在海浪和潮汐中拓荒而來的村子——瀛東村。因是崇明島上第一個迎來日出的村莊,它又被稱為「太陽村」。《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8日走進《崇明島上的太陽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彩丹霞映新村
    新甘肅·甘肅日報 楊唯偉有著「中國彩虹山」之稱的張掖七彩丹霞景區享譽海內外。每年七八月,這裡都會迎來遊客打卡高峰期。去年接待遊客量達到260萬人次。七彩丹霞的美景陶醉著遊客的身心,也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月19日,記者隨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張掖市,傾聽丹霞旁的一個貧困山村的脫貧故事。起初,在丹霞邊土生土長的青年喬帥眼裡,丹霞「就是不長草的山,顏色比較獨特。根本沒想到會靠山吃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姚世鋒:許家窯村的「城裡親戚」
    記者楊曉明攝7月,綠色的莊稼已經在許家窯地裡節節拔高,村裡今年新種植的糯玉米眼看就要見了收益。「糯玉米長高了不少,馬鈴薯也都開花了,蕎麥、黍子……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姚世鋒站在高高的許家窯村南的山梁上,看著坡下的滿目綠色,曬得黝黑的臉上浮現出欣喜的笑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在物質豐盈的同時,他們正享用著精神大餐:成立了文化大院,唱二人轉、扭大秧歌、跳廣場舞,參加公益活動……村風民俗向上向善,村民日子過得多姿多彩。  黃昏時分,一天的採訪結束,記者將踏上歸程。熱情的劉大姐拉出跳廣場舞用的音響設備,放起了耳熟能詳的《好日子》,「陽光的油彩塗紅了今天的日子喲,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歡快的樂曲輕柔地流淌在廣袤的梨樹黑土地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魅力東臺村
    太子河區作家協會積極響應中宣部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要求,組織作家到區示範村採風活動。聽說下王家鎮東臺村魅力無窮,遠近聞名,「百聞不如見」,決定首選東臺村感受其魅力。現在這樣的景象,真是與多年前農村的印象反差太大,現在的農村變化真是太大了。
  • 定西渭源元古堆村:過上揚眉吐氣的好日子
    甘肅日報記者 盛學卿  甘肅日報記者 楊世智  盛夏的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綠意濃鬱,近坡翠綠,遠山黛青。層層疊疊的梯田裡,一畦畦中藥材枝繁葉茂,藥香四溢;一片片油菜花絢麗盛開,金浪滾滾。走進村口,嶄新的牌坊上面書寫著「群策群力」四個大字,村委會電子屏顯示的倒計時格外醒目:距全村脫貧摘帽還有195天。  今年年底,元古堆村就要整體脫貧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電白區麻崗鎮牛門村:扶貧「接地氣」,脫貧...
    「現在生活好了,家門口就能賺錢。」正在工作的工人黃美平高興地對記者說,夫妻二人都在這裡工作,附近貧困戶也受益於這片沃柑種植基地,提高了收入。據了解沃柑種植基地是珠海市科協定點幫扶的產業扶貧項目也是牛門村的「一村一品」項目讓沃柑種植成為牛門村的「新名片」↓「沃柑種植基地畝產量在2000到3000斤,如果收益不錯,我們將擴大種植面積,利用種植基地的優勢,引導並幫助貧困戶在其自家土地上種植優質沃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靜樂:藜麥香 日子旺
    開欄語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責任擔當,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我們從今日起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貼近火熱生活、走進群眾心坎,在充滿溫度與感動的小康故事裡,感受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 烏蘇里船歌新唱(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經過長期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們就要取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勝利。這是不屈不撓、長期奮鬥的果實,更是啟航新徵程、揚帆再出發的動員。」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最近,本報記者來到黑龍江、江蘇、河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寧夏等地,走進社區、鄉村、企業、校園和普通家庭,與當地幹部群眾深入交流,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實惠,記錄小康生活背後的拼搏和奮鬥,感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金燦燦的稻穀 盛滿趙立新的希望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金燦燦的稻穀 盛滿趙立新的希望 2020-10-23 09:3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豆腐香自秦嶺來
    央廣網北京8月26日消息(記者王澤華 劉濤)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之一,地處「中央水塔」秦嶺腹地的陝西商洛,為保證向受水地區輸送優質水源,一切發展的前提都以生態環保為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六戶鎮和豐村:黨建引領鄉村蝶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六戶鎮和豐村:黨建引領鄉村蝶變 2020-12-30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老缸調」的新韻律
    2020-09-03 04:30:31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從礦產資源型向文旅融合旅遊型轉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老缸調」的新韻律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昱霖 張子諭 劉兵和郝付強一樣,這裡的居民正在享受著「礦產資源型城市」向「文旅融合旅遊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紅利,大步邁向小康生活。「空心村」變「藝術公社」張家樓村曾是磁州窯原材料基地,也是峰峰礦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走進張家樓村,這裡的院牆多以籠盔(燒制陶瓷的一種工具)、灰磚砌成,是北方瓷都傳統村落獨特的建築風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樺川縣星火村:星火燎原照亮致富新出路
    東北網6月13日訊(記者 王春穎)隨著「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報導活動第一小分隊的腳步,11日,記者來到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農戶的「小菜園」。星火村特色村寨民宿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