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豆腐香自秦嶺來

2020-09-03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8月26日消息(記者王澤華 劉濤)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之一,地處「中央水塔」秦嶺腹地的陝西商洛,為保證向受水地區輸送優質水源,一切發展的前提都以生態環保為先。「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巍峨秦嶺豐沛的自然資源寶藏正在生態旅遊的道路上煥發出新的生機。《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6日推出《豆腐香自秦嶺來》。2020-8-26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秦嶺腹地,雨後微冷的清晨,山水間的綠意愈發青翠。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就坐落在這九山半水半分田當中。

村民楊傳紅,正在煮著磨好的豆粉。他在當地景區經營著一家豆腐坊,此時,第一鍋熱氣騰騰的豆漿,已經準備好溫暖即將到訪的客人。

楊傳紅:第二天做豆腐,第一天晚上六點、七點就把它泡上,早上五點起來把黃豆撈出來衝洗乾淨,放到石磨上磨,再過漿,放鍋燒開,燒出來這就是豆漿了。

撇掉一層薄薄的豆皮,半鍋豆漿盛進保溫桶,餘下半鍋就是傳統柞水豆腐的原料。楊傳紅做豆腐,黃豆用的是朱家灣本地的黃豆,水用的是秦嶺的水,再加上當地老師傅傳下來的豆腐製作秘訣,這源自秦嶺的豆腐可謂是原汁原味,客人也是絡繹不絕。

遊客:這塊再給我裝一塊。

楊傳紅:行行……

現在的紅火,兩年前的楊傳紅無法可想,當時的楊傳紅一家,還是依靠在外地打工為生的貧困戶。

楊傳紅:孩子上學,老婆在家,我在外地,咱們一家三口,三個人三處地方,就沒有一個完整的家。

楊傳紅所在的朱家灣村,屬於陝南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大於一切。近幾年,村裡緊緊抓住綠水青山的生態資源,趟出了發展生態旅遊的新路。

朱家灣村委會主任毛家鋒:我們這邊的山比較多,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後來通過美麗鄉村打造、牛背梁森林公園景點的建設,配套服務的完善,來的客人更多了。

