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生造像》又稱《比丘法生造像記》,全稱《比丘法生為孝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碑》。 正書,可見一百四十二字,書法上用筆圓潤和諧,結勢華麗流美,有鍾繇之範,為同類北碑所罕見。景明四(503)年十二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1行,一行13字。
碑文中盛讚孝文帝和北海王元詳崇信佛教的功德,但是後來北海王卻並非如比丘法生所頌揚的那樣,反因作惡多端而被宣武帝幽禁後暴死,比丘法生也因此受到株連,不得不逃往天水麥積山去了。這一結果是當初比丘法生造像記碑時所未曾料想得到的。
《牛橛造像記》,全稱《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碑文字體端莊整肅,龍門二十品之一。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為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過去曾有牛橛龕之稱。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託舉狀,形象生動逼真。
又稱《一弗造像題記》。正書,10行,一行3字。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釐米,寬19釐米,深30釐米。龕為忍冬卷草紋尖拱楣圓券形,連珠紋立柱,龕底施水波紋。內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薩。龕下錈刻造像記。
據造像記文記載,此龕造於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步輦郎張元祖在當時可能是一名給帝王荷步輦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為他造的龕也小。康有為評價此造像記的書法是"沉著,勁重"。民國初白麻紙原石拓,因年代久遠,紙黃而鬆軟。這個造像記字數很少,只有寥寥30字。「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為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字數雖少,但卻端莊整肅,大氣凜然。
全篇方筆為主,顯得沉著,厚重。書法風格遒勁沉穩。但在嚴整之中也不乏靈動之筆。比如「造」的走之兒的橫折折撇,「為」的一長撇,都顯得神採飛揚。而「張」的弓字旁,「願」的「頁」字部則顯得較為奇崛。而章法同樣富於變化,比如最後一行「亡夫直生佛國」,曲直變化,奇正相生,令人嘆為觀止。
全稱《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造像記高88釐米,寬42釐米,是元詳隨北魏孝文帝南伐遷都至洛陽的歷史實錄。造像龕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長樂王丘穆靈亮夫人尉遲造像龕上方。龕高138釐米,寬102釐米,深17釐米,在古陽洞中屬於中型洞窟。
銘文:維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親御六旌,南伐蕭逆。軍國二容,別於洛汭。行留兩音,分於闕外。太妃以聖善之規,戒途戒旅,弟子以資孝之心,戈言奉淚。其日,太妃還家,伊川立願,母子平安,造彌勒像一區以置於此,至廿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齋,鐫石表心,奉申前志。永願母子長餐化年,眷屬內外,終始榮期,一切群生,鹹同斯福。維大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護軍將軍、北海王元詳造。《魏靈藏造像記》北魏刻石。全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無年月。無撰書人姓名。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所謂龍門精品之一。
此碑應是方筆露鋒之典型代表,因此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稜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稜;收筆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有時如《寶子》之上揚。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發。結體或取橫勢,或取縱勢,皆極意顯示雄踞盤關之威儀,懷隱瑰玉之神採。整篇看來,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簡稱《孫保造像記》。約刻於太和,景明年間。在古陽洞頂部。正書,5行,一行6至12字不等。造像龕位於窟頂偏北側,與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造彌勒像龕(鄰近約60釐米)和廣川王祖母為幼孫造彌勒像龕呈三角形布於窟頂。像龕高110釐米、寬80釐米、深14釐米。圓券形龕楣,龕內主尊為交腳彌勒菩薩,坐雙獅座,二菩薩雙手合十置於胸前佇立兩側。背光及龕楣無飾,似未完工。推測此龕開鑿開景明年間。造像記高40釐米、寬26釐米。記述了高太妃為元保"失鄉播越",經年疾患,未免夭折而痛苦,專此造彌勒像一軀,祈願亡故的愛孫能"永脫百苦"。
《楊大眼造像記》,楷書刻石。全稱為《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無刻石年月。但此造像既稱為孝文皇帝元寵所鑿,考文帝崩於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造像當在其後。有雲當在景明元年(五○○)至正始三年(五○六)間。楷書,在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北壁。為龍門造像記名品之一。
無造像紀年,依據其風格和所處位置,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和宣武帝景明初年間。名列《龍門二十品》之中。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高樹解伯都三十二人造像龕上方,大小不等共五龕。左側大龕,高133釐米,寬90釐米,深12釐米。圓券形楣,飾忍冬紋。龕內主尊為戴冠交腳彌勒,有項飾。坐雙獅座,頭光中心刻蓮花,圍繞九尊坐佛,火焰紋舟形背光。兩側菩薩雙手合十而立。菩薩頭頂上方各一小龕,內刻一坐佛。造像記位於大龕右側,小龕中間,高22釐米,寬46釐米,內容是比丘道匠,造像六區,原"皇道更隆",原與亡故的師僧父母"魂興神遊",同至"大慈與一切眾生樂"的西方極樂世界,以求避絕三途惡道。
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口上方南側,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內刻卷草葡萄紋,主尊為交腳彌勒(已經殘破)。左右二脅侍菩薩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 造像記位於佛龕右側,高50釐米、寬35釐米,記景明二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以及其妾陳玉女為亡母徐,各造彌勒像。碑文書法有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的重要意義。
簡稱《孫秋生造像記》。景陽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南壁。(黃易拓得)正書,13行,上列為記,一行9字;下列題名,行30字。額正書『邑子像』三字。額旁二太守名:右二行,右三行。乾隆拓本,其記第三行『劉起祖』之『劉』字畫完好。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
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太和以後諸家角出,莊茂則有《孫秋生》」「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沈著勁重為一體。」
簡稱《高樹造像記》,正書十行,一行14字。可見一百三十九字,書法峻整勁健。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北壁。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右側,與步輦郎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為鄰。龕高94釐米、寬78釐米、深13釐米,主佛結跏趺坐,主佛兩側有二脅侍菩薩,均有背光。
此龕完成於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造像記位於造像龕左下方,高40釐米,寬28釐米。記載邑主高樹、解伯都等三十二人的邑社造像,共同祝願仙逝父母及見存眷屬的來生。造像時間於孫秋生二百人造石像記同年同月完工,發願文也大致相同。
簡稱《惠感造像記》,正書,14行,一行5字。可見六十六字,書法沉勁方重,猶存隸意。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古陽洞北壁。有翻刻本,第12行『顧』字左上缺一點;末行『像』字缺二筆。
15.《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
簡稱《賀蘭汗造像記》為龍門造像精品之一。正書,原共有一百六十字,本帖精選清晰的前二十行精品一百三十二字,書法峻整雋永。景明三(502)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5行,一行10字。
16.《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
簡稱《太妃侯造像記》。景明四(503)年七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29行,前22行一行6字,字較大;後7行,一行4字,字較小。
簡稱〈元右造像記〉。熙平二(517)年七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4行一行16字。末為年款2行9字。古陽洞南壁的刻石完好,而北壁泐損較甚。
簡稱〈慈香造像記〉。袖龜三(520)年三月刻,在慈香窟。正書,10行,一行10或11字不等。