村裡發展蒸蒸日上,村委會也積極給當地像楊傳紅這樣的貧困戶做工作,鼓勵他們回鄉創業。

毛家鋒:他說剛開始我也不會做。我說不會做怕啥,咱們柞水豆腐都非常出名,有老傳承人,有這樣現成的技術給他教給他講,現在做的很成熟了。

除了豆腐坊,朱家灣當地開發的景區內還設置有各種各樣的特色小店。依託秦嶺獨有的自然生態資源,藉助距離西安只有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區位優勢,生態旅遊成了帶動朱家灣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毛家鋒:全村468戶,光從事旅遊產業的就將近300來戶,村民的收入主要也就是靠旅遊收入這一塊兒,從前幾年的人均(年)收入2000多,到現在的17000多塊錢,在全縣也是名列前茅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我們這塊兒確確實實就是這樣。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馬 原 周舒藝 原韜雄編輯製作| 胡馨文來 源| 人民日報穿行秦嶺南麓,空氣變得清涼。作為秦嶺國家公園中心區域,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坐擁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秦楚古道、柞水溶洞等秦嶺風景名勝。近年來,柞水對秦嶺實施嚴格生態保護,使植被覆蓋率增至88%,負氧離子每立方米達5萬個以上,年均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35天以上。依託好山好水好風光,秦嶺山腳下的柞水縣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著可喜的變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崇明島上的太陽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8日走進《崇明島上的太陽村》。2020-08-0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已經退休的瀛東村老支書陸文忠,會經常來到村史館,向遊客講述艱難的創業史。陸文忠:原來是崇明68個窮村之一,農民要發展,關鍵要土地。那時候的主要思想就是帶領老百姓來圍墾,向大海要土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
    從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到文化大院,從村民示範性文化室到民間文藝團隊,寧夏從各個層面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7日推出《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在寧夏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活躍著一支農民合唱團。目前合唱團成員有80多人,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彩丹霞映新村
    七彩丹霞的美景陶醉著遊客的身心,也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月19日,記者隨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張掖市,傾聽丹霞旁的一個貧困山村的脫貧故事。起初,在丹霞邊土生土長的青年喬帥眼裡,丹霞「就是不長草的山,顏色比較獨特。根本沒想到會靠山吃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靜樂:藜麥香 日子旺
    開欄語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責任擔當,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我們從今日起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貼近火熱生活、走進群眾心坎,在充滿溫度與感動的小康故事裡,感受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雅莉的幸福生活
    >【晉源區羅城街道寺底村村民王雅莉 】(位於晉陽之西的蒙山大佛 就曾經經歷過隋唐盛世 現在呢我們就一同來參觀一下咱們從這往前走) 眼前這位導遊員就是王雅莉,每次面對各地來這兒的遊客,她都會很興奮,總是想把景區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蹟「和盤託出」,給大家的講解也是如數家珍,字裡行間映射著她對這個地方的熱愛。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可複製的「莓」好
    9月25日上午9:00,昌平人民廣播電臺將攜手福建永安、北京大興、河北武安、山西大同、內蒙古鄂爾多斯、天津濱海共同開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脫貧攻堅聯合直播活動,向全國觀眾展現各地脫貧路上溫暖的故事。直播觀看平臺為「北京昌平」APP。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徵文」歲歲年年人不同
    無數辛勞的雙手,撐起一片幸福的小康社會。犁耙已廢千秋時,坐駕農車耕萬春在新中國建立之始,辛勤的農人背著犁耙,遊走在田間,流下的汗水滋潤著貧瘠的土地,用一日的勞作換來全家的溫飽,生活甚是艱難。如今的農耕已走向機械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市民羨慕「島民」 這裡是遂寧聖蓮島
    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出行交通十分不便。另外,生產方式粗放,直排式作坊多且零亂。聖蓮島風光為了改善環境,恢復生態,2009年遂寧市啟動了該島的徵地拆遷和防洪堤建設;2013年底,啟動了觀音湖下穿隧道的建設。2014年起,全面推進了環境恢復、生態治理、保護性開發。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橫坑山裡尋茶香
    目前,惠東縣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由8000畝發展至3萬多畝,從白盆珠、多祝、安墩擴展到高譚、寶口、馬山、梁化,帶動農戶超過3000戶,年總產值約3億元,每年平均為農戶增收超過3000元,全縣茶農走上了一條小康致富之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僑港鎮——心安是歸處
    央廣網北海8月21日消息(記者王逸群 張壘)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在廣西北海市僑港鎮,這裡生活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從越南漂洋過海,回到祖國的歸僑和僑眷。「回到祖國不用憂,萬事政府來帶頭」簡單幾句歌詞,表現了四十多年前海外僑胞回到祖國後的欣喜。73歲的周勝林,就是當年曆盡千辛萬險劃小船從越南回到祖國的。他與其他歸僑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新生活,通過漁業生產,他們自力更生,建設美好家園。周勝林說,回到到祖國後,國家給他們蓋房子住,國家建港口,買漁船,讓他們從事漁業生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圓滿結束
    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影報導2020年8月2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來到正定縣參觀採訪。這是採訪團一行來到正定博物館採訪正定縣文物保護工作情況。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影報導2020年8月2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來到正定縣參觀採訪。這是採訪團一行來到正定博物館採訪正定縣文物保護工作情況。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森林管護員:森林生態的守護者
    東北網7月11日訊(記者 楊帆)8日上午,記者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龍江森工綏稜林業局有限公司張家灣林場,盛夏的林區,滿眼翠綠,空氣中瀰漫著松木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們不是簡單在山裡走,負責檢查巡護區域的各項火災隱患,還要對進山人員進行入山通行證的查驗,及時制止亂捕亂獵、亂砍濫伐、亂挖亂採等行為,還要關注森林病蟲害的情況。」牛東彬說。「現在在淺山區,我們也經常能看到狍子、野雞、野兔等野生動物,原來這些動物多生活在深山區,如今,野生動物活動區域也更大了。」近年來,森林火災、病蟲害發生率大幅度降低,森林資源越來越豐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路上,風景如畫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正在進行中。農民日報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各地,在傾聽小康故事之餘,也用鏡頭記錄下了各地獨具特色的美景。而靠著家鄉秀美的景色,很多群眾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大坊古村落自2019年7月開始打造,今年五一期間每天都有上萬遊客來訪參觀,並逐漸形成了包括一塔、二廳、三園、四館、五室、六環、七塘的現代藝術設計創意村。古村落煥發生機,帶來了村民收入的增加。在採訪中記者感受最深的是村民的收入變得多樣化,跟隨景區他們開始擺地攤、參與迷迭香種植、經營民宿等等業態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元古堆村的新變化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元古堆村的新變化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朱 婕>6月10日一早,我們剛進村,就遇到一戶農家樂紅紅火火地開張。採訪中得知,老闆並不是本村人,之所以選擇來這裡開店,看中的是元古堆村越來越美的村景和越來越旺的人氣。山綠水亦清,眼下的元古堆村,因為脫貧而變美。藍天下,錯落有致的民居、遍布田野的農作物,與青山綠樹交相輝映,美如圖畫。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用創意點亮城市角落
    居民自己動手,通過微創意、微改造,把垃圾死角變成了共享花園,把閒置空間變成了休閒廣場,用雙手裝扮著自已的小康生活。水洪:微改造的概念是用最少的錢來提升我們老小區的環境,讓大家共賞共建,共同打理,共同參與。寧波市鄞州區首南街道陳婆渡小區是個拆遷安置小區。2019年,居委會提出了「共享花園」的概念,發動志願者對廢棄綠地和衛生死角進行集中整治,並在小區內招募「花匠」。居民楊維榮認養了小區裡最大的共享花園。這裡上百盆花花草草,枝繁葉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千年古鎮的青春身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5日推出《千年古鎮的青春身影》。嵩口鶴形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萬存靈 攝)盛夏,走進綠樹環繞的嵩口鎮,腳下鵝卵石石板路,眼前古樸民居,仿佛穿越到數百年前。林露露說:「我爸媽一直反對,在我們鄉鎮會覺得你是在外面找不到工作,或者你在城裡待不下去了,才會跑回村裡發展的。」林露露收穫花生(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頂住壓力,林露露用成績讓父輩認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永勝縣政協領導參加魔芋測產驗收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永勝縣政協領導參加魔芋測產驗收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丹東河口村:鴨綠江邊萬畝桃園助力村民小康...
    中國日報7月21日電(記者 張小敏 鄭伊然 吳勇)日前,記者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進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採訪當地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助力村民奔小康情況。(攝影 劉海東)當被問及「你認為的小康生活是怎麼樣的」時,村民王忠武說:「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健健康康的就是最重要的。每個人心中的小康生活標準可能不一樣,但是我認為小富即安。現在政策好,只要肯出力,沒有苦日子。」5年前,王忠武辭去公職回到家鄉,和妻子管理起自家房前屋後的二畝桃園,並經營著名為「閒舍庭院」的民宿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